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部分内容,如无特殊说明,《香乘》都是引自《陈氏香谱》,或《陈氏香谱》所引宋代其他香谱,主要代表的是宋代的制法。】
飞【飞:指通过加热,药物中某些成分升华至上盖锅的过程。】樟脑
樟脑一两,两盏合之,以湿纸糊缝,文武火【文武火:小而缓的火是文火;大而猛的火是武火。文武火指介于文火与武火之间的火力,即中火。】炒半时【半时:半个时辰,一小时。】取起,候冷用之。次将樟脑,不拘多少,研细筛过,细劈拌匀。捩【捩:扭转(使薄荷出汁)。】薄荷汁、少许酒,土上以净碗相合定,湿纸条固四缝,甑上蒸之,脑子尽飞,上碗底皆成冰片。
樟脑石灰【石灰:石灰石或其他碳酸钙含量较高的原料经煅烧分解出二氧化碳后的产物,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将初出窑的白色或灰白色石灰块取出后,除去杂质,即生石灰。加水发热崩坏为粉末,或久暴露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后也能崩坏为粉末,即为熟石灰。】等分,共研极细,用无油铫子【铫子:铫,音diào,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形状像比较高的壶,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贮之,磁【磁:同“瓷”。】碗盖定,四面以纸封固如法,勿令透气,底下用木炭火煅。少时取开,其脑子已飞在碗盖上。用鸡翎【鸡翎:鸟翅和尾上的长而硬的羽毛。】扫下,称,再与石灰等分,如前煅之,凡六七次。至第七次可用慢火煅一日而止。扫下脑用【用:汉和本、四库本作“又”。】杉木盒子铺在内,以乳汁浸二宿,封固口不令透气,掘地四五尺,窨一月,不可入药。又朝脑【朝脑:樟脑的别称,又称潮脑、韶脑等,别称开始多与产地有关,但后来都作为通称。】一两,滑石【滑石:硅酸盐类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镁[Mg3】二两,一处同研,入新铫子内,文武火煅之,上用一瓷器皿盖之,自然飞在盖上,其味夺真。(同上)
[66]此部分内容,如无特殊说明,《香乘》都是引自《陈氏香谱》,或《陈氏香谱》所引宋代其他香谱,主要代表的是宋代的制法。
[67]飞:指通过加热,药物中某些成分升华至上盖锅的过程。
[68]文武火:小而缓的火是文火;大而猛的火是武火。文武火指介于文火与武火之间的火力,即中火。
[69]半时:半个时辰,一小时。
[70]捩:扭转(使薄荷出汁)。
[71]石灰:石灰石或其他碳酸钙含量较高的原料经煅烧分解出二氧化碳后的产物,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将初出窑的白色或灰白色石灰块取出后,除去杂质,即生石灰。加水发热崩坏为粉末,或久暴露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后也能崩坏为粉末,即为熟石灰。
[72]铫子:铫,音diào,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形状像比较高的壶,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
[73]磁:同“瓷”。
[74]鸡翎:鸟翅和尾上的长而硬的羽毛。
[75]用:汉和本、四库本作“又”。
[76]朝脑:樟脑的别称,又称潮脑、韶脑等,别称开始多与产地有关,但后来都作为通称。
[77]滑石:硅酸盐类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镁[Mg3(Si4O10)(OH)2]。入中药。
制笃耨【笃耨:见前“笃耨香”条。】
笃耨白黑相杂者用盏盛,上饭甑蒸之,白浮于面,黑沉于下。(《琐碎录》)
[78]笃耨:见前“笃耨香”条。
制乳香
乳香寻常用指甲、灯草【灯草:剥去外皮的灯心草的茎。白色多孔,质轻。可供点灯,亦可入药。灯芯草指灯芯草科灯芯草属植物灯芯草(Juncus effusus L.)。】、糯米之类同研,及水浸钵研之,皆费力。惟纸裹置壁隙中,良久取研,即粉碎矣。又法,于乳钵【乳钵:研细药物的器具,形如臼而小。】下着水轻研,自然成末。或于火上纸裹略烘。(同上)
[79]灯草:剥去外皮的灯心草的茎。白色多孔,质轻。可供点灯,亦可入药。灯芯草指灯芯草科灯芯草属植物灯芯草(Juncus effusus L.)。
[80]乳钵:研细药物的器具,形如臼而小。
制麝香
研麝香须着少水,自然细,不必罗【罗:用罗筛东西。】也,入香不宜多用,及供神佛者去之【这里是说,动物制香,不宜供神佛。不过从历史来看,供神佛的香方中也有用麝香的。】。
[81]罗:用罗筛东西。
[82]这里是说,动物制香,不宜供神佛。不过从历史来看,供神佛的香方中也有用麝香的。
制龙脑
龙脑须别器研细,不可多用,多则掩夺众香。(《沈谱》【《沈谱》:沈立所作之《香谱》,一卷,今已佚,部分被《陈氏香谱》引用。沈立(1007—1078),字立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北宋大臣,藏书家,水利学家。著有水利学专著《河防通议》。以及《名山水记》、《茶法要览》等多种著作,大多散佚。】)
[83]《沈谱》:沈立所作之《香谱》,一卷,今已佚,部分被《陈氏香谱》引用。沈立(1007—1078),字立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北宋大臣,藏书家,水利学家。著有水利学专著《河防通议》。以及《名山水记》、《茶法要览》等多种著作,大多散佚。
制檀香【制檀香:制檀香可去除檀香的燥性。】
须拣真者剉【剉:这里指铡切。】如米粒许,慢火炒,令烟出,紫色断腥气即止。每紫檀一斤【关于古代“斤”、“两”、“钱”。加以简要说明,后不重复。根据当时文献记载与古秤考校、出土衡权、及出土银锭综合判断,给出一个大致平均值。汉代一两约14~15克,南北朝时期,南朝和汉类似,北朝较复杂,一两28~37克。隋及唐代前期一两(大两)重约43克,后期重约40克,北宋一两重约40克,南宋一两重约38克。元代一两重约38克。明代一两重约37克。清代一两重约37克。其他单位,可据一斤合16两,一两合24铢,一分合6铢,一两合10钱(唐代开始),一钱合10分(宋代以后),可推算答案。】,薄作片子,好酒二升,以慢火煮干,略炒。檀香劈作小片,腊茶清【腊茶清:腊茶又称蜡面茶,是晚唐开始出现的一种精致茶。本作“蜡面”,关于其得名,一说是早期制作时以膏油涂面,故称蜡面;也有说因点茶时,乳泛汤面,如融蜡,故称蜡面。后来传为腊面或腊茶,又有人因此解释为早春之茶。宋代蜡茶后来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精致团茶,未必加香料或以膏油涂面。其中精品多充为贡茶,从采摘到工艺有着严格的要求。宋以后不再采用原来的制作方法,只是用普通茶加一些药材香料制成的紧压茶就可称为腊茶。尤其明代以降,受废团兴散风气的影响,腊茶已较为少见,即使作为药品之类出现,茶叶本身工艺与宋代已差异较大,只能作为一般加料紧压茶看待。腊茶清指腊茶经过点茶之后,去除茶粉渣滓的茶汤溶液。常用于檀香或降真的制备,以除木质的燥性。】浸一宿,控出焙干,以蜜酒【蜜酒:古代酒的品种之一。以蜂蜜为原料酿制而成。唐《新修本草》:“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宋·苏轼《蜜酒歌·引》:“西蜀道士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因为古文无标点,所以,也可以解为“蜜、酒”,后面有“同”字,增加了这种可能;但未说蜜和酒的比例,姑且作蜜酒理解。下文中亦有三处提到蜜酒,也作蜜酒理解。】同拌令匀,再浸,慢火炙干。
檀香细剉,水一升【一升:关于此书香方的容量单位:唐代一升约600毫升,北宋一升约700毫升,南宋一升约600毫升,元代一升约1000毫升,明清一升约1035毫升。一升为十合,一斗为十升。如无特殊情况,后不再重复。】,白蜜【白蜜:白色的蜂蜜。从中医的角度看,不同颜色的蜜特点和药性不同。】半斤,同入锅内,煮五七十【五七十:概数,五到十次。】沸,控出焙干。檀香砍作薄片子,入蜜拌之,净器炒如干,旋旋【旋旋:慢慢,逐渐。】入蜜,不住手搅动,勿令炒焦,以黑褐色为度。(俱《沈谱》)
[84]制檀香:制檀香可去除檀香的燥性。
[85]剉:这里指铡切。
[86]关于古代“斤”、“两”、“钱”。加以简要说明,后不重复。根据当时文献记载与古秤考校、出土衡权、及出土银锭综合判断,给出一个大致平均值。汉代一两约14~15克,南北朝时期,南朝和汉类似,北朝较复杂,一两28~37克。隋及唐代前期一两(大两)重约43克,后期重约40克,北宋一两重约40克,南宋一两重约38克。元代一两重约38克。明代一两重约37克。清代一两重约37克。其他单位,可据一斤合16两,一两合24铢,一分合6铢,一两合10钱(唐代开始),一钱合10分(宋代以后),可推算答案。
[87]腊茶清:腊茶又称蜡面茶,是晚唐开始出现的一种精致茶。本作“蜡面”,关于其得名,一说是早期制作时以膏油涂面,故称蜡面;也有说因点茶时,乳泛汤面,如融蜡,故称蜡面。后来传为腊面或腊茶,又有人因此解释为早春之茶。宋代蜡茶后来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精致团茶,未必加香料或以膏油涂面。其中精品多充为贡茶,从采摘到工艺有着严格的要求。宋以后不再采用原来的制作方法,只是用普通茶加一些药材香料制成的紧压茶就可称为腊茶。尤其明代以降,受废团兴散风气的影响,腊茶已较为少见,即使作为药品之类出现,茶叶本身工艺与宋代已差异较大,只能作为一般加料紧压茶看待。腊茶清指腊茶经过点茶之后,去除茶粉渣滓的茶汤溶液。常用于檀香或降真的制备,以除木质的燥性。
[88]蜜酒:古代酒的品种之一。以蜂蜜为原料酿制而成。唐《新修本草》:“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宋·苏轼《蜜酒歌·引》:“西蜀道士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因为古文无标点,所以,也可以解为“蜜、酒”,后面有“同”字,增加了这种可能;但未说蜜和酒的比例,姑且作蜜酒理解。下文中亦有三处提到蜜酒,也作蜜酒理解。
[89]一升:关于此书香方的容量单位:唐代一升约600毫升,北宋一升约700毫升,南宋一升约600毫升,元代一升约1000毫升,明清一升约1035毫升。一升为十合,一斗为十升。如无特殊情况,后不再重复。
[90]白蜜:白色的蜂蜜。从中医的角度看,不同颜色的蜜特点和药性不同。
[91]五七十:概数,五到十次。
[92]旋旋:慢慢,逐渐。
制沉香【制沉香:制沉香可去除沉香中的杂味和麻味,但也会带来一定损失,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沉香细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水尽更添。今多生用【今多生用:指当时沉香多不经过这种制法,直接使用。】。
[93]制沉香:制沉香可去除沉香中的杂味和麻味,但也会带来一定损失,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94]今多生用:指当时沉香多不经过这种制法,直接使用。
制藿香
凡藿香、甘草【甘草:我国古代甘草主要指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亦称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干燥的根和根状茎入药。现在甘草也包括其他品种,比如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等。】、零陵之类,须拣去枝梗杂草,曝令干燥,揉碎扬去尘土,不可用水煎,损香。
[95]甘草:我国古代甘草主要指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亦称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干燥的根和根状茎入药。现在甘草也包括其他品种,比如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等。
制茅香【茅香:这里的茅香指禾本科茅香属植物茅香(Hierochloe odorata)。】
茅香须拣好者剉细,以酒蜜水润【以酒蜜水润:以酒和蜜水来浸泡润泽。】一夜,炒令黄燥为度。
[96]茅香:这里的茅香指禾本科茅香属植物茅香(Hierochloe odorata)。
[97]以酒蜜水润:以酒和蜜水来浸泡润泽。
制甲香
甲香如龙耳【龙耳:龙耳一般指器物上面龙形的耳(把手),这里只是形容耳凹凸的形状。唐宋多以“昆仑耳”称甲香,昆仑肤色为黑,所以就是黑色耳状。唐·韩鄂《四时纂要》春令卷二:“取大甲香如昆仑耳者水煑”】者好,其余小者次也。取一二两,先用炭汁一碗煮尽,后用泥水煮【后用泥水煮:汉和本、四库本作“后用沉煮”,无碍庵本作“后用泥水煮”,《陈氏香谱》作“后用泥煮”。】,方同好酒一盏煮尽,入蜜半匙,炒如金色。
黄泥水煮令透明,遂片净洗焙干。
炭灰煮两日净洗,以蜜汤煮干。
甲香以米泔水浸三宿后,煮煎至赤沫频沸,令尽,泔清为度。入好酒一盏,同煎良久,取出,用火炮【炮:在高温容器里旺火急炒。】色赤,更以好酒一盏泼地,安香于泼地上,盆盖一宿,取出用之。
甲香以浆水【浆水:古代的一种饮料,粟米之类经加工发酵而成的白色浆液。】、泥一块同浸三日,取出候干,刷去泥,更入浆水一碗,煮干为度。入好酒一盏煮干。于银器内炒,令黄色。
甲香以水煮去膜,好酒煮干。
甲香磨去龃龉【龃龉:指表面凹凸不平的地方。】,以胡麻膏【胡麻膏:以胡麻油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膏,不同膏方配料有所不同。参见《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等。】熬之,色正黄,则用蜜汤洗净。入香宜少用。
[98]龙耳:龙耳一般指器物上面龙形的耳(把手),这里只是形容耳凹凸的形状。唐宋多以“昆仑耳”称甲香,昆仑肤色为黑,所以就是黑色耳状。唐·韩鄂《四时纂要》春令卷二:“取大甲香如昆仑耳者水煑”
[99]后用泥水煮:汉和本、四库本作“后用沉煮”,无碍庵本作“后用泥水煮”,《陈氏香谱》作“后用泥煮”。
[100]炮:在高温容器里旺火急炒。
[101]浆水:古代的一种饮料,粟米之类经加工发酵而成的白色浆液。
[102]龃龉:指表面凹凸不平的地方。
[103]胡麻膏:以胡麻油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膏,不同膏方配料有所不同。参见《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等。
胡麻在古代指胡麻科胡麻属植物胡麻(Sesamum indicum Linn.),即今日日常食用的芝麻。在早期又称巨胜,后来又称脂麻,由此发音又渐被转称为芝麻。
今日亚麻科亚麻属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也被称为胡麻,这种叫法是在芝麻已很少被称为胡麻的明代以后才逐渐出现的。故而明清之前的胡麻可以直接视为芝麻。明代权威的本草文献,仍然以芝麻为胡麻。清代开始出现混淆,到民国以降更需加以辨别。
合香里面的胡麻如无特殊说明,都是芝麻。胡麻油即芝麻油。
炼蜜
白沙蜜【白沙蜜:白色沙粒狀結晶的蜂蜜。】若干,绵滤入磁罐,油纸重叠密封罐口,大釜内重汤【重汤:于锅等容器的水中,再以小一点的容器盛水而煮。共两重水,故谓重汤。】煮一日,取出。就罐于炭火上煨煎数沸,使出尽水气,则经年不变。若每斤加苏合油二两更妙,或少入朴硝【朴硝:为硫酸盐类芒硝族矿物芒硝或人工制品芒硝的粗制结晶。主要成分是硫酸钠。入中药,亦作为炼丹材料。】,除去蜜气尤佳。不可太过【不可太过:指炼蜜的火候不能太过,让蜜太浓。】,过即浓厚,和香多不匀。
[104]白沙蜜:白色沙粒狀結晶的蜂蜜。
[105]重汤:于锅等容器的水中,再以小一点的容器盛水而煮。共两重水,故谓重汤。
[106]朴硝:为硫酸盐类芒硝族矿物芒硝或人工制品芒硝的粗制结晶。主要成分是硫酸钠。入中药,亦作为炼丹材料。
[107]不可太过:指炼蜜的火候不能太过,让蜜太浓。
煅炭【煅炭:目的是让炭在爇香时气息更加纯净,更宜于爇香。此段出《陈氏香谱》。】
凡治香用炭,不拘黑白【黑白:关于黑炭与白炭的差别。当薪材于窖内炭化后,并不即刻出炉,而是将炭在窖内隔绝空气冷却,如此所得的炭称为黑炭。将炽热的木炭自窖内取出与空气接触,利用热解生成的挥发物燃烧时产生的高温进行精炼后,再行覆盖冷却,此时的炭不仅硬度较高,而且表面附有残留的白色灰分,故称之为白炭。】,熏煅作火,罨【罨:覆盖,掩盖。】于密器令定,一则去炭中生薪,二则去炭中杂秽之物。
[108]煅炭:目的是让炭在爇香时气息更加纯净,更宜于爇香。此段出《陈氏香谱》。
[109]黑白:关于黑炭与白炭的差别。当薪材于窖内炭化后,并不即刻出炉,而是将炭在窖内隔绝空气冷却,如此所得的炭称为黑炭。将炽热的木炭自窖内取出与空气接触,利用热解生成的挥发物燃烧时产生的高温进行精炼后,再行覆盖冷却,此时的炭不仅硬度较高,而且表面附有残留的白色灰分,故称之为白炭。
[110]罨:覆盖,掩盖。
炒香
炒香宜慢火,如火紧【火紧:火急。】则焦气。(俱《沈谱》)
[111]火紧:火急。
合香
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挠:搅动。】之使匀。沉实而腴【腴:指油性比较大。】,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腻:细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之。如医者之用药,使气味各不相掩。(《香史》【《香史》:颜博文著,今已佚,这段文字收录在《陈氏香谱》中。颜博文(生卒年不详),字持约,德州(今山东德州)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画迹有《罗汉图》、《听经罗汉图》、《雪岭图》、《闲云出岫图》等。】)
[112]挠:搅动。
合香成剂
十三先生供图
合香配伍
十三先生供图
[113]腴:指油性比较大。
[114]腻:细腻。
[115]《香史》:颜博文著,今已佚,这段文字收录在《陈氏香谱》中。颜博文(生卒年不详),字持约,德州(今山东德州)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画迹有《罗汉图》、《听经罗汉图》、《雪岭图》、《闲云出岫图》等。
捣香
香不用罗,量其精粗,捣之使匀。太细则烟不永,太粗则气不和,若冰麝【冰麝:冰片和麝香。】、波律【波律:指龙脑,参见前“婆律膏”条。】、硝【硝:是硝石、硭硝、火硝等矿物盐的统称。一般来说,朴硝为芒硝族矿物经加工而得的粗制结晶。芒硝是朴硝再煮炼后而得的精制结晶。】,别器研之【别器研之:这几种不要和其他香料混研,要单独研。】。(同上)
[116]冰麝:冰片和麝香。
[117]波律:指龙脑,参见前“婆律膏”条。
[118]硝:是硝石、硭硝、火硝等矿物盐的统称。一般来说,朴硝为芒硝族矿物经加工而得的粗制结晶。芒硝是朴硝再煮炼后而得的精制结晶。
[119]别器研之:这几种不要和其他香料混研,要单独研。
收香
冰麝忌暑【暑:暑热。】,波律忌湿,尤宜护持。香虽多,须置之一器,贵时得开阖,可以诊视【诊视:察看。】。(同上)
[120]暑:暑热。
[121]诊视:察看。
窨香
香非一体,湿者易和,燥者难调;轻软者然【然:同“燃”。】速,重实者化迟。火炼结之,则走泄其气【火炼结之,则走泄其气:指如果用火加热的方法来调和会带来香气物质的损失。】,故必用净器拭极干贮窨,令密,掘地藏之,则香性相入,不复离群。新和香必须入窨,贵其燥湿得宜也。每约香多少,贮以不津【不津:没有湿气。】磁器,蜡纸密封,于净室中掘地窞【窞:dàn,深坑。】,深三五尺【无碍庵本作“三五尺”,汉和本、四库本作“三五寸”,《陈氏香谱》为“三五寸”。宋代一寸约今31毫米左右。不过后面有两处香方皆作“三尺”、“三尺余”,似乎应以三五尺为宜。《陈氏香谱》此处可能有误,暂依无碍庵本。】,瘞月余逐旋【逐旋:逐渐;渐渐。】取出,其香尤 馜【馜:香气浓烈醇厚。】也。(《沈谱》)
[122]然:同“燃”。
[123]火炼结之,则走泄其气:指如果用火加热的方法来调和会带来香气物质的损失。
[124]不津:没有湿气。
[125]窞:dàn,深坑。
[126]无碍庵本作“三五尺”,汉和本、四库本作“三五寸”,《陈氏香谱》为“三五寸”。宋代一寸约今31毫米左右。不过后面有两处香方皆作“三尺”、“三尺余”,似乎应以三五尺为宜。《陈氏香谱》此处可能有误,暂依无碍庵本。
[127]逐旋:逐渐;渐渐。
[128]馜:香气浓烈醇厚。
焚香
焚香必于深房曲室【曲室:犹密室。】,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或云母,【“银叶”、“云母”都是用来隔火熏香的。】制如盘形,以之衬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无烟燥气。(《香史》)
[129]曲室:犹密室。
[130]“银叶”、“云母”都是用来隔火熏香的。
熏香
凡欲熏衣,置热汤【热汤:热水。】于笼下,衣覆其上,使之沾润,取去,则以炉爇香熏毕,叠衣入笥箧【笥箧:竹箱,这里是竹衣箱。】隔宿,衣之余香,数日不歇。(《洪谱》)
[131]热汤:热水。
[132]笥箧:竹箱,这里是竹衣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