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晋公清真香【清真香:清真为道家用语,自然率真。丁谓自称是神仙丁令威(神话人物)的后裔,颇好神仙之道。清真香是香谱中一类,有很多香方,有清雅自然的意蕴。】(武)
歌曰【歌曰:香方的歌诀。】:四两玄参二两松【松:指甘松。】,麝香半分蜜和同,圆如弹子【弹子:也作弹丸,指用于弹弓发射的泥丸、石丸、铁丸等。】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又清室香,减去玄参三两。
[1]清真香:清真为道家用语,自然率真。丁谓自称是神仙丁令威(神话人物)的后裔,颇好神仙之道。清真香是香谱中一类,有很多香方,有清雅自然的意蕴。
[2]歌曰:香方的歌诀。
[3]松:指甘松。
[4]弹子:也作弹丸,指用于弹弓发射的泥丸、石丸、铁丸等。
清真香(新)
麝香檀【麝香檀:关于麝香檀与麝香木的考证,见前相关部分。】一两 乳香一两 干竹炭四两(带性烧【带性烧:又称存性烧。中药炮制法中的存性烧指的是把植物药烧至外部枯黑,里面焦黄为度,使药物一部分炭化,另一部分还能尝出原有的气味,即存性。这里指的是竹炭不要烧透,外部炭化而内部保留一部分竹性。】)
右为细末,炼蜜溲成厚片,切作小片子,磁盒封贮土中窨十日,慢火爇之。
[5]麝香檀:关于麝香檀与麝香木的考证,见前相关部分。
[6]带性烧:又称存性烧。中药炮制法中的存性烧指的是把植物药烧至外部枯黑,里面焦黄为度,使药物一部分炭化,另一部分还能尝出原有的气味,即存性。这里指的是竹炭不要烧透,外部炭化而内部保留一部分竹性。
清真香(沈)
沉香二两 栈香三两 檀香三两【《陈氏香谱》此方无檀香。】 零陵香三两 藿香三两 玄参一两甘草一两 黄熟香四两 甘松一两半 脑、麝各一钱 甲香二两半【《陈氏香谱》作一两半。】(泔浸二宿同煮,油尽以清为度,后以酒浇地上,置盖一宿。)
右为末,入脑麝拌匀,白蜜六两炼去沫,入焰硝【焰硝:即硝石,见前“硝石”条。】少许,搅和诸香,丸如鸡头子【鸡头子:芡实,见前“鸡头”条。《陈氏香谱》作“鸡头实”。】大,烧如常法,久窨更佳。
[7]《陈氏香谱》此方无檀香。
[8]《陈氏香谱》作一两半。
[9]焰硝:即硝石,见前“硝石”条。
[10]鸡头子:芡实,见前“鸡头”条。《陈氏香谱》作“鸡头实”。
黄太史【黄太史:黄庭坚,元祐中为太史,故称。见“黄山谷”条。】清真香
柏子仁二两 甘松蕊【关于甘松蕊的所指,一种观点认为指甘松花蕊,但花蕊在甘松中所占比重非常小,相当难得。另一种观点认为,甘松蕊可能就是甘松根去除杂质和外皮后里面的心部,这种相当于是拣选损耗较大、纯净度高的甘松。后者可能性更大一些。】一两 白檀香半两 桑木麸炭末三两
右细末,炼蜜和丸,磁器窨一月,烧如常法。
[11]黄太史:黄庭坚,元祐中为太史,故称。见“黄山谷”条。
[12]关于甘松蕊的所指,一种观点认为指甘松花蕊,但花蕊在甘松中所占比重非常小,相当难得。另一种观点认为,甘松蕊可能就是甘松根去除杂质和外皮后里面的心部,这种相当于是拣选损耗较大、纯净度高的甘松。后者可能性更大一些。
清妙香(沈)
沉香二两(剉) 檀香二两(剉) 龙脑一分 麝香一分(另研)
右细末,次入脑麝拌匀,白蜜五两重汤煮熟放温,更入焰硝半两同和,磁器窨一月取出爇之。
清神香
玄参一斤 腊茶四胯【胯:是茶的单位,片。銙,本意为为玉带上的一节、腰带上的扣版。宋代借用銙字指北苑贡茶制作过程中的棬、模,即《茶经·二之具》中的规,是指造团饼贡茶的模具,以其形状像玉带上的銙而得名,成为宋代贡茶的专有名词,在宋代文献中亦写作胯、夸。宋·赵汝砺《北苑别录·造茶》云:“造茶旧分四局……茶堂有东局、西局之名,茶銙有东作、西作之号。”銙因此也指这种贡茶的形态,代指这种贡茶饼。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曰:“既又制三色细芽,及试新銙、贡新銙(注云:大观二年、政和二年造)……兴国岩銙、香口焙銙(注云绍圣二年造)。”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一《建宁府·土产》:“贡龙凤等茶”下注引《建宁郡志》:“其品大概有四,曰銙、曰截、曰铤,而最粗为末。”是说銙是茶的最高级的形态。同时銙也是茶的计量单位,也就是一饼、一片。姚宽《西溪丛语》卷上云:“龙园胜雪,白茶也;茶之极精好者,无出于此,每胯计工价近三十千。”周密《乾淳岁时记·进茶》:“仲春上旬,福建漕使进第一纲茶,名北苑试新,方寸小夸,进御止百夸。……乃雀舌水芽所造,一夸之值四十万,仅可供数瓯之啜耳。”宋代銙茶大小不一,有八饼一斤,有二十饼一斤,合今日30克至80克不等,一些稀有的品种还要更小。小胯一般用于特定贡茶,如无特殊说明,香方里的胯可能是大饼大饼(约几十克)。】
右为末,以糖水溲之,地下久窨可爇。
[13]胯:是茶的单位,片。銙,本意为为玉带上的一节、腰带上的扣版。宋代借用銙字指北苑贡茶制作过程中的棬、模,即《茶经·二之具》中的规,是指造团饼贡茶的模具,以其形状像玉带上的銙而得名,成为宋代贡茶的专有名词,在宋代文献中亦写作胯、夸。宋·赵汝砺《北苑别录·造茶》云:“造茶旧分四局……茶堂有东局、西局之名,茶銙有东作、西作之号。”銙因此也指这种贡茶的形态,代指这种贡茶饼。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曰:“既又制三色细芽,及试新銙、贡新銙(注云:大观二年、政和二年造)……兴国岩銙、香口焙銙(注云绍圣二年造)。”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一《建宁府·土产》:“贡龙凤等茶”下注引《建宁郡志》:“其品大概有四,曰銙、曰截、曰铤,而最粗为末。”是说銙是茶的最高级的形态。同时銙也是茶的计量单位,也就是一饼、一片。姚宽《西溪丛语》卷上云:“龙园胜雪,白茶也;茶之极精好者,无出于此,每胯计工价近三十千。”周密《乾淳岁时记·进茶》:“仲春上旬,福建漕使进第一纲茶,名北苑试新,方寸小夸,进御止百夸。……乃雀舌水芽所造,一夸之值四十万,仅可供数瓯之啜耳。”宋代銙茶大小不一,有八饼一斤,有二十饼一斤,合今日30克至80克不等,一些稀有的品种还要更小。小胯一般用于特定贡茶,如无特殊说明,香方里的胯可能是大饼大饼(约几十克)。
清神香(武)
青木香【青木香:参见前“木香”条注释及相关内容。】半两(生切,蜜浸) 降真香一两 白檀香一两 香白芷【香白芷:即白芷,参见前“白芷”条。】
一两【《陈氏香谱》后面有“龙、麝各少许”。】
右为细末,用大丁香【大丁香:可能指母丁香。】二个,槌碎,水一盏煎汁,浮萍草【浮萍草:参见前“浮萍”条。】一掬【一掬:一把。】,择洗净,去须,研碎沥汁,同丁香汁和匀,溲拌诸香候匀,入臼杵数百下为度,捻作小饼子阴干,如常法爇之。【制法部分《陈氏香谱》作:“右为细末,热汤化雪,糕和作小饼,晩风烧如常法。”与《香乘》差异甚大,可能是二者之一和其他香方有混淆。】
[14]青木香:参见前“木香”条注释及相关内容。
[15]香白芷:即白芷,参见前“白芷”条。
[16]《陈氏香谱》后面有“龙、麝各少许”。
[17]大丁香:可能指母丁香。
[18]浮萍草:参见前“浮萍”条。
[19]一掬:一把。
[20]制法部分《陈氏香谱》作:“右为细末,热汤化雪,糕和作小饼,晩风烧如常法。”与《香乘》差异甚大,可能是二者之一和其他香方有混淆。
清远香(局方)【(局方):指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官医局颁行公布成药处方配本。十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载方788首,是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
甘松十两 零陵香六两 茅香七两(局方六两) 麝香木半两【《陈氏香谱》作“麝香末半斤”。麝香末是可能的,但半斤未免太多了。】 玄参五两(拣净) 丁香皮五两 降真香五两【《香乘》脱用量,依《陈氏香谱》及上下文应为“五两”。】(系紫藤香【紫藤香:参见前“降真香”注释。降真香中称紫藤香者,可能指藤本植物豆科黄檀属植物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 ( Lour. ) Prain(现在俗称小叶降真),或同属植物两粤黄檀Dalbergia benthami Prain(现在俗称大叶降真)。】,以上三味局方六两) 藿香三两 香附子三两(拣净,局方十两) 香白芷三两
右为细末,练蜜溲和令匀,捻饼或末爇之。
[21](局方):指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官医局颁行公布成药处方配本。十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年以后。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载方788首,是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
这里面实际是两个香方,其中一个是局方,配比略有不同,香方中已加以说明。
[22]《陈氏香谱》作“麝香末半斤”。麝香末是可能的,但半斤未免太多了。
[23]《香乘》脱用量,依《陈氏香谱》及上下文应为“五两”。
[24]紫藤香:参见前“降真香”注释。降真香中称紫藤香者,可能指藤本植物豆科黄檀属植物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 ( Lour. ) Prain(现在俗称小叶降真),或同属植物两粤黄檀Dalbergia benthami Prain(现在俗称大叶降真)。
清远香(沈)
零陵香、藿香、甘松、茴香、沉香、檀香、丁香各等分【各等分:相同的分量。】
右为末,炼蜜丸如龙眼核大,加龙脑、麝香各少许尤妙,爇如常法。
[25]各等分:相同的分量。
清远香(补)
甘松一两 丁香半两 玄参半两 番降香【番降香:《陈氏香谱》作“番降真”,降真、降香皆指降真香。番说明来自国外,以区别于海南所产,今日缅甸等地亦有降真香。】半两 麝香木八钱【《陈氏香谱》作“麝香末半钱”。】 茅香七钱 零陵香六钱 香附子三钱 藿香三钱 白芷三分【《陈氏香谱》作“三钱”,更合理一些。】
右为末,蜜和作饼,烧窨如常法。
[26]番降香:《陈氏香谱》作“番降真”,降真、降香皆指降真香。番说明来自国外,以区别于海南所产,今日缅甸等地亦有降真香。
[27]《陈氏香谱》作“麝香末半钱”。
[28]《陈氏香谱》作“三钱”,更合理一些。
清远香(新)
甘松四两 玄参二两
右为细末,入麝香一钱,炼蜜和匀,如常爇之。
汴梁太一宫【太一宫:又称太乙宫,历史上有多处太乙宫,这里指北宋开封的太一宫。太一宫仅北宋开封就有四处,分别为“太宗朝建东太一宫”,“仁宗朝建西太一宫”,“神宗朝建中太一宫”,“徽宗朝建北太一宫”。南宋临安亦有两处太一宫。太一宫是皇家奉祀太一神的地方。太一的祭祀在宋代不是一般的道家祭祀,而是具有国家礼仪的性质。此香给人庄严肃穆之感。】 清远香
柏铃【柏铃:指柏子球果的外壳,《本草纲目》:“其花细琐,其实成球,状如小铃,霜后四裂,中有数子……子为柏仁,外壳状如小铃,故谓柏铃。”一般入香都是指的球果的外壳,而非种仁的外壳。】一斤 茅香四两 甘松半两【《陈氏香谱》作“半斤”。】 沥青【沥青:松脂的别名。《本草纲目·木一·松》:“松脂。别名:松膏、松肪、松胶、松香、沥青。”】二两
右为细末,以肥枣半斤,蒸熟研如泥,拌和令匀,丸如芡实大爇之,或炼蜜【或炼蜜:指用炼蜜或者枣合剂都是可以的。】和剂亦可。
[29]太一宫:又称太乙宫,历史上有多处太乙宫,这里指北宋开封的太一宫。太一宫仅北宋开封就有四处,分别为“太宗朝建东太一宫”,“仁宗朝建西太一宫”,“神宗朝建中太一宫”,“徽宗朝建北太一宫”。南宋临安亦有两处太一宫。太一宫是皇家奉祀太一神的地方。太一的祭祀在宋代不是一般的道家祭祀,而是具有国家礼仪的性质。此香给人庄严肃穆之感。
[30]柏铃:指柏子球果的外壳,《本草纲目》:“其花细琐,其实成球,状如小铃,霜后四裂,中有数子……子为柏仁,外壳状如小铃,故谓柏铃。”一般入香都是指的球果的外壳,而非种仁的外壳。
[31]《陈氏香谱》作“半斤”。
[32]沥青:松脂的别名。《本草纲目·木一·松》:“松脂。别名:松膏、松肪、松胶、松香、沥青。”
[33]或炼蜜:指用炼蜜或者枣合剂都是可以的。
清远膏子香【膏子香:香膏。】
甘松一两(去土) 茅香一两(去土,炒黄【《陈氏香谱》作“蜜水炒黄”。】) 藿香半两 香附子半两零陵香半两 玄参半两 麝香半两(另研) 白芷七钱半 丁皮三钱 麝香檀四两(即红兜娄) 大黄二钱 乳香二钱(另研) 栈香三钱 米脑【米脑:龙脑之一种,细碎如米。《香谱》:“其碎者谓之米脑。”】二钱【《陈氏香谱》作“二分”。】(另研)
右为细末,炼蜜和匀散烧,或捻小饼亦可。
[34]膏子香:香膏。
[35]《陈氏香谱》作“蜜水炒黄”。
[36]米脑:龙脑之一种,细碎如米。《香谱》:“其碎者谓之米脑。”
参见前“龙脑香”部分相关说明。
[37]《陈氏香谱》作“二分”。
刑太尉【邢太尉:邢孝扬,南宋高宗朝太尉,高宗原配邢秉懿皇后的弟弟。】 韵胜清远香(沈)
沉香半两 檀香二钱 麝香半钱【麝香半钱:《陈氏香谱》作“麝香五钱”。】 脑子三字
右先将沉檀为末,次入脑、麝,钵内研极细,别研入金颜香一钱,次加苏合油少许,仍以皂儿仁【皂儿仁:即皂角米,皂角的种仁,见前“皂儿白”条。】二三十个、水二盏熬皂儿水【皂儿水:指用皂儿(皂角仁)熬成的粘性**。】,候粘入白芨末一钱【入白芨末一钱:此香塑形脱花,对粘性要求较高,所用香材缺乏粘性,单靠皂角米做粘合剂尚显不足,故加以白芨。】,同上拌香料和成剂,再入茶碾【《陈氏香谱》作“再入茶清研”。四库本、汉和本作“同上件香料加成剂再入茶碾”,误,今依无碍庵本。】,贵得其剂和熟【和熟:指经过茶碾碾过,香料更加细腻,混合充分。】,随意脱【脱:指印香,参见前“香脱”条解释。】造花子香【花子香:“花子”本来指妇女的面饰,于颊部或额间贴以花钿。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黥》:“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迹。”这里指是用香脱(香模)印的花子形的香。】,先用苏合香油或面刷过花脱,【防止香剂与香脱黏连。】然后印剂则易出。
[38]邢太尉:邢孝扬,南宋高宗朝太尉,高宗原配邢秉懿皇后的弟弟。
见《宋史·本纪第三十·高宗七》。
[39]麝香半钱:《陈氏香谱》作“麝香五钱”。
[40]皂儿仁:即皂角米,皂角的种仁,见前“皂儿白”条。
[41]皂儿水:指用皂儿(皂角仁)熬成的粘性**。
[42]入白芨末一钱:此香塑形脱花,对粘性要求较高,所用香材缺乏粘性,单靠皂角米做粘合剂尚显不足,故加以白芨。
[43]《陈氏香谱》作“再入茶清研”。四库本、汉和本作“同上件香料加成剂再入茶碾”,误,今依无碍庵本。
[44]和熟:指经过茶碾碾过,香料更加细腻,混合充分。
[45]脱:指印香,参见前“香脱”条解释。
[46]花子香:“花子”本来指妇女的面饰,于颊部或额间贴以花钿。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黥》:“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迹。”这里指是用香脱(香模)印的花子形的香。
[47]防止香剂与香脱黏连。
内府【内府:皇家的仓库,泛指宫廷;同时内府也是管理皇家仓库的官名。本书中的内府一般指皇家或皇家库藏。】 龙涎香【龙涎香:这里是指模拟龙涎香香调的合香。龙涎香数量十分有限,这些合香则可以增量。】(补)
沉香、檀香、乳香、丁香、甘松、零陵香、丁香皮、白芷各等分 龙脑、麝香各少许【《陈氏香谱》此方无龙脑、麝香,有“藿香二斤 玄参二斤(拣净)”。】
右为细末,热汤化【热汤化:这里是指以盛有雪梨膏的容器坐在热水里。】雪梨膏 【雪梨膏:四库本、汉和本作“雪梨糕”,依无碍庵本。雪梨膏是常见的中药膏方,以雪梨为主,加以其他药材,熬制而成。不同方略有不同,也有纯用雪梨加炼蜜制成,这里应该用的是后者。】和作小饼【小饼:四库本、汉和本作“小销”。依无碍庵本作“小饼”。】脱花,烧如常法。【《陈氏香谱》制法作:“右共为粗末,炼蜜和匀,爇如常法。”】
[48]内府:皇家的仓库,泛指宫廷;同时内府也是管理皇家仓库的官名。本书中的内府一般指皇家或皇家库藏。
[49]龙涎香:这里是指模拟龙涎香香调的合香。龙涎香数量十分有限,这些合香则可以增量。
[50]《陈氏香谱》此方无龙脑、麝香,有“藿香二斤 玄参二斤(拣净)”。
[51]热汤化:这里是指以盛有雪梨膏的容器坐在热水里。
[52]雪梨膏:四库本、汉和本作“雪梨糕”,依无碍庵本。雪梨膏是常见的中药膏方,以雪梨为主,加以其他药材,熬制而成。不同方略有不同,也有纯用雪梨加炼蜜制成,这里应该用的是后者。
[53]小饼:四库本、汉和本作“小销”。依无碍庵本作“小饼”。
[54]《陈氏香谱》制法作:“右共为粗末,炼蜜和匀,爇如常法。”
王将明【王将明:王黼(1079—1126),原名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北宋末年大臣。王黼由通议大夫超升八阶,被任命为宰相,极受恩宠,但贪腐无识,后被杀身亡。】太宰【宋徽宗崇宁年间,曾改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王黼先超晋八阶升为少宰,后又升为太宰。】龙涎香(沈)
金颜香一两(另研【《陈氏香谱》作“乳细如面”。】) 石脂【石脂:矿物类,古籍中记载有青、黑、黄、白、赤五色石脂,成分各有不同。此处未提及颜色。可能为白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高岭土;或赤石脂,含有高价铁氧化物(或其他导致赤色的氧化物)的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土。相对而言,以上两种较常见。】一两(为末,须西出者,食之口涩生津者是) 龙脑半钱(生) 沉、檀各一两半(为末,用水磨细,再研【《陈氏香谱》作“令干”。】) 麝香半钱(绝好者)
右为末,皂儿膏【皂儿膏:指皂角子煮成粘稠膏状物,参见前“皂儿白”、“皂儿水”注释。】和入模子脱花样,阴干爇之。
[55]王将明:王黼(1079—1126),原名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北宋末年大臣。王黼由通议大夫超升八阶,被任命为宰相,极受恩宠,但贪腐无识,后被杀身亡。
[56]宋徽宗崇宁年间,曾改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王黼先超晋八阶升为少宰,后又升为太宰。
[57]《陈氏香谱》作“乳细如面”。
[58]石脂:矿物类,古籍中记载有青、黑、黄、白、赤五色石脂,成分各有不同。此处未提及颜色。可能为白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高岭土;或赤石脂,含有高价铁氧化物(或其他导致赤色的氧化物)的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土。相对而言,以上两种较常见。
[59]《陈氏香谱》作“令干”。
[60]皂儿膏:指皂角子煮成粘稠膏状物,参见前“皂儿白”、“皂儿水”注释。
杨吉老【杨吉老:北宋名医杨介,字吉老,生卒年不详,泗州(江苏盱眙)】 龙涎香(武)
沉香一两 紫檀【紫檀:古代入药入香紫檀可指豆科紫檀属植物如檀香紫檀、青龙木等。这里根据说明指的还是檀香科檀香属植物,即前面说的“紫檀香”,大概指的是檀香陈化时间较长者。】(即白檀中紫色者)半两 甘松一两(去土拣净)脑、麝各二分【《陈氏香谱》作“少许”。】
右先以沉檀为细末,甘松别碾罗,候研脑麝极细入甘松内,三味【三味:指龙脑、麝香、甘松。】再同研分作三分:将一分半入沉香末中和合匀,入磁瓶密封窨一宿;又以一分用白蜜一两半重汤煮干至一半,放冷入药,亦窨一宿;留半分至调合时掺入溲匀。更用苏合油、蔷薇水、龙涎别研,再溲为饼子。或溲匀入磁盒内,掘地坑深三尺余,窨一月取出,方作饼子。若更少入制过甲香【甲香:入甲香有融合诸香之功。】,尤清绝。
[61]杨吉老:北宋名医杨介,字吉老,生卒年不详,泗州(江苏盱眙)
人。出身于世医家庭,曾为太医生。编绘《存真环中图》(人体解剖及经络图,已佚),著有《四时伤寒从病论》六卷(已佚)。《陈氏香谱》作“杨古老”,误。
[62]紫檀:古代入药入香紫檀可指豆科紫檀属植物如檀香紫檀、青龙木等。这里根据说明指的还是檀香科檀香属植物,即前面说的“紫檀香”,大概指的是檀香陈化时间较长者。
[63]《陈氏香谱》作“少许”。
[64]三味:指龙脑、麝香、甘松。
[65]甲香:入甲香有融合诸香之功。
亚里木吃兰脾【亚里木吃兰脾:应为外文音译,所指不详。】龙涎香
蜡沉二两(蔷薇水浸一宿,研细) 龙脑二钱(另研) 龙涎香半钱共为末,入沉香泥【入沉香泥:指后两种研末后入研过的蜡沉中,蜡沉油脂丰富柔软,研后成泥。参见前“蜡沉”条解释。】,捻饼子窨干爇。
[66]亚里木吃兰脾:应为外文音译,所指不详。
[67]入沉香泥:指后两种研末后入研过的蜡沉中,蜡沉油脂丰富柔软,研后成泥。参见前“蜡沉”条解释。
龙涎香五
龙涎香一
沉香十两 檀香三两 金颜香二两 麝香一两 龙脑二两
右为细末,皂子胶【皂子胶:煮至粘稠的皂角米水。】脱作饼子,尤宜作带香【带香:日常佩带之香。】。
[68]皂子胶:煮至粘稠的皂角米水。
[69]带香:日常佩带之香。
龙涎香二
檀香二两(紫色好者剉碎,用鹅梨汁并好酒半盏浸三日,取出焙干) 甲香八十粒(用黄泥煮二三沸【《陈氏香谱》作“二三十沸”。】,洗净油煎赤【油煎赤:此种制法制成之甲香称朱甲。《陈氏香谱》此处作“油煎亦为末”。】,为末) 沉香半两(切片)
生梅花脑子【梅花脑子:龙脑香之状如梅花者,为最上品。参见前龙脑香部分。】一钱 麝香一钱(另研)【《陈氏香谱》此方还有丁香八十粒,《香乘》无。】
右为细末以浸沉梨汁,入好蜜少许拌和得所,用瓶盛窨数日。于密室无风处,厚灰盖火烧一炷【指的是隔火熏香。即在燃烧的炭上覆盖香灰,再在上面放香饼或香材。】,妙甚。
[70]《陈氏香谱》作“二三十沸”。
[71]油煎赤:此种制法制成之甲香称朱甲。《陈氏香谱》此处作“油煎亦为末”。
[72]梅花脑子:龙脑香之状如梅花者,为最上品。参见前龙脑香部分。
《陈氏香谱》:“大者成斤,谓之梅花脑。”
[73]《陈氏香谱》此方还有丁香八十粒,《香乘》无。
[74]指的是隔火熏香。即在燃烧的炭上覆盖香灰,再在上面放香饼或香材。
龙涎香三
沉香一两 金颜香一两 笃耨皮【笃耨皮:低等级的笃耨香,参见前“笃耨香”部分注释,有详细讨论。】一钱半 龙脑一钱 麝香半钱(研)
右为细末,和白芨末糊作剂,同模范脱成花阴干,以齿刷子【齿刷子:三本皆作“牙齿子”,误,依《陈氏香谱》应作“齿刷子”。齿刷子即牙刷,亦被称为“刷牙”、“刷牙子”。在宋代,植毛牙刷已经普遍使用,用马尾等材质。】去不平处,爇之。
[75]笃耨皮:低等级的笃耨香,参见前“笃耨香”部分注释,有详细讨论。
[76]齿刷子:三本皆作“牙齿子”,误,依《陈氏香谱》应作“齿刷子”。齿刷子即牙刷,亦被称为“刷牙”、“刷牙子”。在宋代,植毛牙刷已经普遍使用,用马尾等材质。
龙涎香四
沉香一斤 麝香五钱 龙脑二钱
右以沉香为末,用水【用水:四库本、汉和本作“用”,无碍庵本作“同”。依《陈氏香谱》应作“用水”。沉香需加水才能成膏状,三本《香乘》有脱字。】碾成膏,麝用汤细研化汁入膏内,次入龙脑研匀,捻作饼子烧之。
[77]用水:四库本、汉和本作“用”,无碍庵本作“同”。依《陈氏香谱》应作“用水”。沉香需加水才能成膏状,三本《香乘》有脱字。
龙涎香五
丁香半两 木香半两 肉荳蔻半两 官桂【官桂:《本草纲目·木一·桂》引苏颂:“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者,则今之官桂也。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官桂指的是上等“牡桂”,但古代桂类植物称呼复杂,牡桂所指较难确定,有以为即是樟科樟属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新修本草》中有此说,也有认为并非肉桂,而是钝叶桂之类,甚至也有认为可能是木犀。今日所称官桂则和历史又有不同,很多书籍或商品市场上以银叶桂(Cinnamomum mairei Levl.)等其他樟属植物作为官桂来源。历史上桂、牡桂与菌桂所指范畴一直未有定论。】七钱 甘松七钱 当归七钱零陵香三分 藿香三分【《陈氏香谱》零陵香和藿香作“三钱”。】 麝香一钱 龙脑少许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梧桐子:指梧桐科梧桐树植物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 (L. f.) Marsili]的种子。用作丸药剂量单位。梧桐子直径约5~7毫米,重约0.3~0.4克。】大,磁器收贮,捻扁亦可。
[78]官桂:《本草纲目·木一·桂》引苏颂:“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者,则今之官桂也。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官桂指的是上等“牡桂”,但古代桂类植物称呼复杂,牡桂所指较难确定,有以为即是樟科樟属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新修本草》中有此说,也有认为并非肉桂,而是钝叶桂之类,甚至也有认为可能是木犀。今日所称官桂则和历史又有不同,很多书籍或商品市场上以银叶桂(Cinnamomum mairei Levl.)等其他樟属植物作为官桂来源。历史上桂、牡桂与菌桂所指范畴一直未有定论。
综合来看,宋代药方、香方中的官桂,使用极为广泛。金·刘完素《伤寒直格》:“桂枝(一两 削去皴皮,官桂是也)。”官桂可能指的是肉桂细嫩枝条的外皮,也就是上文所说皮薄少脂者。
今日入香之桂类有气味浓烈的国产紫皮肉桂,即明代卢之颐:“牡桂,木皮紫赤,坚厚 臭香,气烈味重者为最。”也有用南亚地区所产肉桂,香气更加柔和。
[79]《陈氏香谱》零陵香和藿香作“三钱”。
[80]梧桐子:指梧桐科梧桐树植物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 (L. f.) Marsili]的种子。用作丸药剂量单位。梧桐子直径约5~7毫米,重约0.3~0.4克。
南蕃【南蕃:亦作“南藩”。南蕃本来是指南部边疆,这里是指从南部边疆而来。比如称南蕃回回、南蕃海舶,南蕃都是指从广州等南部沿海地区进入中国。】龙涎香(又名胜芬积)
木香半两 丁香半两 藿香七钱半(晒干) 零陵香七钱半 香附二钱半(盐水浸一宿焙) 槟榔【槟榔: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果实。】二钱半 白芷二钱半 官桂二钱半 肉荳蔻二个麝香三钱 别本有甘松七钱
右为末,以蜜或皂儿水和剂,丸如芡实大,爇之。
又方(与前颇小异,两存之)
木香二钱半 丁香二钱半 藿香半两 零陵香半两 槟榔二钱半 香附子一钱半 白芷一钱半 官桂一钱 肉荳蔻一个 麝香一钱 沉香一钱 当归一钱 甘松半两
右为末,炼蜜和匀,用模子脱花,或捻饼子,慢火焙,稍干带润入磁盒,久窨绝妙。兼【兼:四库本、汉和本作“煎”,误。】可服饼三钱【《陈氏香谱》作“服三两饼”。】,茶酒任下,大治心腹痛,理气宽中【理气宽中: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的气滞。】。
[81]南蕃:亦作“南藩”。南蕃本来是指南部边疆,这里是指从南部边疆而来。比如称南蕃回回、南蕃海舶,南蕃都是指从广州等南部沿海地区进入中国。
[82]槟榔: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果实。
[83]兼:四库本、汉和本作“煎”,误。
[84]《陈氏香谱》作“服三两饼”。
[85]理气宽中: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的气滞。
龙涎香(补)
沉香一两 檀香半两(腊茶煮) 金颜香半两 笃耨香一钱【《陈氏香谱》作“半钱”。】 白芨末三钱 脑、麝各三字【《陈氏香谱》作“一字”。】
右为细末拌匀,皂儿胶【皂儿胶:指皂角仁熬成的糊状物。参见前“皂儿白”、“皂儿水”、“皂儿膏”等注释。】鞭和【鞭和:一种加工方式,通过类似甩鞭子的摔打来和香。《陈氏香谱》此处作“捣和”。】脱花爇之。
[86]《陈氏香谱》作“半钱”。
[87]《陈氏香谱》作“一字”。
[88]皂儿胶:指皂角仁熬成的糊状物。参见前“皂儿白”、“皂儿水”、“皂儿膏”等注释。
[89]鞭和:一种加工方式,通过类似甩鞭子的摔打来和香。《陈氏香谱》此处作“捣和”。
龙涎香(沈)
丁香半两 木香半两 官桂二钱半 白芷二钱半 香附二钱半(盐水浸一宿焙) 槟榔二钱半 当归二钱半 甘松七钱 藿香七钱 零陵香七钱
右加荳蔻【荳蔻:香方中单言豆蔻,一般指的是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本草衍义》:“豆蔻,草豆蔻也。此是对肉豆蔻而名之”参见前“豆蔻”条。《陈氏香谱》此处作“肉豆蔻”,从香方来说,肉豆蔻的可能性更大。《香乘》可能有脱字。】一枚,同为细末,炼蜜丸如绿豆大,兼可服。
[90]荳蔻:香方中单言豆蔻,一般指的是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本草衍义》:“豆蔻,草豆蔻也。此是对肉豆蔻而名之”参见前“豆蔻”条。《陈氏香谱》此处作“肉豆蔻”,从香方来说,肉豆蔻的可能性更大。《香乘》可能有脱字。
智月【智月:所指不详,或为出家人法名。名智月之人甚多。】龙涎香(补)
沉香一两 麝香一钱(研) 米脑一钱半 金颜香半钱 丁香一钱【《陈氏香谱》作“半钱”。】 木香半钱 苏合油一钱 白芨末一钱半
右为细末,皂儿胶【皂儿胶:无碍庵本作“皂儿水”。】鞭和【《陈氏香谱》作“捣和”。】入臼杵千下,花印脱之,窨干,新刷出光【新刷出光:《陈氏香谱》作“刷出光”,指刷出光泽,下面其他香方也有类似做法。】,慢火玉片【《陈氏香谱》作“云母”。二者皆可。】衬烧。
[91]智月:所指不详,或为出家人法名。名智月之人甚多。
[92]《陈氏香谱》作“半钱”。
[93]皂儿胶:无碍庵本作“皂儿水”。
[94]《陈氏香谱》作“捣和”。
[95]新刷出光:《陈氏香谱》作“刷出光”,指刷出光泽,下面其他香方也有类似做法。
[96]《陈氏香谱》作“云母”。二者皆可。
龙涎香(新)
速香十两 注漏子香【注漏子香:三本皆作“泾 子香”,误,依《陈氏香谱》,应作“注漏子香”。所谓“注漏子”,概应为古时常见语“注漏卮”之俗语。漏卮为有破洞的酒器,注漏卮自然泄漏不能满。这里用这个俗语,概指形如中空无底的酒杯状的沉香,此类沉香今日亦比较常见。】十两 沉香十两 龙脑五钱 麝香五钱 蔷薇花【蔷薇花:香方中若提到蔷薇水,一般指大食(阿拉伯)地区的蔷薇水,所用为大马士革玫瑰之类的浓香玫瑰。中国古代称蔷薇花,较大可能指蔷薇科蔷薇属植物野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或其变种粉团蔷薇、七姐妹等。也有可能是我国原产玫瑰(Rosa rugosa Thunb.)中的一些品种。】不拘多少(阴干)
右为细末,以白芨、琼巵【琼巵:三本皆作“琼栀”,依《陈氏香谱》应作“琼巵”,本指玉制的酒器。这里如果指酒器,似乎不太合适;指酒又不明所指。从香方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可能是作为粘合剂,那有可能是指琼枝、指石花菜类的海藻,以海藻类提取物作为合香粘合剂的做法现在日本香道中仍有延续。参见后面“琼枝条”注释。】煎汤煮糊为丸,如常烧法。
[97]注漏子香:三本皆作“泾 子香”,误,依《陈氏香谱》,应作“注漏子香”。所谓“注漏子”,概应为古时常见语“注漏卮”之俗语。漏卮为有破洞的酒器,注漏卮自然泄漏不能满。这里用这个俗语,概指形如中空无底的酒杯状的沉香,此类沉香今日亦比较常见。
[98]蔷薇花:香方中若提到蔷薇水,一般指大食(阿拉伯)地区的蔷薇水,所用为大马士革玫瑰之类的浓香玫瑰。中国古代称蔷薇花,较大可能指蔷薇科蔷薇属植物野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或其变种粉团蔷薇、七姐妹等。也有可能是我国原产玫瑰(Rosa rugosa Thunb.)中的一些品种。
[99]琼巵:三本皆作“琼栀”,依《陈氏香谱》应作“琼巵”,本指玉制的酒器。这里如果指酒器,似乎不太合适;指酒又不明所指。从香方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可能是作为粘合剂,那有可能是指琼枝、指石花菜类的海藻,以海藻类提取物作为合香粘合剂的做法现在日本香道中仍有延续。参见后面“琼枝条”注释。
古龙涎香一【古龙涎香一:此处四种古龙涎香香方,无碍庵本与汉和本、四库本名字次序有所不同,暂依无碍庵本。关于“古龙涎香”的所指与背景资料,参见卷五“古龙涎香”条注释。】【《陈氏香谱》此香方作“龙涎香”而非“古龙涎香”。】
沉香六钱 白檀三钱【《陈氏香谱》作“二钱”。】 金颜香二钱 苏合油二钱 麝香半钱(另研)龙脑三字 浮萍半字(阴干) 青苔【青苔:去**甜腻之气。】半字(阴干,去土)
右为细末拌匀,入苏合油,仍以白芨末二钱冷水调如稠粥,重汤煮成糊,放温,和香入臼杵百余下【《陈氏香谱》作“千下”。】,模范脱花,用刷子出光,如常法焚之,若供佛则去麝香。
[100]古龙涎香一:此处四种古龙涎香香方,无碍庵本与汉和本、四库本名字次序有所不同,暂依无碍庵本。关于“古龙涎香”的所指与背景资料,参见卷五“古龙涎香”条注释。
[101]《陈氏香谱》此香方作“龙涎香”而非“古龙涎香”。
[102]《陈氏香谱》作“二钱”。
[103]青苔:去**甜腻之气。
[104]《陈氏香谱》作“千下”。
古龙涎香二
沉香一两 丁香一两 甘松二两 麝香一钱 甲香一钱(制过)右为细末,炼蜜和剂,脱作花样,窨一月或百日。
古龙涎香(补)
沉香半两 檀香半两 丁香半两 金颜香半两 素馨花【素馨花:三本皆作“素簪花”,依《陈氏香谱》作“素馨花”,古代文献有“玉簪花”即今日之玉簪花,虽然白色,但未见称“素簪花”。此处应以“素馨花”为是。】半两(广南有之,最清奇) 木香三分【《陈氏香谱》作“一分”。】 黑笃耨【黑笃耨:三本皆作“思笃耨”,误。依《陈氏香谱》应作“黑笃耨”,笃耨中等级较低者。见前“笃耨香”条有详细解释。】三分【《陈氏香谱》作“一分”。】 麝香一分 龙脑二钱 苏合油一匙许【《陈氏香谱》作“一字许”。】
右各为细末,以皂儿白浓煎成膏【皂儿白浓煎成膏:即前文“皂儿膏”、“皂儿胶”。】,和匀,任意造作花子【花子:见前“花子香”注释。】、佩香及香环【香环:这里指环形的佩香。环,本指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称“环佩”。制佩香时亦可根据这种传统制作类似形制的佩香,即为香环。】之类。如要黑者,入杉木麸炭少许,拌沉檀同研,却以白芨极细末少许热汤调得所,将笃耨、苏合油同研。如要作软香,只以败蜡【败蜡:犹言用过残余的蜡。宋代蜂蜡较多,后来白蜡越来越多,明代成为主流。】同白胶香少许熬,放冷,以手搓成铤【铤:长条状、条块状。古时金银做成长条状,称铤(dìng)。】,煮酒蜡【过去酿酒封坛之前,要加入蜡,重汤煮开,达到杀菌的效果,这个蜡就称为“煮酒蜡”。如果不方便获取此种煮酒蜡,也可以直接用酒来煮蜡,去掉剩余酒,只取蜡用即可。《证治准绳》:“别取好黄蜡三钱,酒煮三二十沸,取出,去酒令净,再熔入药和之,如有煮酒蜡亦堪用。”】尤妙。
[105]素馨花:三本皆作“素簪花”,依《陈氏香谱》作“素馨花”,古代文献有“玉簪花”即今日之玉簪花,虽然白色,但未见称“素簪花”。此处应以“素馨花”为是。
[106]《陈氏香谱》作“一分”。
[107]黑笃耨:三本皆作“思笃耨”,误。依《陈氏香谱》应作“黑笃耨”,笃耨中等级较低者。见前“笃耨香”条有详细解释。
[108]《陈氏香谱》作“一分”。
[109]《陈氏香谱》作“一字许”。
[110]皂儿白浓煎成膏:即前文“皂儿膏”、“皂儿胶”。
[111]花子:见前“花子香”注释。
[112]香环:这里指环形的佩香。环,本指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称“环佩”。制佩香时亦可根据这种传统制作类似形制的佩香,即为香环。
[113]败蜡:犹言用过残余的蜡。宋代蜂蜡较多,后来白蜡越来越多,明代成为主流。
[114]铤:长条状、条块状。古时金银做成长条状,称铤(dìng)。
[115]过去酿酒封坛之前,要加入蜡,重汤煮开,达到杀菌的效果,这个蜡就称为“煮酒蜡”。如果不方便获取此种煮酒蜡,也可以直接用酒来煮蜡,去掉剩余酒,只取蜡用即可。《证治准绳》:“别取好黄蜡三钱,酒煮三二十沸,取出,去酒令净,再熔入药和之,如有煮酒蜡亦堪用。”
古龙涎香(沈)
占腊沉【占腊沉:三本皆作“古腊沉”,误,应作“占腊沉”。指占腊(真腊)沉香。】十两 拂手香【拂手香:汉和本、四库本作“拂手香”,无碍庵本作“拂手柑”,误。依《陈氏香谱》应为“拂手香”,这里的拂手香指的是真腊,占城等地所制的一种合香,参见前“涂肌拂手香”条。】 十两【《陈氏香谱》作“三两”。】 金颜香三两 番栀子【番栀子:指鸢尾科番红花属植物藏红花(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因为栀子在我国古代作为黄色颜料染色的来源,番红花也有同样的作用,故称为番栀子,或称番栀子蕊(因番红花取其蕊用)。此称呼见于《回回药方》等书。从本书香方看,可能宋代即有此称呼。另有一种植物称番栀子,但较晚出,与合香无关,不录。】二两龙涎一两【《陈氏香谱》作“二两”。】 梅花脑【梅花脑:高等级龙脑,见前“梅花脑子”条注释。】一两半(另研)
右为细末,入麝香二两,炼蜜和匀,捻饼子爇之。
[116]占腊沉:三本皆作“古腊沉”,误,应作“占腊沉”。指占腊(真腊)沉香。
[117]拂手香:汉和本、四库本作“拂手香”,无碍庵本作“拂手柑”,误。依《陈氏香谱》应为“拂手香”,这里的拂手香指的是真腊,占城等地所制的一种合香,参见前“涂肌拂手香”条。
[118]《陈氏香谱》作“三两”。
[119]番栀子:指鸢尾科番红花属植物藏红花(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因为栀子在我国古代作为黄色颜料染色的来源,番红花也有同样的作用,故称为番栀子,或称番栀子蕊(因番红花取其蕊用)。此称呼见于《回回药方》等书。从本书香方看,可能宋代即有此称呼。另有一种植物称番栀子,但较晚出,与合香无关,不录。
[120]《陈氏香谱》作“二两”。
[121]梅花脑:高等级龙脑,见前“梅花脑子”条注释。
白龙涎香
檀香一两 乳香五钱
右以寒水石【寒水石:不同历史时期寒水石的所指有所差别。在魏晋时期寒水石又称凝水石,主要指朴硝(见前文朴硝解释)。南本朝寒水石指透石膏,与凝水石不同。唐代寒水石除了指透石膏,又有以方解石充石膏的情况,故寒水石可能指方解石,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寒水石即是此例。宋代也有以方解石为寒水石的情况。宋以后,虽然石膏之名更多为大家所接受,寒水石所指仍然长期是石膏和方解石并存,又有南北方称呼不同的情况。今日寒水石分为两类,南方多以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Calcitum Calcite.Cal cspar主要成分碳酸钙)作寒水石药用,称为南寒水石。北方习用硫酸盐类矿物红石膏(Gypsum Rubrum主要成分硫酸钙),称为北方寒水石。这里的寒水石应该还是指石膏(硫酸钙)。】四两(煅过【煅过:石膏加热后变酥松,易成粉末。】)同为细末,梨汁和为饼子。
[122]寒水石:不同历史时期寒水石的所指有所差别。在魏晋时期寒水石又称凝水石,主要指朴硝(见前文朴硝解释)。南本朝寒水石指透石膏,与凝水石不同。唐代寒水石除了指透石膏,又有以方解石充石膏的情况,故寒水石可能指方解石,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寒水石即是此例。宋代也有以方解石为寒水石的情况。宋以后,虽然石膏之名更多为大家所接受,寒水石所指仍然长期是石膏和方解石并存,又有南北方称呼不同的情况。今日寒水石分为两类,南方多以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Calcitum Calcite.Cal cspar主要成分碳酸钙)作寒水石药用,称为南寒水石。北方习用硫酸盐类矿物红石膏(Gypsum Rubrum主要成分硫酸钙),称为北方寒水石。这里的寒水石应该还是指石膏(硫酸钙)。
[123]煅过:石膏加热后变酥松,易成粉末。
小龙涎香一
沉香半两 栈香半两 檀香半两 白芨二钱半 白蔹【白蔹:唐代以来,白蔹一般指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以其块根入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也有一些其他植物混入的情况。如早期有可能指同科植物乌蔹莓的块根,西南地区可能指萝藦科植物青阳参的根等。】二钱半 龙脑二钱 丁香二钱【《陈氏香谱》作“一钱”。】
右为细末,以皂儿水和作饼子窨干,刷光,窨土中十日,以锡盒【锡盒:三本皆作“锡盆”,误,依《陈氏香谱》应作“锡盒”。锡盒藏香能起到密闭防潮,不泻香气的作用。】贮之。
[124]白蔹:唐代以来,白蔹一般指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以其块根入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也有一些其他植物混入的情况。如早期有可能指同科植物乌蔹莓的块根,西南地区可能指萝藦科植物青阳参的根等。
[125]《陈氏香谱》作“一钱”。
[126]锡盒:三本皆作“锡盆”,误,依《陈氏香谱》应作“锡盒”。锡盒藏香能起到密闭防潮,不泻香气的作用。
小龙涎香二
沉香二两 龙脑五分【《陈氏香谱》作“沉香一两 龙脑半钱”。】
右为细末,以鹅梨汁和作饼子,烧之。
[127]《陈氏香谱》作“沉香一两 龙脑半钱”。
小龙涎香(新)
锦纹大黄【锦纹大黄:参见前“大黄条”。锦文指药材平整横切面的异型维管束与周围的薄壁组织交互排列形成的织锦状纹理。古来以锦文大黄为大黄中之上品。】一两 檀香五钱 乳香五钱 丁香五钱 玄参五钱 甘松五钱
右以寒水石二钱同为细末,梨汁和作饼子,爇之。
[128]锦纹大黄:参见前“大黄条”。锦文指药材平整横切面的异型维管束与周围的薄壁组织交互排列形成的织锦状纹理。古来以锦文大黄为大黄中之上品。
小龙涎香(补)
沉香一两 乳香一钱 龙脑五分 麝香五分(腊茶清研)
右同为细末,以生麦门冬去心【去心:参见前“麦门冬”条。中医认为麦门冬去心不去心功效有所差别,大体上讲,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滋阴清心多连心用。若是干燥根,很难去心,需热水泡,不过这里说是“生麦门冬”,应该指的是新鲜的麦冬根去心使用。因为用生麦门冬,所以才方便研泥。】研泥和丸如梧桐子大,入冷石模中脱花,候干,磁器收贮,如常法烧之。
[129]去心:参见前“麦门冬”条。中医认为麦门冬去心不去心功效有所差别,大体上讲,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滋阴清心多连心用。若是干燥根,很难去心,需热水泡,不过这里说是“生麦门冬”,应该指的是新鲜的麦冬根去心使用。因为用生麦门冬,所以才方便研泥。
吴侍中【吴侍中:《陈氏香谱》作“吴侍郎”,若为侍郎,则所指较多。下文有吴顾道侍郎,与此可能为一人。吴顾道即北宋大臣吴栻,字顾道。参见后面“吴顾道侍郎”条注释。】龙津香(沈)
白檀五两(细剉,以腊茶清浸半月后,用蜜炒) 沉香四两 苦参【苦参:豆科苦参属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以干燥根入药。历代所指基本没有变化。另有木蓝属植物敏感木蓝可称小苦参,但基本没有与苦参相混的情况。《陈氏香谱》此处作“玄参”。从香方的角度,苦参极少用,一般用玄参。】半两 甘松一两(洗净) 丁香二两 木麝【木麝:无碍庵本作“水麝”。《陈氏香谱》、汉和本、四库本作“木麝”,概指前面说的“麝香木”,参见前“麝香木”注释。】二两 甘草半两(炙) 焰硝三分【《陈氏香谱》作“三钱”,更合理。】 甲香半两(洗净,先以黄泥水煮,次以蜜水煮,复以酒煮,各一伏时,更以蜜少许炒) 龙脑五钱【《陈氏香谱》作“一两”。】 樟脑一两 麝香五钱【《陈氏香谱》作“一两”。】(并焰硝四味【焰硝四味:指焰硝、甲香、龙脑、樟脑四味。这四味和麝香都需要另研。】各另研)
右为细末,拌和令匀,炼蜜作剂,掘地窨一月取烧。
[130]吴侍中:《陈氏香谱》作“吴侍郎”,若为侍郎,则所指较多。下文有吴顾道侍郎,与此可能为一人。吴顾道即北宋大臣吴栻,字顾道。参见后面“吴顾道侍郎”条注释。
前已释汉代侍中。此处释宋侍中以备参考。宋代以侍中为门下省长官,掌辅佐皇帝参议大政,审察中外出纳,但极少任命,有时以他官兼领而不参预政事。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执行侍中职务,另设侍郎为副职。南宋置左右丞相,废侍中不设。
[131]苦参:豆科苦参属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以干燥根入药。历代所指基本没有变化。另有木蓝属植物敏感木蓝可称小苦参,但基本没有与苦参相混的情况。《陈氏香谱》此处作“玄参”。从香方的角度,苦参极少用,一般用玄参。
[132]木麝:无碍庵本作“水麝”。《陈氏香谱》、汉和本、四库本作“木麝”,概指前面说的“麝香木”,参见前“麝香木”注释。
[133]《陈氏香谱》作“三钱”,更合理。
[134]《陈氏香谱》作“一两”。
[135]《陈氏香谱》作“一两”。
[136]焰硝四味:指焰硝、甲香、龙脑、樟脑四味。这四味和麝香都需要另研。
龙泉香(新)
甘松四两 玄参二两 大黄一两半 丁皮一两半【《陈氏香谱》此方无丁皮。】 麝香半钱 龙脑二钱
右捣罗细末,炼蜜为饼子,如常法爇之。
[137]《陈氏香谱》此方无丁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