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药(1 / 1)

【香药:香药有不同用法。古时香与药难以截然分开,香材又可称香药,如宋时之香药库。此处“香药”指的是香材香料用于药用。】

[130]香药:香药有不同用法。古时香与药难以截然分开,香材又可称香药,如宋时之香药库。此处“香药”指的是香材香料用于药用。

丁沉煎圆【煎圆:中药之一种形制。指的是将药材煎为膏状后制成药丸,如“艾煎圆”、“蓬煎圆”等,但也不一定限于煎制,只要是膏状合剂也可以称“煎圆”。】

丁香二两半 沉香四钱 木香一钱 白荳蔻二两 檀香二两 甘松【甘松:三本皆作“甘松”,《陈氏香谱》作“甘草”。从中药药性的角度看,甘松、甘草皆可入脾胃经。下文有“甘草和膏”。此处为甘松或甘草还不能确定。】四两

右为细末,以甘草和膏【《陈氏香谱》作“熬膏”。】研匀为圆,如芡实大【如芡实大:《陈氏香谱》作“如鸡头大”,与此意同。】。每用一圆噙化,常服调顺三焦【三焦:中医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和“下焦”。】,和养荣卫【荣卫:中医指人体血气循环所起的滋养与护卫作用。】,治心胸痞满【痞满:中医证名。多指胸腔部痞塞满闷,而外无胀急之形,并无疼痛的病症。】。

[131]煎圆:中药之一种形制。指的是将药材煎为膏状后制成药丸,如“艾煎圆”、“蓬煎圆”等,但也不一定限于煎制,只要是膏状合剂也可以称“煎圆”。

[132]甘松:三本皆作“甘松”,《陈氏香谱》作“甘草”。从中药药性的角度看,甘松、甘草皆可入脾胃经。下文有“甘草和膏”。此处为甘松或甘草还不能确定。

[133]《陈氏香谱》作“熬膏”。

[134]如芡实大:《陈氏香谱》作“如鸡头大”,与此意同。

[135]三焦:中医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136]荣卫:中医指人体血气循环所起的滋养与护卫作用。

[137]痞满:中医证名。多指胸腔部痞塞满闷,而外无胀急之形,并无疼痛的病症。

木香饼子【木香饼子:从香材配伍来看,此方为调理脾胃之方。】

木香、檀香、丁香、甘草、肉桂、甘松、缩砂【缩砂:即砂仁,见前“砂仁”条。】、丁皮、莪术【莪术:姜科姜黄属植物莪术(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广西莪术(C. kwangsiensis S. 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 wenyujin Y.H.Chen et C. Ling)的根茎。】各等分莪术醋煮过,用盐水浸出醋浆,水浸【《陈氏香谱》作“米浸”,以“水浸”为宜。】三日,为末,蜜和,同甘草膏为饼,每服三五枚。

[138]木香饼子:从香材配伍来看,此方为调理脾胃之方。

[139]缩砂:即砂仁,见前“砂仁”条。

[140]莪术:姜科姜黄属植物莪术(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广西莪术(C. kwangsiensis S. 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 wenyujin Y.H.Chen et C. Ling)的根茎。

[141]《陈氏香谱》作“米浸”,以“水浸”为宜。

荳蔻香身丸【参见前“香身丸”条。】

丁香、青木香、藿香、甘松各一两 白芷、香附子、当归、桂心、槟榔、荳蔻各半两 麝香少许

右为细末,炼蜜为剂,入少酥油【酥油:牛羊乳中提取的油脂。我国制酥的历史悠久,南北朝《齐民要术》中即有生酥与熟酥的制法。酥油在唐宋时期应用普遍,在宋代多用于制作糕点。】,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逐旋噙化咽津,久服令人身香。

[142]参见前“香身丸”条。

[143]酥油:牛羊乳中提取的油脂。我国制酥的历史悠久,南北朝《齐民要术》中即有生酥与熟酥的制法。酥油在唐宋时期应用普遍,在宋代多用于制作糕点。

透体麝脐丹

川芎、松子仁、柏子仁、**、当归、白茯苓、藿香叶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温酒茶清任下,去诸风,明目轻身,辟邪少梦,悦泽【悦泽:光润悦目。】颜彩,令人身香。

[144]悦泽:光润悦目。

独醒香

干葛【干葛:晒干的葛根。葛根为豆科葛属植物葛[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 Ohwi]的块根。】、乌梅、甘草、缩砂各二两 枸杞子四两 檀香半两 百药煎半斤

右为极细末,滴水为丸如鸡头大,酒后三二丸细嚼之,醉而立醒。

[145]干葛:晒干的葛根。葛根为豆科葛属植物葛[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 Ohwi]的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