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京 小首尔
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其他指标,北京离首尔都有着不小的差距。
怎么比的?当然不能比较高楼大厦这样表层的东西。换句话说,从城市建筑上看,北京非但不输首尔,甚至在很多方面比首尔还要显得更加现代化一些:北京的建筑巨制比首尔多;摩天大楼比首尔高;长安街比首尔的任何一条街都要宽阔壮观;就总体城市景观来讲,北京也比首尔更加大气和漂亮。但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的表象,它并没有直接体现城市的发展水平,否则的话,我们岂不要得出北京比巴黎还要现代化的结论?
首先,说到人均GDP,就必须要说一下最低收入的问题。人均GDP虽然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却不能反映该地区的分配公平问题。近三十年来,中国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但在收入公平上还与发达国家乃至与我们期待的和谐社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个地区的最低收入与人均收入的差距往往较能体现该地区的分配公平问题。大体来讲,首尔的最低工资标准是100万韩元,这样的收入大体上属于商店售货员以及餐馆服务员的水平,以当时的汇率计算约为五六千元人民币。而北京类似的职业大约只能挣到1000多元钱。因此,从数据来看两地最低工资的差距要大于两地人均GDP的差距,这至少说明北京在收入公平上与首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就同样的指标来看,北京与东京的差距就更大一些吧?
其次,公共建设方面,最明显的差距就是地铁路网方面。今天的首尔地铁已经密如蛛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被联络到地铁线上,首尔也已成为全世界拥有最长地铁线路的城市之一,在这方面今天的北京还难望其项背。不过,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北京的地铁网也正在越来越密,未来的三五年将是北京地铁大步发展的时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北京的地铁总里程将会在2015年左右实现对首尔的超越。当然,北京也有苦衷——地界儿太大了。
另外,韩国的公交汽车站牌也比中国的先进。几乎每个车站都设有液晶屏幕的电子车站牌,乘客既可以查询前往目的地的所乘路线,还能够获悉将要乘坐的公交车的实时讯息,譬如说开到哪里了,到达本站还需要多长时间,马上将要进站的是哪一路公交车等等。而这方面的建设,在北京似乎还是一个空白。
两个城市的另一个大的差距当属无线网络方面。首尔早在五年前就已经采用了3G网络,同时实现了手机之间的视频通话,而且与非视频通话收取相同的费用。与此同时,在包括地铁涵洞在内的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只要打开手机就能够随时免费观看近八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在街头的任何地方几乎都能找到无线高速网络。在首尔,用手机拨打国际长途也十分便宜,譬如,从首尔打到北京每分钟大约只需要人民币不到三毛钱。此外,韩国的手机还提供免费的交通线路查询,你只要输入起始点和目的地,几秒钟之内手机就会为你指出一条最快的路径,同时还能够告诉你全程所需的时间。
实话实说,北京与首尔的差距并非完全体现于硬件方面,软件上的差距更大。差距之一就是韩国人的服务精神:无论是私人还是国营企业,你处处可见发自内心的微笑服务。进门有招呼,出门有道别。有时候在一家商店里看了半天即使什么也没买,店员也会含笑与你道别;每每在街头问路也都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即便对方不知道也会主动道歉,而一旦你对别人表示感谢,也总能得到相应的回应。不像咱们有些人,他也给你解答了问题,可是当你说谢谢的时候,他或者早已经转身离去或者懒得回应一句“不客气”、“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民做得还算可以,尤其在志愿者的带动之下,北京的文明风气一度得到了很大的发扬,但客观地说,2008之后,大家又都退步了。
北京机场离首尔机场有多远
前几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一个国际性的评比中获得了“世界十佳机场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最新的一次评比中,北京首都机场排到了第二),这个荣誉的取得实属来之不易,但是玉就有瑕,首都机场也不例外。来与首尔的仁川机场比比看,看看这“瑕”在哪里。
在上面提到的“世界十佳机场”评选结果中,亚洲国家的机场占据了半壁江山,而首尔机场获得了第二名。它虽然不如我们的首都机场大,外形上还与我们的T3航站楼颇有几分相像,但能够获得“十佳机场”的榜眼,肯定有其独到的地方。
首先,首尔机场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网吧。网吧里不仅有无线信号,而且提供数量充足的手提电脑供客人使用,与此同时,还细心地准备了便签纸和笔,而且,这一切全都是免费的。网吧里的饮料虽然不免费,但是价格和市内普通超市也没什么区别,你完全可以和国内的朋友边喝边网聊!
此外,首尔机场还充分考虑到了儿童旅客的需求,免费的儿童乐园让孩子们在候机时不再那么无聊。
首尔机场里最值得肯定的,是吸烟室也设计得颇为人性化,不仅面积大,还配备了空气净化装置,屋内摆放了许多绿色植物。这充分体现了对吸烟者的关怀与尊重。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北京机场的吸烟室,似乎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吸烟就应该受到惩罚,所以,不能够让你太舒服。
首尔机场的另一个独到之处就是有不止一个的传统文化体验中心。说实话,这些中心简直就是一所临时的学校,很多候机的客人都在这里度过了离开韩国之前的最后时光。文化体验中心不仅免费提供课程,连制作手工的材料也是免费提供的。其中一个中心有韩国的艺术家表演本土的音乐作品,借以弘扬韩国的传统文化。而在另外一个文化中心里,客人们还可以穿上韩国传统民族服装拍照留念。该文化中心里还用其他国家的文字介绍韩国的宝贵传统,很显然这是一种更高明的推销,让你愿意再次来访问这个国家。
我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首尔机场的几个传统文化体验中心几乎占据着机场候机厅里最好的商业位置,如果用来出租的话肯定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多么大的“牺牲”啊!而实际上,这样的“牺牲”正好悄无声息地传播了韩国的文化,从而推广了韩国的国家品牌。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乃至旅游资源,如果在这方面稍加借鉴,完全有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顺带说一下机场里的物价。在一家装修高雅的面馆里,最便宜的一份面价格是5900韩元,约合35元人民币。这个价格相当于首尔市内的任何一家普通面馆的价格。要知道,在离开首都机场之前我本也想先吃一碗面的,结果一看50多元的价格,立马就打消了念头。如果考虑到两国人均收入的差距和物价水平的不同,那么,首都机场里的面比首尔机场就确实贵得太多了吧?
韩国太“穷”了
我前后去过韩国两次,第一次是自费前往,第二次则是应首尔市政府的邀请而往。第二次去的时候,下了飞机,本以为会有豪华的专车接送,没想到负责接待的华人朋友告诉我们,接站的小面包是首尔市政府从旅行社临时租来的。首尔市政府平时并没有额外的汽车编制,更没有什么专门用来接待外宾内宾的旅行车,整个首尔市政府上上下下一共只有四辆公务车:市长一辆,三个主要的副市长各一辆,其他所有工作人员上到局长下到普通科员全都靠公共交通上下班,充其量也就是开个人的私家车而已。最有趣的是,那几个没有资格配车的副市长上班方式各不一样,有一个是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另一个是骑自行车,还有一个则开私家车。即使和我老家的村委会比起来,首尔这个堂堂两千万人口国际大都市的市政府也要寒酸得多呢!
有趣的是,这次负责接待我们的韩方人士向我们讲述了一件窘事:北京市政府某局级机关到首尔访问,负责接待的是首尔市政府的对口单位。因为该单位没有公务车,为了请北京客人吃饭,只能在街头拦了两辆出租车把客人带过去。那顿饭一共花了2000元人民币,北京客人走了以后,市政府还为怎么报销绞尽了脑汁。再后来,这些韩国人到中国回访,没想到北京的接待方居然开了好几辆豪华轿车,吃的也相当高档。这一下终于让韩国人见了一回大世面,回国以后,他们还为当初没有接待好北京的尊贵客人而感到惭愧难当呢!
韩国的“穷”还体现在城市建设上。从首尔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到清州这样的内陆省会城市,几乎难以看到在中国小县城也时常可见的那种大广场大草坪,连街头的派出所也都是小门小户。首尔市政府的大楼也不过是一个外表极其朴素的单一建筑,既没有围墙也没有豪华外墙,甚至连负责警卫的保安也只有两个人,装备无非就是两部对讲机。更“寒酸”的是,在首尔市政府,局长的办公场所只是在一个十几人的大办公室里用围挡围了一个屏风而已,而副局长的办公桌则干脆就与普通职员并排放置在了一起。
这次,首尔市政府为接待我们一行十人而举行的欢迎午餐也只是在一家很普通的韩式餐厅内进行的,每个人只有一碗参鸡汤。更有意思的是,接待我们吃饭的包间小得无法容纳所有人,大家只得挤在一起。最令我们吃惊的是,并不是所有接待我们的人都有饭吃,其中一个中年女性官员因为始终站在我们的包间里而不吃饭,竟让我们误以为是餐馆的服务员,还有人用韩语命令她给我们倒水。后来她递上名片,我们才得知她竟然是市政府里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我们立时窘得无地自容。
永远小资
首尔归来回忆首尔,发现最难忘的并不是繁华商街的璀璨灯火,也不是使人欲罢不能的汗蒸幕或是喷香可口的韩国烧烤,仔细想来,唯有城市中到处洋溢着的小资情调最值得回味。
首尔的咖啡馆数量虽不敢说是全世界最多的,但起码也位居前列。即便是在城市的神经末梢,最最偏僻的小巷深处,你也能轻易地找到一家弥漫着咖啡清香和迷人的小资情调的咖啡馆。
离成均馆大学不远的一条小巷深处,有家小小的咖啡馆。它的面积小得几乎只能接待几位客人,但无论是简约的外表还是设计感十足的内部空间,无不散发着一种魅力,让过路的人忍不住停下脚步。
店老板是一个设计专业毕业的女孩,只因为酷爱咖啡而开起了这间小铺。甭看它小,可咖啡的味道一点都不输所谓的名牌连锁店。而且价格比连锁店要便宜一半——一杯卡布其诺只要10元人民币左右。
不像欧洲城市里的那些老咖啡馆,经历过时光的烘焙,首尔的咖啡馆,更多是在创意上下足了功夫。首尔的众多咖啡馆大都非常注重环境设计的艺术,时常有匠心独运之笔。
比如一家开设于仁寺洞的铁道咖啡馆,竟然把真正的铁轨搬进了“候车室”。
除了别出心裁的设计,植物的角色也往往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北京一样,首尔也有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为了让人们在冬天最冷的日子里也能够尽享春天的阳光和绿色,一家位于某大厦天台上的咖啡馆,特地搭建了巨大的阳光棚。寒冬的午后,在植物环绕的地方坐下来喝上一杯咖啡,仿佛提早进入了春天一般。
首尔的咖啡馆具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小的如同巴掌大,而大的可以占据整座的楼屿。有一家咖啡馆因为实在太大,聪明的设计师就有意打破空间上的整体感而突出肌理的变化,它的露天中庭,能够让人们在好天气里坐在室外呼吸自由而新鲜的空气。
首尔的咖啡馆可以说到处都是,即便在熙熙攘攘的长途汽车站,也能轻易地闻到咖啡馆飘出的香味。当然这里有许多国际知名的咖啡连锁店,但与那些千店一面的咖啡馆比起来,我更青睐富有创意和文艺气息浓厚的小咖啡馆。一个铺满植物的露天小院,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店堂里再来点轻柔的慢板,在这里不知不觉便会耗去一下午的时光。
即便独自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着咖啡馆里人们安详的面孔,那都是一段无法错过的惬意时光了。
中国人对韩国的几个误解
八年前,当我在越南芽庄的海滩上晒太阳时,走过来一对马来西亚的华人姐妹。她们知道我来自中国后,第一个问题竟然是“你们国家不是不允许普通人出国旅行吗?”看着她们一脸纯真的样子,我觉得既好笑又纳闷,就反问道:“谁告诉你中国的普通人不能出国旅行的?我不就出来了吗?!”
前年的圣诞节我是在首尔度过的。在所住的家庭旅馆里,我遇到了一个因为金融危机不得不到韩国来寻找工作的美国青年,因为他属虎,我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老虎。老虎看着我的打扮,怎么也不相信我是中国人,还拉来别的旅客让他们猜我是哪里人,当我告诉他们我是来自北京的一个普通中国人以后,老虎竟然还一口断定我是生活在国外的北京人,言外之意是:中国人的衣着打扮怎么看不出印象中的“土”劲儿呢!直到我打开护照让他“检查”之后,这个“普通美国人”才相信了。
在他印象中,中国人即便已经不再扎小辫穿马褂至少也与“国际化”、“时代感”毫不沾边。老虎从未到过中国,他对中国的看法基本上来自道听途说或者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
去年,在首尔的王府井——明洞逛街的时候,一个服装店的店主好奇地问我身上穿的衣服是哪里买的?我告诉她是在北京买的以后,她竟然惊讶地说:“难道北京……”言外之意,难道北京还有这么时尚的衣服卖?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这正说明一个国家的国民很容易对另外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封闭了很久的国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同样的道理,中国人对其他国家也一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认识。现在就谈谈咱们中国人对韩国的种种误解吧。
误解一:韩国的肉很贵,尤其是牛肉和五花肉很贵,所以普通的韩国人轻易吃不起。事实上在韩国的十天里,我几乎每天都吃牛肉或五花肉,韩国的大学生也都常常到餐厅里吃这些东西,中国的留学生时不时找机会到外面聚餐,他们最爱吃的也同样是韩国烤肉。我和留学生姚远在成均馆大学附近的餐饮一条街上吃过一次烤肉。这家烤肉店的招牌是“3900”,意思是五花肉每盘3900韩元(约合人民币23元),这个价格仅仅是一份最普通的快餐的价格,另外这里还免费提供不限量的小菜。我们两个人点上两盘五花肉外加两碗米饭足矣。有一晚,在成均馆大学附近的一家蒸饺店,我独自点了两份好吃的蒸饺,才1000韩元一份,只合人民币六元。在明洞的快餐店里,只花20多元人民币就能吃一份快餐,水和小菜还是免费的,随便你吃多少。
误解二:韩国的物价很高,尤其是蔬菜和水果的价格很高,所以普通人也吃不大起蔬菜水果。韩国的水果比中国的是要贵一些,但比起中韩两国人均收入的差距,水果价格的差距并不算大。我在首尔买过半打苹果,价格是2000韩元,约合人民币12元,而在北京买的话,价格差不多也要十几元钱(现在物价涨得厉害,好苹果可能更贵)。考虑到两地收入的差距,相对来讲那半打苹果还要比北京的便宜一些呢。至于衣食住行的其他方面,韩国也都贵不到哪里去,否则,一个留学生每个月的打工收入才相当于人民币3000元,既要交房租还要吃饭坐车以及交手机费电费水费,怎么够呢?
误解三:韩国人的工资很高。平均来讲,韩国人的工资水平确实比中国人的高,但并非所有人的月收入都能有上万人民币,很多打工者的月收入也就在百万韩元左右,相当于人民币6000元钱。而中国留学生在课余时间打工,基本上每个月也就能挣到五六十万的样子——在首尔打工每个小时的最低收入是4000韩元左右,约每小时24元人民币。
误解四:韩国很富,所以首尔一定比北京“更现代化”。其实从外观上看,首尔并不比北京或者广州更现代化,首尔市中心也有许多破房子。也许是因为韩国实行土地私有制,所以如果房东不想搬迁的话,没有人可以强制他们搬走,政府也不能因为其房子破影响市容而让开发商把他们给“开发”了。这样一来,首尔市中心就保留了许多看似影响市容的破房子。实际上,首尔除了地铁线路网比北京密以外,在其他公共设施建设上未必比北京先进多少。
再说说韩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除了上面我亲身经历的一些以外,大多数韩国人不知道中国也有非常现代化的城市,城市里的青年人也很时髦;有些韩国人因为看了一些中国人在韩国犯罪的新闻以后,认为其他中国人也很危险等等。
韩国人对中国产生诸多误解有韩国媒体的“功劳”。和欧美、日本的主流媒体一样,韩国媒体对中国也同样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关于中国的报道也不乏负面新闻,这就使得很多人对中国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认识。与此同时,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常常以不负责任的态度任意篡改和歪曲事实,更有一些所谓的文化人用狭隘的眼光曲解历史,譬如说东北甚至华北都曾是韩国的领土,以及孔子也是韩国人之类的种种可笑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对韩国的态度。
韩国老人爱管闲事
也许是当地传统,“管闲事”大概算是韩国老人的一大爱好。其实不止是韩国,在它的北方邻国朝鲜,老年人同样也有这样的“癖好”。例如,在平壤街头,如果有哪位年轻女子穿着长裤上街,兴许就会有爱管闲事的老大妈走上前来教训道:同务(在朝鲜管比自己地位年龄高的人才称呼同志,低一级的习惯于称呼为“同务”),难道你不知道女人是不可以穿裤子上街的吗?
因为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又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再加上还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韩国的老年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都颇有一种“尊贵”的地位,所以,即使是对着陌生的后生也敢当众数落。譬如说在地铁车厢里,如果有哪位不长眼的年轻人胆敢坐老年人专座的话,说不定就会遭到某位老伯或大妈的呵斥。大概也正因为如此,在地铁车厢里即使老年专座空着,年轻人也会知趣地站在边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此外,在地铁售票处,老人们可以随意拿取地铁车票而不用出示证明年龄的身份证件。
我经历了几桩有趣的事。
和纽约、巴黎、东京、香港、北京、等地一样,在首尔,人们乘扶梯的时候习惯于靠一侧站立而空出边上的位置(东京是空出右侧的位置,而关西的京都大阪则和我们一样空出左侧),让有急事的人通过。客观地说,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当属日本人,其次则是香港地区的,而首尔又显得比北京上海等中国内地城市稍稍好些。
那天在首尔的地铁里乘扶梯,我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两个人并排站立,挡住了去路。正想着也许这两个人还不大了解乘自动扶梯的规矩之时,前面一个紧挨着我、衣着极为朴素的老大妈似乎看不过去了,疾步走上前去,用胳膊肘一拱,站错位置的那个人就被拱到了边上。老大妈还嘟囔了一句什么话,站到了那两个人的前面去了。
还有一次,我因为进错方向正不知道怎么办,恰好闸口边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我连说带比划地告诉他自己进错了闸口,老人明白了我的意思后,忙把我引到闸口边上一个供残疾人的轮椅进出的门边,并把门打开“放”我出去,然后又领我来到了另一方向的相同用途的门边,再把那扇门打开,我这才得以顺利地解除了一时尴尬。当我回头用中文对他说了声“谢谢”之后,老人也笑着回应了我一句“再见”。老者的发音虽然有点走样,但却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其实,我在首尔街头还有过一次被老人教训的经历。那天,我和留学生姚远一起去延世大学玩,在公共汽车站等车的功夫,我抽空点了一支香烟。不想,身旁走过来一个老奶奶,对着我叽里呱啦“思密达”地说着什么。姚远听完老奶奶的话之后扑哧笑了,连忙又对老人说了句什么,老人看了我一眼,嘟囔了一句之后离开了。我连忙问姚远老奶奶是什么意思。姚远又忍不住笑了,边笑边解释说:“刚才那位老奶奶告诉你抽烟不是好习惯,让你不要再抽了。我告诉她你是中国人,她说了句‘我怎么没看出来他是中国人’后就走开了。”
我也禁不住笑了。姚远宽慰我说韩国老人都喜欢管闲事,所以让我千万别介意。我对老奶奶的批评当然不会介意,相反,我还应该感谢人家才对,毕竟说那番话的初衷是为了我好。
农村PK:韩国农村新在何处
姚远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我们相识于一次新浪博主游首尔的活动,他是获奖的十个留学生博主之一。由于以前曾经在韩国的农村打过工,所以他热情地带我参观了首尔附近的新农村。为了不至于被模范村庄所误导,他特地挑选了发展水平属于中等偏下的一个村庄。
由于他也已经两年没有去过乡下,在公共汽车站,我们不得不向当地人求助。好在车站的电子站牌上可以实时地查询所乘汽车的信息。
汽车飞快地掠过城市,驶向了距离首尔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农村地区。这里的农田和中国比没什么两样,正值深秋季节,田野里一片金黄。
汽车很快就把我们带到了要去的地方,只是这里的景象并不像我想象中的村庄。见到几个身穿校服的中学生,我好奇地想看看他们的英语水平,就独自走上去询问,这几个中学生想了想之后回答我说:“这里就是你要找的村庄。”
我将信将疑地四处走了走望了望,果然发现了这村庄里长着茁壮的庄稼。但村子里居然有一个规模不小的超市,这不免又让我怀疑起来,尤其是看到超市的自动门、明亮整洁的店堂以及和城里一样的购物车,我立刻断定这里并非村庄,而是附近的小镇。
超市门口的露天咖啡馆刚好坐着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伯,我想他们应该能够给我满意的回答。于是,我就让姚远帮忙上前询问,这里到底是小镇还是农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伯做着手势坚定地回答:“这里就是真正的农村。”接下来他又补充道:“韩国的农村早已经实现了城市化,所以,这村庄才会有小镇的模样。”
聊着聊着,村子里另外几位老伯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我们的谈话,从韩国的新农村运动聊到当前农村的现状。一位穿着时髦格子衫的老伯告诉我,韩国的农村过去也相当贫困,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新农村运动,才让韩国的乡村发生了质的改变。我问他,所谓新农村运动,是否就是简单地来一场基础建设,拆掉破屋烂房盖起高楼大厦以及兴修水利建设厂房等等。老伯否定了我的说法,他说,新农村运动的本质其实并非只为改善农村落后的外观,更主要的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活。具体措施包括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办理医疗保险,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等一系列措施,而真正让农村发生质变的正是这后几项措施。再加上后来工厂的不断迁入,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向工业转移。到了今天,韩国的农村里真正靠种田生活的农民只占农村人口的7%了。这里的农民基本上全都有其他的职业,最起码也要投资做一点生意。农忙的时候当然还要下地,只是地里的农活基本上都已经实现机械化,从耕田到收获的每一个环节,全都由专业的农民来完成。
大家正聊着,一个骑自行车的老哥也好奇地凑了过来,他插话说韩国的农民基本上和城里一样富裕,而且城里有的各种娱乐设施商业形态农村里也都不缺,但是年轻人还是热衷于到首尔这样的大城市打拼,而实际的生活水平还不如家里的。看他骑着自行车,我就问这里的农村家庭拥有汽车的比例,听了我的问题在座的所有人都说应该是100%,甚至有很多家庭还拥有不止一辆,说实话这样的比例倒真的是我没有想到的。
离开这几个老人,我和姚远又在附近转悠了一番,在村子里人流最密集的地段看到一个卖蛋挞的老人。最吸引我的,并非是他所卖的蛋挞,而是他带着的透明塑料口罩。这样的口罩既能保持卫生又可以避免带口罩给人带来的不适,这一小小的细节至少说明韩国的农村以及农村人的卫生意识吧。
转过一个街角,我吃惊地发现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两旁遍布一家家装修漂亮的商店,间或夹杂着几家颇有品位的咖啡馆和面包店。说实话,这样的场景让我无论如何都无法把它和想象中的农村划上等号,也许是看出了我的疑问,姚远就掏出手机给他以前打过工的老板拨了一个电话。
住在附近的老板赶过来告诉我们,现如今再要找到六七十年代的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已经非常困难。随着新农村运动的不断深入以及时代的变迁,韩国的农村基本上已经呈现出日益城市化的特点。
路过村选举委员会小楼的时候,看到路边的一个公共厕所。和城市里的厕所一样,玻璃门、洗手池、免费手纸乃至英文标记等等一样不少,而且厕所里没有半点异味。当我俩回到刚才遇到几个老人的地方时,我特地又询问了韩国农村厕所的变迁。那几个老伯告诉我,传统意义上的“茅坑”在韩国乡村几乎已经绝迹。我这才真正明白,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其实不仅仅意味着工业化,也应该包括类似厕所的升级改造吧。
为了再发现一些漏掉的细节,我和姚远又不辞辛劳地回到了刚才的那个厕所附近,果然有一个小细节被我们漏掉了。在距离厕所不远处有一排水龙头,旁边由村政府设立的牌子上用韩文写着:可以直接饮用。听完姚远的翻译之后,我立刻走上前去拧开水龙头畅快地喝了起来。
在拐过了一个弯之后,我们终于在一片房屋的包围中发现了久违了的农田,这下我终于打消了对这里到底是农村还是小镇的怀疑。
刚才和老伯们聊天的时候就已经获悉,这里的很多农民已经住进了高大的公寓楼,一套110平方米左右的住宅要7000万韩元,约合40万人民币。还有的农民住在更高级的公寓里,这种高级公寓一楼没有住户,而是留做了停车的泊位。 不过找来找去,我还是发现了一两户低矮的平房,这大概就是村子里最贫困的人家了。
距离楼房不远,我们意外地看到了新农村的文化设施——该村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的旁边还有一座较小的楼房是该村的公共图书馆,农民们在闲暇时间可以免费在此借阅图书以及浏览报刊杂志。
当我们回到最初的那家露天咖啡馆等候回程巴士的时候,又第三次碰到了刚才聊过天的大叔。他先是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继而又告诉我们,如果愿意的话当晚可以住在他的家里。我们虽然很想接受邀请,无奈第二天姚远要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所以就婉言谢绝了大叔的好意。这位会用中文书写自己名字的大叔告诉我们,他叫安孝旭,是村子里不多的几户只做农活的家庭之一,他和妻子靠种庄稼每年都会有4000万韩元以上的收入(约合人民币24万元),在村子里属于中等偏下的收入,有的人家只靠种地就能挣到7000万左右呢。我们忘记了问安孝旭大叔他们夫妇俩有几个孩子,假设有两个的话,家庭人均年收入应该在六万人民币的样子;而如果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工作不和他们住在一起的话,那么他家的人均年收入就应该按照两口人计算,是12万人民币了。
安大叔说他是村子里唯一没买汽车的家庭,不是买不起,而是实在不大需要,他每天下地干活都可以方便地乘坐公共汽车。
安大叔还介绍说,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参加医疗保险,所以看病根本不成问题。至于村子里的残疾人和五保户,国家也会按月发给30万到40万的生活费,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已经足够生活。
韩国什么东西比中国便宜?
之前在北京看了一场国产大片,一张票要80块钱。坐在我旁边的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开始这孩子还老老实实,大人也不时地为他讲解,可没多久这“败家”孩子居然打起了小呼噜。孩子的妈既心疼那挺贵的票钱又心疼自己的小宝贝,就没敢把他叫醒,只是无奈地和孩子他爹嘟囔了两句,看来这一家人为了全体观看这部精彩的电影着实破费了不少啊!
记起了某天,在首尔最繁华的商业街明洞正转悠时,看到许多韩国人在排队买什么东西。出于好奇我也凑了上去,结果一问才知道是在买电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