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法和众妙香(三)(1 / 1)

清心降真香(局方)

紫润降真香【紫润降真香:降真香以紫润者为良,油性较大。参见前“降真香”部分及“降真香”条注释。】四十两(剉碎) 栈香三十两 黄熟香三十两 丁香皮十两

紫檀香三十两(剉碎,以建茶末一两汤调两碗【指建茶末一两,加热水调成两碗茶汤。】拌香令湿,炒三时辰,勿焦黑) 麝香木十五两 焰硝半斤(汤化开,淘去滓,熬成霜【《陈氏香谱》作“熬成霜秤”,指的是净重,应以《陈氏香谱》为是。】) 白茅香三十两(细剉,以青州枣【青州枣:青州枣在南北朝时期即为名品,唐宋时期负有盛名。】三十两【《陈氏香谱》作“三十个”。】、新汲水三斗同煮过后,炒令色变,去枣及黑者,用十五两) 拣甘草【拣甘草:挑拣过的甘草。】五两 甘松十两 藿香十两 龙脑一两(香成旋入)

右为细末,炼蜜溲和令匀,作饼爇之。

[1]紫润降真香:降真香以紫润者为良,油性较大。参见前“降真香”部分及“降真香”条注释。

[2]指建茶末一两,加热水调成两碗茶汤。

[3]《陈氏香谱》作“熬成霜秤”,指的是净重,应以《陈氏香谱》为是。

[4]青州枣:青州枣在南北朝时期即为名品,唐宋时期负有盛名。

[5]《陈氏香谱》作“三十个”。

[6]拣甘草:挑拣过的甘草。

宣和内府降真香

番降真香【番降真香:指海上舶来的降真香。从文献描述来看,当时的番降真可能为现在的小叶降真,豆科黄檀属植物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Lour. )Prain]。】(三十两)

右剉作小片子,以腊茶半两末之沸汤同浸一日,汤高香一指为约,来朝【来朝:第二天早晨。】取出风干,更以好酒半碗,蜜四两,青州枣五十个,于磁器内同煮,至干为度,取出于不津磁盒内收贮密封,徐徐取烧,其香最清远。

[7]番降真香:指海上舶来的降真香。从文献描述来看,当时的番降真可能为现在的小叶降真,豆科黄檀属植物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Lour. )Prain]。

[8]来朝:第二天早晨。

降真香二

降真香一

番降真香(切作片子)

右以冬青树【冬青树:一般指冬青科冬青属植物冬青(Ilex chinensis Sims)的果实。但早期文献中也可指木犀科女贞属植物女贞(Fructus Ligustri Lucidi)的果实。】子布单内绞汁浸香蒸过,窨半月烧。

[9]冬青树:一般指冬青科冬青属植物冬青(Ilex chinensis Sims)的果实。但早期文献中也可指木犀科女贞属植物女贞(Fructus Ligustri Lucidi)的果实。

降真香二

番降真香一两(劈作平片) 藁本【藁本:藁本煮汤炮制木本药材,有去油去燥的效果。】一两(水二碗,银石器内与香同煮)

右二味同煮干,去藁本不用,慢火衬【衬:指枫香置于降真片之上。】筠州【筠州:唐武德七年(624)改米州置,治所在高安县(今江西高安)。以地产筠篁得名。辖境当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万载、清江等地。】 枫香烧。

[10]藁本:藁本煮汤炮制木本药材,有去油去燥的效果。

[11]衬:指枫香置于降真片之上。

[12]筠州:唐武德七年(624)改米州置,治所在高安县(今江西高安)。以地产筠篁得名。辖境当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万载、清江等地。

胜笃耨香

栈香半两 黄连香【黄连香:这里指黄连木属植物的树脂,有类似笃耨的香气,常与白胶香并称。不是药用草本植物黄连。】三钱 檀香一钱【《陈氏香谱》作“三分”。】 降真香五分【《陈氏香谱》作“三分”。】 龙脑一字半【《陈氏香谱》作“一字”。】 麝香一钱

右以蜜和粗末爇之。

[13]黄连香:这里指黄连木属植物的树脂,有类似笃耨的香气,常与白胶香并称。不是药用草本植物黄连。

[14]《陈氏香谱》作“三分”。

[15]《陈氏香谱》作“三分”。

[16]《陈氏香谱》作“一字”。

假笃耨香四【假笃耨香四:从这些模拟笃耨香的香方来看,假笃耨是当时一大类合香,有可能是由于高品质笃耨在当时比较难得,也可能是取其韵致。】

假笃耨香一

老柏根七钱 黄连【黄连:这里指的也是黄连香,黄连属植物树脂。】七钱(研置别器) 丁香半两 降真香一两(腊茶煮半日) 紫檀香一两 栈香一两

右为细末,入米脑少许,炼蜜和剂,爇之。

[17]假笃耨香四:从这些模拟笃耨香的香方来看,假笃耨是当时一大类合香,有可能是由于高品质笃耨在当时比较难得,也可能是取其韵致。

[18]黄连:这里指的也是黄连香,黄连属植物树脂。

假笃耨香二

檀香一两 黄连香二两

右为末,拌匀,以橄榄汁【橄榄汁:应该指生橄榄捣汁。】和,湿入磁器收,旋取爇之。

[19]橄榄汁:应该指生橄榄捣汁。

假笃耨香三

黄连香或白胶香

以极高煮酒【极高煮酒:所指不详,或以为指蒸馏酒,但学术界一般认为蒸馏酒元代始进入中国,或有脱字,姑且存疑。】与香同煮,至干为度。

[20]极高煮酒:所指不详,或以为指蒸馏酒,但学术界一般认为蒸馏酒元代始进入中国,或有脱字,姑且存疑。

假笃耨香四

枫香乳一两 栈香二两【《陈氏香谱》作“一两”。】 檀香一两 生香【生香:生香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多种所指,这里可能指沉香中的一种生结香。参见前“黄熟香”部分。这类生香在沉香类香材中相对便宜。】一两 官桂三钱【《陈氏香谱》作“随意入”。】 丁香随意入

右为粗末,蜜和令湿,磁盒封窨月余可烧。

[21]《陈氏香谱》作“一两”。

[22]生香:生香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多种所指,这里可能指沉香中的一种生结香。参见前“黄熟香”部分。这类生香在沉香类香材中相对便宜。

[23]《陈氏香谱》作“随意入”。

冯仲柔【冯仲柔: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斋售用录》里有些方子与他相关。】假笃耨香(售)【(售):出自《是斋售用录》,略称,见前“售用录”条。】

枫香二两【《陈氏香谱》作“通明枫香三两”。】(火上镕开) 桂末【桂末:宋代本草文献中桂末一般指官桂末,关于官桂的考释,见前“官桂”条。】一两(入香内搅匀) 白蜜三两(匙入香内)

右以蜜入香搅和令匀,泻于水中冷便可烧,或欲作饼子,乘其热捻成置水中。【这段是利用水来让枫香冷凝定型。】

[24]冯仲柔: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斋售用录》里有些方子与他相关。

[25](售):出自《是斋售用录》,略称,见前“售用录”条。

[26]《陈氏香谱》作“通明枫香三两”。

[27]桂末:宋代本草文献中桂末一般指官桂末,关于官桂的考释,见前“官桂”条。

[28]这段是利用水来让枫香冷凝定型。

江南李主煎沉香(沈)

沉香( 咀【咀:指中药的一种破碎方式。本义是用嘴嚼,但后来不限于此,而只是用来形容捣碎或切碎为较小的颗粒。关于颗粒大小。陶弘景《别录·合药分剂法则》曰:“咀:古之制也。古人无铁刀,以口咬细令如麻豆,为祖药煎之,使药水易清,饮于肠中肠易升易清。”又《本草经集注》:“旧方皆云 咀者,谓称毕捣之如大豆。”】) 苏合香油各不拘多少

右每以沉香一两用鹅梨十枚细研,取汁,银石器盛之,入甑【甑:四库本、汉和本作 “甗(yǎn)”,无碍庵本、《陈氏香谱》作“甑”,无论甑还是甗,都是蒸煮食物的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蒸数次,以稀为度。或削沉香作屑,长半寸许,锐其一端,丛刺梨中【丛刺梨中:密集地插到梨中。】,炊一饭时【《陈氏香谱》作“一饮时”。“一饭时”较符合实际。】,梨熟乃出之。

[29]咀:指中药的一种破碎方式。本义是用嘴嚼,但后来不限于此,而只是用来形容捣碎或切碎为较小的颗粒。关于颗粒大小。陶弘景《别录·合药分剂法则》曰:“咀:古之制也。古人无铁刀,以口咬细令如麻豆,为祖药煎之,使药水易清,饮于肠中肠易升易清。”又《本草经集注》:“旧方皆云 咀者,谓称毕捣之如大豆。”

[30]甑:四库本、汉和本作 “甗(yǎn)”,无碍庵本、《陈氏香谱》作“甑”,无论甑还是甗,都是蒸煮食物的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

[31]丛刺梨中:密集地插到梨中。

[32]《陈氏香谱》作“一饮时”。“一饭时”较符合实际。

李主花浸沉香

沉香不拘多少剉碎,取有香花:若酴醾、木犀、橘花(或橘叶亦可)、福建茉莉花之类,带露水摘花一碗,以磁盒盛之,纸封盖,入甑蒸食顷取出,去花留汁浸沉香,日中曝干,如是者数次,以沉香透烂【《陈氏香谱》作“透润”,更准确一些。】为度。或云皆不若蔷薇水【蔷薇水:现在仍有用玫瑰纯露制沉香的做法。】浸之最妙。

[33]《陈氏香谱》作“透润”,更准确一些。

[34]蔷薇水:现在仍有用玫瑰纯露制沉香的做法。

华盖香【华盖香:指香烟形状如华盖一般,后面的华盖香与此类似。】(补)

歌曰:沉檀香附兼山麝【山麝:即麝香,参见前麝香部分及相关注释。】,艾蒳【艾蒳:这里指松树上的寄生植物,即下文的“松上青衣”。】酸仁【酸仁:指酸枣仁,为鼠李科枣属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spinosa (Bunge) Hu ex H. F. Chow]的种子(核仁)。】分两同【分两同:指前面沉香、檀香、香附、艾蒳、酸枣仁的重量都是相同的。】,炼蜜拌匀磁器窨,翠烟如盖【翠烟如盖:艾蒳和酸枣仁都易于发烟,此香有较高观赏价值。】可中庭。

[35]华盖香:指香烟形状如华盖一般,后面的华盖香与此类似。

[36]山麝:即麝香,参见前麝香部分及相关注释。

[37]艾蒳:这里指松树上的寄生植物,即下文的“松上青衣”。

[38]酸仁:指酸枣仁,为鼠李科枣属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spinosa (Bunge) Hu ex H. F. Chow]的种子(核仁)。

[39]分两同:指前面沉香、檀香、香附、艾蒳、酸枣仁的重量都是相同的。

《陈氏香谱》作“分两停”。

[40]翠烟如盖:艾蒳和酸枣仁都易于发烟,此香有较高观赏价值。

宝球香【宝球香:从下文看,这里是因此香香烟易结为球状而得名。】(洪)

艾蒳一两(松上青衣是) 酸枣一升(入水少许,研汁煎成【《陈氏香谱》作“捣成膏”。】) 丁香皮半两 檀香半两 茅香半两 香附子半两 白芷半两 栈香半两 草荳蔻一枚(去皮) 梅花龙脑、麝香各少许

右除脑、麝别研外,余者皆炒过,捣取细末,以酸枣膏更加少许熟枣,同脑麝合和得中,入臼杵令不粘即止,丸如梧桐子大,每烧一丸,其烟袅袅直上,如线结为球状,经时不散。

[41]宝球香:从下文看,这里是因此香香烟易结为球状而得名。

[42]《陈氏香谱》作“捣成膏”。

香球(新)

石芝【石芝:灵芝的一类,长于石上,故名。石芝有多种,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列出石象芝、玉脂芝、七明九光芝、石密芝、石桂芝、石脑芝、石硫黄芝等数种。大体为长在石头上的灵芝属或与其相近的大型真菌。从道家的角度,石芝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效。】一两 艾蒳一两 酸枣肉半两 沉香五钱【《陈氏香谱》作“一分”。】 梅花龙脑半钱(另研) 甲香半钱(制) 麝香少许(另研)

右除脑、麝,同捣细末研,枣肉为膏,入熟蜜少许和匀,捻作饼子,烧如常法。

[43]石芝:灵芝的一类,长于石上,故名。石芝有多种,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列出石象芝、玉脂芝、七明九光芝、石密芝、石桂芝、石脑芝、石硫黄芝等数种。大体为长在石头上的灵芝属或与其相近的大型真菌。从道家的角度,石芝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效。

[44]《陈氏香谱》作“一分”。

芬积香

丁香皮二两 硬木炭二两(为末) 韶脑【韶脑:樟脑的别称。韶州(今广东韶关)出高品质樟脑,故称韶脑。】半两(另研) 檀香五钱【《陈氏香谱》作“一分”。】(末) 麝香一钱(另研)

右拌匀,炼蜜和剂,实在罐器中,如常法烧之。

[45]韶脑:樟脑的别称。韶州(今广东韶关)出高品质樟脑,故称韶脑。

[46]《陈氏香谱》作“一分”。

芬积香(沈)

沉香一两 栈香一两 藿香叶一两 零陵香一两 丁香三钱【《陈氏香谱》作“一分”,此处一分为二钱半,与三钱相差不大。】 芸香【芸香:即白胶香,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树脂。除非特别说明,香方中出现芸香,基本都是此类。《陈氏香谱》此处作“木香”。】四分半 甲香五分【《陈氏香谱》作“一分”。】(灰煮【灰煮:指用碳灰或草木灰煮,即相当于“制甲香”部分说的炭汁。】去膜,再以好酒煮至干,捣)

右为细末,重汤煮蜜放温,入香末及龙脑、麝香各二钱,拌和令匀,磁盒密封,地坑埋窨一月,取爇之。

[47]《陈氏香谱》作“一分”,此处一分为二钱半,与三钱相差不大。

一分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所指不同,参见前“一分”的解释。

[48]芸香:即白胶香,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树脂。除非特别说明,香方中出现芸香,基本都是此类。《陈氏香谱》此处作“木香”。

[49]《陈氏香谱》作“一分”。

[50]灰煮:指用碳灰或草木灰煮,即相当于“制甲香”部分说的炭汁。

小芬积香(武)

栈香一两 檀香半两 樟脑半两(飞过) 降真香一钱【《陈氏香谱》作“一分”。】 麸炭三两右以生蜜或熟蜜和匀,磁盒盛,地埋一月,取烧之。

[51]《陈氏香谱》作“一分”。

芬馥香【《陈氏香谱》仍作“芬积香”。】(补)

沉香二两 紫檀一两 丁香一两 甘松三钱 零陵香三钱 制甲香三分【《陈氏香谱》作“一分”。】龙脑香一钱 麝香一钱

右为末拌匀,生蜜和作饼剂,磁器窨干爇之。

[52]《陈氏香谱》仍作“芬积香”。

[53]《陈氏香谱》作“一分”。

藏春香【藏春香:此香方无碍庵本未注“(武)”,且乳香、丁香各为三两。《陈氏香谱》此方有多处出入,录于此:沉香 檀香 丁香 真腊香 占城香各二两 脑麝各一分右为细末,将蜜入甘黄菊一两四钱、参三分(剉),同入饼内重汤煑半日,滤去菊与参不用。以白梅二十个水煑令冷浮,去核取肉,研入熟蜜,拌匀众香于瓶内,久窨可爇。】(武)

沉香二两 檀香二两(酒浸一宿) 乳香二两 丁香二两 降真一两(制过者) 榄油【榄油:我国古籍最早出现“榄油”,大概是在明代中后期的文献。这里的香方在《陈氏香谱》原方中是没有榄油的,可能是明代时后加的。现在一般指木犀科木樨榄属植物木樨榄(Olea europaea)果实榨的油。我国古籍称此类植物为齐墩果,且都是外国出产,一般认为现代方引入中国,直到清代,此榄油还作为欧洲特产记录,似乎尚未引入我国。明代所称“榄油”从用法来看,并非珍稀的舶来品,可能是指橄榄科橄榄属植物乌榄(Canarium pimela Leenh.),其中某些品种可用来榨油。我国古代通常所称的橄榄为青橄榄(Canarium album Raeusch.),难以榨油。】三钱 龙脑一分 麝香一分

右各为细末,将蜜入黄甘菊【黄甘菊:现在一般指菊科菊属植物甘菊[D e n d r a n t h e m a lavandulifolium (Fisch. ex Trautv.) Ling & Shih]中黄色的品种。甘菊又称野**、甘野菊等,入药。在我国古籍中菊属植物**[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 )Tzvel.]在入药时也可称甘菊。比如杭黄菊常被称为黄甘菊。】一两四钱、玄参三分(剉),同入瓶内,重汤煮半日,滤去菊与玄参不用【用菊和玄参炮制蜜,取清甜。】,以白梅【白梅:加工过的梅子,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 ) Sieb. et Zucc.]的未成熟果实,经盐渍晒干而成,可入药。】二十个水煮令浮,去核取肉,研入熟蜜,匀拌众香于瓶内,久窨可爇。

[54]藏春香:此香方无碍庵本未注“(武)”,且乳香、丁香各为三两。《陈氏香谱》此方有多处出入,录于此:沉香 檀香 丁香 真腊香 占城香各二两 脑麝各一分右为细末,将蜜入甘黄菊一两四钱、参三分(剉),同入饼内重汤煑半日,滤去菊与参不用。以白梅二十个水煑令冷浮,去核取肉,研入熟蜜,拌匀众香于瓶内,久窨可爇。

[55]榄油:我国古籍最早出现“榄油”,大概是在明代中后期的文献。这里的香方在《陈氏香谱》原方中是没有榄油的,可能是明代时后加的。现在一般指木犀科木樨榄属植物木樨榄(Olea europaea)果实榨的油。我国古籍称此类植物为齐墩果,且都是外国出产,一般认为现代方引入中国,直到清代,此榄油还作为欧洲特产记录,似乎尚未引入我国。明代所称“榄油”从用法来看,并非珍稀的舶来品,可能是指橄榄科橄榄属植物乌榄(Canarium pimela Leenh.),其中某些品种可用来榨油。我国古代通常所称的橄榄为青橄榄(Canarium album Raeusch.),难以榨油。

[56]黄甘菊:现在一般指菊科菊属植物甘菊[D e n d r a n t h e m a lavandulifolium (Fisch. ex Trautv.) Ling & Shih]中黄色的品种。甘菊又称野**、甘野菊等,入药。在我国古籍中菊属植物**[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 )Tzvel.]在入药时也可称甘菊。比如杭黄菊常被称为黄甘菊。

[57]用菊和玄参炮制蜜,取清甜。

[58]白梅:加工过的梅子,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 ) Sieb. et Zucc.]的未成熟果实,经盐渍晒干而成,可入药。

藏春香【按,此处无碍庵本注“(武)”。】

降真香四两(腊茶清浸三日,次以汤煮【三本《香乘》作“以香煮”,依《陈氏香谱》作“以汤煮”,指用前面的茶汤来煮。】十余沸,取出为末) 丁香十余粒 龙脑一钱 麝香一钱

右为细末,炼蜜和匀,烧如常法。

[59]按,此处无碍庵本注“(武)”。

[60]三本《香乘》作“以香煮”,依《陈氏香谱》作“以汤煮”,指用前面的茶汤来煮。

出尘香二

出尘香一

沉香四两 金颜香四钱 檀香三钱 龙涎香二钱 龙脑香一钱 麝香五分

右先以白芨煎水,捣沉香万杵,别研余品,同拌令匀,微入煎成皂子胶水【煎成皂子胶水:指已经煮好的皂角米胶水。】,再捣万杵,入石模脱作古龙涎花子【古龙涎花子:这里指按照古龙涎花子的形制,参见前“花子”条注释。】。

[61]煎成皂子胶水:指已经煮好的皂角米胶水。

[62]古龙涎花子:这里指按照古龙涎花子的形制,参见前“花子”条注释。

出尘香二

沉香一两 栈香半两(酒煮) 麝香一钱右为末,蜜拌焚之。

四和【四和:又称四合,指四种香材合成的香,有多种不同香方。有人以沉檀龙麝(沉香、檀香、龙涎、麝香)合香,称为大四和。亦有以沉香、檀香、龙脑、麝香为大四和,如前“绝尘香”条。这里是后者。除此之外,还有下文所说的小四和,穷四和等等多种。】香

沉、檀各一两 脑、麝各一钱如常法烧香枨【香枨:枨指橙。这里所用的是香橙有香味的果皮。】皮、荔枝壳、榠樝【榠樝:即榠楂,参见前“榠楂”条,指的即是蔷薇科木瓜属植物光皮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也就是水果木瓜。此条所引皆是有香气的水果皮核或残渣。】核或梨滓、甘蔗滓,等分为末,名小四和。

[63]四和:又称四合,指四种香材合成的香,有多种不同香方。有人以沉檀龙麝(沉香、檀香、龙涎、麝香)合香,称为大四和。亦有以沉香、檀香、龙脑、麝香为大四和,如前“绝尘香”条。这里是后者。除此之外,还有下文所说的小四和,穷四和等等多种。

[64]香枨:枨指橙。这里所用的是香橙有香味的果皮。

[65]榠樝:即榠楂,参见前“榠楂”条,指的即是蔷薇科木瓜属植物光皮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也就是水果木瓜。此条所引皆是有香气的水果皮核或残渣。

四和香(补)

檀香二两(剉碎,蜜炒褐色,勿焦) 滴乳香一两(绢袋盛,酒煮,取出研) 麝香一钱 腊茶一两(与麝同研) 松木麸炭末半两

右为末,炼蜜和匀,磁器收贮,地窨半月,取出焚之。

冯仲柔【冯仲柔:四库本、汉和本作“冯仲和”,误。前处有“冯仲柔假笃耨香”,《陈氏香谱》亦作“冯仲柔”。参见前“冯仲柔”条。】 四和香

锦纹大黄一两 玄参一两 藿香叶一两 蜜一两

右用水和,慢火煮数时辰许,剉为粗末【粗末:无碍庵本作“细末”。】,入檀香三钱、麝香一钱,更以蜜两匙拌匀,窨过爇之。

[66]冯仲柔:四库本、汉和本作“冯仲和”,误。前处有“冯仲柔假笃耨香”,《陈氏香谱》亦作“冯仲柔”。参见前“冯仲柔”条。

[67]粗末:无碍庵本作“细末”。

加减【加减:用于中药方和香方中的说法。指在原方基础上根据情况增加减少材料。】四和香(武)【《陈氏香谱》此香方作:“沉香一分 丁香皮一分 檀香半分(各别为末) 龙脑半分(另研) 麝香半分 木香不拘多少(杵末沸汤浸水)。”】

沉香一两 木香五钱(沸汤浸) 檀香五钱(各为末) 丁皮一两 麝香一分(另研) 龙脑一分(另研)

右以余香别为细末,木香水和【这里是说,除了木香之外都是弄成细末,然后用木香浸的水来和。依《陈氏香谱》,木香是杵末以后再浸沸水的,显然更合理。如果木香不先杵末,后面无法和其他香混合。】,捻成饼子,如常爇。

[68]加减:用于中药方和香方中的说法。指在原方基础上根据情况增加减少材料。

[69]《陈氏香谱》此香方作:“沉香一分 丁香皮一分 檀香半分(各别为末) 龙脑半分(另研) 麝香半分 木香不拘多少(杵末沸汤浸水)。”

[70]这里是说,除了木香之外都是弄成细末,然后用木香浸的水来和。依《陈氏香谱》,木香是杵末以后再浸沸水的,显然更合理。如果木香不先杵末,后面无法和其他香混合。

夹栈香【夹栈香:夹栈香可指夹有栈香的黄熟香,即上文的黄熟夹栈香,和黄熟香比颜色更黑,品级也更高。此一称呼多见于北宋时期香方,如《沈谱》、《洪谱》,后代很少见到,可能在当时有所特指。】(沈)

夹栈香半两 甘松半两 甘草半两 沉香半两 白茅香【白茅香:白茅香在宋代香谱中应指禾本科须芒草属植物岩兰草(Andropogon muricatus),参见前“白茅香”条解释。】二两 栈香二两 梅花片脑二钱(另研) 藿香三钱 麝香一钱【《陈氏香谱》作“藿香一分、麝香四钱”。】 甲香二钱(制)【《陈氏香谱》此香方还有“檀香二两”,三本《香乘》无。】

右为细末,炼蜜拌和令匀,贮磁器密封,地窨半月,逐旋取出,捻作饼子,如常法烧。

[71]夹栈香:夹栈香可指夹有栈香的黄熟香,即上文的黄熟夹栈香,和黄熟香比颜色更黑,品级也更高。此一称呼多见于北宋时期香方,如《沈谱》、《洪谱》,后代很少见到,可能在当时有所特指。

[72]白茅香:白茅香在宋代香谱中应指禾本科须芒草属植物岩兰草(Andropogon muricatus),参见前“白茅香”条解释。

[73]《陈氏香谱》作“藿香一分、麝香四钱”。

[74]《陈氏香谱》此香方还有“檀香二两”,三本《香乘》无。

闻思香【闻思香:见前“闻思香”条,此类香相传是黄庭坚所创。】(武)【按,此处无碍庵本未注“(武)”。】

玄参、荔枝皮、松子仁、檀香、香附子、丁香各二钱 甘草三钱【《陈氏香谱》作“丁香 甘草各一钱”,其他与《香乘》同。】右同为末,查子汁和剂,窨、爇如常法。

[75]闻思香:见前“闻思香”条,此类香相传是黄庭坚所创。

[76]按,此处无碍庵本未注“(武)”。

[77]《陈氏香谱》作“丁香 甘草各一钱”,其他与《香乘》同。

闻思香【按,此处无碍庵本注“(武)”。】

紫檀半两(蜜水浸三日,慢火焙) 枨皮【《陈氏香谱》作“橙皮”,都是一个意思。】一两(晒干) 甘松半两(酒浸一宿,火焙) 苦练花【苦练花:《陈氏香谱》、无碍庵本作“苦楝花”。二者皆可,皆指楝科楝属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花。楝又称苦楝。】一两 榠查【榠查:即榠樝,见前“榠樝”条。】核一两 紫荔枝皮一两 龙脑少许

右为末,炼蜜和剂,窨月余焚之。别一方无紫檀、甘松,用香附子半两、零陵香一两,余皆同。

[78]按,此处无碍庵本注“(武)”。

[79]《陈氏香谱》作“橙皮”,都是一个意思。

[80]苦练花:《陈氏香谱》、无碍庵本作“苦楝花”。二者皆可,皆指楝科楝属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花。楝又称苦楝。

[81]榠查:即榠樝,见前“榠樝”条。

百里香

荔枝皮千颗(须闽中未开【《陈氏香谱》作“须闽中来”。】用盐梅者【须闽中未开用盐梅者:“盐梅”指荔枝果干的一种制法。宋蔡襄《荔枝谱》:“红盐之法:民间以盐梅卤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色红而甘酸,可三四年不虫。”这里这句话是说选取闽地用来做盐梅荔枝的那种荔枝。】) 甘松三两 栈香三两 檀香半两【《陈氏香谱》作“檀香半两(蜜拌,炒黄色)”。】 制甲香半两 麝香一钱

右为末,炼蜜和令稀稠得所,盛以不津磁器,坎【坎:坑。】埋半月取出爇之。再捉少许蜜捻作饼子亦可。此盖裁损闻思香【裁损闻思香:裁损,消减。这里指低配版的闻思香。】也。

[82]《陈氏香谱》作“须闽中来”。

[83]须闽中未开用盐梅者:“盐梅”指荔枝果干的一种制法。宋蔡襄《荔枝谱》:“红盐之法:民间以盐梅卤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色红而甘酸,可三四年不虫。”这里这句话是说选取闽地用来做盐梅荔枝的那种荔枝。

[84]《陈氏香谱》作“檀香半两(蜜拌,炒黄色)”。

[85]坎:坑。

[86]裁损闻思香:裁损,消减。这里指低配版的闻思香。

洪驹父【洪驹父:即洪刍,字驹父。参见前 “洪刍《香谱》”条。】 百步香(又名万斛香)【《陈氏香谱》此香方零陵叶、脑、麝三味用量作“三分”。】

沉香一两半 栈香半两 檀香半两(以蜜酒汤另炒极干) 零陵叶三钱(用杵,罗过) 制甲香半两(另研) 脑、麝各三钱

右和匀,熟蜜溲剂,窨,爇如常法。

[87]洪驹父:即洪刍,字驹父。参见前 “洪刍《香谱》”条。

[88]《陈氏香谱》此香方零陵叶、脑、麝三味用量作“三分”。

五真香

沉香二两 乳香一两 蕃降真香一两(制过【制过:常规制法。】) 旃檀香一两 藿香一两右各为末,白芨糊调作剂,脱饼,焚供世尊【世尊:佛的称号之一。】上圣【上圣:对神佛的敬称,也可指前代的圣人。】,不可亵用。

[89]制过:常规制法。

[90]世尊:佛的称号之一。

[91]上圣:对神佛的敬称,也可指前代的圣人。

禅悦香

檀香二两(制) 柏子【柏子:指前面说的柏铃,参见前“柏铃”条。】(未开者酒煮阴干)三两 乳香一两右为末,白芨糊和匀脱饼用。

[92]柏子:指前面说的柏铃,参见前“柏铃”条。

篱落【篱落:指篱笆。】香

玄参 甘松 枫香 白芷 荔枝壳 辛夷【辛夷:我国现在所称辛夷,多指望春玉兰(Magnolia biondii Pamp.),古代所称辛夷,可能为木兰属其他植物如玉兰(M. denudata)、紫花玉兰(M. liliflora)、武当玉兰(M. sprengeri)等。】 茅香 零陵香 栈香 石脂蜘蛛香 白芨面各等分,生蜜捣成剂,或作饼用。

[93]篱落:指篱笆。

[94]辛夷:我国现在所称辛夷,多指望春玉兰(Magnolia biondii Pamp.),古代所称辛夷,可能为木兰属其他植物如玉兰(M. denudata)、紫花玉兰(M. liliflora)、武当玉兰(M. sprengeri)等。

春宵百媚香

母丁香二两(极大者) 白笃耨八钱 詹糖香八钱 龙脑二钱 麝香一钱五分 榄油三钱 甲香(制过)一钱五分 广排草【广排草:这里指唇形科异唇花属植物排草(Anisochilus carnosus Wall)的根和根茎,所谓“广排草”,一方面是指舶来的比如交趾所产者,另外广州一带也是最早引种此种植物的地区。参见前“排草香”条。】须一两 花露【花露:花露在古代可以指花上的露水,也可以指一种酒。这里指的是以花瓣入甑加工而成的液汁。早期的蔷薇露之类由大食传入,明清时期的花露如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修容》所言:“富贵之家,则需花露。花露者,摘取花瓣入甑,醖酿而成者也。”】一两茴香(制过)一钱五分 梨汁 玫瑰【玫瑰: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玫瑰(Rosa rugosa Thunb.)。玫瑰之名古已有之,用来指称蔷薇属植物并和蔷薇、木香、月季等区分也有很长的历史,至少在唐代已是大众熟知的花朵,诗人多有吟咏,但因罕入本草具体品种尚待考证。明代开始多以玫瑰花之名入香方。】花五钱(去蒂取瓣) 干木香花【木香花:一般指蔷薇科蔷薇属植物木香花(Rosa banksiae W.T. Aiton)。】五钱(收紫心者【紫心者:指花蕊紫色。可能为单瓣种。】,用花瓣)

各香制过为末,脑麝另研,苏合油入炼过蜜少许,同花露调和得法,捣数百下,用不津器封口固,入土窨(春秋十日、夏五日、冬十五日)取出,玉片隔火【隔火:这里指的是用玉片作隔火来焚香。隔火是放置于炭火香灰之上的片状物,之上再放合香或沉香等,这样比直接加热温度低一些,也更好控制。隔火材质有云母、砂片、玉片、银叶等。隔火不仅指器物,也可以指用隔火来加热香的方式。隔火熏香在古代熏香中较为常见,今日日本香道品鉴沉香也多用此方式。】焚之,旖旎非常。

[95]广排草:这里指唇形科异唇花属植物排草(Anisochilus carnosus Wall)的根和根茎,所谓“广排草”,一方面是指舶来的比如交趾所产者,另外广州一带也是最早引种此种植物的地区。参见前“排草香”条。

[96]花露:花露在古代可以指花上的露水,也可以指一种酒。这里指的是以花瓣入甑加工而成的液汁。早期的蔷薇露之类由大食传入,明清时期的花露如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修容》所言:“富贵之家,则需花露。花露者,摘取花瓣入甑,醖酿而成者也。”

[97]玫瑰: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玫瑰(Rosa rugosa Thunb.)。玫瑰之名古已有之,用来指称蔷薇属植物并和蔷薇、木香、月季等区分也有很长的历史,至少在唐代已是大众熟知的花朵,诗人多有吟咏,但因罕入本草具体品种尚待考证。明代开始多以玫瑰花之名入香方。

[98]木香花:一般指蔷薇科蔷薇属植物木香花(Rosa banksiae W.T. Aiton)。

[99]紫心者:指花蕊紫色。可能为单瓣种。

[100]隔火:这里指的是用玉片作隔火来焚香。隔火是放置于炭火香灰之上的片状物,之上再放合香或沉香等,这样比直接加热温度低一些,也更好控制。隔火材质有云母、砂片、玉片、银叶等。隔火不仅指器物,也可以指用隔火来加热香的方式。隔火熏香在古代熏香中较为常见,今日日本香道品鉴沉香也多用此方式。

亚四和【亚四和:所谓“亚四和”,是指亚于沉檀龙麝之四和。】香

黑笃耨【黑笃耨:不同文献对于黑笃耨所指有不同说法,参见前笃耨香条解释中关于黑笃耨的说明。】白芸香【白芸香:这里指的白云香,即白胶香,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树脂。参见前“芸香”条解释。】榄油【榄油:这里所用的其他三类皆为树脂类香料,而且还说这四种皆“粘湿”。有人认为这里的榄油除了前面的理解,也可能为榄香脂,橄榄科树种的软树脂。】金颜香

右四香体皆粘湿合宜作剂,重汤融化,结块分焚之。

[101]亚四和:所谓“亚四和”,是指亚于沉檀龙麝之四和。

[102]黑笃耨:不同文献对于黑笃耨所指有不同说法,参见前笃耨香条解释中关于黑笃耨的说明。

[103]白芸香:这里指的白云香,即白胶香,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树脂。参见前“芸香”条解释。

[104]榄油:这里所用的其他三类皆为树脂类香料,而且还说这四种皆“粘湿”。有人认为这里的榄油除了前面的理解,也可能为榄香脂,橄榄科树种的软树脂。

三胜香

龙鳞香【龙鳞香:见前“叶子香”条:“一名龙鳞香。盖栈香之薄者,其香尤胜于栈。”指的是一种比较薄的优质栈香,大概是根据外形取象而命名。】(梨汁浸隔宿,微火隔汤煮,阴干) 柏子(酒浸,制同上【制同上:指“微火隔汤煮,阴干”。】)

荔枝壳(蜜水浸,制同上)

右皆末之,用白蜜六两熬,去沫,取五两和香末匀,置磁盒,如常法爇之。

[105]龙鳞香:见前“叶子香”条:“一名龙鳞香。盖栈香之薄者,其香尤胜于栈。”指的是一种比较薄的优质栈香,大概是根据外形取象而命名。

[106]制同上:指“微火隔汤煮,阴干”。

逗情香

牡丹 玫瑰 素馨 茉莉 莲花【莲花:是睡莲科莲属和睡莲属植物的统称。古代我国所产的莲花多指莲属植物荷花(Nelumbo SP.)】 辛夷 桂花 木香【木香:这里指木香花,不是中药木香。参见前“木香花”条。】 梅花 兰花采十种花,俱阴干,去心、蒂,用花瓣;惟辛夷用蕊尖。为末,用真苏合油调和作剂,焚之,与诸香有异。

[107]莲花:是睡莲科莲属和睡莲属植物的统称。古代我国所产的莲花多指莲属植物荷花(Nelumbo SP.)

[108]木香:这里指木香花,不是中药木香。参见前“木香花”条。

远湿香【三本《香乘》皆作“远湿香”,湿香为香之形态种类,单言“远”字,可能有脱字。】

苍术【苍术:指菊科苍术属植物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DC.]。古来以茅山所产苍术为佳,称为茅苍术。今日茅山野生苍术已很难见到,没有商品流通,但仍以茅苍术作为[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的习用名。】十两(茅山出者佳) 龙鳞香四两 芸香【芸香:指白胶香。】一两(白净者佳)藿香(净末)四两 金颜香四两 柏子(净末)八两各为末,酒调白芨末为糊,或脱饼、或作长条。此香燥烈,宜霉雨溽湿【溽湿:闷热潮湿。】时焚之妙。

[109]三本《香乘》皆作“远湿香”,湿香为香之形态种类,单言“远”字,可能有脱字。

[110]苍术:指菊科苍术属植物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DC.]。古来以茅山所产苍术为佳,称为茅苍术。今日茅山野生苍术已很难见到,没有商品流通,但仍以茅苍术作为[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的习用名。

[111]芸香:指白胶香。

[112]溽湿:闷热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