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史圣司马迁(1 / 1)

枪杆子不可怕,笔杆子才可怕

你知道今天的人为啥能够知道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发生的事情吗?那是因为几乎历朝历代都有一批专门负责记载前代以及当代历史的史官。

在这些史官中,你知道谁的名气最大吗?当然是“史圣”司马迁了。

司马迁年轻时是一名骨灰级驴友。到过很多名胜古迹打卡,比如,去九疑山看过舜的坟茔,去会稽山看过禹的墓穴,去齐鲁大地领略过孔子的遗风。

后来,司马迁进京做了个小官。其间,他曾被派往外地出差。也是在这一年,汉武帝决定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小贴士

所谓“封禅”,就是到泰山祭祀天地。之所以选择泰山,是因为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们之所以乐于举行封禅大典,其实是为了告诉世人自己受命于天,同时向上天报告太平以及自己的辉煌成就,答谢上天的护佑之功。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四百多个皇帝,但举行封禅大典的却屈指可数。为啥会这么少呢?并不是皇帝们不想举行,而是因为只有建立过巨大功业的帝王才有脸举行。

当时,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正担任太史令。他本该跟随汉武帝一同前往泰山参加百年不遇的盛典,没想到途中病重,滞留在了洛阳。

无法参加封禅大典,注定要成为司马谈心中的一大遗憾。然而,更让司马谈感到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将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的事迹记录下来,编撰成一部伟大的史书,却就要跟这个世界说拜拜了。

就在这时,司马迁恰巧出差归来,并在洛阳见到了病重的爸爸。

司马谈眼含热泪地握着儿子的手,叮嘱他说——

由于无法参加封禅大典,司马谈内心极度郁闷,不久便去世了。

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一上任,他便大量研读国家图书馆里收藏的书籍,为撰写一部伟大的史书做准备。

有个叫壶遂的人听说司马迁打算撰写一部伟大的史书,便十分不屑地对他说——

司马迁十分不赞同壶遂的观点,于是反驳说——

不久,司马迁便开始动手撰写史书,而这部史书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史记》。

不过,它最初并不叫《史记》,而叫《太史公书》,后来大家才称它为《史记》。

然而,就在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第七个年头,他却因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而身陷囹圄。

这是咋回事呢?原来,李陵在率领五千汉军进攻匈奴时遭到埋伏,被匈奴单于的八万大军包围。

其间,李陵虽然率军拼死作战,杀伤匈奴一万多人,但最终因为缺粮缺箭,又没有救兵,便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匈奴后,龙颜大怒。群臣纷纷落井下石,唯独司马迁一人替李陵辩解。

事实上,司马迁与李陵虽然是同事,但两人并无交情,那么司马迁为啥要替李陵辩解呢?因为司马迁认为李陵既是个孝子,又是个爱国青年。

汉武帝误以为司马迁想诋毁李陵的上级领导,替李陵说情,于是将司马迁交给法官治罪,结果司马迁被判处死刑。

如果司马迁被杀,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看到《史记》了。那么,司马迁为啥没有被处死呢?

小贴士

在当时,被判处死刑的人有两种办法可以不用死:第一种办法:花钱赎命。汉法明文规定,只要能拿得出五十万钱就能免死;第二种办法:以宫刑替代死刑。如果犯人既没钱,又不想死,那就只能选择接受宫刑,就像后世的太监一样。

司马迁家穷得叮当响,肯定拿不出巨款去赎命。如果他想活命,只有一个选择——接受宫刑。

司马迁认为宫刑是对人最大的侮辱,那么他为何还要选择宫刑并屈辱地活下来呢?因为只有活着他才能完成《史记》。

小贴士

司马迁认为,如果他伏法被杀,如同九头牛身上掉下一根毛发,与蝼蚁没有区别。与此同时,他想到很多心灵鸡汤式的励志故事。比如,西伯侯被拘禁而写下《周易》,孔子受困而撰写了《春秋》,屈原被放逐而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去光明才完成《国语》,孙膑被挖去膝盖而写下《兵法》,吕不韦被贬才编撰了《吕氏春秋》,韩非被囚而写出《说难》《孤愤》,而《诗》三百篇也大多都是圣贤们抒发悲愤之情而创作。所以,这些故事更加坚定了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决心。

据司马迁透露,在施行宫刑后的那段日子里,他每天坐在家里精神恍惚,好像丢掉了什么。出个门也不知该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自己遭受的耻辱,脊背上的冷汗时常会打湿衣襟。

就是带着这种巨大的屈辱和满腔悲愤,司马迁花费了十四年,终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小贴士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多字。它记载了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也正是因为《史记》才被后人尊称为“史圣”的。

司马迁生前并没有将《史记》公之于众,直到他死后,《史记》才在小圈子里流传。

多年后,在他外孙的大力宣传下,《史记》得以广为流传。直到今天,《史记》依然是历史爱好者的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