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娥小录香谱:《墨娥小录》一书中《香谱》部分的摘录。《墨娥小录》,杂记各类修身养性方面的知识,原作者不详,其成书年代不详,序言中说传世的版本是隆庆二年寻阳人吴继发现整理的。从书中涉及的人物来看,基本都是元末时人,成书大概应在元末明初。】
[1]墨娥小录香谱:《墨娥小录》一书中《香谱》部分的摘录。《墨娥小录》,杂记各类修身养性方面的知识,原作者不详,其成书年代不详,序言中说传世的版本是隆庆二年寻阳人吴继发现整理的。从书中涉及的人物来看,基本都是元末时人,成书大概应在元末明初。
四叶饼子香
荔枝壳 松子壳 梨皮 甘蔗渣【此四味相合被称为“穷四和”以和“沉檀龙麝”大四和相对。】
右各等分为细末,梨汁和,丸小鸡头大,捻作饼子,或搓如粗灯草【灯草:剥去外皮的灯心草的茎。白色多孔,质轻。可供点灯,也可入药。这里指线香的粗细。】大,阴干烧妙,加降真屑、檀末同碾尤佳。
[2]此四味相合被称为“穷四和”以和“沉檀龙麝”大四和相对。
[3]灯草:剥去外皮的灯心草的茎。白色多孔,质轻。可供点灯,也可入药。这里指线香的粗细。
造数珠
徘徊花【徘徊花:概指玫瑰花,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玫瑰花……宋时宫院多采之,杂脑麝以为香囊,芬氤袅袅不绝,故又名徘徊花。”】(去汁秤二十两,烂捣碎) 沉香一两二钱 金颜香半两(细研) 脑子半钱(另研)
右和匀,每湿秤一两半作数珠二十枚,临时大小加减。合时须于淡日【淡日:半阴半晴。】中晒,天阴令人着肉干【着肉干:贴身佩戴令干。】尤妙,盛日中不可晒。
[4]徘徊花:概指玫瑰花,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玫瑰花……宋时宫院多采之,杂脑麝以为香囊,芬氤袅袅不绝,故又名徘徊花。”
[5]淡日:半阴半晴。
[6]着肉干:贴身佩戴令干。
木犀印香
木犀(不拘多少,研一次晒干为末,每用五两) 檀香二两 赤苍脑【赤苍脑:粉色的苍脑,参见前“苍脑”条解释。】末四钱 金颜香三钱 麝香一钱半
右为末,和匀作印香烧。
[7]赤苍脑:粉色的苍脑,参见前“苍脑”条解释。
聚香烟法
艾蒳(大松上青苔衣) 酸枣仁凡修诸香须入艾蒳和匀焚之,香烟直上三尺,结聚成球,氤氲不散,更加酸枣仁研入香中,其烟自不散。
分香烟法
枯荷叶
凡缸盆内栽种荷花,至五月间候荷叶长成用蜜涂叶上,日久自有一等小虫食尽叶上青翠,其叶纱枯【纱枯:指荷叶只留叶脉、像薄纱一样的干枯状态。】。摘取去柄,晒干为细末。如合诸香入少许焚之,其烟直上,盘结而聚,用箸任意分划,或为云篆【云篆:道家符箓之字,即所谓的元始天书。字体似篆文而笔画多曲叠。据称系由天空云气转化而成,故名。】,或作字体皆可。
[8]纱枯:指荷叶只留叶脉、像薄纱一样的干枯状态。
[9]云篆:道家符箓之字,即所谓的元始天书。字体似篆文而笔画多曲叠。据称系由天空云气转化而成,故名。
赛龙涎饼子
樟脑一两 东壁土【东壁土:房屋之东壁上土。古人认为,其感旭日之精华,太阳初升之时火力方兴未艾,正午时已由盛转衰,所以东壁比南壁土还要好。】三两捣末 薄荷(自然汁 )
右将土汁【土汁:指东壁土和薄荷汁。】和成剂,日中晒干,再捣汁浸,再晒,如此五度。候干研为末,入樟脑末和匀,更用汁和作饼,阴干为香,钱焚之。【汉和本作“阴干为香,用香钱隔火焚之。”四库本作“阴干为香,钱隔火焚。无碍庵本作“阴干为度,用香钱隔火焚之”。今据国图藏聚好堂本《墨娥小录》(以下简称《墨娥小录》)。大概意思相同,都是用钱来衬烧。】
[10]东壁土:房屋之东壁上土。古人认为,其感旭日之精华,太阳初升之时火力方兴未艾,正午时已由盛转衰,所以东壁比南壁土还要好。
[11]土汁:指东壁土和薄荷汁。
[12]汉和本作“阴干为香,用香钱隔火焚之。”四库本作“阴干为香,钱隔火焚。无碍庵本作“阴干为度,用香钱隔火焚之”。今据国图藏聚好堂本《墨娥小录》(以下简称《墨娥小录》)。大概意思相同,都是用钱来衬烧。
出降真油法
将降真截二寸长,劈作薄片,江茶【江茶:宋代对江南诸路茶的统称,大致相当于今日长江下游产茶区。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江茶在东南草茶内,最为上品,岁产一百四十六万斤。其茶行于东南诸路,士大夫贵之。”在宋代,相对于建茶来说,江茶多为蒸青草茶(散茶)。】水煮三五次,其油尽去也。
[13]江茶:宋代对江南诸路茶的统称,大致相当于今日长江下游产茶区。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江茶在东南草茶内,最为上品,岁产一百四十六万斤。其茶行于东南诸路,士大夫贵之。”在宋代,相对于建茶来说,江茶多为蒸青草茶(散茶)。
制檀香
将香剉如麻粒【麻粒:麻粒在古代可以指芝麻粒,也可以指出天花后留下的疤斑。这里应该是前者。】,慢火炒令烟出,候紫色,去尽腥气,即止。
又法劈片用酒慢火煮,略炒。
又法制降檀【降檀:这里指降真和檀香。】须用腊茶同浸,滤出微炒。
[14]麻粒:麻粒在古代可以指芝麻粒,也可以指出天花后留下的疤斑。这里应该是前者。
[15]降檀:这里指降真和檀香。
制茅香【制茅香:此条出《陈氏香谱》,前已记录。《墨娥小录》引用此条,也被作者收录。】
择好者剉碎,用酒蜜水【酒蜜水:酒和蜜水混合物。】洒润一宿,炒令黄色为度。
[16]制茅香:此条出《陈氏香谱》,前已记录。《墨娥小录》引用此条,也被作者收录。
[17]酒蜜水:酒和蜜水混合物。
香篆盘
春秋中昼夜各五十刻,篆盘径二寸八分,蟠屈【蟠屈:盘曲(指香的总长度)。】共长二尺五寸五分,不可多余,但以此为则。或欲增减,量昼夜刻数为之。
[18]蟠屈:盘曲(指香的总长度)。
取百花香水
采百花头【花头:花朵。】满甑装之,上以盆合盖,周回络以竹筒半破,就取蒸下倒流香水贮用,谓之花香。【这里是取花类的蒸馏纯露。做法是用甑来蒸花朵。蒸馏出的花露顺着盆沿下流,再通过四周剖开的竹筒收集。】此乃广南真法【广南真法:从此处看,此法应自海上传来,可能来自于阿拉伯地区。花露之类早就传入中国,但制法何时传入还不清楚。宋代《铁围山丛谈》有关于制法的简略记述,但似乎当时所用仍以海外传入为主。从此处的记述看,元明时代,此类简易制法在国内已较为普及了。】,极妙。
[19]花头:花朵。
[20]这里是取花类的蒸馏纯露。做法是用甑来蒸花朵。蒸馏出的花露顺着盆沿下流,再通过四周剖开的竹筒收集。
[21]广南真法:从此处看,此法应自海上传来,可能来自于阿拉伯地区。花露之类早就传入中国,但制法何时传入还不清楚。宋代《铁围山丛谈》有关于制法的简略记述,但似乎当时所用仍以海外传入为主。从此处的记述看,元明时代,此类简易制法在国内已较为普及了。
蔷薇香
茅香一两 零陵一两 白芷半两 细辛半两 丁皮一两微炒 白檀半两茴香一钱
右七味为末,可佩可烧。
琼心香
白檀三两【三两:无碍庵本作“二两”。】 梅脑【梅脑:指梅花脑,见前“梅花脑子”条。】一钱
右为末,面糊作饼子焚之。【《墨娥小录》作“面糊脱饼子”。】
[22]三两:无碍庵本作“二两”。
[23]梅脑:指梅花脑,见前“梅花脑子”条。
[24]《墨娥小录》作“面糊脱饼子”。
香煤一字金
羊胫骨炭、杉木炭各半两 韶粉五钱半
右和匀,每用一小匙烧过如金【烧过如金:因加入韶粉,烧过有类似金属光泽。】。
[25]烧过如金:因加入韶粉,烧过有类似金属光泽。
香饼
纸钱灰【纸钱灰:纸钱烧的灰。】 石灰 杉树皮毛烧灰
右为末,米饮和成饼子。
又
羊胫骨【羊胫骨:指羊胫炭。见前“羊胫炭”条注释。】一斤 红花滓【红花滓:三本皆作“红花泽”,未见香材名红花泽,概为“红花滓”之误。见前“红花滓”条。聚好堂《墨娥小录》此条作“黄丹,定粉各二两”。红花滓、黄丹相去甚远,应该不是抄写失误,可能版本不同,此处保留红花滓。】、定粉各二两
右为末,以糊和作饼子。
又
炭末五斤 盐【盐:加盐可产生焰色反应,产生黄色火焰。】、黄丹、针砂各半斤
右以糊捻成饼,或捣蜀葵和尤佳。
又
硬木炭十斤 盐十两 石灰一斤 干葵花【葵花:这里指的是蜀葵。参见前“长生香饼”条。向日葵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明代。《墨娥小录》原本此条之前的一条也是写的“干蜀葵花”。】一斤四两 红花十二两 焰硝十二两
右为末,糯米糊和匀,模脱,烧香用之火不绝。
[26]纸钱灰:纸钱烧的灰。
[27]羊胫骨:指羊胫炭。见前“羊胫炭”条注释。
[28]红花滓:三本皆作“红花泽”,未见香材名红花泽,概为“红花滓”之误。见前“红花滓”条。聚好堂《墨娥小录》此条作“黄丹,定粉各二两”。红花滓、黄丹相去甚远,应该不是抄写失误,可能版本不同,此处保留红花滓。
[29]盐:加盐可产生焰色反应,产生黄色火焰。
[30]葵花:这里指的是蜀葵。参见前“长生香饼”条。向日葵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明代。《墨娥小录》原本此条之前的一条也是写的“干蜀葵花”。
驾头【驾头:帝王出行时仪仗队中的宝座。也泛指帝王出行的仪仗。】香
好栈香五两 檀香一两 乳香半两 甘松一两 松纳衣【松纳衣:指艾蒳,见前“艾蒳”条。】一两 麝香三分【三分:《墨娥小录》、无碍庵本作“五分”。】
右为末,用蜜一斤炼,和作饼,阴干。
[31]驾头:帝王出行时仪仗队中的宝座。也泛指帝王出行的仪仗。
[32]松纳衣:指艾蒳,见前“艾蒳”条。
[33]三分:《墨娥小录》、无碍庵本作“五分”。
线香
甘松、大黄、柏子【《墨娥小录》作“柏香”。柏香、柏子通常都是指的柏铃,见前“柏铃”条。】、北枣【北枣:枣之产于北方者,入药最佳。】、三柰、藿香、零陵、檀香、土花【土花:指苔藓类植物,常附贴于潮湿的泥土或墙壁之上,形状似花,故称土花。】、金颜香、熏花【熏花:《墨娥小录》此处作“薰花”,所指不详。薰花一般指在有火炉的半地下暖室中种植的花卉,和此处无关。或为薰草之误?】、荔枝壳、佛泥降真【佛泥降真:佛泥国所产降真香。佛泥即“渤泥国”,见前“渤泥”条注释。】各五钱 栈香二两 麝香少许
右如法制造【右如法制造:三本作“右如前法制造。”《墨娥小录》作“右如法制造”。前面不是线香,不可能如前法制造。而此香方又为线香部分的第一个香方,所谓如法所指亦不详,可能是《墨娥小录》在抄录其他书过程中记录下来的。】。
又
檀香、藿香、白芷、樟脑、马蹄香【马蹄香:此香方因罗列混杂,不好判断属于哪种马蹄香,较大可能还是指杜衡。】、荆皮【荆皮:土荆皮,松科金松属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kamepferi Gord.)的干燥根皮或近根树皮。另外,豆科植物紫荆Cercis chinensis Bge.的树皮称紫荆皮。此处从香方,以及名称使用惯例来看,应该是土荆皮。】、牡丹皮、丁皮各半两玄参、零陵、大黄各一两 甘松、三赖、辛夷花各一两半 芸香、茅香各二两甘**四两
右为极细末,又于合香石上挞之,令十分稠密细腻,却依法制造。前件料内入蚯蚓粪【蚯蚓粪:蚯蚓的排泄物,制香加入增加粘性。】,则灰烬拳【拳:无碍庵本作“蜷”,此处“拳”通“蜷”,卷曲之义。】连不断;若入松树上成窠苔藓如圆钱者【指艾蒳。】,及带柄小莲蓬,则烟直而圆。
[34]《墨娥小录》作“柏香”。柏香、柏子通常都是指的柏铃,见前“柏铃”条。
[35]北枣:枣之产于北方者,入药最佳。
[36]土花:指苔藓类植物,常附贴于潮湿的泥土或墙壁之上,形状似花,故称土花。
[37]熏花:《墨娥小录》此处作“薰花”,所指不详。薰花一般指在有火炉的半地下暖室中种植的花卉,和此处无关。或为薰草之误?
[38]佛泥降真:佛泥国所产降真香。佛泥即“渤泥国”,见前“渤泥”条注释。
[39]右如法制造:三本作“右如前法制造。”《墨娥小录》作“右如法制造”。前面不是线香,不可能如前法制造。而此香方又为线香部分的第一个香方,所谓如法所指亦不详,可能是《墨娥小录》在抄录其他书过程中记录下来的。
[40]马蹄香:此香方因罗列混杂,不好判断属于哪种马蹄香,较大可能还是指杜衡。
[41]荆皮:土荆皮,松科金松属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kamepferi Gord.)的干燥根皮或近根树皮。另外,豆科植物紫荆Cercis chinensis Bge.的树皮称紫荆皮。此处从香方,以及名称使用惯例来看,应该是土荆皮。
[42]蚯蚓粪:蚯蚓的排泄物,制香加入增加粘性。
[43]拳:无碍庵本作“蜷”,此处“拳”通“蜷”,卷曲之义。
[44]指艾蒳。
飞樟脑
樟脑不问多少研细,同筛过细壁土拌匀,摊碗内,捩薄荷汁洒土上,又用一碗合定,湿纸条固缝了,蒸之少时,其樟脑飞上碗底,皆成冰片脑子【冰片脑子:冰片脑一般指龙脑,这里指的是这种制法制成的樟脑。】。
前十五卷内已载数法,兹稍异,亦存之。
[45]冰片脑子:冰片脑一般指龙脑,这里指的是这种制法制成的樟脑。
熏衣笑兰梅花香
白芷四两(碎切) 甘松 零陵一两 三赖一两【《墨娥小录》中“三赖(三奈)”是和后面“檀香片”、“丁皮”、“丁枝”在一起的,也是半两。】 檀香片 丁皮 丁枝【丁枝:又称丁香枝,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Merr. & L. M. Perry]的树枝。】半两 望春花【望春花:木兰科植物望春玉兰(辛夷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的干燥花蕾。】一两(辛夷也) 金丝茅香【金丝茅香:常见茅香未见有金丝者,所指不详。或指禾本科金发草属植物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Thunb.)Kunth],也被称为金丝茅,可入药。】三两 细辛二钱 马蹄香二钱 川芎二块 麝香少许 千斤草【千斤草:又作“千金草”,指的是兰草,即菊科泽兰属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参见前“都梁香”条解释。方回《续古今考·兰说》:“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二钱 粞脑【粞脑:粞指碎米,粞脑指碎的龙脑香、米脑。】少许(另研)
右各 咀【咀:三本和《墨娥小录》皆作“吺咀”,误,见前“咀”条注释,这里指的是切碎或剉碎。】,杂和筛下屑末,却以麝、脑乳【乳:这里是研磨的意思。】极细入屑末和匀,另置锡盒中密盖。将上项随多少作贴后,却撮屑末少许在内【这里的做法是将除了脑麝之外的香材锉碎,较大的碎块用来合香,细的屑末与龙脑的屑末混合均匀放在密封的锡盒里。在合香结束,每次随身佩戴的时候,加入屑末混合物。】,其香不可言也。今市中之所卖者皆无此二味【二味:指脑麝。】,所以不妙也。
[46]《墨娥小录》中“三赖(三奈)”是和后面“檀香片”、“丁皮”、“丁枝”在一起的,也是半两。
[47]丁枝:又称丁香枝,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Merr. & L. M. Perry]的树枝。
[48]望春花:木兰科植物望春玉兰(辛夷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的干燥花蕾。
[49]金丝茅香:常见茅香未见有金丝者,所指不详。或指禾本科金发草属植物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Thunb.)Kunth],也被称为金丝茅,可入药。
[50]千斤草:又作“千金草”,指的是兰草,即菊科泽兰属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参见前“都梁香”条解释。方回《续古今考·兰说》:“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
[51]粞脑:粞指碎米,粞脑指碎的龙脑香、米脑。
[52]咀:三本和《墨娥小录》皆作“吺咀”,误,见前“咀”条注释,这里指的是切碎或剉碎。
[53]乳:这里是研磨的意思。
[54]这里的做法是将除了脑麝之外的香材锉碎,较大的碎块用来合香,细的屑末与龙脑的屑末混合均匀放在密封的锡盒里。在合香结束,每次随身佩戴的时候,加入屑末混合物。
[55]二味:指脑麝。
红绿软香
金颜牙子【金颜香牙子:三本皆作“金颜香牙子”,依《墨娥小录》作“金颜牙子”,即金颜香牙子。参见前“金颜香”条。在前面的“软香”部分也有“金颜香五两(牙子者)”。】四两 檀香末半两 苏合油半两 麝香五分
右和匀,红用板硃,绿用砂绿【红用板硃,绿用砂绿:这里指染色。板硃:或指板状的天然朱砂,或指朱砂制成的包装成板状的成品。砂绿:传统颜料,主要成分是Cu2】,约用三钱,以黄蜡镕化和就。古人止有红者,盖用辰砂【辰砂:即朱砂,见前“朱砂”条。】在内,所以闻其香而食其味【食其味:古人认为朱砂是可以食用的,有镇惊安神的功效。但是砂绿是不能食用的,作者的意思是,古代只用朱砂,所以可以食用(现在不行)。】皆可。以辟秽气也。
[56]金颜香牙子:三本皆作“金颜香牙子”,依《墨娥小录》作“金颜牙子”,即金颜香牙子。参见前“金颜香”条。在前面的“软香”部分也有“金颜香五两(牙子者)”。
[57]红用板硃,绿用砂绿:这里指染色。板硃:或指板状的天然朱砂,或指朱砂制成的包装成板状的成品。砂绿:传统颜料,主要成分是Cu2(OH)3Cl。
[58]辰砂:即朱砂,见前“朱砂”条。
[59]食其味:古人认为朱砂是可以食用的,有镇惊安神的功效。但是砂绿是不能食用的,作者的意思是,古代只用朱砂,所以可以食用(现在不行)。
合木犀香珠器物
木犀(拣浸过年压干者【拣浸过年压干者:见下“藏木犀花”条说明。】)一斤 锦纹大黄半两 黄檀香(炒)一两 白墡土【白墡土:指白垩,沉积岩类岩石白垩的块状物或粉末,主要含有碳酸钙、硅酸铝等成分;多产于白垩纪之沉积岩中。】(拆二钱大一块)
右并挞碎,随意制造。
[60]拣浸过年压干者:见下“藏木犀花”条说明。
[61]白墡土:指白垩,沉积岩类岩石白垩的块状物或粉末,主要含有碳酸钙、硅酸铝等成分;多产于白垩纪之沉积岩中。
藏春不下阁香
栈香(二十两加速香三两) 黄檀并射檀【射檀:射檀是较少见香材,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民多朗”条下记物产有“射檀”。民多朗所指有多种说法,总之位于东南亚地区。南宋《宝庆四明志》“外化蕃船”下记录“射檀香”,亦来自海外。从名字看,可能是有麝香香气的檀香,和前面所说的宋代的麝香檀可能是一种,当然麝香檀有海南和内地所产,如果是一种,应该是类似海南所产的。宋以后海南此类品种不见记录,可能是灭绝了或者叫法发生了改变。】各五两 乳香二钱 金颜香二钱 麝香一钱 脑子一钱 白芨二十两
右并为末,挞极细,水和印成饼,一个一个摊漆桌上,于有风处阴干,轻轻用手推动,翻置竹筛中阴干,不要揭起,若然则破碎不全。
[62]射檀:射檀是较少见香材,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民多朗”条下记物产有“射檀”。民多朗所指有多种说法,总之位于东南亚地区。南宋《宝庆四明志》“外化蕃船”下记录“射檀香”,亦来自海外。从名字看,可能是有麝香香气的檀香,和前面所说的宋代的麝香檀可能是一种,当然麝香檀有海南和内地所产,如果是一种,应该是类似海南所产的。宋以后海南此类品种不见记录,可能是灭绝了或者叫法发生了改变。
藏木犀花
木犀花半开时带露打下,其树根四向先用被袱【被袱:被单。】之类铺张以盛之。既得花,拣去枝叶虫蚁之类,于净桌上再以竹篦【竹蓖:无碍庵本作“竹箸”,误。汉和、四库本和《墨娥小录》原作“竹篦”。竹篦,竹制梳头用具,即竹制的篦子。】一朵朵剔择过,所有花蒂及不佳者皆去之。然后石盆略舂令扁,不可十分细。装新瓶内按筑【按筑:按压、捣杵(使坚实)。】令十分坚实,却用干荷叶数层铺面上,木条擒定【擒定:指(在荷叶上方用木条)卡住。】,或枯竹片尤好(若用青竹则必作臭)。如此放了用井水浸(冬月五日一易水,春秋三二日,夏月一日)。切记装花时须是:以瓶腹三分为率,内二分装花,一分着水。若要用时逼去水,去竹木、去荷叶,随意取了,仍旧如前收藏。经年不坏,颜色如金。
[63]被袱:被单。
[64]竹蓖:无碍庵本作“竹箸”,误。汉和、四库本和《墨娥小录》原作“竹篦”。竹篦,竹制梳头用具,即竹制的篦子。
[65]按筑:按压、捣杵(使坚实)。
[66]擒定:指(在荷叶上方用木条)卡住。
长春香【《墨娥小录》此条作“线 长春”。】
川芎、辛夷、大黄、江黄【江黄:他处未见专称“江黄”的香材,可能为姜黄,见前“姜黄”条注释。】、乳香、檀香、甘松(去土)各半两 丁皮、丁香、广芸香、三赖各一两 千金草【千金草:菊科泽兰属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见前“千斤草”条注释。】一两 茅香、玄参、牡皮【牡皮:指牡丹皮,见前“牡丹皮”条注释。】各二两藁本、白芷、独活、马蹄香(去土)各二两【《墨娥小录》作“各四两”。】 藿香一两五钱 荔枝壳(新者)一两【后二味《墨娥小录》未属用量。】
右为末,入白芨末四两作剂阴干,不可见大日色【大日色:日色指阳光,大日色指强烈的阳光、暴晒。】。
[67]《墨娥小录》此条作“线 长春”。
[68]江黄:他处未见专称“江黄”的香材,可能为姜黄,见前“姜黄”条注释。
[69]千金草:菊科泽兰属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见前“千斤草”条注释。
[70]牡皮:指牡丹皮,见前“牡丹皮”条注释。
[71]《墨娥小录》作“各四两”。
[72]后二味《墨娥小录》未属用量。
[73]大日色:日色指阳光,大日色指强烈的阳光、暴晒。
太膳白酒麯【太膳白酒麯:此条未见于《墨娥小录》卷十二香谱部分,而见于《墨娥小录》卷三“太膳白酒麯”部分,亦见于明代《竹屿山房杂部》,被称为“大禧白酒麴”。无论是麴,还是麯,都是用来酿酒的。三本名字和配方皆和原文有所出入,而无碍庵本误作香面,更背离本义甚远了。】
木香、沉香各一两 檀香【《墨娥小录》、《竹屿山房杂部》有“檀香五两”,三本皆缺失。】、丁香、甘草、砂仁、藿香各五两 白芷、干桂花、茯苓各二两半 白术【白术: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状茎。白术很少入香方,多入食疗方。】一两 白莲花【白莲花:指白色荷花(Nelumbo SP.)。】一百朵(取须用【取须用:三本皆作“去须用”,误,依《墨娥小录》、《竹屿山房杂部》作“取须用”,意为只用莲须(花蕊)。】) 甜瓜【甜瓜:葫芦科黄瓜属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甜瓜尤其是薄皮甜瓜在我国栽种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即有记录,这里指的也是薄皮甜瓜(瓜皮可食的甜瓜)。】五十个(捣取自然汁)
右为细末,用面六十斤,糯米粉四十斤,和匀瓜汁,拌成饼为度。每米一斗官用麯【麯:即上文此香方制成的“饼”。这个说明是两个部分,前面讲如何制麯,后面讲造酒的配方,这句话讲的是造酒的配方,和前面的制麯不要混淆。】十两下水八升。
先称面粉拌匀,次入药末,又再拌其药末,逐旋撒入令匀。然后作二起,以瓜汁拌和得所,切不可湿了,搓令无块,却下箱踏,只可七八分厚。每隔须用白面糁得厚,勿令粘。切作七八寸阔大,用纸逐片包,挂当风处四十日,出晒三两日收。瓜用粗布滤去渣,并瓜子莲须研碎下料。
如造酒,每米一斗官用麯十两下水八升。若要燥,水头放宽,酵麯在外,只用清水者。昔文宗【文宗:指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1332),蒙古帝国大汗、元朝第八位皇帝。】御奎章阁【奎章阁:元朝都城大都皇宫内的殿阁。位于兴圣宫兴圣殿西。建于天历二年(1329)。元文宗诏令大臣搜集历代经史书籍收藏于此。】命光禄寺【光禄寺:官署名。秦置中尉,汉代改为光禄勋,为皇帝的侍从武官长,后职能代经变迁,逐渐成为掌膳官署,元光禄寺隶属于宣徽院,秩正三品,掌起运米麴诸事,领尚饮、尚醖局,沿路酒坊,各路布种事。】造此酒,博览文翰之余,阁老近臣得赐饮,虽近臣不与焉。【这句是说,文宗只有在奎章阁赏赐其中的文士近臣,其他一般近臣得不到此赏赐。】)
[74]太膳白酒麯:此条未见于《墨娥小录》卷十二香谱部分,而见于《墨娥小录》卷三“太膳白酒麯”部分,亦见于明代《竹屿山房杂部》,被称为“大禧白酒麴”。无论是麴,还是麯,都是用来酿酒的。三本名字和配方皆和原文有所出入,而无碍庵本误作香面,更背离本义甚远了。
从文后的说明来看,这个是元文宗时期的酒曲方。
在后面操作说明部分,三本《香乘》遗漏内容也非常多,完全无法读通。今依《墨娥小录》参照《竹屿山房杂部》订正。
[75]《墨娥小录》、《竹屿山房杂部》有“檀香五两”,三本皆缺失。
[76]白术: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状茎。白术很少入香方,多入食疗方。
[77]白莲花:指白色荷花(Nelumbo SP.)。
[78]取须用:三本皆作“去须用”,误,依《墨娥小录》、《竹屿山房杂部》作“取须用”,意为只用莲须(花蕊)。
[79]甜瓜:葫芦科黄瓜属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甜瓜尤其是薄皮甜瓜在我国栽种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即有记录,这里指的也是薄皮甜瓜(瓜皮可食的甜瓜)。
[80]麯:即上文此香方制成的“饼”。这个说明是两个部分,前面讲如何制麯,后面讲造酒的配方,这句话讲的是造酒的配方,和前面的制麯不要混淆。
[81]文宗:指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1332),蒙古帝国大汗、元朝第八位皇帝。
[82]奎章阁:元朝都城大都皇宫内的殿阁。位于兴圣宫兴圣殿西。建于天历二年(1329)。元文宗诏令大臣搜集历代经史书籍收藏于此。
[83]光禄寺:官署名。秦置中尉,汉代改为光禄勋,为皇帝的侍从武官长,后职能代经变迁,逐渐成为掌膳官署,元光禄寺隶属于宣徽院,秩正三品,掌起运米麴诸事,领尚饮、尚醖局,沿路酒坊,各路布种事。
[84]这句是说,文宗只有在奎章阁赏赐其中的文士近臣,其他一般近臣得不到此赏赐。
制香薄荷【参见前“孩儿香茶”条“附造薄荷香法”。】
寒水石研极细筛罗过,以薄荷二斤交加于锅内,倾水二碗,于上以瓦盆盖定,用纸湿封四围,文武火蒸熏两顿饭久。气定方开,微有黄色,尝之凉者是,加龙脑少许用。(扬州崔家方)
采诸谱于重复外随类附部,独《晦斋谱》与此全收之。《墨娥》内香饼删去二方移本集,香薄荷附香麯后。
[85]参见前“孩儿香茶”条“附造薄荷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