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1 / 1)

茶铛用来煮茶喝水,

经案用来读佛经,绳床用来睡觉,

药臼用来捣药……

生活就是如此而已。

· 0 1 ·

王维是特别温柔的美男子。

李白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活得张扬而热烈,一点儿都不知道内敛含蓄为何物。

朱敦儒说:“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浑身的清高傲骨,颇有一股大侠气质。

王维却说:“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他是把“温柔敦厚”做到极致的人。

一般来说,人生在万丈红尘中,吃着五谷杂粮,怎么都有点烦心事吧?或者要为一些琐事而奔波,很难有人能做到数十年如一日的佛系心态,上班下班读书钓鱼,什么事情都不管也不想,只沉浸在自己的极简世界。

别人觉得无趣,自己才知道是境界。就像《西游记》一样,但凡想达到某种人生境界,一定要经过数不清的磨炼和反思,最终逐渐到达想去的彼岸。唐僧要走十万八千里,孙悟空要战天斗地,就连猪八戒都要经过好几轮的心魔考验。

王维也一样。世人都说他是“诗佛”,可这个称号是用一生修行换来的,即便王维天生就有内向的基因,也要后天的养分来浇灌。

阅历成就结局。

· 0 2 ·

王维曾是一名热血少年。

公元715年,十五岁的王维从山西老家出发,背着包袱和干粮来到长安,想走一条光辉的人生路,继承家族的荣光。

在那个年代,“太原王氏”就是金字招牌,普通人听到就跪了。这个身份足以帮他打开长安的社交圈。

果然不出所料。

到长安不久,王维就成为上流社会的宠儿,凡是王公贵族的家宴和酒局,都会给王维送一份烫金请柬:“一定要来,美酒美食美女,应有尽有啊。”

大家实在太喜欢王维了。

他长得“秒年洁白,风姿郁美”,皮肤白,有气质,举手投足间有一股风流公子范儿,简直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人间再现。

除了皮相、身世皆佳,王维的诗文、美术、音乐成绩也名列前茅,属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

很难有人不喜欢王维,包括他自己。

我觉得年轻时的王维有点自恋,或者说对自己的期许甚高,一般来说起点高的人都有类似的毛病,说好听点是少年意气,说难听点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那些年,王维虽然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孤独,但更多的是满腔的雄心壮志。看看王维的《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帝都的皇家礼炮牌绿蚁酒价值不菲,但那又如何,我们只要开心想喝就喝,楼下就拴着价值千万的名马。

像我们这种起点特别高的人,刚参加工作就在大将身边培养。虽然边疆战争的环境很艰苦,可是立功机会也多啊。

获胜回朝,天子赏识,封侯拜相。

虽然诗里写的是帝都游侠,可游侠基本都出身于富贵家族,王维和他们有很多共鸣。类似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回看射雕处,千里暮平云”……似乎都可以看到王维内心剧烈跳动的小火苗。

公元721年,二十一岁的王维高中状元。那年的李白依然在四川吃火锅,杜甫是调皮的熊孩子,阿倍仲麻吕说着蹩脚的汉语。

后来搅动风云的人物都已就位,他们将书写各自的辉煌历史。

此时长安城中的王维,意气风发。

· 0 3 ·

同年,王维被任命为太乐丞。这是从八品的官职,掌管宫廷礼乐方面的事情,虽然不是政务方面的官职,但和王维的专业特别对口。

可是没多久就出事了。

正准备大展身手的王维,刚走上工作岗位就迎来命运的滑铁卢,他所向往的封侯拜相逐渐远去。

事情其实很简单。由于受人挑唆,太乐署的艺人当众舞黄狮子,结果被旁边的吃瓜群众随手举报,王维承担领导责任,被赶出长安。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

明黄色是皇家的专用颜色,黄狮子舞蹈也只有皇帝才能看,除非是陪同皇帝观看演出,否则其他人是根本不能看的。

而从李世民开始,唐朝历来都有藩王夺取皇位的先例,更不用说武则天退位后的皇位剧烈变动。唐玄宗击败众多竞争对手,至此也不过十年。

为了巩固地位,他严禁兄弟和大臣交往。

这次的黄狮子舞,让唐玄宗特别敏感,一定要当作典型案例来抓,顺便告诉其他人:“朕的东西,你们不能来抢。”

如果再阴谋论一点儿来分析,和王维关系很好的宁王、薛王、岐王等,都在唐玄宗的防范之列。你突然搞黄狮子舞,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夺权前的彩排?

唐玄宗是在激烈斗争中获胜的枭雄,绝对不能容忍任何威胁。于是王维就被赶出长安,到济州做司库参军。

这是管仓库的小官,就算每天把物资摆放得整整齐齐,仓库打扫得干干净净,也不会有人在乎。如果是其他人做这个官,几乎看不到任何前途。即便是有关系的王维,也在这里待了六年。接着王维又做了几年小官,最终弃官不干,以布衣身份闲居长安。

等到再次被起用,已经是十五年后了。这十五年时间对王维的影响特别大。他本来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可刚准备展翅的时候,命运的大手就硬生生把翅膀按了回去,让他扑了一个空。

摔下悬崖的滋味,真疼啊。那些看守仓库的寂寞日子,或许王维也会回忆起长安的繁华,和当年的凌云壮志,但他又有一种无力感,让他始终不能摆脱困境。

他感叹过命运不公,也在漆黑的夜里抹眼泪。王维拜谒过济州的长官,结果就是没结果。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遭遇,理想和现实产生剧烈冲突,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就此沉沦。王维选择和自己和解。

那个锋芒毕露的少年被磨去棱角,逐渐变得圆润温柔,他不再说宏大的梦想,而是踏踏实实地活在当下。

既然活在当下,就要接受当下的一切。王维很少有吐槽命运不公的诗句,也没有怀才不遇的怨愤,就连妻子去世后,也没有留下半点怀念的痕迹。他把所有的想法都内化于心,不再向外表达。不是不想说,而是没必要说。

那些困扰王维的烦恼,经过内心的思考,他早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就没必要在语言上进行激烈的表达了。

这是一种难得的修养,很多人一辈子都悟不到。可王维是学佛的,经过多年煎熬,他终于把内在佛法和外界感悟融会贯通。

明白了,也就通透了。

郭德纲说过:“人在三十岁之前不狂是没出息的,人在三十岁之后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三十岁之后的王维不狂了,慢慢也出息了。

· 0 4 ·

活得通透的人,往往比较平静。

公元735年,张九龄伸出温暖的大手,把王维拉回朝廷,虽然只是正八品的右拾遗,起码算是归队了。

第二年,吐蕃攻打小勃律,作为小勃律的宗主国,唐朝不能眼睁睁看着小弟被欺负,于是命令河西节度使出兵维权。

战争进行得很顺利,河西军在青海大破吐蕃。

公元737年,唐玄宗亲自让王维出差,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慰问作战胜利的河西军队,然后就地参军做节度判官。也就是说,出去就不要回来了。

西北到处是戈壁滩,夏日骄阳晒在身上火辣辣的。王维骑着马,扛着天子赐予的旌节,缓慢而有节奏地走向河西大营。

他在多年前曾羡慕过边塞生活,现在终于来到真正的军营,以后或许有立功的机会,实现曾经幻想过的未来。但他却无悲无喜,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是的,王维很平静,仿佛没有什么外界纷扰能够打动他,他知道与其想太多没有意义的事,不如做好手头的工作。此时的王维,连写诗都不带感情: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只是把看到的景象如实写出来,不愿意再有哪怕一笔多余,更不愿意加入自己的主观情绪。他就像写生的画家,述而不作。和那些遇事就争得面红耳赤的人相比,王维显得特别平静克制,而这种克制就是人生最美的留白。

· 0 5 ·

公元744年,王维在蓝田买了一栋别墅,开始经营自己的小日子。

那是宋之问的旧宅,坐落在蓝田的辋川山谷中,里面有完整的园林、湖泊和亭台楼阁。据《辋川集》描述,这座园林别墅占地很大。从山口进入,迎面而来的是孟城坳,背后就是种满青松的华子岗。然后一直向前走,能看到一片宽阔的湖,湖边有茅庐,庐屋后又是茂密的竹林。

如此宽敞的庄园,不好好装修一下都对不起买房钱。但不好意思,王维根本没有装修。他甚至把屋内原有的物件都拆除了,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可谓简约素雅到了极点。

茶铛用来煮茶喝水,经案用来读佛经,绳床用来睡觉,药臼用来捣药……只要保证基本生活就行了,仅此而已。

一般来说,越需要包包、房、车来炫耀的人,其实内心越不自信,而越是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反而是内心强大的狠角色。

此时王维的内心已经十分充实,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装饰自己,面对所有的苦恼、迷茫和纠结,他都能透过迷雾,直指问题的本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何来烦恼?

所谓四十不惑,不正是这样吗?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不如随它去,何必庸人自扰。只有如此通透的境界,才能适应极简生活。

我们在生活中很难做到这样。五分钟不看手机就觉得缺了点什么,家里不塞满东西就觉得没有安全感,这其实是缺少生活的阅历和思考。

但思考能力不会随着年龄而增长,恰恰需要主动琢磨,就像百战百胜的将军一样,只有经历无数次胜负和复盘,才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绝对不是鸡汤。因为不可能人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与其浑浑噩噩,不如做清醒的旁观者。正是活得不惑的王维,才能写出无悲无喜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简约素雅到了极致。类似的还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明白有些事不可为,有些事又不愿为,所以不如去他大爷的,我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

· 0 6 ·

那年春天,渭城刚下过一场春雨,路边的柳树也吐出新芽。

一位姓元的朋友要出使安西,王维到渭城送行。他端起一杯酒对朋友说:“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哦,不对,王维吟了一首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和朋友分别了,紧接着安禄山不远千里而来,伸出胖胖的双手要来和他做朋友。

公元756年6月,唐玄宗收拾行李跑路,王维来不及跟随,被汹涌而来的安史叛军抓住。同时被抓的还有杜甫,只是杜甫的官职太小了,人家看不上。王维就不一样了,已经红了三十多年的金牌填词人,几乎没人不认识。安禄山非要给王维一个官做。

王维数次想跑都不成功,不得已做了安禄山的给事中。这是个正五品的官职,工作岗位就在安禄山身边。算是平调,只不过换了老板。

第二年长安收复之后,王维由于履历有污点,又被朝廷抓了,按照律法是要被砍头的,但他赶紧拿出一首诗作证: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唐肃宗看到以后顿时生出恻隐之心,再加上弟弟王缙愿意用功名给哥哥赎罪,王维才保住一条命。

经过此次劫难,王维彻底死心了。白天按时上班,晚上回家礼佛,平时不吃肉不喝酒不应酬,周末跑到辋川别墅中钓钓鱼敲敲木鱼;需要拍马屁的时候,说说“万国衣冠拜冕旒”,不需要的话就经营好自己的日子。

我觉得这不算懒政,王维只是不愿意蝇营狗苟而已,该做的事情都能办得很妥帖,除此之外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没什么错。

如此过了几年,他突然预感到要不行了,于是让仆人摆好笔墨纸砚,给远在凤翔的王缙写了离别信,给其他亲戚朋友也留下遗言。

然后,安然离世。

· 0 7 ·

曾经有朋友和我说:“如果一个人见识过世界,一定会明白别人的不得已,然后可以更加包容地看待人和事。没有戾气,更多的是理解。”

我懂他的意思,但我实在做不到,看到不平的事忍不住要说,看到肮脏的人也忍不住要骂,受了气也要报复回去。

其实我并不喜欢急吼吼的自己,说到底还是思考得不多,见到的世界不大,修养还不够好。

王维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典范。他是我一直想成为的人,哪怕终究只能望其项背,这条修炼之路也要一直走下去。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