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中涅槃心

大暑随心闲吃茶

瀹饮千家寨古茶

我们用竹根作研磨器,

在斗笠盏内把干茶磨碎。

·一滴水中涅槃心

茶行天下,总有疲惫之时。翠竹掩映的安吉第一滴水茶馆,是一个可安顿心灵,可让人松弛安逸,能慢慢喝茶的妙处。馆内的一花一草,或青翠欲滴,或怡红如棠。一器一物,或近幽,或从拙,让人感到亲近温暖,却又超凡脱俗。这种曼妙的拿捏设计,让茶馆有了动人的新意。

我喜欢坐在古老的海棠花格窗前,啜一杯茶,看窗外的翠竹芭蕉,看细碎的阳光穿过窗棂,散落在茶桌上,跌落在茶汤里花影扶疏。我常对茶友们讲,如此灵秀之地,茶馆主人定有涅槃妙心。

一个让人流连的茶馆,考量的是茶馆主人的底蕴和诗意的妙心。千里迢迢来喝一盏茶,享受的不仅是味蕾上的美妙,一种心灵上的默契,还有对茶的正确认知。茶馆里的一枝插花,一个莲蓬,一段枯木,一片绿叶上滚动的露珠,都有可能成为触动心灵的某种直觉。这种悸动,就是对氤氲着茶香、飘散着诗意的茶馆,最动人最深刻的记忆。

同为爱茶之人,我和钱群英一见如故,熟识习惯了,我们亲切地叫她钱馆主。钱馆主是一个有圆润佛相、和蔼可亲、散淡率真的人,她的一言一行,吴侬软语,极具亲和与感染力,尤其她那一身素雅的居士打扮,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慈悲的佛骨禅心。

和钱馆主在茶馆喝茶,谈得最多的还是茶。她常说:“茶是清净之物,保护好茶山良好的生态,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好茶。茶毕竟是农产品,只有把茶做好了,愉悦的茶汤滋润了心灵,附丽于茶上的文化,才会如雨后草甸上的地衣,绵绵地生发出来。”一席平实质朴的话,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也常说:“茶是入口之物,一定要谨小慎微,亲力亲为,把好健康关和质量关。采茶做茶须持恭敬心,问茶源头,阅微纯料,做自己也能喝敢喝的良心茶、健康茶。”

为了把安吉白茶做出自己的特点,钱馆主在深山里的金竹坪,开辟了生态茶园基地,修篱种菊,养荷栽梅。茶馆里的特色茶,那散发着清灵幽香的“素梅”,就是用基地的素心梅,熏窨山上的安吉白茶造就。我笑着对钱馆主说:“等用山上的松树,做出松针茶,把野**做成水玲珑,把淡竹叶做成竹叶青。松竹梅菊,三径初成。这自然天成的四君子茶,三径花香清欲寒,可谓清雅之至啊。”

有一次,我在茶馆呆得时间久,便和大真先生用今年和去年库存的安吉白茶,摹习宋代的点茶技艺,感受点茶的香重甘滑、入盏馨香四达的雅趣。

我们用竹根作研磨器,在斗笠盏内把干茶磨碎。取茶末三克,倾入兔毫盏内,注入一点沸水,用茶筅搅匀。再注水至兔毫盏的水线位置,指绕腕旋,快速搅拌击拂茶汤。盏面顿时云雾渐生,清真华彩。茶末或浮或沉散布水中,灿然泛着鲜白,如疏星皎月。

欣赏完意趣盎然的汤花水脉,我用青花汤匙分茶,其后慢慢品啜,细细领悟,恍若隔世,有宋代的意蕴茶香。用新茶点,香高苦重。用去年的旧茶点,味厚甘润。点茶效果的新不如旧,让我开始思考,像安吉白茶这类高温杀青的绿茶,只要保存得当,茶的滋味会愈发甘甜厚重,就像生活里的“人不如旧”。试想宋代的点茶,既无冷冻储藏,也无真空包装,加之运输路途遥远,茶到品时,已陈化多时,却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宋代人吃茶,有传统的文人趣味。不像现代人,逐新厌旧,重香气而轻况味。

宋人以饮茶为尚,饮茶之法又以点茶为主。蔡襄的《茶录》记载:“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

古人吃茶,莫说庄重的仪式,风雅的茶器,仅隽永的汤花之美,已令我辈艳羡。有时我也在想,我们为什么已读不懂古茶诗里所描绘的意境?为什么对《茶经》里“叶卷者上”缺乏足够的认知?究其原因,不仅是千余年来,饮茶方式发生了的很大改变,很多茶器物件已经彻底消失,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弱化了知行合一的认知方式。

陆羽把茶树叶片向后被卷的形态,作为判断好茶的标准之一,是他在走过万水千山之后,从对大量茶山的野外考察中,总结出来的直接经验。有经验的茶农常说,茶叶是吃露水长大的。叶片的向后卷曲或平整舒展,最能直观反映茶山的空气湿度条件。茶树新抽的叶片,向后被卷,反映的是茶树有适宜的光照,有最佳的空气湿度条件。相反处于光照强烈、稍微干旱环境中的叶片,大多呈现“叶舒者次”的状态。

一滴水茶馆,诗情画意。一滴水中照见茶中百态,照出万千世界。可钱馆主并不满足于这块红尘中的净土,又放眼在深山的生态茶园里,搭建了一处原生态的茅棚,取名“云半间”。我喜欢这座掩映于幽篁花木中的茶寥,有“白云生处有人家”的野趣闲幽。尤其是那个“半”字,最能体现出主人的散淡和洒脱。在这半间茅棚里,可以“半壁山房赏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此乐何极啊!我和钱馆主相约,等茶山上的第一场雪落下,我们就去“云半间”,扫山涧竹叶煮泉,抚琴吹笛,围炉吃茶,去“消受山中茶一杯”的风雅。

·大暑随心闲吃茶

大暑时,高温酷热,暑湿逼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在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里喝的茶水。古时候的很多乡村,在三伏天里,淳朴的乡民会把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草药煮成的茶饮,放在村口的凉亭里,供路过的陌生人免费饮用,以清热、祛暑、解渴。这个习俗,据说在温州地区现在还存在。

大热的天,成都的素奕来济南,带来了去年寒露她在武夷山亲手做的一款特殊的茶。这款茶,是她采摘悟源涧、马头岩等处的肉桂、铁罗汉等品种茶青,特别采用了萎凋、手工摇青、手工揉捻、蒸汽杀青、焙火等工艺制成的。她说,她是完全是根据上师的要求去制作的,整个制程涵盖了六大茶类的主要技法。她做这款茶时,我恰好在武夷问茶,虽然没能目睹到她做茶的全过程,但从她疲惫消瘦的神色里,我能猜出做茶熬夜的辛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算是沉浸于茶,爱茶的一种境界。

她的茶,只有她最懂。懂得茶的心思,知己知彼,才能泡出茶的神韵。她用随身带来的扫云白瓷斗笠碗,用冰水碗泡她的神秘茶。浸泡半个小时后,用银匙分茶,汤色金黄,清爽甘甜,微微有花香盈口。这盏名副其实的“冰红茶”,是暑热里的一剂清凉。随后她又改用沸水碗泡,汤色橙红油亮,花果香渐渐地释放出来,茶汤里确实有红茶的甘醇,乌龙茶的芬芳。

素奕问我如何评价这款茶,我说:“这茶的发酵程度,介于乌龙茶和红茶之间,很像台湾的东方美人。但茶很主观,自己喜欢就好。自己用心做的茶,只要随心适口,享受了其中的过程,便是苦中作乐,乐在其中了。”做茶的真正乐趣,是品啜甜美,是分享愉悦,也是“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瑞士语言学家巴利说过:“人生像一杯茶,若一饮而尽,会提早见到杯底。”所以,茶需要沉静下来慢慢品,参不透的人生,才会蕴藉有味。

黄昏的一场雨,让天气变得凉爽了。送走素奕,我回到书房,继续读《金刚经》。天青蚰耳香炉内,焚瑜伽行者香,青烟散尽,心意清凉。古人在大暑有“烧伏香”的习俗,大概是为了燥湿驱邪,芳香化浊。

读经毕,我从差旅的行囊中,找到一小包遗忘已久的西湖龙井,色转橙黄,豆花香犹存。取小朱泥壶瀹泡,较春末时更为水滑甘甜,火气褪尽,香已入水。泡茶需要用心,泡茶可让人沉静下来,也可沉静下来再去泡茶。比如焚焚香,读读经,插枝花。把心沉于水中,茶里便有了自己的气息和味道。

一款靠近传统的好茶,无论怎样泡都会好喝。水温高点,香气容易激发出来,滋味浓厚。水温低了,茶的苦涩度容易遮掩住,汤薄香柔。出汤快慢的把控中,各自有了各自的滋味和气韵。

如果陷于刻意作秀的程式化泡茶,泡出的茶汤,缺少了心灵的体贴和关照,水与香的分离,使滋味里欠缺了层次和厚度。过于讲究茶的泡法,无非是挖空心思,去粉饰掩盖茶的缺陷。这种执着的沉重,使茶少了散淡的逸趣。清清爽爽一盏茶,乐乐呵呵每一天,人生如茶,苦短味长,包容了茶的优点与缺点,就是包容了氤氲于茶中的自我。

一款好茶,如正在泡的西湖龙井,工艺因循传统,高温杀青辉锅,虽常温存放数月,颜色由糙米黄色转为深黄微褐,然而茶汤中的青气全无,底蕴更加绵长,香愈沉而味益厚。如是一款低温杀青的绿茶,当仅供观赏的嫩绿随时光黯然,茶汤里便会滋生出一种难以下咽的青草味道,甚或有杂味出现。传统的高温杀青,扬清激浊,使茶青在高温中脱胎换骨,耐得住岁月的砥砺陈化而不移其节。

夏季人体是外热内寒,因此,饮茶宜生普、绿茶为主,兼以温性茶辅佐,不致饮茶过于寒凉而伤阳气。若久居空调之室,人体外寒里寒,饮茶宜熟普、红茶为主,禁忌寒凉。

除了茶,大暑时,民间还有把姜切成薄片,扔到屋顶上“晒伏姜”的习惯。老人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我也常对朋友讲:“晒太阳,是穷人最好的钙片,多食姜,是夏季最佳的补药。”

·瀹饮千家寨古茶

云南九甲乡的罗兄,寄来千家寨的千年古树散茶,茶香透纸,蜜香暗绕,让我拿着纸袋嗅了许久。

品如此凝聚原始山野之气的茶,应该像古代文士那样,结庐在山林幽壑,汲清泉,拾松针,煮茶于茅舍檐下,耳闻流水清音,目送流霞眉月。可惜我不是文人,只能在茶斋,选一个轻阴微雨的午后,与两三朋友共品。

雨停了下来,大禹兄来喝茶,带来了十余枝新鲜的莲蓬,清馨的荷香,弥散茶室。他很会挑选莲蓬,选择青翠且细嫩小巧的半成熟莲蓬,风干后要文气些,让人惺惺相惜。他又告诉我,风干莲蓬时,要把莲蓬的杆绑在一起,莲蓬的头要垂直向下,悬挂在通风阴凉的环境里,这样立冬后莲蓬就能干透。插瓶清供在书房、茶室,有枯荷听雨的况味。

淡淡的荷香氛围里,我和大禹兄瀹泡千家寨的千年古树散茶。茗倾素纸,条索肥壮淡紫。细嗅干茶,山野花香袭人,直抵内心。

瀹泡这样的茶,需要屏心静气,缓缓注水,水流脉脉,滋润着茶芽。汤色令人惊喜,金黄油亮,香漫茶室。入口花蜜香,有胶质的粘稠感。那种悠然沁脾的啜苦清甜,只可意会,无以言表。

静享一盏好茶,常常让我忽略了光阴的蹉跎。这款茶,二十水里茶气劲道,花香、果香跌宕起伏,层次丰富井然,然而汤色、甜韵、香气并未有多少衰减。饮毕,齿颊生香,喉韵彰显,胸背额头微汗濡濡,愉悦畅然。

千年的朝岚暮雨,秋月春花,早已浸透了茶树叶片的脉络。因此这泡茶里,能感受到内质的丰富,滋味的平和。茶气沉静充盈,如静水流深,却又波澜不惊。

古树茶沉稳耐泡,不事张扬,像一个胸中有万千丘壑的智者,经历过风霜雨雪的洗礼,耐得住岁月的沉淀,滋味平衡,回甘持久。古树茶靠自己发达的根系,从山野的更深处汲取营养。但当茶树的根系开始衰老,它的生命便到达了终点,像一个气血孱弱的老人,到了古稀之年。茶树与人一样,也是人老脚先老,因此,当过了它生命旺盛的青壮年,茶树的生命品质就会开始下降,并非是树龄越大,品质越好。

普洱茶存在的误区,还远不止这些。那些口感刺激、棱角分明的茶,很少会是真正的古树茶。真正的古树茶,气息沉稳,香甜过喉,汤厚耐泡,花香蜜香浓郁。绵绵的生津,在不易察觉的涩味中酝酿;悠长的甘甜,从苦中慢慢回味出来。

如果一款普洱生茶,干茶有轻微的火香,入口清甜,不苦不涩,汤色青绿,这样的茶可能是高温提香,也可能是烘青的绿茶做法。当一款茶失去了后期转化必需的活性,等茶的火味褪去,就会原形毕露。因此当下好喝的普洱生茶,不见得是一款合格的好茶。普洱茶的魅力,在于它能穿越时空,历久弥香,在不确定中,让人对美好充满期待。后期转化出的滋味和香气,在时空的变幻中,说得清却又说不准,让人多了探寻的惊喜,有了玩味的内涵。

晚上,我用青瓷盖碗,瀹泡八十年代7542青饼、九九易昌普洱生饼,发现两款茶的转化均好,特征近似。色红澄明,水厚滑,有胶质的汤感,入口果香浓郁,花香窜鼻,喉韵深长。茶气刚猛,三杯下肚,有明显的汗感。

凡仓储良好的老茶,三水后,其存储特征,如轻微的环境味道或仓味消失后,无论是嗅闻汤香,还是岀汤后嗅闻空杯,匀杯底部、茶汤、叶底,均应带有愉快鲜活的花香、果香、陈木香等。果香越是浓郁绵长,茶质越是上乘。十数水后,茶汤稠厚不减,等苦涩消散,汤水会越来越甜。一款健康的普洱茶,不应有类似阴雨潮湿天气里的土墙皮霉味、明显的异味、樟脑球味等等。面对混乱的老茶市场,尽量不贪不念,不明白的,不要随便去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