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梗概:南安府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知书识字,在游园后触景生情,梦中遇到书生柳梦梅,与其共云雨之欢。杜丽娘醒后因思念柳梦梅抱病而亡。杜宝夫妇将其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下,并修建梅花观安置其灵位。杜宝夫妇后奉圣旨离家,与叛军作战。恰逢柳梦梅进京赶考路上,留宿梅花观,杜丽娘的鬼魂与柳梦梅半夜相会。在杜丽娘的指引下,柳梦梅开棺,杜丽娘回生,柳、杜私订终身。杜宝平乱有功,但与太太甄氏失散,以为甄氏已死。柳梦梅战乱后只身找到杜宝,但杜宝不相信女儿复活,反认定柳梦梅妖言惑众,将其囚禁,并要将其问斩。这时柳梦梅中状元的消息传来,皇帝召见杜宝一家,认可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婚姻。杜宝也和甄氏团聚。
一、大观园与后花园
大观园是一座情爱的花园。
在这个花园里,发生了不少情爱故事。除了宝、钗、黛的感情纠葛,还有宝玉和袭人的初尝禁果,小红、贾芸的相思传帕,贾蔷和龄官的两厢痴愿,司棋和表哥的半夜**等等。
只怪这座园子太美、太浪漫,撩动了少男少女们的春心。
大观园里湖光山色,美丽如画,李纨形容它“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黛玉形容它“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宝钗形容它“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这座大观园的原型到底在哪里呢?
对此红学家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金陵小仓山的随园,以前是曹家所建,后来辗转由清代学者袁枚买下;也有人说是在北京后海边上的一个园子,周汝昌先生则具体指向北京后海的恭王府;还有人说是北京的芷园、南京的明故宫、南京的织造府等等。
个人觉得这些都不是大观园最主要的原型。大观园的原型应该是《牡丹亭》中的后花园,因为大观园中的有些东西,只有这个后花园里有,其他那些园子里都没有。
比如说花神。
大观园里可是有花神的,这点很多人可能没注意。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有读者可能会问,祭拜花神并不能说明真有花神存在吧?但如果你留意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给巧姐治病时说的话,就会发现这花神好像真的在这园子里!
刘姥姥道:“小姐儿只怕不大进园子,生地方儿,小人儿家原不该去。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会走了,那个坟圈子里不跑去。一则风扑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他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依我说,给他瞧瞧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了。”一语提醒了凤姐儿,便叫平儿拿出《玉匣记》着彩明来念。彩明翻了一回念道:“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凤姐儿笑道:“果然不错,园子里头可不是花神!只怕老太太也是遇见了。”一面命人请两分纸钱来,着两个人来,一个与贾母送祟,一个与大姐儿送祟。果见大姐儿安稳睡了。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南京的随园可没有花神,北京的恭王府也没有花神,但《牡丹亭》的后花园中可是有花神的!
〔末扮花神束发冠,红衣插花上〕“催花御史惜花天,检点春工又一年。蘸客伤心红雨下,勾人悬梦采云边。”吾乃掌管南安府后花园花神是也。因杜知府小姐丽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杜小姐游春感伤,致使柳秀才入梦。咱花神专掌惜玉怜香,竟来保护他,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而且,在杜丽娘到后花园春游之后,就是这个花神带她入梦,让她在梦中和柳梦梅云雨欢会的。
花神是百花之神,也是情爱之神。后花园中有花神,因为《牡丹亭》中的后花园就是一座情爱的花园。
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南安的太守,这后花园就是南安府的后花园。这个后花园景致秀丽,“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情爱故事,就是从杜丽娘游园开始的。
只因老爷延师教授,读到《毛诗》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悄然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春香因而进言:“小姐读书困闷,怎生消遣则个?”小姐一会沉吟,逡巡而起。便问道:“春香,你教我怎生消遣那?”俺便应道:“小姐,也没个甚法儿,后花园走走罢。”
——《牡丹亭》第九出《肃苑》
〔贴〕故此了。小姐说,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书要埋头,那景致则抬头望。如今分付,明后日游后花园。〔末〕为甚去游?〔贴〕他平白地为春伤。因春去的忙,后花园要把春愁漾。〔末〕一发不该了。
——《牡丹亭》第九出《肃苑》
“后花园要把春愁漾”。可见,这个后花园是少女怀春、伤春之地,也就是情生之地。
在这个后花园里,杜丽娘触景生情;在这个后花园里,杜丽娘和柳梦梅梦中相会;在这个后花园里,杜丽娘寻梦不得;在这个后花园里,死后的杜丽娘化为鬼魂,与柳梦梅夜半相会;在这个后花园里,柳梦梅将杜丽娘的棺木打开,助杜丽娘回生,两人结成连理……
南安府的后花园就是一个情爱的花园。
荣国府的后花园呢?同样如此。
元春省亲后,贾宝玉和女孩子们都搬进大观园里住。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住进园子里的怡红院、潇湘馆和蘅芜苑,三人间微妙的感情纠葛从此开始。
大观园也是情生之地。
林黛玉在大观园中漫步时,因为听到戏班唱《牡丹亭》的曲子而感慨缠绵、心痛神痴,而她听到的正是杜丽娘在游园后的唱词!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都是杜丽娘形容后花园的唱词。林黛玉在大观园中听到这些唱词,大观园和后花园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
而且,这里描写林黛玉的情生,文字有些蹊跷,曹雪芹点到为止,但似乎有点性暗示。
“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
听到一句唱词,怎么就站立不住了?我以前读到这里也没多想,只感叹林黛玉内心太敏感,身体也弱了点,所以就蹲身坐下了。
但后来仔细看了看“你在幽闺自怜”这句话的语境,才发现这部分唱词原来是一段艳曲!讲的就是杜丽娘在梦中受到柳梦梅的挑逗,然后两个人在后花园里**的那一段:
〔生〕恰好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枝乎?〔旦作惊喜,欲言又止介〕〔背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生笑介〕小姐,咱爱杀你哩!〔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那边去?〔生〕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合〕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生强抱旦下〕……〔鲍老催〕〔末〕单则是混阳蒸变,看他似虫儿般蠢动把风情扇。一般儿娇凝翠绽魂儿颠。这是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呀,**邪展污了花台殿。咱待拈片落花儿惊醒他。〔向鬼门丢花介〕他梦酣春透了怎留连?拈花闪碎的红如片。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看见没有?柳梦梅唱完“在幽闺自怜”这句,就强抱着杜丽娘温存欢会去了,而且后面还有很多隐晦描写**的唱词。再想想林黛玉听后为什么会“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
你懂的。
这回的回目就叫做“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曹雪芹也承认牡丹亭是艳曲。不过多说一句,既然是艳曲,怎么可能“警”芳心呢?用个“迷”字还差不多。我忍不住想说:“老曹,你这个‘警’字用得太虚伪了!”
不过听听艳曲又怎样?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就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自由的奇女子。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也有觉醒的自我意识,敢于挑战礼教的约束,是杜丽娘人格的延续。
不过这种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在几百年前有点过于前卫,因此难免受到周围环境的打压。杜丽娘的丫鬟春香第一次提到这个象征着情爱的后花园,就被陈最良老师用荆条打。
〔末〕哎也,不攻书,花园去。待俺取荆条来……〔末〕又引逗小姐哩。待俺当真打一下。〔末做打介〕
——《牡丹亭》第七出《闺塾》
杜丽娘的母亲甄氏也不同意女儿去后花园。
〔老旦〕你这贱材,引逗小姐后花园去。倘有疏虞,怎生是了!〔贴〕以后再不敢了。〔老旦〕听俺分付:
〔征胡兵〕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拈花翦朵。问绣窗针指如何?逗工夫一线多。更昼长闲不过,琴书外自有好腾那。去花园怎么?〔贴〕花园好景。〔老旦〕丫头,不说你不知:
〔前腔〕后花园窣静无边阔,亭台半倒落。便我中年人要去时节,尚兀自里打个磨陀。女儿家甚做作?星辰高犹自可。〔贴〕不高怎的?〔老旦唱〕厮撞着,有甚不着科,教娘怎么?小姐不曾晚餐,早饭要早。你说与他。
——《牡丹亭》第十一出《慈戒》
同样地,在《红楼梦》中,大观园这个环境也备受家长们提防。袭人就曾劝王夫人让宝玉搬出大观园,王夫人听了大为赞赏,后来还抄检了这园子,就是怕有“见不得人”的事发生。
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
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就忘了。你今儿这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可见,无论是后花园还是大观园,都因为是情生之地,而成为家长们的忌讳之地。
另外,说大观园借鉴《牡丹亭》的后花园,还因为大观园里就有牡丹亭!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
——《红楼梦》第十七回
那么《牡丹亭》中的后花园呢?
偶到后花园中,百花开遍,睹景伤情。没兴而回,昼眠香阁。忽见一生,年可弱冠,丰姿俊妍。于园中折得柳丝一枝,笑对奴家说:“姐姐既淹通书史,何不将柳枝题赏一篇?”那时待要应他一声,心中自忖,素昧平生,不知名姓,何得轻与交言。正如此想间,只见那生向前说了几句伤心话儿,将奴搂抱去牡丹亭畔,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后花园中也是“牡丹亭”“芍药阑”并提!而且“牡丹亭”“芍药阑”都是情爱欢会的地点。大观园对南安府后花园的借鉴还不够明显吗?
不仅如此,大观园和南安府后花园一样,里面还有一个道观!
后花园中的道观叫做梅花观,是杜丽娘死后她的父母修的,里面安置了杜丽娘的神位。梅花观由石道姑看守。
〔外〕陈先生有事商量。学生奉旨,不得久停。因小女遗言,就葬后园梅树之下,又恐不便后官居住,已分付割取后园,起座梅花庵观,安置小女神位。就着这石道姑焚修看守。那道姑可承应的来?
——《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
大观园中的道观叫做栊翠庵,由妙玉看守。而且有意思的是,栊翠庵和梅花观一样,里面也有梅花!
李纨笑道:“也没有社社担待你的。又说韵险了,又整误了,又不会联句了,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众人都道这罚的又雅又有趣。宝玉也乐为,答应着就要走。
——《红楼梦》第五十回
宝玉笑向宝钗黛玉等道:“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
——《红楼梦》第五十回
所以说,大观园里不仅有花神,有牡丹亭,还有梅花观!
这不就是全部场景的照搬吗?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宝琴的怀古诗最后一首是《梅花观怀古》,指的就是《牡丹亭》后花园的梅花观。曹雪芹的这些诗词和文字,就像注解一样在向《牡丹亭》致敬。
二、林黛玉与杜丽娘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在这里脂砚斋的批语是“《牡丹亭》中,伏黛玉死”。这批语说明林黛玉和杜丽娘有同样的结局。
实际上,林黛玉和杜丽娘的相似性是全方位的:
(1)同样的身世:林黛玉和杜丽娘一样,都是大家闺秀(林黛玉的父亲是兰台寺大夫林如海;杜丽娘的父亲是南安知府杜宝)。两人还都是独生女,父母都爱如珍宝。
(2)同样的才情:林黛玉和杜丽娘都才情极高(林黛玉有《葬花吟》等佳作;杜丽娘有咏柳诗,还能作自画像)。
(3)同样的追求:林黛玉和杜丽娘都是追求个性独立、爱情自由的奇女子。
(4)同样的结局:林黛玉和杜丽娘都是因情而病,因病而亡,因情回生。
除此之外,林黛玉和杜丽娘还各有一个反派老师。林黛玉有个老师叫贾雨村,杜丽娘有个老师叫陈最良。这两个人物在书中都起着同样的作用,就是带来祸端。
陈最良是个迂腐的老儒,他险些让柳梦梅丧命。柳梦梅将杜丽娘从坟墓中救出复活,但不明就里的陈最良却向杜宝揭发柳梦梅偷坟掘墓。这引发了杜宝后来囚禁柳梦梅,差点将其处决。
贾雨村是个被革职的官员,因受到贾政推荐才平步青云。但贾雨村之后为了上位背叛贾家,直接导致贾家的抄家、贾宝玉的入狱。这从贾雨村之前对甄世隐的忘恩负义就能看得出来。
如果我们仔细比较一下杜丽娘和绛珠仙子(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生轨迹,就会发现两者几乎也是一模一样!关于这一点,前文已做详细比较,此处不赘述。
三、《红楼梦》中的《牡丹亭》
除了场景和主要人物的借鉴,《红楼梦》还借用了《牡丹亭》里的很多文本细节和深层次寓意。
(一)林黛玉和薛宝钗
1.茗玉小姐
《牡丹亭》:第一出的开场诗里有“玉茗堂前朝复暮”。——《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其作者汤显祖又称“玉茗先生”。
《红楼梦》:刘姥姥讲了“茗玉小姐”死后还魂的故事。
解析:故事中的“茗玉小姐”身世和林黛玉完全相同,也和杜丽娘十分相似。这个故事暗示林黛玉的结局将和杜丽娘一样,为情而死,之后绛珠仙子又为情还魂。
2.三生石
《牡丹亭》:“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多则是飞来石,三生因果”。
《红楼梦》:“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解析:《牡丹亭》中的“三生路”“三生因果”,是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三世情缘:杜、柳的梦中情缘,杜死后的人鬼情缘,以及杜复活后二人的婚姻。《红楼梦》中绛珠仙草生长在“三生石畔”,寓意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也将经历三世情缘:神、绛在仙界的情缘,人间宝玉与黛玉的木石之盟,以及绛珠仙子还魂薛宝钗后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姻。
3.茜纱
《牡丹亭》:“明窗新绛纱”。——杜丽娘的窗纱。
《红楼梦》:宝玉与黛玉修改《芙蓉女儿诔》,其中有“茜纱窗下,小姐多情”。
解析:“茜纱”和“绛纱”都是红色的纱,再次暗示林黛玉和杜丽娘的承袭关系。
4.颦颦
《牡丹亭》:“‘颦有为颦,笑有为笑。’不颦不笑,哀哉年少。”——杜丽娘重病之时。
《红楼梦》:“莫若‘颦颦’二字极好。”——宝玉为黛玉起名。
5.血泪
《牡丹亭》:“冷惺忪红泪飘零”——血泪。
《红楼梦》:“绛珠仙子”“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血泪。
6.牡丹
《牡丹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且在这牡丹亭内进还魂丹”。
《红楼梦》:薛宝钗抽花签得到“艳冠群芳”的“牡丹”。
解析:杜丽娘在牡丹亭还魂,牡丹本身就是还魂的标志。薛宝钗抽花名时抽到牡丹,暗示宝钗与还魂之间的联系。
7.金钗
《牡丹亭》:“金钗客寒夜来家,玉天仙人间下榻”“你看他含笑插金钗”“泥渍金钗”——金钗客就是还魂后的杜丽娘。
《红楼梦》:“薛宝钗”“金锁”“金玉良姻”。
解析:金钗在《红楼梦》中与金、钗二字最配的当然是薛宝钗。林黛玉还魂后的薛宝钗,正与《牡丹亭》中“金钗客”完全对应。
8.扫花
《牡丹亭》:“欲唤花郎,扫清花径”。——杜丽娘游后花园前,请花郎扫花。
《红楼梦》:“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脂砚斋:写出扫花仙女。)”——黛玉在大观园扫花。
解析:黛玉、宝玉扫花这个片段,主要借鉴的是《邯郸记》中的何仙姑扫花,以及后来卢生升仙、接替何仙姑在蓬莱扫花的故事。《红楼梦》的扫花片段,主要是为了衬托林黛玉、贾宝玉本来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的神仙身份,以及预示他们在幻历人间后,终将返回仙界。所以脂砚斋这里评道“写出扫花仙女”。同是《邯郸记》作者的汤显祖,看来很喜欢扫花这个细节,因此也将其嵌入了《牡丹亭》之中。
(二)贾宝玉
9.透露结局
《牡丹亭》:“有个柳梦梅,乃新科状元也。妻杜丽娘,前系幽欢,后成明配。相会在红梅观中。不可泄露。”——冥界胡判官向杜丽娘透露人物结局。
《红楼梦》:“宝玉还欲看时,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警幻仙姑通过判词和红楼梦曲向贾宝玉透露人物结局。
10.似曾相识
《牡丹亭》:柳梦梅拾到杜丽娘的自画像,“成惊愕,似曾相识”。
《红楼梦》:贾宝玉初见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11.美人画像
《牡丹亭》:柳梦梅对杜丽娘的自画像说话——
待小生狠狠叫他几声:“美人,美人!姐姐,姐姐!”……“咳,俺孤单在此,少不得将小娘子画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
《红楼梦》:
宝玉见一个人没有,因想“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极画的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冷静,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他一回。”想着,便往书房里来。刚到窗前,闻得房内有呻吟之韵。宝玉倒唬了一跳:敢是美人活了不成?
解析:画上的杜丽娘在《牡丹亭》中真的复活了。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则对画像说:“敢是美人活了不成?”
12.镜花水月
《牡丹亭》:“虽则似空里拈花,却不是空中捞月”。——杜、柳之恋。
《红楼梦》:“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宝玉与黛玉之恋情是镜花水月,宝玉和宝钗之姻缘不也是如此?
(三)甄宝玉
13.甄氏
《牡丹亭》:“内有夫人甄氏”——杜丽娘之母甄氏。杜宝一度以为夫人甄氏已被叛军杀死,但后来与甄氏重聚,以为甄氏是假的。但“真”氏怎可能是假的?
《红楼梦》:“内中只有江南甄家”。
14.真宝
《牡丹亭》:“何为真宝?”“小生倒是个真正现世宝”“由来宝色无真假,只在淘金的会拣沙”。——柳梦梅形容自己是“真宝”。“真宝”自然要对应“假宝”,“假宝”应该是暗指朝廷重臣杜宝吧?
《红楼梦》:“甄宝玉”“贾宝玉”。
15.读书人不得志
《牡丹亭》:读书人柳梦梅不得志而吟诗——“几叶到寒儒,受雨打风吹”,老腐儒陈最良不得志而吟诗——“灯窗哭吟,寒酸撒吞”。
《红楼梦》:读书人贾雨村不得志而吟诗——“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解析:无论正面和反面人物,读书人不得志,看来都是通病。何尝不是汤显祖和曹雪芹的自我写照?
16.无才补天
《牡丹亭》:“这秀才像是柳生,真乃南海遗珠也”——柳梦梅那时是个未被选用的贤才。
《红楼梦》:“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无材可去补苍天”“于国于家无望”。——无论是石头、贾宝玉还是曹雪芹自己,都恰似“南海遗珠”。
(四)湘云
17.湘云与鹤
《牡丹亭》:“剪一片湘云鹤氅”。
《红楼梦》:“湘云”“寒塘渡鹤影”(湘云诗)。
18.云散高唐
《牡丹亭》:“高唐云影间”。
《红楼梦》:“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19.夜深花睡
《牡丹亭》:还则怕夜深花睡么?
《红楼梦》:只恐夜深花睡去。(都引苏轼海棠诗)
(五)其他
20.南安
《牡丹亭》:“南安太守”——杜丽娘之父杜宝。
《红楼梦》:“南安郡王”“南安太妃”。
21.资助上京赶考
《牡丹亭》:钦差苗舜宾资助柳梦梅上京赶考。
《红楼梦》:甄世隐资助贾雨村上京赶考。
22.虎兕
《牡丹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红楼梦》:“虎兕相逢大梦归”。
23.聪明反被聪明带
《牡丹亭》:“这是聪明反被聪明带”。
《红楼梦》:“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24.麒麟、白首
《牡丹亭》:“则无奈丹青圣主求,怕画的上麒麟人白首”。
《红楼梦》:“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看到这里,说《红楼梦》借鉴《牡丹亭》好像都有点委屈《牡丹亭》了。我觉得更准确的表达是:《红楼梦》就是《牡丹亭》的扩写!
什么?咱对曹雪芹又太狠了?要不这么说吧:《牡丹亭》是《红楼梦》的艺术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