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寂寂茶烟苍

一盏清茗知秋味

潇潇清秋暮说茶

·立秋寂寂茶烟苍

立秋的泉城,阴雨连绵,轻阴雨浓的光阴里,空气潮湿而缠绵。我在茶斋内,燎沉香,除湿气,起炭煮水,建水紫陶壶瀹泡红印散茶。茶烟戏聚,如缕袅袅。水滑汤红,如旧日春色。与前年所品的红印圆茶相比,未蒸压的茶,汤薄气散。前几年,我有幸品过龙马同庆的饼茶与散茶,在泰安和晨哥一起,品过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紫藤庐的普洱散茶。总体的评价,紧压圆茶要好过散茶许多。直观的经验告诉我们,普洱茶的存储,要首选饼、团、坨、砖,尽量不要选择散茶。

现代科学的研究结论,进一步印证了我的看法。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存在着有氧菌与厌氧菌的转换,晒青毛料转化以有氧菌群为主,而普洱茶更重要的后续发酵,是以厌氧菌群为主。只有在紧压状态且在厌氧菌群的参与下,普洱茶才能陈化出独有的衍生物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普洱的散形茶,不管是晒青毛茶,还是渥堆的熟茶,不经过紧压成型及后续的陈化,散茶只能视为普洱茶的原料或毛茶。因为缺少厌氧的环境,普洱的散茶与红茶一样,后期会出现木质化或碳化的过程,保存时间不仅比紧压茶短暂,而且汤色、香气、滋味及厚滑度也逊色许多。另外,普洱茶的蒸压,能够消青气,去杂味,磨砺精进,才能整体提升普洱茶的品质。

立秋的前日,茅毅先生赴泉城,与仁修法师共筹古琴雅集。百花洲溿,曲水桥边,清泉洗心,白云怡意,一席肉桂茶,直吃得馨香四达,秋爽洒然。

青狮岩肉桂,水甘香细,乳香花香并现。牛栏坑肉桂,汤甜香幽,丝丝缕缕交融在水中,如秋兰寂寂,似梅馥幽幽。一款好茶,带给人的不只是口舌滋味的满足,还有对内心慰藉、令身心愉悦的疗效,像卢仝的“两碗破孤闷”。岩骨生花香,悟悦有禅味。在武夷岩茶里,香不过肉桂。但新茶再好,火气尚存,涩味会随火气的存在而崭露。我还是喜欢肉桂陈茶的温润与宽厚,茶也需要在寒来暑往里沉住气,等火气褪尽,方可玉汝于成。

我在雅集处品香茶,听妙音,赏老宣纸,体验用古砚磨老墨的麝檀清凉,松烟怡神,至今萦绕心头。我对茅毅师说:“古琴、老茶、古砚、妙墨、古玉、老宣纸,凡是蜕却火味燥气的传统物品,都是润眼养人的妙品。”

喝茶的时光,也是静秋里让自己杯水里释心疲、祛燥火的过程。

·一盏清茗知秋味

今年的春天,安溪高温雨多,很难找到一款能入口满意的铁观音春茶,也不敢推荐给茶友品鉴。茶农靠天吃饭,茶是天工造物,没有好的年景和适宜的气候,即便有通天的本领,也改变不了雨水茶的苦涩与寡淡。

秋雨飒飒,敲窗依旧,好像无意停下。茶室内,灯下一人、一壶、一盏,我试品着去年剩余的铁观音秋茶。三款茶分别为“兰知味”、“小有韵”、“幽兰不采”。“兰知味”汤水稍粗,兰香馥郁。“小有韵”,芳幽水滑,香远益清。“幽兰不采”是一款十年的陈茶,汤色金黄油亮,气若空谷幽兰。“幽兰不采”确有清香雅韵,其名是我读唐人《幽兰赋》时偶得。好茶如兰,不因旁人不欣赏而不发幽香。既然它生成了国色天香,每个人都会缘分品到,但能否真正品到,只能看缘分的深浅了。

铁观音是清代雍正年间,由安溪人发明创制的最早的青茶。铁观音茶的横空出世,将茶香、茶韵演绎到了茶的极致,掀开了沉香凝韵、花香果雅的茶类新篇章。制茶技术其后传到武夷山和台湾,影响了武夷岩茶、台湾乌龙茶的制作和发展。台湾的木栅铁观音,就是由张氏兄弟在清朝光绪年间,从安溪引入台湾后开始种植的。

在乌龙茶属的品鉴中,武夷岩茶因品种繁多,焙火复杂,而显得比较难懂,但只要把握住岩韵的汤厚气足,花果香的细幽清浊,香气与回甘悠长的程度,感觉是否仅在舌尖一点,还是能过半个口腔,还是能够越过咽喉,且香甜如鲠在喉。明白了这些,一下午喝懂岩茶,不是难事。

铁观音的品鉴相对简单,正宗的纯种铁观音,品种香为标准的兰花香。铁观音的香气,以幽雅细腻无青草气、无驳杂气息为上。如用盖碗品鉴,盖香呈乳香、清新花香,冷香泛果香者,等级较高。茶汤入口清甜,味厚细腻,有沙沙的胶质感,水香与盖香高度一致者为佳,入口回甘迅捷持久,花香满口,无苦涩杂味者为上。年份较久的老观音,兰花香悄隐入水,水偏厚滑,汤色渐深,基本无焙火味道,咽下入腹,肠暖胃舒。若还余留火味,火味不应压过铁观音特有的花香、果香。好的铁观音,五水之内不能出现水味,七水之内必定余香满口。

铁观音有春水秋香的特点,春茶水细,秋茶香高,孰是孰非,各有千秋。对茶不熟悉时,我们会过分关注茶的香气高低,等真正谙熟品茶的门径之后,汤滑水细,水香一体,才是品茶应该关注的重点。

·潇潇清秋暮说茶

日晓是山大中文系毕业的才子,也是我的好友。为茶的正本清源,他经常到茶斋来,和我一同探讨有关茶的鉴别,以及他人不太注意的细节问题。

潇潇清秋暮,凉风袅袅发。在茶室里坐久了,有些清寒。我和日晓煎水瀹茶,品私房茶“韭春”。对茶悟性极高的日晓,看着“韭春”金黄通透,如色拉油般的汤色,问我:“为什么桐木关的野生茶汤色如此,而外山的芽头红茶颜色深红,且看起来不够清澈呢?”

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细究起来,却很难说得圆满。好茶山中藏,茶是深山幽谷的精灵。如果你对茶树熟悉了,便会明白,喝茶喝的是山里的真实生态。优美的环境里孕育的茶,品起来会像深山里的气息一样清澈舒畅。茶汤颜色的深浅与发酵程度有关,但茶汤的清澈油亮程度,却与光照、植被的覆盖、空气的湿度直接攸关。春茶在能够形成漫射光的云雾环境里,发育的茶叶高氨低酚,品质优良,因此茶汤呈现金黄,有绵长的花蜜香。外山的夏秋茶,缺乏桐木关山清水秀、竹木葳蕤的山场条件,茶汤便红而不透,有股闷闷的烤地瓜味。

另外,茶汤的通透程度还与悬浮在茶汤里的绒毛含量有关。除了白毫茶种,绝大多数的茶树,叶片上分布绒毛的多少,与空气湿度和季节的温度有关。在茶山里,我仔细观察到,野生茶和有机茶,在湿度充足的环境下,茶树叶芽的绒毛含量较少。相反,在比较干旱环境下的茶树,或较差环境下的茶树,叶芽上的绒毛分布就要细密很多。茶区的秋季,大多年份干旱少雨,气温较高,因此,秋茶做成绿茶便会有较多的白毫,经过发酵做成红茶,就会呈现金毫密布。生态环境良好的茶树,抽出的新芽,在阳光下油润金黄,绒毛稀少。施过化学肥料的茶树,芽头近乎墨绿,绒毛较多。人工因素干扰较多的茶树,叶片绒毛相对较多。大概是因为茶树生长速度过快,叶片在单位时间内急需补充大量的水分,通过生物调节,造成叶片应急性地催生大量绒毛,来吸收和捕捉空气中的水分。

当然,碧螺春茶的白毫隐翠,和在茶汤里中显现得较多绒毛属于特例,这个特点,是由碧螺春的特殊搓团提毫工艺决定的。

同样是对茶汤的疑惑,重庆的媛媛也问过我:“为什么新压的普洱熟茶,有的色重透亮,但后期不转化?而初期汤色稍有浑浊的,两三年后,汤色会逐渐清澈,并转化出温馨的糯米香?”温文尔雅的媛媛,习茶十分认真。我告诉她:“新压的普洱熟饼,如果汤色深红透亮,这类茶在蒸压后,通常采用了高温干燥提香的工艺,茶汤品起来燥喉。急火提香,拔苗助长,透支的是自己的未来。汤色稍有浑浊,是新压熟茶正常的状态。因为散茶在蒸压过程中,茶的果胶、糖类等内质成分,会附着在茶的条索表面,经过低于人体正常体温的工艺干燥后,茶的活性并没有被破坏。待以时日,等粘附在茶表面的大分子物质,通过陈化、降解、裂变成可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茶汤会日益透澈,汤颜如花。”

昨天,媛媛给我寄来她先生书写的小楷斗方,高古端秀,写的是石屋清珙的山居诗:“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盘膝坐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我问她:“你怎么知道我喜欢石屋清珙的诗啊?”她笑着说:“我看您几次在长兴问茶,都去登临霞雾山,山上有禅师的天湖遗址啊。”

我在长兴问茶,登此山,一半是为了茶,一半是凭吊追念禅师的高标逸韵。有茶真好,有茶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这种茶的相知,如茶一般清净无染,值得珍惜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