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手把手教你透析英文读物(1 / 1)

3.2.1 透析准备:测试你的词汇量

我们可以到专业的词汇量测验网站—英语词汇量测试网测试一下,看看自己的词汇量处于什么水平,测试过程大约需要三分钟,其测量结果的误差为±10%。建议测的时候实事求是,当你见到很多自己学过、查过的单词,但已经想不起它们的意思时,一定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就是自欺欺人。测试的结果可以在你选择英文原著时作为参考,而且学习一段时间后,你可以再次测试,并将两次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见证自己的进步。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一般20~30岁的人的词汇量为23,874~27,808个。非英语母语的人,出国年限在五年以下的,词汇量通常在13,304个以下。(详细数据见附录3)

我让一些英语学习者上英语词汇量测试网进行测试,得出以下数据。

一位非英语专业的大二本科生词汇量为3620个。

一位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硕士生已从事白领工作数年,工作后没有接触过英语,词汇量为4000个。

一位中山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在外企工作数年,工作时经常接触英语,词汇量为7000个。

另据一位资深英语教师透露,其个人词汇量是20,000多个(一个在英语教研领域打拼了几十年的“老江湖”的功力)。国外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美国高中生的词汇量一般是20,000个左右,成年人是25,000个左右(所掌握的词汇包括不少俚语方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词汇量据说达到了60,000个。这些数据与英语词汇量测试网上的基本相符。

作为非英语母语人士,我于2011年8月在英语词汇量测试网自测的词汇量为16,700个,大约相当于11岁的英语国家小孩的水平,或者相当于在英语国家生活了八九年的非英语母语人士的水平。我从未在英语国家长期生活过,只是最近10年读了大约100本英文原著。我坚持读英文原著的习惯从未改变过。这两年再测,我的词汇量已经超过19,800个,直逼美国高中生的词汇量。一位用透析法读了41本英文原著的中国网友的词汇量达到了10,500个,另一位用透析法读了51本英文原著的中国网友词汇量达到了11,700个。这些事例都说明读英文原著对扩大词汇量的影响相当大。在某种程度上,读英文原著可以取代出国留学——如果你出国仅仅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的话。

3000~4000个的词汇量水平确实有些“惨不忍睹”,基本上已退步到高中的英语水平。不过不必担心,你已经可以读一些入门级的英文原著了,而读英文原著会让你的词汇量飙升的——其实外国人的词汇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阅读扩充的。

但是,透析法不适用于英语水平几乎为零的初学者。如果你是26个字母还读不对、音标还认不全的初学者,那么你有必要先学习最基本的英语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特别是学会音标之后,才能比较顺利地读英文原著——查单词的时候能知道标准的读音,这对单词记忆、句子输入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10年来的推广经验可以知道,高中生试读英文原著很顺利,而初中生仍会有一定的困难。不过,如果加强指导,精心挑选趣味性强的书,再加上个人的努力,也是可以成功的。我就成功地帮助过一位女学生。我让她从六年级就开始读“哈利·波特”系列,她在初中毕业前读完了前四部,英语水平远超同学,这在她考取省级重点高中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3.2.2 核心操作:50%自适应查词

以纸质书为例,你完全可以跳过卷首的作者简介和相关评论等辅文——这部分有时会占据几十页,但在通读书本正文之前就贸然读这部分内容,只会打击你的积极性,而且在对书本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也着实难以理解它们。所以,你可以从原著的正文开始读。在通读正文并有所体会之后,再回过头来读前面的内容。

遇到生词的时候,使用电子词典(例如手机上的电子词典app)进行50%自适应查词,即隔一个生词查一个,只查一半生词。词组、短语等在电子词典中是与单词处于同等地位的,常被列为单独的词条,故我们将某个词组或短语亦计为一个“词”。查词后也不要在尝试马上就记住它上面浪费时间,而应存入电子词典的单词本,以待后面复习,这样处理效率更高。

所谓“自适应”,是指自动适应英文原著局部的生词密度,生词多的地方自动多查一些,生词少的地方自动少查一些,也可以指自动适应你的词汇量,词汇量多的人自动少查一些,词汇量少的人自动多查一些。对于初学者来说,自适应查词既保障了对英文原著大意的理解,又能尽可能地减少查词操作对阅读体验造成的干扰。随着词汇量的迅速增多,你查词的频率越来越低—这也是自适应的表现。当你读完50本以上的英文原著后(需要几年),你的词汇量可能会很惊人,以至于你在阅读中会出现“生词荒”——在原著中你常常找不到生词!

英语单词往往一词多义,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词义都一下子记住,只要找到符合原著语境的具体义项就足够了。例如,The Moonstone(《月亮宝石》)第136页上出现了due south,查due这个词时,电子词典给出下列一箩筐的解释:

adj.(1)适当的;应有的,应得的;应给的;正式的;充分的(2)(车船等)预定应到的;预期的;约定的(3)欠款的,应支付的;(票据等)到期的

adv.(罗盘指针)正(南、北等)

n.(1)应得物;应得权益;应有的承认(2)[~s]应付款;税;会费

显然,“(罗盘指针)正(南、北等)”是对应的解释。你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解释都塞到大脑里,只要把原著的句子读通了,查词的目的就达到了。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的电子词典那么方便,全部都查不行吗?”

绝对不行!那样就会沦落为缺乏效率的“精读”了。查生词必须有阅读量的支持,如果一味地查生词则读英文原著的速度就会特别慢,你很快就会厌烦,进而可能半途而废。这正是无数人读不懂英文原著,长年停留在英语“蒙昧状态”中的致命原因。你觉得几个生词重要,还是几百本英文原著重要?

在透析法阅读的过程中,没查的词被“透过”,查过的词被“析出”,合称“透析”。从第二天开始,在读英文原著之前,你要对电子词典上单词本里的单词进行滚动复习。建议只复习最近七天之内查的单词。只要看见英语单词后能想起中文意思便可以了,想不起来的就点开看一下解释。这是利用刚看过的新鲜劲儿进行“认知登记”的过程。复习的时候,你还能想起单词是在哪本英文原著的什么地方查的。我不建议用电子词典自带的单词复习功能,也不建议使用各种背词app扩充词汇量——透析法的重点永远是英文原著,单词只是中间的变量,电子词典只是辅助工具,切莫喧宾夺主。对于存入生词本时间较久的单词,例如超过七天的,无论你记没记住,就都没有必要继续复习了。

3.2.3 靠猜生词抓住英文原著的大意

读懂原著的内容大意是透析法的前提,否则读了也是白读。

严格执行“50%自适应”查词,没查的生词的确可能影响理解。例如,Death on the Nile(《尼罗河上的惨案》)开篇的生词非常多,令我如坠云雾之中。在坚持不多查词的前提下,我努力猜生词的意思。很多时候,仅仅知道生词的词性就已足够,例如读到“Hercule Poirot shook his head and shuddered slightly.”(2)时,我没机会查shudder这个单词,但不难看出它是一个动词,句子大意是:“大侦探摇了摇头并稍微shudder了一下。”虽然不知道大侦探具体做了什么动作,但对大意的理解已经很顺畅了。

阅读时必须留下不查的生词,锻炼自己猜单词意思的能力——根据词性猜这个生词在英文原著语境中究竟是什么意思,然后“脑补”出完整的理解。这个操作是透析法的关键之处,你要允许自己猜错,允许理解出现偏差,但绝不允许因跳过去不猜而造成理解的缺失。这种能力对于不让查词典的考试场合意义重大,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即便遇到一些生词也可以有很高的答题正确率。猜词之后继续往后读便可。切莫事后再查电子词典或者参阅中译本检查自己猜对与否——这样做也相当于每词都查,是绝对的大忌,而猜词造成的理解偏差其实会随着阅读的持续进行而得到自动修正。

从事酒店行政管理的白领王女士对透析法颇感兴趣,但她大学毕业三年了,早已把英语彻底荒废了,到英语词汇量测试网上测得词汇量只有2570个,还不如英语国家3岁小孩掌握的多(英语国家3岁小孩的词汇量约为3249个)。为了重拾英语,她选择了阅读畅销书Who Moved My Cheese?。此书的词汇简单(首万词不重复词数1396个)、行文浅显(蓝思值880L)、篇幅甚短(全书10,886词),基本上一两个小时就能通读一遍。由于此书将大道理写成有趣的寓言故事,教人顺应变化,国内外很多企业为了让“打工仔”服从公司安排,甚至批发回来给每位员工都发一本。

Who Moved My Cheese?开篇第一段:

I am thrilled to be telling you“the story behind the story”of Who Moved My Cheese? because it means the book has now been written,and is available for all of us to read,enjoy and share with others.(3)

王女士查了thrilled这个词,结果没查到,方才想起这是过去分词,删掉ed才查出“激动”的意思(现在的电子词典大多可以进行智能分析,然后提示单词原形)。下一个生词available就不能查了,她猜意思是“有价值的”。虽然这个猜测是错误的,但还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她对这段开场白的理解是:

我现在非常激动地告诉大家,《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因为它意味着这本书现在开始写了,对于我们来说有阅读的价值,我们会喜欢这本书并和其他人分享它。

按说,这样的理解程度完全达标了,但Who Moved My Cheese?的结构是先讲老朋友聚会,再讲老鼠、小矮人找寻奶酪的寓言故事……所以开始的部分的情节性不强。书中一帮老朋友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际遇,让王女士没了头绪。于是,她直接跳到了寓言部分开始读,这下她感觉容易了许多。最后她才读了书本首尾的内容,读这本书总共花了两个小时。她没查的生词很多,其中一半是似曾相识但想不起意思的,另一半才是完全没见过的。在内容上,她对老鼠、小矮人找寻奶酪的故事的情节掌握得比较到位,而读完故事外的讨论部分后则只知道内容是“要学会适应变化”,但对于具体的当事人的际遇却说不出太多细节。尽管如此,王女士读完后感觉“改变了三观”。原来,她早已厌倦了自己的工作,但父母的意见是这份工作很稳定,让她不要再有别的想法。也许,她终有一天会鼓起勇气动自己的“奶酪”的。

3.2.4 识破英文原著中的“猫腻”

很多人在用透析法阅读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中的每个词都懂,但组成一句话就不懂了。这是菜鸟读英文原著时遇到的典型问题,如果无法解决,他们便可能放弃。

我相信如果对一句话、一个问题做好分析了,那么综合起来也是不会有太大偏差的。也就是说,如果每一个部分(如每个单词)都理解正确了,整体(如整句)的意思不至于完全不明白。比如没学过英语的人突然收到一封国外寄来的英文信,把单词一个个查出来,就能弄懂大概的意思。尽管可能会有理解上的偏差,但也不至于完全不懂。当然,如果英文原著中的语句包含着很复杂的语法结构,还有很多潜台词、弦外之音等语义现象,也会造成整体理解不好,但大多数时候,你并非“每个单词都懂”,而是把某些单词或词组的意思理解错了。

猫腻一:熟词僻义

一个英语单词有多重意思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如果看到感觉意思很古怪的句子,或者遇到觉得一知半解的情况,就要想到是不是某个你以为认识的单词有你不知道的义项,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查一查所谓的“常用词”吧。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在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1—the Magician's Nephew(《纳尼亚传奇1:魔法师的外甥》)中有一句话:

I'm game if you are.

你知道game有“游戏”的意思,但在这里解释不通。查电子词典,你很可能遇到如下情况。开始都是“游戏”“比赛”等相关常见释义,一直往下看,才在很靠后的地方看到:高兴做……的;愿意做……的。还给出了例句:He is game for anything.(他对什么都有兴趣。)因此,原著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就愿意。”

再来看:

Digory and Polly glanced at one another. They dared not say anything,but the glances meant“Isn't this dreadful?”and“We must humor him.”

你以为学过humor(幽默)这个名词,但在这里humor显然是个verb(动词),而且前面都说两个小孩儿感觉很dreadful(糟糕)了,还能是幽默吗?查电子词典发现humor的一个意思是:迎合,迁就,顺应。因此,这一小段英文的意思是:迪戈雷和波莉什么都不敢说,只是相互看了一眼,示意:“这糟透了。”“我们得迁就他。”

在Steve Jobs中有一句话:

Instead Apple continued to smoke Microsoft in the way that Cole had predicted:It ported the iTunes software and store to Windows.

你以为port是“港口”的意思,对电脑有所了解的人可能还会想到“端口”之意,但是在很多词典中都查不到其在原著中的真正意思,直到在《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中才找到其第五类义项中动词分类下的第一条释义:【计算机】移植(软件)。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事实上,苹果继续以科尔预计到的方式向微软开火——苹果把iTunes软件和商店移植到视窗系统。

再看一句:

Wells freed Eisner from many management duties so he could make his suggestions,usually valuable and often brilliant,on ways to improve each movie project,theme park ride,television pilot,and countless other products.

你知道pilot有“飞行员”之意,但这里的television pilot显然不是“电视飞行员”。查电子词典,pilot在《美国传统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的名词分类下第八个义项是:试播节目,前导节目(一种作为系列节目中的样本的电视节目,以便让某一网络采纳)。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沃尔斯为艾斯纳减少了很多管理工作,才使得他能够专心出谋划策,提出有价值的绝妙建议,改进每个电影项目、每次主题公园游、每个电视试播节目以及无数其他产品。

The Odyssey(荷马史诗《奥德赛》)里Odysseus(奥德修斯)说:“We stepped the masts.”你以为step再简单不过了,可是将其解释为“踏,跨步”是说不通的。你会发现电子词典中还显示:vt.【海】竖立(桅杆)于桅座上。因此,句子的意思是:我们竖立桅杆。

猫腻二:暗藏词组

有时候,你以为懂得的常用词,由于和“左邻右舍”组合,已经有了别的意思。这时,就要把整个词组当成一个生词去查。例如在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1—the Magician's Nephew中有一句:

At any rate I do wash my face.

如果你把其中的at any rate理解成“在任何率”,就不知所云了。把at any rate输入电子词典搜索框,会看到:adv.无论如何,至少。因此句子的意思是:无论如何,我会洗脸。

再来看:

Every now and then they thought they were going to get out into the open and see what sort of country lay around the enormous palace.

在电子词典上查every now and then,会发现其意思是:有时,时而,不时。(词典中的一条例句:I like to smoke a big cigar every now and then.我有时喜欢抽一支大雪茄。)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时,他们觉得自己想往外走,到外面看看这个巨大宫殿的外面是怎样的一个国度。

再看一句:

“By gum,so there is.”said Digory.

“gum”这个单词有些朋友可能没学过,查电子词典只有“牙龈”“口香糖”“树胶”这几个意思,都无助于理解句子。这时,便要有意识地把by和gum放在一起查,其意马上水落石出:(习惯用语)By gum!(用于发誓)我敢向天发誓,确确实实;(表示惊讶、懊丧等)哎呀!好家伙。因此句子的意思是:“哎呀,那里就是了。”迪戈里说。

最后考考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She is very good at wearing people out.

(提示:这是熟词僻意和暗藏词组的混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