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记忆效应1:单词会反复出现
多年以来,单词记忆一直是英语学习中无解的难题。人们想出各种奇招,编制五花八门的词汇书,却终究跳不出死记硬背的“旋涡”。其中有些妙法的确能帮大家记住某些独特的单词,但要大规模处理成千上万的单词就不行了。有的记忆方法需要具备强大的记忆力,或者需要刻苦的强化训练,其中的极致就是背词典。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够坚持下来的,大多数人没背完以a开头的单词就放弃了。
透析法实现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让记忆力普通的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原著记住大量生词。这是因为生词在原著中反复出现。每个作家都有其个人风格和惯用词汇,在同一题材下必然反复使用很多相同的单词。这是我在透析中发现并通过用软件统计予以证实的原著大秘密,也是用透析法记单词效率秒杀其他方法的原因。
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曾报道过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项研究——perceptual learning without perception(缺乏知觉的知觉学习),该研究发现当某个并不特别令人注意的事物(如屏幕上移动的点)不断地在眼前出现时,很有可能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表明在视觉处理过程中,人的大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视觉功能的日本科学家中山对新发现的解释为,我们不能对周围的一切都全神贯注,事物不断地从眼前经过,大脑就不自觉地将它们的特征记录下来。这样的学习毫不费力,但很有效。日本科学家渡边也认为,周围环境中有一些不断变化,但有着重大意义的信息,这种下意识的学习方式能帮助人们将这些信息结合起来,并存储在记忆中。
上述研究证实,用透析法阅读时,因当下没有机会查而被析出的生词绝非“过眼云烟”,它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你的记忆。生词不断地重复出现,你的下意识记忆不断增强,直到你有机会查出其中文的意思,到那时你就对这个单词记得很牢固了。
在“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单词whisper出现了50次,而全套七本书中这个词总共出现577次。我将一些类似的情况记录如下:
whisper(包括衍生词)50/577——And a whisper,a whisper about the Potters...(还有一些传闻,关于波特一家的传闻……)
corridor(包括复数)39/371——Around half past twelve there was a great clattering outside in the corridor and a smiling,dimpled woman slid back their door and said,“Anything off the cart,dears?”(12点半左右,过道上“咔嚓咔嚓”传来一阵响亮的嘈杂声,一个笑容可掬、面带酒窝的女人推开隔间门问:“亲爱的,要不要买车上的什么食品?”)
broomstick(包括复数)35/168——Were there really shops that sold spell books and broomsticks?(真会有出售咒语书和飞天扫帚的商店吗?)
英语词组、短语也是如此:
close by 3/28——He drummed his fingers on the steering wheel and his eyes fell on a huddle of these weirdos standing quite close by.(他用手指敲击着方向盘,目光落到了离他相当近的一大群怪物身上。)
snap at 3/12——He dashed back across the road,hurried up to his office,snapped at his secretary not to disturb him,seized his telephone,and had almost finished dialing his home number when he changed his mind.(他冲到马路对面,回到办公室,厉声吩咐秘书不要打扰他,然后抓起话筒,刚要拨通家里的电话,临时又变了卦。)
on the contrary 2/21——On the contrary,his face split into a wide smile and he said in a squeaky voice that made passersby stare,“Don't be sorry...”(他脸上反而绽出灿烂的笑容,发出尖细而刺耳的声音:“您不用道歉……”使得过往的人们盯着他看。)
这些单词和短语每出现一次,你都不自觉地对它进行了复习,根本不必额外花时间。其实,只要是在读英文原著,你就是在不自觉地、无休止地复习从第一天学英语开始接触过的单词。透析的时候,你可能会碰到以前查过的词重复出现,但意思却想不起来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现象,你可以用电子词典再查一遍,但不存入生词库,也不占用该页的查词“名额”。如果实在觉得陌生,也可以把该词当作全新的单词再处理一遍,同时占用查词名额。
坚持“隔一个生词查一个”意味着还有大量生词没查,那么这些生词该怎么处理呢?现在,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了:由于一些单词或短语反复出现,特别是在同一个作者的同系列书中重现得更多,你总会有机会查到开始没查的词,而且之前错过没查其实是在进行记忆预热,一旦有机会查就会记得特别牢固。
有人说英文的专业原著有太多的专业词汇,我发现专业词汇会在英文原著的局部大量重复出现。我读Human Anatomy(《人体解剖学》)时发现,在144~147页中,mandible(下颌骨)一词出现了四次,其衍生形容词mandibular出现了六次。那还只是在总论部分里,而在具体讲解下颌骨的150~151页,该词又出现了十余次。
读了一定数量的英文原著以后,你会发现生词也喜欢“走穴”:这本书的生词也出现在那本书中,而这两本书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如一本为小说,而另一本为非小说。例如:
Scab在Sister Carrie中指替罢工工人顶班的“破坏罢工者”,在Pathology(《病理学》)里指“伤口结的痂”。
Heyday的意思是“全盛时期”,在Stalin: A Political Biography(《斯大林政治传记》)中多次用来描述俄国1905年革命的**。而在Human Sexuality(《人类性学》)中则用来描述西方20世纪70年代“性革命”的顶峰。
Reincarnation的意思是“转世化身,重新体现”,在Columbus: the Great Adventure(《哥伦布:大历险》)中用来表达寻找印度的航海活动是中世纪寻找魔法石的演变,在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简介》)中指的是经过心理治疗后,来访者脱胎换骨的状态。
3.4.2 记忆效应2:单词的背景很强大
结合上下文语境是记忆单词的诀窍。透析法将这个窍门应用到了极致,让我们不但能够理解单词本身的含义,而且连带单词的地道解释和用法都能在英文原著中结合语言背景充分理解。
以delicacy为例,该词在Pride and Prejudice的第13章到第19章共出现了六次。电子词典显示“微妙”“巧妙”“棘手”“精致”“娇嫩”等各种解释,我们平时遇到这个词时经常分不太清到底是哪种含义。但是,delicacy在书中每次都出现在具体的句子语境之中,而每个句子又处于具体的上下文情节背景之中,因而英文原著本身对理解其意的贡献很大。我们具体看一下它六次出现时分别为什么含义。
I thought it a case of some delicacy,and requiring early attention.(我觉得这是件伤脑筋的事,得趁早留意。)这里delicacy指“事情棘手”“伤脑筋”。
It is happy for you that you possess the talent of flattering with delicacy.(你能够非常巧妙地捧人家的场,这种才能对你自己也会有好处。)delicacy指恭维时的“巧妙”。
Elizabeth found the interest of the subject increase,and listened with all her heart,but the delicacy of it prevented farther inquiry.(伊丽莎白对这件事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听得很专心,但是这件事很蹊跷,她不便进一步追问。)delicacy指事情的“微妙”。
You can hardly doubt the purport of my discourse,however your natural delicacy may lead you to dissemble.(你一定会明白我说话的用意,尽管你天性羞怯、假痴假呆。)delicacy指性格的“敏感”。
In making me the offer,you must have satisfied the delicacy of your feelings with regard to my family.(既然你向我提出了求婚,那么你对我家里的事情也一定不再感到有什么不好意思了。)delicacy指感受方面的“敏感”。
Perhaps you have even now said as much to encourage my suit as w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true delicacy of the female character.(也许你刚刚说的一番话,正符合女人家微妙的性格,反而足以鼓励我继续追求下去。)delicacy指性格的“微妙”。
每个出处都展现了单词的一个侧面,结合情节背景,我从六个侧面理解了这个单词。
在原著背景中记忆单词,比在词典中记忆孤立的词条和例句有效得多。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是最牢固的,你查过一个生词后,会立刻明白生词出处的文意,因此对生词的记忆马上被增强。例如ruse这个词,我一看到它,就会想起The Da Vinci Code中科莱(Collet)探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替法希(Fache)探长打圆场的情景。科莱说:“I suspect his public manhunt for Agent Neveu and Mr. Langdon was part of a ruse to lure out the real killer.”(我怀疑他兴师动众到处追捕奈芙侦探与兰登先生是其计谋的一部分,其实是为了引出真正的凶手。)从词典中查得ruse有“诡计,策略”的意思。我们不难看出,书中法国警察的紧张追捕几乎把我们的男女主角逼疯了。
前文还提到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出现了168次的broomstick(扫帚),每一次你读到它的时候,大脑中自然浮现出哈利骑上魔法扫帚的英姿,很形象,很有趣,甚至很让人激动,这样你就把这个词记住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指出,与情感关联密切的记忆最为牢固,因为大脑中负责情感处理的“边缘系统”与皮层中的记忆中枢在功能上紧密相连。尝试回忆失恋的时候,或者刚听到“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身处的环境、见到的人和事,是否历历在目?记单词时如能利用情感,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英文原著让你感受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在你情绪波动的时候,单词已经牢牢地“刻”在你的大脑皮层上了。
3.4.3 英文原著为口语源源不断地输送“弹药”
在国内练习英语口语,容易水平停滞。因为如果我们光练口语,而完全没有在阅读与听力训练的配合下做到comprehensible input的话,口语水平并不会明显提高。口语不流利的症结就在于:想表达某个意思的时候,找不到相应的单词和表达方式,换言之,大脑没有储备足够丰富的知识。
大量透析英文原著之后,我们掌握了大量的单词、表达方式和文化知识,与别人交谈时就有话可说,也懂得怎么说,流利度就增强了。有一次,我和一位同学用英语讨论大脑时,他说着说着就说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质”,但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以为那是一个拼写超级复杂的专业词汇。幸好我刚读了Human Anatomy,就提醒说:“white matter。”这个词的表达其实好简单!每次和聊友说到下载的电影有多大的时候,我不懂“兆”怎么讲,只好说“MB”,后来读了一期Forbes(《福布斯》)杂志上一篇关于数码相机的报道,马上析出了“megabyte”(兆字节)这个词。除了词汇,地道的说法、名人名言等也可以通过阅读原著来掌握。例如,在美伊战争打响之前的一期News Week(《新闻周刊》)里,小布什(George Walker Bush)总统对盟国气势汹汹地叫嚣:“Step on board or step aside!”(要不跟着来,要不靠边站!)我们用英语斗嘴的时候,突然来这么一句,一定让对方哑口无言。
读了很多英文原著以后,我会的词语和表达越来越“高级”。读书不多的英语聊友很可能听不懂,我就只好用一些基础而简单的单词表达。所以,我们还得常动员聊友多读读英文原著,共同进步,才能聊得更爽。如果跟外国人聊天,读英文原著积累的英语知识就派上用场了。我在医院实习的时候,有一次碰到一个心律失常的美国病人,跟他聊了很长时间。其间,我说起读过的英文原著,聊完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David Copperfield和A Tale of Two Cities,再聊司汤达(Stendhal)的The Red and the Black(《红与黑》),最后聊海明威的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果然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3.4.4 考试想得高分,透析才是硬道理
不少人希望学好英语,其实有着很功利的目的,即通过各种英语考试,从国内的四六级、考研英语,到国外的托福、雅思、GRE等。即使是职场中人,仍可能有职称英语、BEC、托业等要考。考试成绩好不代表英语能力一定强,有的人考了高分之后不用英语,水平就会一落千丈。通过不断参加各种考试来维持英语水平是荒唐的做法。但是,如果考试成绩很差,就只能说明你的英语不行。在很多情况下,高分是硬道理,考不上就是“没门儿”。很多人钻研应试技巧,例如采取“题海战术”、猜出题者心理等,却不知道读英文原著才是提升考试成绩的“王道”。且看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