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头和《石头记》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
之所以叫做《石头记》,因为据书上说,《红楼梦》的全文竟是自然显现在一块大石上的。这座大石位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上面记录了这块大石在人间的经历。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红楼梦》第一回
空空道人访道求仙的路上看到了大石上的文字,觉得有趣,就把文字抄录了下来,最后由曹雪芹编纂成书。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红楼梦》第一回
如果真的是这样,这本《石头记》就根本没有作者,是一本天作之书了。然而,脂砚斋在这里批语道:“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
可见,这《石头记》就是曹雪芹自己写的,他只是假托天书之名,增加这本书的神秘色彩而已。
但是根据小说的设定,这石头上为什么会出现文字呢?
原来,这石头本来就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由于无才补天,被弃而不用,因此整日“自怨自叹”“悲号惭愧”。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红楼梦》第一回
正好有一天,一僧一道两位仙人路过,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石头听了就起了凡心,央求一僧一道带它到人间体验一番。一僧一道只好同意,就“大展幻术”,把这石头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然后把它夹带到人间。
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一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红楼梦》第一回
僧人用幻术把这块石头变成的玉,就是通灵宝玉。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着的玉,就是这石头在人间的幻象。
子兴叹道:“……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
——《红楼梦》第二回
我们知道,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他到人间也是因为凡心偶炽,想体验一下这里的温柔富贵乡。于是一僧一道就在神瑛侍者投胎贾宝玉的时候,把这玉夹带在贾宝玉的嘴里,和贾宝玉一同降生人间。这样,当神瑛侍者通过贾宝玉这个幻象体验人生的时候,石头同时通过通灵宝玉这个幻象体验人生。
说起来很像打游戏。
但区别是,神瑛侍者在游戏人间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个神仙,他认为自己只是贾宝玉,一个凡人而已。
而石头就成了神瑛侍者人间游戏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总结一下,石头经历了三生的故事。
仙界:女娲要补天,造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单这块石头没有被用到。这石头每日自怨自艾,恰好遇到两位神仙,于是央求他们把它带到人间享受。
人间:两位神仙大施幻术,把石头变成通灵宝玉。这通灵宝玉被婴儿贾宝玉衔着降生人间,从此和贾宝玉一起经历了红尘中的“荣华富贵”“美中不足”“好事多磨”。
仙界:贾宝玉结束人间幻历,归位神瑛侍者,通灵宝玉也变回石头,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石头上面记录了它在人世间的所见所闻。这些文字后来被空空道人带到人间,由曹雪芹编纂成书,取名《石头记》。
可见,石头的故事是始于仙界,经过人间,最后又终于仙界。
石头是红尘幻历的记录者,也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人间奇缘的见证人。
二、石头的原型
石头这个“人物”的设计,新奇有趣,为《红楼梦》增加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石头与神瑛侍者的相互映照,也提升了叙事的整体美感。但是石头这个“人物”并不是曹雪芹凭空想象出来的,他至少借鉴了《邯郸记》中的磁枕、《牡丹亭》中的石道姑、《一捧雪》中的玉杯、甚至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等若干原型。
1.《邯郸记》中的磁枕
《邯郸记》中的磁枕是吕洞宾从仙界带到人间的,它的功能是帮助卢生进入梦境、体验人生。在卢生大彻大悟后,才发现“当初是打从这枕儿里去”,“难道这一星星都是谎?怎教人不护着这枕儿心怏?忽突帐,六十年光景,熟不的半箸黄粱?”
《红楼梦》中的石头和《邯郸记》中的磁枕很相似。石头也是仙人(二仙)帮助带到人间的,也是交给凡人(贾宝玉)使用的。石头和磁枕都与如梦人生密切关联,但作用稍有区别:磁枕是引领卢生进入梦幻人生的道具,而石头则是梦幻人生的记录者。《邯郸记》和《红楼梦》的设定类比如下:
《邯郸记》-《红楼梦》
吕洞宾-二仙(度人的神仙)
磁枕-石头/通灵宝玉(神仙带到人间的宝物)
卢生-贾宝玉(被度的人)
当然,石头的“戏份”远远超过《邯郸记》中的磁枕。
石头作为《红楼梦》的一个重要视角,有时还会跳脱开本来的叙事节奏,以第一人称叙述情节,十分有趣。例如第十五回,宝玉抓到秦钟的把柄后,就寝时“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这时突然转换成通灵宝玉的视角,来了一句第一人称的叙述:“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账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
通灵宝玉有时还会在关键时刻出现,扭转乾坤。例如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受到马道婆妖术蛊惑,生命垂危。这时二仙出现,利用通灵宝玉治愈了贾宝玉的病。癞头和尚还对通灵宝玉讲了一段话:
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可叹你今朝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癞头和尚对通灵宝玉说“沉酣一梦终须醒”,再次强调了后文人间梦醒的情节,而“冤孽偿清好散场”,也预示着石头最终的回归。可见,石头一直伴随着《红楼梦》故事,作为主人公人间幻历之旅的旁观者和见证者,贯穿全书始终。
2.《牡丹亭》中的石道姑
石头这个角色,除了借鉴《邯郸记》中的磁枕,还借鉴了《牡丹亭》中的石道姑这个人物。石头和石道姑有如下相似点:
(1)同样的名字:都有“石”字。
(2)同样的出身:都是被人所弃。
石头的出身是: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石道姑的出身是:
贫道紫阳宫石道姑是也。俗家原不姓石,则因生为石女,为人所弃,故号“石姑”。
(3)同样的特质:通灵
通灵宝玉之所以有“通灵”这两个字,因为它是神仙带到人间的,本身就带有仙气,还具有“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的功能。第二十五回贾宝玉被赵姨娘施邪术弄得奄奄一息时,通灵宝玉还被一僧一道用来治疗贾宝玉的病。
石道姑也是连接凡人和冥界、可以通灵的角色。在杜丽娘临死之前,石道姑也去为杜丽娘治过病,为杜丽娘贴过符、念过咒。特别是石道姑为杜丽娘“开设道场”“招魂”之后,杜丽娘的鬼魂马上就出现了。可见石道姑特殊的通灵身份。
(4)同样的作用:故事的见证者、婚姻的缔结者
《红楼梦》中的石头幻化成通灵宝玉后来到人间,一直伴随贾宝玉,成为贾宝玉人间故事的见证者。这一点与石道姑的作用也比较类似。因为石道姑在《牡丹亭》故事中充当的角色基本上就是柳梦梅和杜丽娘爱情的见证者。
另外,《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还是金玉姻缘的缔结者。大家知道,薛宝钗和贾宝玉之所以被称作“金玉姻缘”,是因为薛宝钗有一把金锁,而贾宝玉有一块通灵宝玉。“(薛宝钗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说,石头/通灵宝玉还充当了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的缔结者。
这个婚姻缔结者的作用很可能也是承袭《牡丹亭》里的石道姑的,因为石道姑不仅帮助柳梦梅开棺复活了杜丽娘,而且还成全了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婚姻,也是二人婚姻的缔结者。
3.《一捧雪》中的玉杯
《一捧雪》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关于玉杯“一捧雪”的故事。戏文内容前文已做过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一捧雪》和《红楼梦》的设定类比如下:
《一捧雪》-《红楼梦》
一捧雪玉杯 - 石头/通灵宝玉
莫怀古 - 贾宝玉(玉的主人)
严世藩 - 忠顺王(夺玉者)
汤勤 - 贾雨村(卖主求荣者)
三、《石头记》的三段落
石头经历了三生三世,而石头上呈现的《石头记》也是个三生三世的故事。
《石头记》前八十回的叙事是从仙界开始的,故事的展开则在人间。八十回后,除了要完结人间的故事,《石头记》最终会以仙界的情节作结尾。这是因为:
1.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下凡有去有还
按照书里第一回的设定,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本是仙界的神仙,他们两个一同下凡,神瑛侍者是为了“造历幻缘”,绛珠仙子是为了还泪: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既然如此,当“造历幻缘”和还泪的过程结束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必然会返回仙界。因而仙界的情节在最后必不可少。
2.“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总纲
第一回里二仙师与顽石的对话,也揭示了全书的总纲: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在这里脂砚斋做出重要批语:“四句乃一部之总纲”。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总纲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其中“乐极悲生、人非物换”预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则是《红楼梦》真正的大结局。
那么是谁“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呢?当然只能是主要人物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因此,在宝玉、黛玉、宝钗离开人世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归位仙界,应该是《红楼梦》的必然结局。
3.《邯郸记》的黄粱梦醒
元春点的第三出戏是《邯郸记》中的《仙缘》,脂砚斋称其为全书四个“大过节、大关键”之一。要想了解《红楼梦》八十回后发生了什么,必须先了解《邯郸记》和《仙缘》。
《邯郸记》的故事是这样的:吕洞宾离开蓬莱仙境前,告诉扫花的何仙姑他要到人间度人;吕洞宾到人间遇见卢生,送给卢生一枕,带其入梦。在梦中,卢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入赘、中状元、开疆扩土、远征吐蕃立功、受奸臣诬陷而被抄家、被流放险些丧命、冤情得雪官复原职、晚年奢侈、最后去世。卢生梦醒后发现一切都是虚幻,从而大彻大悟,随吕洞宾到蓬莱仙境,接替何仙姑在天庭扫花。
元春点的《仙缘》,又称《合仙》,是《邯郸记》的最后一出戏,讲的是卢生黄粱梦醒以后的内容:吕洞宾将开悟后的卢生带到蓬莱仙境拜见八仙,八仙一一调侃了卢生梦中的一生经历,让卢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功名利禄的可笑以及人间欲望的虚幻,最后欣然接受在仙境扫花的差事。
《邯郸记》正是由仙境、人间、仙境三个大段落构成的。《仙缘》作为《邯郸记》的最后一部分,讲述的正是卢生随吕洞宾返回仙境的故事。
既然脂砚斋说《邯郸记》的《仙缘》伏全书的“大过节、大关键”,那么《红楼梦》在结尾应该会出现类似《仙缘》的、以仙境为场景的情节。
有心人还会发现,《红楼梦》开场时二仙谈论下凡度人的台词与吕洞宾在《邯郸记》开场的台词也相映成趣:
《红楼梦》第一回二仙对话: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
《邯郸记》第三出吕洞宾和何仙姑对话:
(见介)洞宾先生何往?(吕)恭喜你领了东华帝旨,证了仙班。果老仙翁诚恐你高班已上,扫花无人,着我再往尘寰,度取一位。敢支分杀人也!
《红楼梦》第一回中二仙说“到头一梦”,这个梦与《邯郸记》中的黄粱梦其实是异曲同工。等梦醒后,人生幻历结束,就是“万境归空”,回归仙境。
因此,《红楼梦》与《邯郸记》一样,也是仙境、人间、仙境的三段结构。
四、神瑛侍者的觉悟之旅:思凡-痴迷-觉悟
在仙境、人间、仙境的大结构下,《红楼梦》第一个叙事主线是神瑛侍者从思凡,到痴迷,再到觉悟的旅程。
1.痴人贾宝玉
贾宝玉是个痴人。
贾宝玉一出场就凸显了这个“痴”字。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问她是不是也有玉。当黛玉说她没有玉时,宝玉就“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也有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亦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就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红楼梦》第三回
贾宝玉有痴病,是因为前世的神瑛侍者“凡心偶织”,要“造历幻缘”。因此,神瑛侍者化身成的贾宝玉天生就有一种痴病。所谓“凡心偶织,是以孽火齐攻”。
贾宝玉的痴病,来自对尘世的眷恋,来自对爱情的执着。
随着宝玉和黛玉感情越发深厚,宝玉的痴病就更加严重了。曾经有一次,宝玉只是从紫鹃那里听说黛玉要回老家,痴病就突然发作了,而且半天都缓不过来。
正说着,人回林之孝家的、单大良家的都来瞧哥儿来了。贾母道:“难为他们想着,叫他们来瞧瞧。”宝玉听了一个“林”字,便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贾母听了,也忙说:“打出去罢。”又忙安慰说:“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宝玉哭道:“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贾母道:“没姓林的来,凡姓林的我都打走了。”一面吩咐众人:“以后别叫林之孝家的进园来,你们也别说‘林’字。好孩子们,你们听我这句话罢!”众人忙答应,又不敢笑。一时宝玉又看见了十锦格子上的西洋船模,便指着乱叫说:“那不是接他们来的船来了,湾在那里呢。”还将船“掖在被中”,笑道:“可去不成了!”一面说,一面死拉着紫鹃不放。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在八十回后,当贾宝玉得知林黛玉死后,肯定会悲痛欲绝,这时他的痴病会变得异常严重。
2.宝玉的渐醒渐悟
不过,伴随着贾宝玉的痴病,在书中我们还会看到贾宝玉开悟的过程。在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后,贾宝玉终有一悟,不再痴迷。
(1)红楼梦十二曲——懵懂的宝玉终有一悟
对于贾宝玉的最终开悟,《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多处伏笔,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警幻仙姑的话。
在这一回中,贾宝玉魂游太虚幻境,遇到警幻仙姑和众仙女。众仙女问警幻仙姑为何带宝玉来仙境,警幻仙姑解释道:
“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近之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警幻仙姑带宝玉神游太虚境,就是为了“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期待宝玉“将来一悟”。这里的“将来一悟”,即为宝玉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警幻仙姑对贾宝玉的警示,用了三种办法:第一、“醉以灵酒,沁以仙茗”,给宝玉品尝仙界才有的酒和茶;第二、“警以妙曲”,让宝玉观看金陵十二钗判词,欣赏红楼梦十二曲,希望通过展示人物命运帮助宝玉开悟;第三,将妹妹兼美许配给宝玉,希望以情欲声色帮助宝玉开悟。
可惜,当时的宝玉还不能领悟警幻仙姑的深意。在看完金陵十二钗判词后,宝玉的反应是——“宝玉看了不解”;而在听完红楼梦十二曲后,宝玉的反应是——“甚无趣味”;在与兼美成姻、领略男女之情后,宝玉反而堕入迷津。
看到宝玉的反应,警幻仙姑只能叹道——“痴儿竟尚未悟!”
“痴儿竟尚未悟”这六个字,说明宝玉当时还处于“痴迷”状态,但也暗示宝玉将来必有一悟。而将来的觉醒,需要贾宝玉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这需要时间。
所以说,最初的贾宝玉是痴迷的,但是在经历过“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人生后,他必将大彻大悟。贾宝玉最终将看透人世的虚幻、欲望的缥缈。贾宝玉觉悟的时刻,就是红楼梦醒之时。贾宝玉将带着一颗无欲无求的心,回到仙界,归位神瑛侍者。
(2)续《庄子》——觉悟的萌芽
贾宝玉的觉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早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宝玉就露出觉悟的萌芽。当时宝玉因为和袭人、宝钗等人闹别扭,感到很无趣,又读了《南华经》(即《庄子》),所以心生感慨,竟然下笔续写《庄子》: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能够写出“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可见这时的宝玉在经历了一些人情世故后,对人生和欲望开始产生思考。他沿着庄子的思想脉络,渐渐意识到人生如梦的道理,对世间的欲望和纷扰开始表现出无奈和怀疑的情绪。
但当时的宝玉还不能真正觉悟,第二天一早,“宝玉将昨日的事已付与度外”。而且,当第二天黛玉和宝钗调侃他续《南华经》时,他又无言以对了: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
宝玉续《庄子》,是觉悟的萌芽。之所以尚不能完全觉悟,是因为他当时涉世不深,对人生的领悟还不够深刻。但顺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想见,在宝玉经历世间所有痛苦、失去一切以后,一定会真正觉醒。
(3)沉酣一梦终须醒
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受到马道婆的诅咒,奄奄一息。一僧一道用通灵宝玉将贾宝玉治好。临走还对通灵宝玉念了一首诗:
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朝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这里的“沉酣一梦终须醒”,不仅是对石头说的,也是对贾宝玉等人说的,说明未来他们终有一天会醒悟。
(4)甄士隐的觉悟——贾宝玉的缩影
如果要探究贾宝玉的觉悟历程,甄士隐的故事是非常好的参照。我们知道,曹雪芹非常善于事先铺陈和以小见大,即在写大故事前,先通过叙述一个小故事,映射大故事的脉络。例如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讲的是王夫人听信王善保家的,为了所谓风化,自行抄检大观园。这次抄捡就是一个小故事,映射的则是后来贾家全家被官府查抄的大故事。
同样地,第一回中甄士隐的经历和觉悟,恰恰映射着贯穿全书的贾宝玉的经历和觉悟:
第一,甄士隐和贾宝玉有性格上的相似处。第一回说“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这个“不以功名为念”是不是像极了贾宝玉?
第二,甄士隐和贾宝玉都有痴处,在世间都有放不下的东西。甄士隐的软肋是——“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甄士隐最放不下的就是他的独生女甄英莲,所以当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后,他精神几乎崩溃了,后来就有一系列的家难。
如果说甄士隐(“真事隐”)对应的是曹家真事隐去、经过文学创作的贾宝玉,甄英莲(“真应怜”)对应的则是那些命运多舛、值得怜惜的年轻女子们。贾宝玉虽然看淡功名利禄,但他的痴处是对周围年轻女子们的爱怜。作为“绛洞花王”的他,总是为身边的女子们尽心尽力、忙前忙后。因此,这些女子们的悲剧和英年早逝,是他最不能够接受的。例如当秦可卿离世时,宝玉竟“喷出一口血来”;金钏儿投井后,宝玉竟缺席王熙凤的庆生宴,离家吊唁金钏儿;到了晴雯去世,宝玉痛心不已,才有了“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我们也可以想见在八十回后,黛玉、宝钗等主要人物的离世会对宝玉造成多大的打击。
所以,最让甄士隐放不下的就是独生女甄英莲,最让贾宝玉放不下的就是身边这些女孩子们。
第三,甄士隐和贾宝玉都曾受到神仙的警示和启示。在英莲出事之前,甄士隐就在梦中见到二仙,并得到警示。之后现实中的二仙又劝甄士隐把“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英莲舍给他们,实际上是警示甄士隐不要执着于人世间的欲望和羁绊,但是甄士隐当时还不能领悟。同样地,贾宝玉也是在梦中受到警幻仙子的警示,但当时也尚未悟。
既然甄士隐的小故事和贾宝玉的大故事有诸多相似之处,那么他们二人很可能有相似的结局。我们知道,甄士隐在经历了种种劫难、失去自己最珍惜的东西后,遇到跛足道人,听到《好了歌》,终于大彻大悟,跟着跛足道人“飘飘而去”了。那么同样地,在八十回后,贾宝玉在历经各种磨难、看到自己最珍惜的年轻女子们一一离世后,应该也会大彻大悟,看破红尘。
(5)从痴迷到觉悟的卢生
我们之前谈到了《红楼梦》对《邯郸记》的承袭,以及贾宝玉这个人物向《邯郸记》主人公卢生的借鉴。如果我们要了解宝玉的一生,少不了要看看卢生的经历。事实上,卢生也是经历了从痴迷到觉悟的过程。
卢生的痴迷:在进入黄粱梦前,卢生也是痴迷的,贪求人生的功名利禄。他曾对吕洞宾说:“大丈夫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饶,然后可以言得意也。”
卢生的觉悟:卢生从黄粱一梦中醒来,发现一切都是虚幻。儿子是“店中鸡儿狗儿变的”,妻子是“**青驴变的”,“君王臣宰”和其他一切“都是妄想游魂,参成世界”。于是卢生对吕洞宾说:“老翁,老翁,卢生如今醒悟了……罢了,功名身外事,俺都不去料理他。只拜了师傅吧”,“便跟师傅云游去”。
(6)神仙道化剧中的模式
实际上,无论是《邯郸梦》还是《红楼梦》,从模式上讲都属于神仙道化剧。
神仙道化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神仙向凡人说法,使他解脱,引导他升仙;另一种是原来本为神仙,因犯罪而降生人间,最后悟道又回归仙界。《邯郸梦》属于第一种,而《红楼梦》则两种兼有。
神仙道化剧从元代开始就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艺术表现形式。根据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的总结,元曲杂剧十二科排在首位的就是神仙道化剧。依照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统计,神仙道化剧占了现存元人杂剧的十分之一强。
神仙道化剧最开始的传播和流行,源于元代文人的苦闷和绝望。由于很多文人对当时的元代统治者很反感,但又无力反抗,于是便采取消极抵制、不合作的态度。因此在文艺方面,神仙道化剧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隐士思想。
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曹雪芹,都对现实社会和制度极度失望,他们的生活也都是不得志、甚至有意与统治阶级保持距离。因此,汤显祖和曹雪芹都通过神仙道化剧表达自己的出世思想,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神仙道化剧的最后一幕一般是仙戏,就是开悟后的主人公在仙界的情节。这是神仙道化剧结尾的一个套式。梁廷枏《曲话》云:“汤若士《邯郸梦》末折《合仙》,俗呼为《八仙度卢》,为一部之总汇,排场大有可观。而不知实从元曲学步,一经指摘,则屡见不鲜矣。”
元春在省亲时点了《仙缘》(即《合仙》),即是表明《红楼梦》对神仙道化剧结构的承袭,以及对贾宝玉未来觉悟的预示。
五、绛珠仙草的还泪之旅:受恩-还泪-重聚
与神瑛侍者一样,绛珠仙草的故事主线也是先后在仙界、人间、仙界这三个场景中发生的。
绛珠仙草在三生石畔受到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化作女体成仙;绛珠仙草跟随神瑛侍者下凡,先后化作林黛玉和薛宝钗,用一生的眼泪还给神瑛侍者化身的贾宝玉;最后完成人间幻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归位仙界,再次相聚。
关于绛珠仙草的还泪旅程,笔者在前文已有很多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这里我们只是强调一下,绛珠仙子在人间的故事脉络,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故事脉络几乎一模一样!
杜丽娘的人生经历可以总结为:
(1)相聚(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
(2)思念(杜丽娘思念柳梦梅成疾)
(3)去世(杜丽娘抑郁抱病而亡)
(4)还魂(杜丽娘还魂,与柳梦梅相会)
(5)成婚(杜丽娘与柳梦梅私订终身)
(6)分离(柳梦梅寻找杜父,反被杜父囚禁)
(7)重聚(皇帝成全二人姻缘)
让我们再看看绛珠仙子在人间的经历,也可以总结为:
(1)相聚(林黛玉遇到贾宝玉,二人私定盟誓)
(2)思念(贾宝玉在外,林黛玉思念成疾)
(3)去世(林黛玉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4)还魂(林黛玉死后,绛珠仙子魂附薛宝钗)
(5)成婚(薛宝钗和贾宝玉完婚)
(6)分离(婚后贾宝玉离家出走,为僧为丐)
(7)重聚(薛宝钗孤独而终,归位绛珠仙子,在仙界和神瑛侍者重聚)
脂砚斋说“《牡丹亭》中伏黛玉死”,就是因为《牡丹亭》杜丽娘的故事映射了绛珠仙草的故事脉络。看来,所谓“伏黛玉死”,并不仅仅是指死亡本身,而是还包括死亡之后的还魂、成婚、分离和重聚等情节。
如果了解了《牡丹亭》不仅是“伏黛玉死”,而且其中还包括了黛玉死后的情节,我们就能够搞清楚另一个一直困扰许多红学研究者的问题。
元春点的四出戏里,《牡丹亭》的《离魂》是最后一出,在第三出《邯郸梦·仙缘》之后。由于《仙缘》已经是仙戏了,这时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已经回到仙境了,所以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黛玉之死反而在仙戏之后?难道黛玉之死是在全书末尾么?
其实不是的。真正的原因是,《牡丹亭》的结尾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重聚。因此,把《牡丹亭》放在元春点的最后一出戏,才能预示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在仙境的重聚。这才是符合正确的时间顺序的。
六、《石头记》整体结构
总结一下,《石头记》全书总纲就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十六个字。故事先后在仙境、人间、仙境这三个场景展开,以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前世奇缘开始,最后以他们二人在仙界的重聚结尾。
全书通过三条主线进行叙事,分别是:石头的见证之旅(石头-通灵宝玉-石头),神瑛侍者的觉悟之旅(思凡-痴迷-觉悟)、绛珠仙草的还泪之旅(相聚-思念-去世-还魂-成婚-分离-重聚)。
《石头记》在叙事结构上充分借鉴了《邯郸记》和《牡丹亭》等作品,同时也属于神仙道化剧的模式。
有感于《石头记》在结构上对《邯郸记》和《牡丹亭》的承袭,特赋七律以记:
七律 梦入临川
莫道天成珠玉秀,临川旧曲尚存真。
岳阳枕入金戈梦,栊翠石积玉冢尘。
杜女春回香土暖,蘅芜绿隐绛珠身。
人生愁苦多自扰,堪羡蓬莱扫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