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轻微强迫症,只要听到喜欢的歌,就一定会单曲循环,听到耳朵疼痛才肯罢休。
上初中的时候,流行起卡带和复读机。复读机是我的第一个专属听歌工具,记得那时买了周杰伦的《八度空间》,每晚睡前开始听,一直听到卡带损坏。那时用铅笔把卡带卷了又卷,还是没能挽回这盘卡带,像是弄丢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朋友。
再后来有了索尼的MP3,摸索了很久在里面存满了喜欢的歌,上学时就藏着,等到下课偷偷拿出来听。因为怕被老师发现,我总是只戴右耳耳机,耳机线从袖子里穿过去,右手盖着耳朵,捂得严严实实。
大概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依赖起音乐。
现在用上了智能手机,有了下载音乐的App,不用再费尽心思在网上搜歌再下载。于是我走路的时候、写字的时候、空闲的时候都塞着耳机。
我可以找一个空闲的下午,戴着耳机听一下午歌,和好友聊天;我也可以一个人在候机厅等待,跟朋友告别早早进去,听着歌就觉得等待也没有那么难熬。即使我上一秒心情很差,下一秒也会被一首温柔的歌所打动。
那些以为只有自己才有的情绪,甚至是那些我不知道如何描述的情绪,都被写在了歌里。对于还没有太成熟的我来说,音乐大概就是我最好的朋友了。
你看,你不是孤独的,至少有人也经历过你正经历的一切,然后用歌曲的形式把它们呈现在了你面前。
高中的时候,喜欢一个女生不知道应该怎么表白,就一遍遍地抄歌词,一遍遍地练习她喜欢的歌;大学的时候,一个人跑到了澳大利亚,不知道怎么适应孤单,就一遍遍地听着那些让我有感觉的歌,告诉自己其实我不孤单,你看那些心情早就有人经历过了;追梦的时候,跌跌撞撞不知道怎么办,怕自己等不到好结果,就一遍遍地听着那些让我有动力的歌,一遍遍地回想最开始的自己,告诉自己不要怕,当初选择这条路的时候,你就该做好所有准备。
我的歌单很杂,喜欢的歌手有很多,但一直留存在歌单里的歌,翻来覆去也就那么几首。我尝试听很多新歌,可最终能留在歌单里反复听的寥寥无几。
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歌翻来覆去听怎么也听不腻。
后来才明白,或许只有横跨青春的歌最动听。
横跨青春的歌最动听,附着回忆的东西最动人,一起看的电影最铭心,陪伴许久的人最珍贵。这个道理,我们总要失去了很多之后才明白。
我曾经很爱看演唱会,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看。很多人都问我,明明台上的人离你那么远,明明在家一样可以听,为什么偏要去看演唱会?我说,是因为我想看的不是台上的人,而是曾经的我自己。
那是在课后偷偷听歌的我自己;那是在一个雨天过后哼起《晴天》的我自己;那是周六步行半小时为了淘一张旧CD的我自己;那是爱一个人不知道怎么给自己留余地的我自己;那是在机场等着一架飞机要离家的我自己;那是青春里最好的我自己。
我太了解自己,如果不去听,我就会把这些忘记。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长大,每时每刻都在往前走,尽管有时我们察觉不到自己成长的速度。我们一路成长一路丢弃,丢弃那个爱一个人却不知道怎么说出口的自己,丢弃那个在操场上看夕阳的自己,丢弃那个醉倒在路边的自己,丢弃那个彷徨失措的自己。
有时我是那么怀念那时的自己,所以我需要听那些歌。
每首歌都是一个故事、一个人、一段时光。
一个人如果常回头看,走不了太远;可如果一个人从不回头看,就会走偏。我曾经一直想,那些歌到底有什么意义,那些过去到底有什么意义。说起来我们都成长了,那些过去终究是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忙碌、一直逃避,不肯回头看。
后来我明白了,我们之所以不敢回头看,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面对那个自己;我们之所以不知道该去往哪里,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自己。只有回头看,只有能够正确地看待那些回忆,我们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我常在午夜时分听着歌独自醒着,而早已麻痹的神经变得异常活跃。
我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歌,但我想一定会有人愿意和你用左右耳机共同分享一首歌,也会有人愿意在你睡前分享一首歌给你。
或许你也和我一样,因为一个人喜欢一个歌手,进而喜欢他的歌。然后那个带你走近他的人已经走远了,可那些歌留了下来,变成了你的一部分。没关系,毕竟那些歌给你的力量,都是属于你自己的。
我有很多东西在一路上弄丢了,比如肆意哭笑的能力,比如那些简单又能让我充实一天的东西,再比如曾经和我并肩同行的人。一路飞奔,以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却发现谁也没能跑过时间。即便如此,还是有些东西留了下来:三五好友和那些陪伴自己很久的歌。我不那么念旧,却毫无缘由地相信这些可以打败时间。
就像那些永远不会听腻的歌,就像那些留下来的人,就像那个还在努力的自己。这些东西,少一个我都不自在,我绝不轻易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