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保证透析成功的训练计划(1 / 1)

3.3.1 七天行动1:置之死地而后生

要想读懂英文原著,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执行一项七天行动,即连续七天阅读原著,每天阅读的词数约一万个。如果你读的是32开的纸质英文原著,为了方便操作,也可以规定每天读40页,坚持七天。电子版由于阅读器屏幕大小不一,每页的内容多少也不同,请自行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

将这七天的行动坚持下来的人提高英语水平的成功率极高,完成不了的人失败率极高。这是因为,读原著类似于骑自行车或游泳,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门槛。对于少数人来说,这可能是一道鸿沟——你问问怕水的人怎样学游泳,就明白了。而一旦上手之后,读英文原著就很自然地成了你的一项技能,就像骑自行车和游泳的能力一样很难退化。因此,开始读的时候一定要强化训练并努力坚持。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方法绝对不是好方法,因为普通人没有超常的毅力。所以,背词典、背《新概念英语》之类的方法都是容易让人坚持不下去的笨方法。透析则不然,七天之后,你将被原著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深深地吸引,驶入读英文原著的快车道,不用刻意坚持也能持续。

一位爱好英语的女生对透析法跃跃欲试,认为读英文书一定要坚持下去,每天都要读2~3页——这简直是荒谬!按照这样的进度,她可能很难读完180页的The Bridges of the Madison County。按照日均三页的速度,理论上她可在两个月内完成,但实际上士气决定成败。对于从未读过英文原著的菜鸟来说,不能一鼓作气就很容易半途而废。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在保证每天阅读词数约一万的前提下,把前七天坚持下来。

读完第一天的40页对菜鸟而言,也许颇为困难。下面就为大家设想一个很有可能发生的场景。翻开原著,不少生词、似懂非懂的词让你心里痒痒的,你会忍不住想多查几个。这时,你要切记“隔一个生词查一个”的原则。开始透析时,你会烦躁,甚至有要崩溃的感觉,这时,你可以想象自己进入作者笔下的世界,比如经典“英文菜鸟”读物“纳尼亚传奇”系列的魔幻童话世界。

也许你花了一个小时才读完10页,好吧,那就休息休息。这时,你可以感受一下这10页原著的篇幅,合起来可比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好几篇课文加起来都多了。10页过后,作者开篇要介绍的背景基本就介绍完了,情节逐步开始推进,你会慢慢觉得故事有意思了。

可是,你来到人世间上这么些年,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英文阅读量,对长篇幅的英文文字仍旧不习惯,所以第二个10页再花去你一个小时是再正常不过的。等到好不容易读完20页时,你也许需要长歇了,那就先睡上一觉吧!醒来的时候,也许太阳已经偏西。而这一天你得面对的琐碎事情还真不少,除了读英文原著,你还要忙这忙那,因此一直到吃完晚饭才有空重新拿起书。你一下子紧张起来:白天过去了,可是还有一半任务没完成呢!

华灯初上,客厅传来黄金档电视节目播放的声音,而你正在阅读英文原著的第21页。往常这个时候,你正在看电视,或者和家人、朋友聊天。现在,你的注意力有点儿不集中,不容易锁定在英文原著的情节上了。有些句子读了一遍不明白,再读一遍还不行,你只好倒回到下午读过的前面两段重新读,这才总算能够接上茬了。这时,“50%自适应查词”的核心操作能将你固定在透析的轨道上,一段又一段地向“终点”滑行。面对干扰你的杂念和**,你可以规定自己必须看完一页纸质书或者一屏幕电子书之后才能上厕所、看微信或微博的信息等。

第四个10页才是真正考验你意志力的时候,为了自己英语的“重生”,你要坚持住!时钟的指针将你带入夜的深处,周围的喧嚣已然消退,只剩你一个人奋勇前行。“攻克”英文原著的征程也不是孤独的,至少还有电子词典为你保驾护航。这时,你和睡意展开了终极搏斗,无论如何都要提起精神。无论读到多晚,都必须完成任务,切忌“明天再说”。前七天是最凶险的,其中任何一天不能完成任务,都会导致士气土崩瓦解——“我昨天完不成,今天更加够呛”。于是,你把英文原著“捡起来”的动机会迅速弱化,你的英语将会“永不超生”。毕竟几页书还不算多,你不用熬到很晚就可以倒头睡了,请一定提起精神完成阅读任务。

3.3.2 七天行动2:欲速则不达

第二天醒来,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上的电子词典,把近七天内“入账”的生词过一遍,看看是否能想起中文意思。之后,你就可以继续透析的征程了。也许你昨天花了四个小时,难免要抱怨一天读40页太累了。

有人提出,“阅读必须加快速度”,还有人说“默读是阅读速度最大的敌人”。在世界速读锦标赛上,参赛的选手每分钟至少能读1000~2000个单词,但理解率一般不超过50%——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教育及心理学教授罗纳德·卡弗(Ronald Carver)称,这是无效阅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教授安妮·坎宁安(Anne Cunningham)称,读书的时候,眼睛在扫视文字,即在视野内盯住一点,然后盯住另一点,这决定了一个人正确识读文字的速度为大约每分钟300个单词。还有学者发现,美国的普通大学生读小说类课外书的速度为每分钟250~350个单词,读得快的人可达到500~700个单词。现在,英文原著的阅读难度就摆在你的眼前,你确实读得很慢,但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阅读速度不是我们主观想提高就能立刻提高的。刻意追求“高速度”,强迫自己“快速扫视”,必定不能充分理解所读内容,也是没有意义的无效阅读:如果看不懂,一目十行又有何用?阅读速度的提高要靠量的积累,等你读了几十本英文原著之后,你将会进入“阅读自由”的境界,速度逐渐向读中文的速度靠近,甚至获得“贴地飞行”般的快感。

“防止默读”有违科学,因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与阅读中枢在功能上密切相连,神经科学实验证明人在阅读时即使一声不吭,语言中枢也是持续兴奋的。也就是说,无论读什么,你都会在心里默读。假如真的做到“排除默读”,你恐怕一个字或词也理解不了。“防止默读”的观点无非是让你刻意提高阅读速度,而这种做法其实是揠苗助长。

书的确会越读越快。你在休整了一个晚上以后,大脑已不知不觉完成了硬件升级——第一天的40页迫使大脑神经细胞调动营养物质和能量,新建无数微小的神经信息通路,以更高的效率处理源源不断涌入的英文信息。通俗地说,就是养成习惯了。而且,读完40页后,你就逐渐跟上了原著作者的行文思路,主要人物一一登场,主要矛盾开始凸显,你的阅读兴趣便渐渐有了。即使你读的是词汇量较大的经典文学名著,也会发现,读完开始的20~30页,你遇到的生词的数量大幅下降了。例如,我读“生词之王”Wuthering Heights的时候,开始每页碰到的生词约十个,30页以后降到五个以下。不知道是不是文学牛人爱装点“门面”,在开篇展示遣词功底。

总而言之,完成第二天的40页可能只需三个小时,用不着再熬夜了。日后,你阅读同一难度的英文原著的速度将持续飙升,向中文阅读的速度极速逼近。我曾在一天之内读了100页War and Peace(《战争与和平》),后来读Lady Chatterley's Lover时创下一天130页的纪录。一位医生使用透析法后的反馈是,其读美国畅销书The Final Diagnosis(《最后诊断》)时速度能达到一天140页。

终于熬过了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和第七天。最后一天,你也许一气呵成搞定了40页,有生以来第一次读完了一本英文原著!你的英语“脱胎换骨”了!七天行动的战果是280页,一本不太厚的书可能就读完了。在此之后,可以不必每天都读40页,不过我带的好几位同学都读上瘾了,不用刻意坚持也能大量阅读了。如果你因迷上了读英文原著而耽误了其他的事情,可以找我算账!

3.3.3 读到翻页之前绝不做其他事情

开卷有益,但难免烦躁,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读英文原著是批量处理英文文字的过程,其间还不断冒出生词,你可能会因为心烦意乱而无法继续读下去。所幸,英文原著本身有调整心态的功能。当你读进去的时候,注意力又能回归书本了。

好几次,我几乎读不下去了,但只要坚持多看几页,便能明显感觉到烦躁逐渐消退。心情平静下来后,连周围的噪声都仿佛减弱了。原来,我进入了作者的“轨道”。这种现象不只会发生在读悬疑小说的过程中,我读相对枯燥的专业著作也是如此。例如,我读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大段的理论很枯燥。但只要我坚持一下,再连续读几页,往往就能静下心来。如同进入了罗伯特·巴伦(Robert A.Baron)和多恩·伯恩(Donn Byrne)两位教授的讲课现场,不再感到闹心和想“出来”了。在这种状态之下,我可以一下“吃”进去十多页。读书能修身养性,大概就在于此。

阅读时的平静心境很难得,不是每次重拾书本都能如此。你可以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阅读,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一旦进入这种境界便要十分珍惜,尽量在这种高效率状态中多读几页。我一天读130页Lady Chatterley's Lover的透析纪录,就是在这种心境下获得的。

内心烦躁,加上生活琐事的干扰,例如上厕所、点开手机上的推送信息、和同事聊天……你的透析之旅可能会被频繁打断,等你忙完回来想继续读,要么找不到上次读到哪里,要么忘记了书中在说些什么,只好把那一页从头读起。有时,你读了一天还跳不过那一页,透析简直毫无进展。

为了解决这个“故障”,你需要给自己规定:不完成这两页,坚决不停下来。如果是读新闻网页,就是“不读完这篇新闻,坚决不停下来”。

记得有一个春节假期,我开始读一本西格蒙得·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传记Freud:Darkness in the Midst of Vision(《弗洛伊德传:视野中的黑暗》),发现内容不是特别有意思。春节期间拜年、宴请之类的事情特别多,我执行上述规定,无论是亲戚们叫我去吃饭、拜年,还是手机来了祝福信息,我都暂且置之不理,直到读完手头上的一页书才停下来。就这样,透析的效率得到了保证,在假期结束之前,我就读完了这本386页的“闷书”。

3.3.4 长期激励:承诺一年读10本原著

在开始透析的第一年,我读完了15本英文原著。这对于从未读过原著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你以为我勤奋过人,或者有点儿学习强迫症吗?非也,其实我是个崇尚休闲的人,甚至有点儿懒散。读书是我的兴趣,是休闲生活中的一种体验。如果说我读第一本英文原著Daughter of Deceit时还有点儿“啃”和“坚持”的意味的话,那么现在在电子词典和透析法的辅助下,阅读英文原著已经变得很容易了。而且,随着书中情节的展开,阅读是在平静的心境中舒服地进行的——读英文原著并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性,否则人就无法做到持之以恒。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态难免浮躁,渐渐远离了智慧之源。据近年统计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我们的阅读量低得可怜。我小时候爱读《四大名捕会京师》、《教父》(中文版)等小说,可是一上中学,学习压力陡然增大,读过的课外书就屈指可数了。书读得越少,阅读的兴趣就越是日益衰减。

记得当年有一位中学同学读了不少外国文学名著的中文版,令人十分羡慕。他可能有家学渊源,因为他的名字是“雨果”。我也学着到校图书馆借了一本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笑面人》(中文版),但看了十几页觉得没意思,就不想不看了。名著虽说能陶冶人,但对于学习紧张的中学生来说,花这个时间似乎很不值,毕竟我那位“雨果兄”即便读了那么多名著,作文分数也没有多高。

直到我找到了透析法,我的阅读兴趣才被真正激发出来,而且一发不可收。只不过,我这次读的是英语内容。我在第一年读完了如下15本英文原著:

Daughter of Deceit

Steel Magic(《钢铁魔法》)

The Year's Finest Fantasy(《(1977年)最佳奇幻短篇小说集》)

The Three Musketeers

Jane Eyre(《简·爱》)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丝》)

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

A Tale of Two Cities

Pride and Prejudice

Wuthering Heights

Death on the Nile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汤姆·索亚历险记》)

A Rich Man's Secret(《一个有钱人的秘密》)

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商》)

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

这其中有2/3是世界文学名著,后来光是这类名著我就读了几十本,应该说已经超越那位“雨果兄”了。从行为主义心理学上看,我读这些书的动机是读英文版比读中文版强,因为能提高英语啊——估计我读中文版是读不下去的。文学名著有时让人觉得很闷,这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的英语在进步,于是就又有耐心啃下去了。

一年读15本英文原著不算少了,但也绝对不算多,早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一位用透析法的女生在两个月内读完了七部经典名著,还有不少网友用透析法半年读了20多本英文原著。在武侠小说盛行的年代,大量书迷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能读完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余部书。近年来,韩国出现了一批坚持每天看一本书的“读书狂”,这些人有教师、白领、创业者等。用“如饥似渴”形容他们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像吃饭、喝水一样,阅读也是人的天性。如果你也是一条“书虫”,那么不妨试试“频道切换”,用英语延续你的天性。

其实,阅读习惯是可以培养的,而且习惯一旦形成,便很难被消除。我们要学会支配习惯的力量,把阅读从有意识的强化过程转变成无意识的习惯。这样一来,阅读就不再困难了。只要拿起书本,一切就变得简单许多。为了不断强化透析习惯,我们可以给自己规定每年至少读10本英文原著(100页以上才算“一本”)。在这里重申一下,习惯之后用透析法阅读并不需要坚持!最近10年来,我基本上保持了这个进度,现在已经读了100多本各类英文原著。我习惯把读过的原著的书名和作者记录在Excel表格里,顺手按“Ctrl+;”键输入日期,以备日后见证进步的足迹。

为了保证完成任务,你可以高调地承诺:“在未来一年的限期内,我承诺一定读完10本或10本以上英文原著。”

切莫把承诺中的“一年”改成“几年”、“一定”改成“应该可以”、“10本”改成“几本”——这是想给自己留下反悔余地的表现。如果这样说的话,这一承诺注定是无法兑现的,还不如不承诺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谁承诺?

张先生是我的一位学生,也是北京一家医院的药剂师。他选择当面向我郑重承诺,并且在一年后发邮件告诉我他超额兑现了承诺,读完了包括An Introduction to Cancer Medicine(《癌症医学导论》)在内的12本英文原著。昵称为“dongqiyang东奇儿”的高中生网友选择在我的“透析英语博客”留言板中承诺:“我要在一年之内读完10本或10本以上的英文原著。”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对自己承诺,但这似乎没有足够的督促作用。因此,我们建议大家向自己的熟人,例如父母、恋人、朋友,说出你的承诺,跟他们表明自己读原著的决心,让他们监督你。一年读10本并不难做到,可是万一做不到,你在熟人面前丢了面子不说,还损失了无价的信用,你的人生事业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哟!因此,这样做等于把英语拴在个人信用上,是非常狠的做法。当然,效果也非常好,使用之前请三思。

3.3.5 每读完一本就写透析记录

读原著,写读后感,是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必修作业。无奈大部分“英语科班”的学生没有完成,不少人上网随便搜一篇读后感,改改就交给老师了。他们经常抄我发在博客上的原著读后感。这些年来,我都习惯每读完一本英文原著,就写一篇透析记录发在博客上了。

我不是研究英语语言文学的,不懂得怎么写文学评论。我在透析记录中记下的是一本英文原著有多少词汇,以及我查了什么生词,并且摘录写得好的句子,然后再写点儿读后感。我写了几十篇,透析记录越来越规范化了。当然,你也可以以抒发主观感受为主。记录下来不仅证明你曾经读过,而且回顾一路走来析出的英语知识、看到的书本内容的过程还有助于我们日后回忆。

以下是我读Sophie's World的透析记录,仅供参考。

书名:Sophie's World

作者:Jostein Gaarder,Norway(〔挪威〕乔德坦·贾德)

篇幅:513页,182,226个单词

难度:首万词不重复词数为1807个,生词量介乎Rich Dad,Poor Dad(《富爸爸,穷爸爸》)和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之间

用时:两个多月

【透析成果】

这是我读完的第93本超过100页的英文原著。我用智能手机上的万能词典app查生词或词组,其中很多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这说明电子词典还是很给力的。我查过如下生词:

Acropolis、agnostic、Andromeda、anemone、anthropoid、archly、Areopagus、aspen、bagatelle、Beagle、bluebell、bluff、budgerigar、bungle、casserole、catchphrase、christening、clamber、claptrap、cloudberry、cod、confirmation...(4)(此处未全部列出)

其中engross(使全神贯注)和currant(无核小葡萄干)在不经意间查了两次。

记录了30个地道的英语表达:

a man of rank(有身份的人)

all things considered(全面地考虑)

Are you nuts?(你疯了吗?)

as if a bomb had hit it(就像被炸弹炸过一样)

...(此处未全部列出)

【透析感悟】

作者巧妙地运用“书中书”的结构来介绍西方哲学史,层级有点儿类似于Inception(《盗梦空间》):苏菲(Sophie)和哲学家艾伯特(Alberto)谈论哲学是在第三层,希尔德(Hilde)的爸爸写了一本书给女儿庆祝15岁生日是第二层,作者写这本书给我读是第一层。作者这样安排可能是想让读者感受到,我们的世界也可能是某位“大神”大脑运转的产物吧!

我一直想读哲学的教材,本来打算到图书馆借一本,不期先读了浅显的Sophie's World。显然,这比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巨著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西方哲学史》)容易多了。此书是写给15岁左右的女生看的,最近听一位17岁的女同学说,中学老师推荐了此书,可惜她没多大兴趣。

前几章介绍的古希腊哲学是比较简单的,后面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弗洛伊德、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理论及“宇宙大爆炸”的理论都是我熟悉的,需要理解的是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等。我读完后,对书的内容似懂非懂,但对约翰·洛克(John Locke)、大卫·休谟(David Hume)、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等里程碑式的哲学家总算是知道个名字了。

【透析实录】

人人都怕死,无神论者更怕死后的不存在,而epicureans(伊壁鸠鲁学派人士)关于死亡的理论真是相当乐观:

“Death does not concern us,”Epicurus said quite simply,“Because as long as we exist,death is not here. And when it does come,we no longer exist.”(When you think about it,no one has ever been bothered by being dead.)[“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伊壁鸠鲁扼要地说,“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说到这一点,我们好像从没听说过有谁得了死亡这种病。)]

休谟对“因果”的论述,值得很多相信伪科学、超自然现象的人认真阅读:

The fact that one thing follows after another thu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ere is a causal link. One of the main concerns of philosophy is to warn people against jumping to conclusions. It can in fact lead to many different forms of superstition.(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不同形式的迷信。)

相信星座、血型的人应该看一看哲学家对星相学、外星人说、心灵学等的批判:

“It's called ESP or parapsychology,”said Alberto,“or it's called telepathy,clairvoyance,and psychokinetics. It's called spiritism,astrology,and ufology.”(“那些东西叫作‘超感觉’的知觉或超心理学,”艾伯特说,“或者也叫作‘精神感应术’‘超感应能力’‘灵视和心理动力学’,有些也叫作‘招魂术’‘占星术’和‘幽浮学’。”)

“But quite honestly,do you really think it's all humbug?”(“老实说,你真的认为它们都是骗人的玩意儿吗?”)

“Obviously it would not be very appropriate for a real philosopher to say they are all equally bad. But I don't mind saying that all these subjects together possibly chart a fairly detailed map of a landscape that does not exist. And there are many‘figments of the imagination'here that Hume would have committed to the flames. Many of those books do not contain so much as one iota of genuine experience.”(“当然,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不应该说它们都不好。但我可以说所有这些学问加起来就像一张地图一样,虽然巨细无遗,但问题是那块土地可能根本不存在,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凭空想象的事物’。要是休谟看到的话,早就一把火把它们给烧了。那些书里面,有许多理论根本没有包含一丝一毫的真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