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学习贵有恒(1 / 1)

一位刚刚开始喜欢茶,交了学费去习茶的小茶友问我:“听别人讲身体会发出能量来影响茶汤,让汤水变得好喝。真有这么神奇的事吗?”我说:“这个是不对的。同样的茶,沏茶的方法相同,如果感觉到这次比那次的茶汤滋味发生了变化,那一定是自己的情绪或体质有了变化,进而影响到身体对茶汤的敏感程度,而不是茶汤本身发生了变化。”

前些年是气功“大师”显圣被戳穿,这些年是茶界“大师”用心、用真气沏茶,需要止语,需要打坐,需要默念才能沏出好喝的茶。真的很搞笑。同一款茶,香不香是温度问题,高温扬香;适不适口是浓度问题,五味调和。这是基本的物理常识。学茶要有侧重,先得搞明白各种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它们都有哪些共性规律,这是重点。只有把这些搞明白了,才能在布满荆棘的习茶路上让自己岿然不动。

小茶友点头称是,并感慨自己差点被忽悠。

红尘滚滚,人世繁杂。抱着一颗执着心,交了钱去习茶,你对人真诚,却被人骗。但记住,别记恨,现在明白了就不晚。那人得了钱,却输了良心。成长的路上难免遇到委屈和伤害,不要耿耿于怀,要泰然处之。即使有人朝你扔了石头,也不要扔回去,把它留下,当作自己建高楼的基石。心的宽度,不在遇到了多少事,而在包容了多少事;眼的境界,不在看清了多少事,而在看轻了多少事。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人之相处贵在真,情之相处贵在心;春来花自红,秋至叶飘零。这辈子并不长,下辈子未必会遇见。古今有多远?谈笑之间。生死有多远?一瞬之间。心与心的隔阂有多远?秒速五厘米。喜欢木心先生的话:“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真,是一天一天换回来的;心,是一点一点处出来的。老话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一些人,走着走着就进了心里; 一些人,走着走着就淡出视线。与你有缘的,不要放手;跟你没缘的,拔腿就走。这些人是体会不到那些人之间的相处会有多么美好,就像尼采说的:“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茶路无尽,在习茶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查资料、找文献、询师友。但有一个常见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得不偿失,大家尤其要注意。比如,有些茶友在一起喝茶的时候,由于对一款茶的认知意见相左,常常辩得面红耳赤,甚至发生龃龉。遇到此类情况该怎么办?我提个建议供大家参考。不偏不倚地讲,不管是谁,当跟茶友在茶知识方面发生争执时,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自己有没有去茶场实地采过这个茶;第二,我有没有亲自参与过制作此茶的经历;第三,我参与制作这个茶时的工艺流程是不是正确。如果没有,停止争论,微笑,换话题,或回家睡觉。

如果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有”,那么,可以耐心地跟朋友去解释这个问题。解释后,如果他还不同意你的观点,那我认为,不要解释了,因为再讲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两千多年前,庄子已经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了。在《庄子·外篇·秋水》里,庄周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很多时候,并不是需要把所有道理都要跟人家讲清楚的,因为这取决于你所面对的对象是不是可以“语”。跟一只在井底的青蛙去谈辽阔的天空,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倘若是一只生长在夏天的虫儿,我们去跟它言冰,它怎么会知道冰是什么东西呢?两千多年以后,有一位相声演员把这事说得更透。他说,内行要是去和外行辩论,那就是外行。在台上他跟搭档聊嫦娥二号火箭点火发射升空的事,说火箭飞上天干吗去呢,探索月球的空间、环境、各种化学元素。他说:“火箭底下应该放劈柴、煤球,拿火柴‘呲儿’一点,点着了再拿扇子扇,‘嘭’的一声,火箭发射出去了。然后我对火箭科学家说:‘您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选精煤,水洗煤不好。’这科学家要是拿正眼看我一眼,那都算他输了。”

所以,不要解释了,自己心里明白就行了。再解释,恐怕就要陷入僵持甚至出现反目态势了。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性格的人能避免得罪人,说话耿直的会得罪婉约的,极端的会让客观的不舒服,脾气急的会跟慢条斯理的杠上,不拘小节的会碰撞彬彬有礼的,激进的会得罪守旧的……要懂得,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合理的存在。所以,随圆就方,在最大程度上宽容别人,在最大程度上忠于自己,就够了。

记不清是哪一年的一个晚上了,那时候的北京还没有如此多的高楼大厦和亮得刺眼的夜灯。在东四十条一个茶友家的茶席上,几个朋友分成两派,对一个茶品产生了激烈争论,有的人甚至做摩拳擦掌之势。唯独我的一个老茶友在整个过程中一声不吭,只是微笑着看着争论的双方。散席后是晚上十点多了,我们两人回家同路,并肩走在胡同的小道上。我说:“你这家伙可够圆滑的,揣着一肚子明白,任谁都不得罪,刚才为什么不发表意见呢?”他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他当时仰着头,抬起胳膊,伸出右手,向上指了指布满星斗的夜空,笑着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室品茗,臻此境界,品性自显。

生活中有一些人在一种不自知的错误逻辑下成长,短浅、固执,自以为是。以为说服了谁,超越了谁,自己就很牛。衡量一个真正牛人的标准,不是看他搞定了多少人,而是去看他帮助了多少人。有愿望去帮助别人,这是德;帮助到了别人,这是能。有德、有能的才是牛人。内心充满欢喜,才能把欢喜给别人;内心蕴藏慈悲,才能把慈悲给别人。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方可舍道。星云大师说,舍,于人是慈悲,于己得精进。以舍为得,无处不春风。

负暄读书。瀹一泡三坑两涧的上好武夷正岩茶——慧苑坑古井老枞水仙。汤水黏稠细滑,甘醇,枞味满口。微微的口挂清凉,淡淡的兰香且香气过喉。这才是有模有样的“岩骨花香”。不管工作多忙、家事多寡,喝茶与读书对我来说始终是极大的喜悦,这份喜悦任谁都夺不走。一生中永远不会和你分手的人,就是你自己。在照顾好家人的同时,也要让自己充实快乐。人这一辈子,读书学习真是重要。古语讲,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习茶亦然。茶路漫漫,需勤勉,亦需耐心。《长歌行》里写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流逝,方懂“功不唐捐”。所有的学习都不会浪费,总会有用到的时候。天底下没有白走过的路,走通的、没走通的,都是收获。有人总是习惯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习茶路上的荆棘坎坷,但他哪里懂得,真正的顺其自然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世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要纠结于别人的评说,按照自己舒服的感觉生活。没人能一手把你拽进天堂,也没人能一脚把你踹入地狱。人生中的乐与悲是自己的内心感受。当你能够超越自己的狭隘时,就会觉得处处天堂;若囿于此,哪里都是地狱。生活中的风景就看你怎么去努力,怎么去营造。幸福,不在别人眼里,在你自己心里。我们要感恩四种人:生病照顾你的人,跌倒扶起你的人,把口罩分给你的人,送好茶给你喝的人。

晨阳透窗,光影疏落于桌面,讲不出的惬意。想起了清代周希陶写的《重订增广》里的那句话:“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安然学习,堪比阳光,无一刻不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