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 1)

M女士有个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儿子,每个月零花钱是6000日圆。这笔钱几乎雷打不动,相当于孩子每个月的“工资”。有了这笔固定的工资,孩子们既有了一点小小的财政自由,也有了一个学习理财知识的机会,更养成了有计划地花销以及量入为出的良好习惯。当然,如果孩子有特殊的目的需要额外开销的话,家长也会另外再给。

M女士还告诉我,即便是十分富裕的家庭,每个月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基本就那么多,这样就避免了孩子在别的同学面前炫富,和由此生成的优越感,这对培养孩子们的平等意识和正确的金钱观甚至人生观都有好处。没有人因为拥有奢侈生活而看不起别人,也就不会有人因为过得朴素而产生不该有的自卑心理了。

日本的民族性格里有一种“随大溜”心理。别人怎么样自己也应该怎么样,别人都不那样做,自己也绝对不会那样做。打个简单的比方,日本人习惯于处处都排队,那么“加塞”就成了极其扎眼的行为,所以就没有人插队。不仅如此,排队的时候都排得又直又齐,没有人随意一站而把队列给带歪,说白了这也是从众心理的条件反射吧。

这种随大溜心理的另一个结果是让法国和意大利的奢侈品商店窃喜不已:大街上满眼的日本女孩都背着露易威登或古奇,原因当然也是别的人都用我不能不用了……而这种随大溜心理也难免产生消极的东西,在公司和学校里存在着的“冷暴力”就是这种心理的副产品:别的人都不理你,我当然也不能理你。所以,有的时候,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一个,往往就如同得罪了一批。

岛国的人性化设施

也许是受国土面积狭小的影响,日本的城市建设并不贪大求洋,它的城市景观往往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街道不宽,广场不大,即便是繁华的商业区也多充斥于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之中。也许正是因为小,日本的城市更加注重细节。

细节一:尽管是个多雨的城市,东京的马路牙子却并不很高,估计是设计者和管理者对城市的排水系统十分自信的缘故吧。与狭窄的马路相比,人行便道却并不算窄。此外,便道上的栏杆是可移动的,必要的时候可以及时拔掉。

细节二:东京的街道禁止行人边走路边吸烟。这条规定使用了包括中文在内的四种文字张贴在街头加以说明。据说最初并没有这样的规定,但是后来发生了儿童被行人的烟头烫伤的事件,便有了这样的规定。

细节三:日本的汽车是靠左侧行驶的,国家因此提倡行人们养成靠左侧行走的习惯。尤其是在上下地铁的通道里,乘自动扶梯的时候人们同样靠左侧站立,为的是留出右侧的空挡让有急事的人赶路。有趣的是,关东人与关西人刚好相反,大阪京都等地的人习惯于靠右侧站立,两地的人如果到了对方的地界就务必换个习惯了。这个细节,在北京地铁里也有,但是人们执行得不够好。

细节四:尽管有靠左侧行走的建议,但还是考虑到了万一的发生,为避免行人相撞,也考虑到了夜晚时分行人们的安全,拐角的墙上都安装了镜子。

细节五:地铁售票处充分考虑到了单独乘坐地铁的孩子们的身高问题,自动售票机也相应地降低了高度。

细节六:地铁列车里为需要照顾的乘客准备了优先席位,一般人宁可让这些席位空着,也不会去坐(对比我们的地铁和公交,真是天壤之别……)。

细节七:马路拐弯的地方用红色塑胶材料铺设,为的是车辆(尤其是自行车)拐弯时不至于打滑。

细节八:尽管城市的街道十分狭小,但警察的岗楼却总是及时地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它面积不大,也不豪华,实用而已。没有警情时,警察的工作基本上也就是给外地人指指路。日本的“大盖帽儿”很有趣,指路的时候连说带比划地看起来很夸张。

细节九:如果一时搞不清方向可以参照街头的微观地图,上面标明了你所在的位置,甚至如果找不到警察岗楼的话,都可以在街头无处不在的地形图上找到。这样的微观地图巴黎有香港有,北京街头也有,只是北京的地图用了较大的比例尺。

细节十:日本多雨,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就在繁华的商业街上架设了雨蓬——带雨蓬的商业街在日本各地都有,大阪最多,没花太多的钱商业街因而变成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室内步行街。

细节十一:日本的汽车好象全都没有喇叭。其实是为了避免增加噪音,司机们大都不用,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因为行人和司机大都非常自觉而不需要鸣笛吧。(所以从日本回到北京后,我是多么的不适应啊!)

细节十二:城市的一些路段开辟了行人优先的区间,便于人们散步或是玩耍,在这样的路段,行人们才是无冕之王。

细节十三:在城市的街头很容易找到临时存储东西的箱子,显然外地旅游者非常欢迎这样的设置。为了让旅游者腾出手来购物,当然要让他们轻轻松松地逛才好。在稍微偏僻的存物点存点儿东西并不太贵,最大的箱子八小时只要100日圆,合人民币五六元钱;而在繁华地段,大号的箱子大概需要300日圆,合人民币20元左右。在北京的王府井或是上海的南京路经常能听到游客说这样的话:不能再买了,已经拿不动啦!消费推动发展,而这种存物箱则显然可以推动消费。

厕所窥人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厕所文化的国家。在许多高级百货商店或者高档餐厅等商业场所里,为顾客提供的厕所通常要比街头的公厕“高级”得多。 在一些商场的公厕里有种特殊的装置,按钮一按就可以把消毒液喷射到马桶圈上,顾客只消用卫生纸擦拭一番就完成了为马桶盖消毒的工作,这样的话就可以打消一部分人对公共马桶在卫生方面的顾虑了。还见过不需要触摸的马桶冲水按钮,因为很多人都对公共场所的按钮扶手等等心有余悸,所以这种不需要接触的“按钮”倒是非常符合人们的心理。大体上来讲,除了街头的公厕以外,日本商店酒楼等营业场所的公共厕所通常都为顾客提供电热坐便器,冬天使用的话尤其舒适。便器还有热水和暖风设置。

此外,日本的女性对于公共厕所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就是她们不希望挡板外的人听到她们如厕的声音,认为那种声音不雅,所以为了掩饰不雅的声音,洁具制作商专门在马桶上安装了一个小小的按钮,在要紧的节骨眼上,按下马桶上的按钮,就可以发出冲水的声音以掩盖住各种不雅的声音了。这种能发出冲水声的装置叫做“音姬”,之所以发明这种装置是为了避免浪费水,据说在这个装置发明以前平均每个日本女性如厕时要放掉三次水!

日本人向来提倡节约,所以他们在马桶的上方安装了一个水龙头,这样一来,洗手水就直接流进了马桶的水箱里了。

如果说以上提到的大家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日本其他各地厕所的一些特殊特点就多少和我们的习惯相悖了。譬如说日本的厕所里也有蹲便,但如厕的人是头朝内蹲着的,而不像我们这样头朝外。这样的方式乍看别扭,但却方便冲水和拿取手纸。看来在不同的国度连厕所文化也不相同哩!还有一些地方的厕所是套间式的,大便在里屋解决,小便——这里当然说的是男人——在外屋,所以女士们要进厕所的话就务必穿过男人们小便的区域。

我在京都还见识过更让人难以理解的公共厕所。在男厕所小便区的墙上设置了一个“镂空洗手池”。这个“镂空”的洗手池甚至可以“一览众山小”,当厕所里有人小便的时候,如果又有人恰好过来洗手,无论男女老幼,都逃不了那瞬间的尴尬。尽管这个公共厕所“镂空洗手池”的设置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但也许在本地人眼里根本就是一种“普通”和“正常”,正如当你惊奇于男浴室中的搓澡女工或者传说中的男女共浴,皆缘于使用了我们自己的思维惯性吧——这或许就属于一种所谓的“文化冲撞”。

有种“小气”不得小视

在东京,我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李夫妇。老李和夫人在日本生活多年,他们对日本人的节俭或者说“小气”,与国人的铺张都深有体会。

李太太说,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与中国人(尤其是大城市居民)相比并没显得多么优越。除了汽车普及率比中国高,出国旅行的比率比中国高等以外,无论住房面积还是日常饮食,日本人的生活多停留在“小康”水平。当然,若以日本人的高收入来看,他们似乎完全可以过得“奢侈”一点,但他们却偏偏喜欢那种“小康”的生活。别的不说,就说在餐厅吃饭,日本人通常都是吃定食(日本的套餐),即使点菜也以刚好够吃为标准,很少有中国人那种一点一大桌的豪气。在吃菜的时候,日本人也与中国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通常是吃一大口饭就一小口菜,不像咱某些国人,在外吃饭如果不剩下半桌菜就好像不大好意思似的。

老李夫妇的女儿小倩在日本读书,她和同学出去玩或是看电影,经常都是自带便当(盒饭)。电影开始前,几个同学在影院门前的台阶上一坐就开饭了。吃的人没觉得不好意思,过路的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

老李说,在日本,节俭意识绝不是少数人所特有的,而是全民的普遍意识,这或许和日本国小资源少以及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忧患意识有关吧。日本的电视节目里就常有嘉宾介绍节俭生活的招数,某电视台居然还有一个收视可观的“抠门儿比赛”。有一次,获得“抠门冠军”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男青年,他的“先进事迹”是:为了省钱平时只吃白米饭,连咸菜都没有。为了让白米饭有点滋味,他会用水把口香糖泡一会儿,等糖份出来以后用甜水就着米饭吃,吃完以后再把口香糖嚼了。在日本人中间,类似的做法并非仅此一例。

前年,我在北京接待过两位日本来的女士,她们是我在日本工作的大学同学的朋友,其中一位女士家境非常富裕,老爸开了几家大商社。另一位本是中国人,现在已经加入了日籍。所谓接待她们,无非就是开车带她俩在北京的各大景点游览。吃饭的时候,她们并没有因为北京的菜价便宜而铺张,基本上都以快餐为主,而且俩人每次消费都AA制,哪怕是每人一碗面,她俩也会各自埋单。这样做也避免了下次回请的时候为了面子而浪费的现象。

日本人的“小气”,我们中国人也许有些看不懂,但或许正是这种勤俭意识才进一步成就了日本的经济奇迹。

让人苦笑的日本汉字

日语里有很多外来语,像新闻就叫NEWS,是直接从英文中引入的词汇。同样,日语中也有不少汉语词汇,但有些词的意思已经与我们的汉语意思大相径庭。譬如“人参”在日语里就是胡萝卜的意思。所以,如果你在日本的菜市场里看到“人参”标着萝卜价时,可千万别激动。

像本人这样对日语基本一窍不通的,到了日本以后对日语中的汉字就格外敏感,经常用中国的汉语套一套日语中的汉字词汇,套来套去套出的意思最后连自己都觉得可笑。

第一次去东京的时候,在新宿的歌舞伎町时常能看到标有“无料案内所”的小商店,后来在一些餐厅里也见过标有“无料”的字样。“无料”这两个汉字中国人一看就能读出来,但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请教了一位在东京生活了近三十年的旅日华人,她和我讲了很多关于日本汉字的趣闻。

最开始还以为“无料”是指餐厅供应的饭菜是绿色食品,即没有农药和添加剂的那种,也猜测过是否属于少盐少糖的清淡菜肴,但仔细看看又发现写着“无料”的往往还不光是餐厅,例如在新宿的歌舞妓町到处都有一种叫“无料案内所”的东西,橱窗里还摆着搔首弄姿的性感美女照,一看就知是色情场所。

后来在一个也写着“无料”的餐厅里终于搞明白了,无料原来是“免费”的意思。那家餐厅的某种酒水和小菜是免费供应的。后来经过询问也才知道,那些无处不在的“无料案内所”就是免费给人“拉皮条”的“小姐介绍所”

在日语里还有一个词汇非常有趣,就是“泥棒”,原来是“贼”的意思,估计意思是说小偷再强,在法律面前也如浸在水里的泥棒一样不堪一击吧。

在街边经常发现日本人的住宅门口钉着写有主人姓氏的标牌,除此之外,几乎每家每户还都在门上钉着一个小牌子,上书“犬”字,我的一些网友说那表明该户养狗,请大家注意安全。最有趣的是发现有的人家门前的姓氏标牌上写着“御手洗”,开始以为是厕所,因为在日语里御手洗的确有厕所之意,但实际上如果你冒昧地走进去上厕所恐怕是会闹误会的,因为在日本人中有部分人的姓氏就是御手洗,所以到底是厕所的意思还是姓氏的标牌那就全凭当时的具体情况了,如果看起来不像厕所,那你别太莽撞就是了。

另外,“手纸”在日语里是书信的意思,“娘”据说是女儿而不是母亲的意思。我听一个留学生说“刨腹产”的日语更有意思,叫什么“帝王切开”,估计这个词汇属于最让人费解的日本汉语了吧。

在街头巷尾最能让人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汉字是“行人优先,最徐行”,而看起来最严厉的汉字则是“路上吸烟禁止”,对于这样的汉字,我们中国人应该是不需要翻译就能很好理解的吧。

天价盒饭

在东京高级百货商店的食品柜台竟然看到一万元人民币一份的盒饭,后来经当地的华人解释才明白那些天价盒饭原来是日本人在大年夜吃的年夜饭,而且那动辄上万块一份的盒饭并不是供一个人享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