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就是要方方正正。
要谈颜真卿,就得先说说《颜氏家训》。
公元554年,在梁国做官的颜之推被西魏俘虏,眼看着就要成为阶下囚。他瞅准机会,撒丫子跑到了东边的北齐。在河北混了二十年,北齐又被北周灭了。再过四年,北周皇帝也被杨坚拉下了马,半壁江山的大旗都换成了“隋”字。
颜之推一个人经历了四个朝代,做了三次亡国奴,这经历也是没谁了。现在他彻底看开了:“国家都说没就没了,何况家族和个人?家族要想兴旺,就必须有规矩。我要编撰一部家训,用规则来匡正子孙后代。”
颜之推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并总结其他家族的经验,撰写出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颜之推把“读书做人”作为核心部分。首先,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其次,颜之推要求子孙以贤德人才为偶像,牢固树立自己的精神追求;最后,还有各项具体要求:节俭、勤劳、忠君、爱国、爱人民……
颜之推不仅写书,他还亲自用《颜氏家训》中的理论来教育自己的三个儿子,让他们严格按照家训的要求来生活。颜思鲁、颜愍楚、颜游秦长大成年后,几乎都是青年俊杰,当时人称“一时人物之选”。
而颜真卿作为颜之推的五世孙,天然就带着《颜氏家训》的DNA:读书是第一等大事。
公元709年,颜真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而家里又很穷,孤儿寡母实在没有条件接受优质教育。可颜妈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性,她从《颜氏家训》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教颜真卿读写,然后学习《诗经》《论语》《孟子》等考试科目。
一个励志的故事诞生了。
颜真卿为了参加科举,必须把教材默写下来,但是家里穷,没有那么多的纸张给他浪费,于是他就想了办法:用毛笔蘸黄泥水,在墙上书写,写完了就用井水清洗干净,再接着写。如此循环。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颜真卿既学会了儒家经典教材,又练了一手好书法。后来,他把自己的求学经验写下来,勉励后辈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勤奋是成才的重要通道。经过努力学习,颜真卿在二十六岁那年考中进士,正式成为唐朝官僚体系中的一员,他被任命为尚书省的秘书,开始了一生的仕途生涯。即使在工作之余,颜真卿依然读书、练字,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状态。
唐朝的读书人,对书法的要求特别高,如果不能写一手好书法,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颜真卿出身世家,又是进士官员,当然对书法这一项运动保持着兴趣。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他就想去拜张旭为师。
张旭是个怪人,不仅性格古怪,还喜欢酗酒。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大喊大叫,满大街乱窜,有时候甚至用头发蘸着墨汁来写草书,所以人送外号“张颠”。要拜这个人为师,颜真卿拿出了十足的诚意。他专门赶到洛阳,跪在张旭家门口等他。可是张旭看到他的字后,对他说:“读书人嘛,懂经史、明军政才是正道,书法能看就行了。”言外之意,就是不收徒弟。
可颜真卿的执拗劲儿也被激起来了。他回到长安后,越想越不服气,于是就三番五次来洛阳,每次都缠着张旭不放。张旭终于被颜真卿的诚心打动,答应收下这个弟子。
进入张旭门下后,颜真卿按照师父的要求走两条路:一、每天勤学苦练,强度堪比高考总冲刺;二、经常游山玩水,感悟世界的自然生长。
颜真卿觉得张旭在坑他,没有教给他一点儿干货。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去问师父:“我到您这里来,是想学习一点儿绝招。您怎么一点儿都不愿意教给我呢?”
张旭听了这话就来气:“天下成就任何事,只有两条路: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并且了解世界的人生百态;等到有一天机缘巧合,也许就能理论结合实际,由量变达到质变。你怎么不明白呢?”
姜还是老的辣。
颜真卿并没有想以书法家的名义传世,他真正的理想是治国安邦,是为人民服务。可世事就是这么讽刺,想要的偏偏不给你,无聊时随便玩玩偏偏让你登峰造极。
在早年的政治生涯中,颜真卿并不得志,不是提意见被驳回,就是得罪权臣被贬谪,眼看理想的彼岸渐行渐远,他只好寄情于书法,想在其中寻找到诗和远方。跟随张旭学习笔法之后,再加上多年的揣摩练习,颜真卿功力大进。公元752年,他写下著名的《多宝塔碑》,整篇结构严密,刚劲雄浑。这幅书法有多牛?它直到现在都是学习“颜体”字的入门教材。
公元771年,担任抚州刺史的颜真卿登上了麻姑山。传说,麻姑在这里得道成仙,并且和仙人王平方在这里相会,留下了美丽的传说。麻姑山上松柏覆盖如荫,微风吹过,松涛阵阵,让人心旷神怡,尤其是东南面,还有三百尺高的瀑布,隆隆之声由远及近传来,仿佛真的来到了仙境。颜真卿有感而发,挥毫写下《麻姑山仙坛记》:
……大历三年,真卿刺抚州。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坛东南有池,中有红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
《麻姑山仙坛记》全文九百余字,笔力老辣,布局充实,文章和书法在大气之中偏偏又带着一股灵气,因此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而让颜真卿在书法和人格中封神的,恰恰是让盛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公元748年,颜真卿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带领工作组深入基层,走街串巷,想要看看大唐普通百姓真正的生活。他们出了长安,就沿着黄河到了山西,然后再北上进入内蒙古。一路上他平反冤狱,处置贪官,真正弘扬了大唐“为民爱民”的精神,为大唐百姓送去了朝廷的温暖。
山西朔方县令郑延祚的母亲已经去世三十年了,不知什么原因,他还没有把母亲的棺椁入葬,而是摆放在空地上。这既影响了城市的美观,也证明这个县令是个不孝子,因为正常人真的干不出这种事。颜真卿二话不说,立刻上书唐玄宗:“皇帝陛下,这种人不应该继续担任县令,请罢免郑延祚。”郑县令被就地免职。
颜真卿是个耿直Boy,担任的职务又是挑毛病的监察御史,所以他在朝堂上总是能挑出一大堆的毛病,宰相杨国忠对他烦不胜烦。
公元753年,杨国忠找了个机会把他贬为平原太守。对颜真卿来说,去哪都无所谓,反正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嘛。可当他来到平原郡后,发现麻烦大了:“安禄山手握二十万大军,且大肆更换将领。莫非他要造反?”不管别人信不信,颜真卿反正信了。
表面上,颜真卿每天都在城中开Party,过着没羞没臊的腐败生活,实际上他暗中招募了工程队,修缮城墙,招募壮丁,整修兵器,储备粮草,将一个平原郡打造得犹如铁桶一般。
公元755年,安禄山扯旗造反,直奔长安而去。面对安禄山如云的铁骑,黄河以北的地方全都像豆腐一般,一碰就碎。可当他们来到平原郡的时候,遇到麻烦了:“这地方就是个王八壳,打不动,撤不了。”
消息传到长安时,唐玄宗叹息道:“河北二十四郡,只有颜真卿一个忠臣。我以前不了解他,是我的失误啊!”
这时候,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担任常山太守,兄弟二人联手御敌。他们联络了沦陷的十七个郡组成了“反安联盟”。由于颜真卿在平原郡的贡献最突出,大家一致推举他担任总盟主,带领大家共同抵御叛军。这样一来,联盟拥兵二十万,截断了河北的交通线,这是颜真卿人生最光彩的时刻。
可安史大军毕竟是久经考验的军队,颜真卿带领的联盟只是乌合之众。安禄山回过神来了:“原来是你小子跟我作对。我弄死你。”于是,史思明、尹子奇带领兵马调转方向,麾下铁骑犹如刷子一般,把河北大地又刷了一遍。那些乌合之众根本抵抗不了一个回合,纷纷向安禄山献上娇嫩的膝盖。到最后,就只剩平原郡和周边的博平、清河还在坚持。
在这次“河北大扫**”中,安禄山充分发挥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以报复河北民众对他的不支持。
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和颜季明抵抗不住,被冲进城中的叛军残忍杀害。颜真卿派另一个侄子颜泉明去常山寻找颜杲卿父子的尸骨,却只找到颜季明的头骨和颜杲卿的一只脚。最亲的亲人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自己却没有能力手刃仇敌为他们报仇,颜真卿痛哭流涕,既为亲人的遭遇伤心,也为国家沦落而难过。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这是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的话。他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为侄子和兄弟的死起草祭文,心情激**得无法控制,以至于这篇稿子到处都是涂抹修改的地方。但正因为没有任何刻意为之的修饰,这幅帖子反而充满了率真和意气,一举超越众多书法名家精心雕琢的作品,被评为“中国第二行书”(排名第一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排名第三的,是苏东坡的《寒食帖》)。正如曹宝麟说:“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意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
有时候,你全力以赴地去做某些事,却未必能做得成;当你抱着一种松弛的心态,随心所欲地去做时,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松弛是舒展的身体,也是自由的灵魂,不被束缚的姿态恰恰能写出最灵动的作品。
在叛军的大动**中,颜真卿还是没能力挽狂澜,但是话说回来,在全天下都一败涂地的局面中,一介书生颜真卿能够做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很厉害了。
公元756年,颜真卿放弃平原郡,走小路来到灵武,朝拜新皇帝李亨。看着颜真卿满身的泥巴,蓬乱的胡须,李亨感动得眼泪汪汪。他立刻任命颜真卿为刑部尚书,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面对皇帝的信任、光明的前途,颜真卿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无所作为,而是成为闻名天下的“颜监察”。
广平王李豫统军出征的那天,还没有跨上宝马跟大家打招呼,颜真卿身边的一名官员就急匆匆地骑上战马。那一瞬间,全体人员全部都跪下听指令,只有他一人气势昂扬地坐在马上。颜真卿看到后,直接炮轰:“这是臣子该干的事吗?必须按律处罚。”
唐玄宗回到长安后,被李辅国迁居到西宫。颜真卿却认为:“毕竟是前皇帝,礼仪不能废。”他带领一帮大臣去朝拜唐玄宗,给予一个退位皇帝应有的尊重。
宰相元载结党营私,怕同事们给皇帝打小报告,就让颜真卿起草命令:“凡是奏折必须通过元载过目。”颜真卿不服,奏折只能交给皇帝看,你元载算哪根葱?于是亲自把这件事奏报给皇帝。
宰相卢杞掌权后,实在看不下去了,有这个颜老头儿在,大家都别想过好日子,于是就想把颜真卿排挤出长安,让他到地方去搞基层建设。没想到这事让颜真卿知道了,跑来跟卢杞说:“当年你爹的头送到平原郡时,满脸都是污血,那个惨啊……我都没忍心用抹布擦,而是用舌头一下一下给他舔干净的。现在你竟然要排挤我?”
卢杞:“我……”
两人就此结仇。
正是记仇的卢杞,多年后给颜真卿背后捅刀子,玩了一出借刀杀人。
公元783年,淮南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卢杞向唐德宗建议:“如果能派颜真卿去传达朝廷的旨意,肯定能够说服叛军放下武器。”
唐德宗一听,还有这种美事,一拍大腿就同意了。可大家都清楚,几十万叛军怎么可能被颜真卿说服?就在大家劝他不要去的时候,颜真卿义无反顾地出发了,走向了危险的最深处。在淮南,颜真卿拒绝了李希烈的百般利诱,始终保持了唐朝忠臣的坚定立场,最终被李希烈用一根白绫勒死。
难道颜真卿真的不知道是卢杞在捣鬼吗?难道颜真卿真的不知道这次行动的危险吗?其实他都知道。但是他依然走上了这条路,因为他说:“圣旨不能逃避。”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你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生活。颜真卿一辈子都没有风花雪月,也不擅长诗词歌赋,只有一本《颜氏家训》、一手书法和一身正气,可他给大唐留下了一个最光辉的背影。
在这个浮华的世界上,想要让人喜欢挺容易,想要随波逐流也不难,最难的是,明知道生活很残酷,但你依然能够昂扬向上,不畏艰苦,不畏过往、将来,只为坚持心中的信仰,只为那一丝正义的光芒。
颜真卿的人生,就像颜体字一样方方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