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有莘(有侁、姺、莘、辛)
方位:今河南伊川?
姓:姒
建立:远古时期
灭亡:?
主要人物:女嬉、伊尹、太姒、辛甲、辛由靡、辛有、辛伯、辛廖
一说到先秦时代的美女,名气最大的莫过于西施了。当然还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庄姜、“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息妫,以及著名的祸水妺喜、妲己、褒姒、文姜、夏姬等。然而要评选哪个国家最盛产美女,上述这些美女的国家可能都无缘折桂了——最盛产美女的国家应该是现在河南伊川一带的有莘氏。原因是有莘氏在史料中的出场多与嫁女有关,更厉害的是出场三次联姻的居然是夏商周三大王朝的创始人。有莘氏第一个出场的公主,叫作女嬉。
女嬉嫁给鲧,生下的儿子就是大禹。据说女嬉生大禹的经过也颇为曲折。根据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女嬉出行的时候看见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大概从流星上掉了颗薏米大的陨石到地球上,女嬉把它给吞了,于是就怀上了大禹。但是怎么生也生不出来,只好剖开后背,于是禹就从背上滑了出来,而大禹又是“苡”所生,所以得姓“姒”。这种感生说在民族神话中是非常流行的,之前我们也提到过不少。可以理解为当时是原始社会末期,鲧所在的部落和有莘氏通婚——其实就是集体野合,然后女嬉就怀孕生了禹,禹的生父可能根本不知道是谁,但是鲧是对方部落有名的人物,所以就安插在他头上了。
有莘氏在史料中第二次出场是夏朝末年了,当时东方的商族崛起,夏桀的统治岌岌可危。有莘氏境内有条河叫伊水,伊水附近有个贤人叫作伊尹,虽然有莘和夏同族,但伊尹却看透了夏桀的昏庸腐败,预测到夏必为商所取代。于是伊尹趁着有莘氏有公主嫁给商汤的时候,作为陪嫁的厨师被带到商汤面前。然而,伊尹从烹饪的原理中能够引申出治国之道,这让商汤对其大为折服,予以重任。此后,伊尹返回原籍有莘氏刺探消息,当时因为夏桀宠爱妃子琬、琰而冷落了妺喜,于是伊尹就和妺喜勾搭上了。两个人具体做了什么不知道,总之女人的报复是非常可怕的,伊尹成功地从妺喜这里获取了夏桀的情报。
伊尹的下一步则是让商汤通过减少对夏桀的贡赋,来试探夏桀是否在诸侯中还得人心。果然夏桀大怒,发动九夷的军队打算进攻商汤。伊尹认为,这是诸侯还顺服夏朝的表现,这时的夏桀不可以惹怒,于是建议商汤赔礼道歉并恢复贡赋。等到第二年又用这招试探,而夏桀果然就叫不动东方诸侯了。商汤则反而带领东夷,攻灭服夏的葛、韦、顾、昆吾等国,并在鸣条一举击败夏桀,进而直捣夏都阳城,夏朝就这样灭亡了。伊尹则被尊为帝师,辅佐商汤、外丙、仲壬、太甲四代,因为太甲年少无知,于是伊尹便将其流放桐宫,自己摄政三年。等到太甲懂事之后,伊尹又将其迎立。此后伊尹卒,其子伊陟和伊奋都是商朝重臣。
不过此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伊尹即位,放大(太)甲七年,大(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伊尹反而变成篡位而被杀了。其实这种黑说法产生于战国法家盛行的中原,不但与儒家的伊尹不合,与考古的伊尹也不合。在商代祭祀中,伊尹享有非常隆重的规模。不过虽然伊尹成为商朝的重臣,但有莘却似乎一直不太服商。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商朝的两个心腹大患就是邳国和姺国(有莘氏)。商王河亶甲五年,有莘氏进攻商朝诸侯班国,被商朝方伯彭国和豕韦打败,此后“姺人来宾”,愿意接受商朝的领导了。有莘氏在文献中不仅被写作“姺”,也被写作“侁”或“辛”。商代末年的有莘氏国君,叫作辛甲。
熟悉《封神演义》的朋友,可能会知道有这么一个哥们。除了姜子牙请来的一干大神外,周武王麾下也有一帮武将,当然这些人的战斗力无法和大神相比。武将里面有黄飞虎、南宫适等,还有辛甲和辛勉兄弟,不过这个辛勉是虚构的,而辛甲却是真实存在的。但他却不是武将出身,而是以有莘氏国君兼任商朝太史。辛甲在当时还算是商纣的忠臣,据说他对商纣上过七十五次奏疏劝勉,但一次都没有被采纳。于是心灰意冷的辛甲决定投靠周朝,通过召公奭的引荐见了周王,又当了周朝的太史。当时他还吟诵了古代的《虞人之箴》,虞人就是猎人,辛甲记录了猎人们说过的一些话,用来对周室百官劝勉。有莘氏的公主在当时也非常抢手,周文王被商纣囚禁的时候,闳夭、太颠、南宫适等人就用有莘氏的公主作为礼品行贿商纣,周文王得以被放回西岐。
周文王自己也捞了一个有莘氏的公主,这个公主还被立为正室夫人,这就是周武王母亲太姒。《诗经》记载:“大(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说是太姒为周文王生了一百个儿子。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宣扬太姒比较厉害,能生多子而已。实际上周文王的嫡子只有十人,分别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太姒能生十兄弟也挺厉害的。不过在《封神演义》中把太姒弄错成太姜了,实际上太姜是周文王奶奶,而周文王母亲是太任,夫人是太姒,太姜、太任、太姒合称“周室三母”。
辛甲的后代有辛由靡,是周昭王时期的辛国国君。辛由靡以勇力著称,得以担任周昭王的车右。在先秦时代一般以左为尊,战车的左边是最尊贵的射手,中间是御者,右边是矛士。这个矛士必须要手持数米长的大矛作战,非大力士不能担任。但是在国君或者主将的车上,由于要指挥击鼓,所以这个时候御者就被换到左边了,矛士依然在车右不变。辛由靡的职责就是持矛护卫。周昭王伐楚胜利,据说楚人献给昭王一艘胶水黏成的彩舟,以致周昭王在回过汉水的时候,胶船溶解,昭王和部下都漂于汉水之中。辛由靡奋力捞起昭王,当时昭王已经只是个死昭王了。
周室东迁的时候,辛国国君叫辛有。辛有返回故乡伊川的时候,见到不少披头散发在野外祭祀的人,不禁感慨道:“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果然在百年之后,秦穆公和晋惠公把陆浑的戎人赶到了伊川一带。辛有有两个儿子被派到晋国担任太史,二儿子立董氏,后人就是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的那哥们,直书“赵盾弑其君”的董狐是也。董狐的后人混得不好,逐渐沦为晋卿赵氏的家臣。董安于为赵鞅筑造晋阳城,是现在太原城的最早总设计师。
辛有之后的辛国国君,在周庄王时代有辛伯。周桓王喜欢儿子克,对太子佗却不太上心,但碍于礼法还是让太子佗继承君位,是为周庄王。大臣周公黑肩想发动政变来立王子克为君,把阴谋泄露给朋友辛国国君辛伯了。但辛伯却拒绝参与,反而劝告周公说:“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不想因此导致国家动乱,但是周公却不听。于是辛伯只好咬咬牙,向庄王打了小报告,把周公给华丽地卖了。周庄王马上捕杀了周公黑肩,王子克慌慌张张逃奔燕国去了。辛伯的后代有辛廖,当时毕国国君毕万因为丧失了封地而奔晋担任大夫,辛廖对毕万进行占卦,认为“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果然之后毕万因战功被封于魏,后人就建立了三家分晋之一的魏国。
之后的辛国国君不见于史载,但通过史料的碎片可以看出,辛国确实是个盛产美女和贤人的国度。对于辛国的地望其实也尚无定论,我们只是根据伊尹的活动推测是在河南一带。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山东曹县说、陕西合阳说等,合阳的洽川风景名胜区现在还立了“古有莘国”的石碑。当然,有莘氏到底在哪里,或者经历了如何线路的迁徙,可能永远是个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