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日子很糟糕,但我们并不糟糕(1 / 1)

我最近常常怀念没有疫情那几年的生活碎片,日子虽然有迷茫,但并不令人觉得堵塞和厌烦。飞鸟掠过高远的天空,停在高压电线上,站成音符,生活的每一天都在奏乐。

大学门口永远不断往复的18路公交车,学生们挤满车厢,我也在其中,每个人都不戴口罩,左肩摩擦右肩,公交司机一路爆粗口,把车开得飞快。

只是再快的车,也开不进个体当下的人生,那些在当时看来平平无奇甚至觉得无聊的日子,现在竟觉得想再经历一遍。

和雪碧打电话,她邀请我明年夏天去锡林浩特,这个邀请砸进我最近不断停摆的生活里,像颗棱角分明的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让我觉得正在吃的早餐面包都带着青草香味,经历过一些人生的颠簸转折后,那些日子让我觉得鲜活。

雪碧说:“你知道吗?你是我身边唯一一个帮我完成小时候梦想的人。”

还记得读书哪会儿,我和雪碧躺在我们两户人家居住的大院里,地上衬着的纸壳硬硬的,我们对未来的描绘却无比柔软。

我们想以后住进同一幢楼房里,像电视剧《粉红女郎》那样的生活,一楼休闲,二楼休息,在卧室地板铺上柔软的白色毛绒地毯,写我们喜欢的文字,夏日的阳光照进十四岁少女的幻想,成为一种嘉奖。

这一写,我就写了许多年,从一腔热血到佛系写作,如果不写点什么,我的生活,就像妈妈手中的毛线,绕来绕去,反反复复,织出来的样子别无二致。如今,我一直在思考转型写作内容,却迟迟未动手,我欣喜于此,也痛苦于此。

我也想过,彻底的放弃写作吧,我写得很糟糕,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水准,也没有多少人看,不如认真投入到生活中,斩断那些敏感的触觉,杀死骨子里多秋的文人情怀,做一个彻彻底底融入生活接地气的人。

然而,我可以停下我写作的手指,却无法停息关于事物联想起的文学构造,那就继续吧,即使狼狈。

我回答雪碧:“那我就带着你和我的梦想,一直写下去吧。”哪怕只是零零碎碎的日记,我又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

人在年轻的时候是风,可以来自任何方向,可以停在任何地方,所以人们才会对未来感到好奇,想要冒险。

渐渐地,人就变成了一颗植物,种子落在哪里,就要在哪里生根发芽,有的种子觉得安稳,终于不用再漂泊,有的种子却觉得压抑,日复一日的人生即将上演。

生活真是个糟糕的中立者,一边标榜着未来的多彩,一边又让我们无处可走。我始终觉得,我要做那种秋收冬藏的种子,我可以在一个地方生根发芽,也可以保存自己结下的果实,让它成为我在下一个地方的种子。

但漫长的循环往复的春种秋收过程,不应带着绝望和抱怨。春种秋收本身,就伴随着储蓄力量和向上生长。

我在前两年的时候正经历人生较为黑暗的阶段,到了新的环境,虽然工作清闲,但心理上很疲惫,曾经我认为关系好的人,不断地对我以冷淡和世俗。

记得临近离开的时候,我的领导对我说:你也应该感谢她,是你的对手,也让你突破自我。”我并不记恨她,但也绝不会感谢她。

人的对手只有自己,不必觉得战胜他人是一种解气,只有战胜自我,才值得高歌庆贺。成就我们自身的,不是那些坚硬的刺激和敲打,而是来自内心的坚定,以及身边另一部分朋友柔软的爱和真挚的帮助。

有些日子,当你一步一步踏实地去走的时候,谁都拦不住你。常听一些比我年纪小的读者朋友讲述生活的糟糕,宿舍里关系不和睦,生活细节琐碎里不愉快,被快节奏的生活捆绑无法专心学习……比起成就自我、完善自我来说,这些烦恼都是小事,环境是糟糕的,但我们本身并不糟糕。

静下心来做自己,很难,但每一次的行动,都是对当下人生的有力回击,如果没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豁达,也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释怀,那就承认自己需要改变这件事,并带着这种觉醒,一步一步走,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一个过来人最有效而质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