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安东尼尚小,只有14岁。为了安全起见,家人很快将他转入瑞士弗莱堡的圣约翰学校。但是到了1917年,战火仍在持续,德国重新占了上风,战争比众人预计得更为漫长。此时安东尼已经17岁,在爱国**的感召下,他和其他的热血青年一样,准备随时响应国家的征召,披甲上阵。
圣艾修伯里家族有尚武报国的光荣传统,安东尼的叔叔罗杰曾担任法陆军步兵团的军官,而且家族中进入陆军的人数较多,如此,安东尼也势必应该追随长辈们的脚步加入步兵团。但是,家族宗亲经商议,最终决定将安东尼送入海军服役。因为海军的伤亡率最低,并且海军一直是最坚定的保皇势力,此种决定和当年他们决定将安东尼送入勒曼的教会学校读书时,动机如出一辙。
于是,你该猜到我们将去哪里?不错。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位于巴黎圣米榭大道的圣路易预科学校。
“你在这里将看到我是如何散漫、**不羁,我依旧不是个好学生。”安东尼说,“这是我第一次尝到巴黎浮华生活的滋味,当时,即使是处于德军疲劳轰炸的危险中,巴黎依然是夜夜笙歌,歌舞升平。”
在此期间,安东尼的不良行为包括:喜欢搞恶作剧,放鞭炮扰乱课堂,打电话给消防队谎称学校着火,行为**并四处结交女友。
有一次我从学校的排水沟中爬到校外,险些被逮个正着……安东尼笑起来,显然,回忆这段往事让他想起自己曾经年少轻狂。从那次以后,安东尼就想自己在校外租住公寓。这样行动会更加自由,生活上的各种需求也能充分满足。
在巴黎生活的那段时间,安东尼由祖父手中继承遗产,母亲也有产业,他同时受到亲友们的照顾,生活无忧,自由挥霍。安东尼表示,即使德军攻占巴黎,他也不打算离开。
然而像安东尼一样的贵族子弟们并没有等到为国效力的机会。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这使很多心怀壮志的年轻人感到失望。他们并未因和平的到来而深感欣慰,反倒是对不能一圆英雄梦感到无比遗憾。安东尼正是如此,所以二战时,他积极投身到抗击纳粹的战斗中。
安东尼与飞机同行
与大战擦身而过,使得安东尼对加入海军越来越没兴趣。1919年6月,他未能通过海军的入学考试。但是,他对此毫不在乎。巧合的是,一战结束后,安东尼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保皇派人士相继辞世,祖父逝于1919年,提考德伯爵夫人逝于1920年。这两位家族核心人物的去世,让安东尼获得更多自由,他后来加入空军。他一直向往飞向蓝天。
“遇上苏多神父是我的幸运,他是一位传奇英雄,曾担任陆军的随军神父驻守战场,并在战壕里对着德军唱圣诞歌,而德军的神父以德语回应,那是1917年的圣诞节。我想,每个人都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渴望与家人团聚,拥有礼物。”在离开圣路易预科学校时,安东尼说。
我们必须提及墨里斯·苏多神父。多年以来,他一直是安东尼精神上的知己。安东尼的一生中,影响其人格发展的神父有好几位,他即是其中之一。在圣路易预科学校寄宿时,安东尼渐渐失去信仰,他向神父告解,说他对教义产生强烈质疑并怀疑夺走弟弟的上帝,苏多神父细心听他倾诉,并引导他趋于平静。不仅如此,1926年,他还帮安东尼找到最喜爱的飞行员的工作,帮助他摆脱平庸乏味的生活。
安东尼与战友
即使离开学校,安东尼也一直与苏多神父保持着深厚的感情。1931年,安东尼与康苏珞结婚,他请求神父担任他的证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