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生活英语小贴士(1 / 1)

1.1 消除焦虑,稳步扩大口语圈

好多人都抱怨没有学外语的环境。于是,有人愿意花大价钱出国练口语,或者高薪聘请外教。有没有“便宜”点儿的解决方案?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方案就是:将英语作为工具,在生活中和周围的人说英语,自己打造语言环境,形成自己的口语圈。

练口语需要和别人交流,否则不管你背多少句口语也是白费力气。不过,国外语言学家研究发现,说外语会引起严重的焦虑感。中国人的性格大多较为内敛,更是不敢开口。很多人心里很想说英语,可是嘴皮子刚要动,马上就会觉得周围的人仿佛在以异样的目光注视着自己,于是就放弃了。

成人改变害羞的性格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应该以此为目标,而要谋求消除说英语时的焦虑,逐步增强这种行为,并最终形成习惯。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此主要有两种对策:满灌冲击和系统脱敏。

满灌冲击是一种很激进的方式,它的原理就是一下子单挑最高强度的焦虑,适应之后就什么都不怕了。例如,发誓从此只说英语不讲普通话,或者突然冲上主席台对在场的所有人说英语——当年我就试过面对一帮团员用英语做团支书工作总结。但这种方式对想练口语的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现实,因为你要是有这个狠劲儿,那口语早就没有障碍了。

系统脱敏则是比较缓和的方式,具体做法就是建立一个英语口语圈,让你在非常有安全感的情况下开口说英语。

第一步,锁定一个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机会在一起相处的人。这个人可以是你的配偶或恋人,也可以是你的闺密、兄弟或室友。你跟这个人约定说:“我想在和你说话的时候加两句英语,行吗?”对方如果不愿意或者很反感,你只能另外再找人。你更可能遇到的情况是:对方不反对,但也不配合,听你说英语,他却回汉语。这岂不成了“单练”?其实也没问题,笔者就经常“单练”。事实上,大家都学过几年英语,对方一般能听明白你说的英语的意思,这也就实现了交流,把英语用起来了。而实际情况可能更乐观一些,你的熟人当中也有想学好英语的,只不过一直在被动地等别人带动。当他们遇到生命中的贵人——你,被你一带动就会尝试用英语来与你交流,这就实现了“双练”。我们可以规定,口语圈每增加一个成员,半径就增加0.5(“单练”)或者1(“双练”)。跟熟悉的人约好说英语,焦虑感一下子就少了一大半,因为对方会理解你,不觉得你怪异或者是在卖弄。而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看法。和熟人聊英语,就不会觉得自己在对方眼里很怪异或者是在卖弄。真正的障碍是我们给自己设定的,我们太过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别人根本无暇顾及我们。

第二步,重复上述步骤,尽可能把特别熟悉的人都拉进口语圈,搞定一个算一个。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把同宿舍的三个哥们儿都“拉拢”了:一人能用英语回话,两人回复汉语让我“单练”。后来消息传出去后,隔壁宿舍一心要考美国某学校研究生的“老谢”同学每天晚上没事就主动过来找我聊英语。于是,我的口语圈半径升级到3(后来,老谢梦想成真,现在在美国读基础医学的博士后)。在口语圈内,我可以舒适地和圈内成员一对一地讲英语。尽管有圈外人在场时,我们仍有点儿不好意思,但我们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口语输出机会。如果这个人跟你关系特别亲密,如你的配偶,你们彼此无话不谈,那么这一个人可以顶几个,你们练习口语的强度不亚于出国或者泡“英语角”。而且,你们俩也加强了沟通,关系会更亲密。

第三步,将口语圈扩展到非熟人。野心勃勃的你可能还希望跟更多圈外的人说英语。可是,只要一迈出熟人口语圈,你可能仍会感到难为情。这时就进入了强硬扩张的阶段,真正的考验来了。记得当年我在上一门大课的时候,前排坐着一个美女,我很想与她套近乎。有一天,我终于鼓足勇气向她迸出了一句:“Can I borrow your...”她听到后颇为惊讶,我也确实很难为情。当时的窘态堪比表白,心跳加速、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神经系统反应全都出现了,这是典型的满灌冲击。可怕的“灾难”并没有发生,女生一没有扇我巴掌,二没有大喊“非礼”,我的焦虑反应就迅速消退了,生理指标随即恢复正常。说了两句之后,她还用英语回应我了。就这样通过“巧取豪夺”,我的口语圈半径又增加了!我们往往只有“一时之勇”,所以很难做到坚持跟每个不熟的人说英语,但是这已足以扩张口语圈。这种新的沟通方式有时还有意外的收获——把不熟的人变成熟人,这样连人脉也得到了扩展。我后来跟那位美女可以随时用英语沟通,而别人跟她只能用中文沟通,显然我们俩的关系不一般啊!

刚开始建立口语圈的时候,你会感觉比较窘。等口语圈变大之后,你就习惯成自然了。这时,窘的往往是对方而不是你。等他们回过神来,你的口语圈已经把他们套住,半径又增加了一些。大家逐渐适应了你说英语的习惯,也理解你这样做的原因,而且目睹你的口语明显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