我们天天说“喝茶,喝茶”,这个茶叶的“茶”字从来不是作为茶的唯一称谓,自古至今的生产生活中,人们用很多名称来指代茶。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物多名的现象很普遍,茶也不例外。拿咱们常用的中草药举例,比方说用来祛风、清热、凉血解毒的虎耳草也叫耳朵红、老虎耳、石荷叶、金线吊芙蓉、金丝荷叶。既能补血又可活血的当归别名就有干归、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当归曲、土当归等。我们常吃的马铃薯,有的地方叫山药,有的地方叫土豆,有的地方叫地瓜,南方有的地方还管它叫洋芋。咱们中国的茶树自云贵一直分布到山东,几千年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对茶的称呼各有不同。都有哪些呢?现在我就把一些常见的对茶的不同称呼一一道来。
荼:《诗经·邺风·谷风》写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的“荼”字是不是指茶,学者们说法不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荼,苦茶也。”
茗: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中有“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炙三戈五卵茗菜耳”的记事文字。
槚:《尔雅》中有“槚,苦荼也”。
荈诧: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里记录了十几味中药:“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其中诧就是指荼,荈诧就是荈荼。西晋杜育的《荈赋》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文字作品,里面写道:“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
蔎:西汉辞赋家扬雄写过一本记录当时全国范围内各地语言资料的工具书《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这本书类似于《尔雅》,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它在世界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就会派出“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书中记录了蜀西南方言对茶的称谓:“蜀西南人谓荼曰蔎。”
不夜侯: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水厄:南北朝时,水厄成为茶的代称。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中有个故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中有学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 意思是说王肃和大家饮食习惯不同,不吃羊肉,不喝酪浆,平时就吃鲫鱼羹,渴了就喝“茗汁”,就是喝茶。给事中刘镐很喜欢王的做派,学起了王肃,开始喝茶了。喝茶在那时候还是很小众的事,彭城王就逗他说:“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颦之妇,就是指你这样的人。”
茶: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称呼记录有:“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涤烦子:唐朝施肩吾诗:“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瑞草魁:唐朝杜牧的《题茶山》中写道:“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金饼:对团、饼茶的称呼。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焙》中记载:“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
草中英:五代郑遨《茶诗》中曰:“嫩芽香且灵,吴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云腴:宋朝黄庭坚的《双井茶送子瞻》有云:“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云不知。”
碧霞 :元朝耶律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有云:“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白云英:明代朱谏的《寄茶与万学使》有云:“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摘下白云英。直须七碗通灵后,习习清风两腋生。”
乳茗:清姚鼐的《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中写道:“明朝相忆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
最后再说一个关于“茶”字是由“荼”字演变过来的知识。中唐以前,对茶的书写基本是用“荼”字。但也偶有例外,比方说现藏于浙江湖州市博物馆,出土于湖州罗家村窑石敦砖墓室的东汉茶罐,罐肩上就刻着一个“茶”字。陈椽先生说,“荼”字首见于《六经》,西周初期著作的《诗经·豳风·七月》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到了中唐,饮茶已很普遍,广大群众对茶的认识显著提高,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改为“木”,使文字与实物相符合。文字资料“茶”字首见于苏恭的《本草》。《唐本草》是唐高宗李治永徽中时期李劫等修编,显庆中,苏恭、长孙无忌等22人重加详注。自后不再写“荼”字,而都是写“茶”字。唐代宗李豫前至德宗李适年间,所有写在唐碑上的“茶”字都写为“荼”。如建中二年(781年),徐浩写不空和尚碑的荼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吴通微写楚金禅师碑上的荼毗等,都是写“荼”字。至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时所立的唐碑上,“荼”字都变为“茶”字。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其他所有代用字都早已不用。对于茶文化有兴趣的朋友对这个知识点应该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