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拜年的时候,遇到了一件很让我心酸的事情。
一位叔叔家的小女儿闹着晚上要住在我家,二年级的小朋友,应该还是比较粘父母的,她却说要留在我家看动画片。就在那天晚上,听我父母说,她爸爸妈妈吵架了,原因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在前几年,我见到的小女孩还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孩,黑溜溜的眼睛里藏满了机灵和可爱。转眼看看现在,依然有着孩子般的童真,但多了一丝和年纪不符的成熟和伤感。
小女孩的父母年纪都不算大,但细细算来也结婚将近十年,显然结婚的时间长度并不能决定家庭相处和谐程度。小女孩白天嘻嘻哈哈,到了晚上却委屈巴巴地给我讲,她班上的同学报了很多才艺课,总是用这些挤兑她,她爸爸妈妈总是吵架打架,她都已经习惯了。
所幸我能体会她的困境,不幸的是,我无法帮她解决。
年纪小的时候,面对自己的家庭总是有很沉重的无力感,所有悲伤的情绪会转化成无形的伤害。
很多父母会说自己的孩子是“白眼狼”。在他们看来,自己抚养孩子长大已经是一件丰功伟绩,所以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在成人后理应给予他们金钱和精神上的回馈。
可是他们没有分清楚,“养大”和“养大成人”是两个概念,他们不曾给予的那些关心,温柔,爱与陪伴,我们是无法无师自通的,于是我们学的很蹩脚,在后来自己的人际关系上也无法处理的很好,不会怎样对一个人好,判断不了人际交流的合适距离,到了谈恋爱的年纪,竟然不会如何正确的去爱一个人。
时常会想起托尔斯泰那句经典的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却是各有不同。
我读中学时是陪读生,父母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房东家有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男生,我很喜欢,并不是情情爱爱的喜欢,而是羡慕的喜欢。
他们家里爸爸负责做饭,每天中午放学回家总能听见他爸爸在厨房里乒乒乓乓的煮菜,接着是饭菜的香味飘散出来,男生喜欢听歌,每天放学回家写作业之前都会把歌曲的声音调很高,真幸福啊,那时的我总是这样想。
青春期的女生总是敏感的,我把这些情节都装进大脑,然后审视自己的家庭,妈妈每天中午下班回来做好饭菜,她匆匆忙忙,有时候都顾不得换身衣服,然而饭菜做好后常常会换取爸爸的不满意,盐少了,葱多了,甚至有时饭桌上一言不合就摔碗摔筷子。
在我的童年里,爸爸妈妈虽然爱我,但他们并不爱自己,更不爱对方,他们争吵,甚至动手打架。
现在回忆起来,父母一定会说:“为了让你读书,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不否认这句话,但也并不感激这句话。我们的父母就像是刚学射箭的人,他们总是把那张弓拉的满满的,却瞄不准方向,很多时候在错的地方用力过猛,在正确的方向反而轻描淡写。
我曾经以为自己的自卑是因为年少的家庭的贫穷带来的,实则是精神的匮乏引导的,内心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爱与温暖,才会寻找外界因素作为搪塞的理由。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读书时常常在一起待很久,我们能够把各自家里的“破事”吐槽一箩筐,那时会觉得对方是自己情感上的寄托。现在看来,我们都深受着家庭的困扰,各有各的不幸。
有的父母偏爱幼子,所以当哥哥姐姐的从小被冠以“长子为父”“长姐为母”的名号;有的父母常常争吵,甚至有家庭暴力,所以孩子习惯独处,不信任任何人;有的家庭父母过分严厉,家教堪比酷刑,孩子唯唯诺诺擅长讨好;有的孩子可能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人生中很多第一次都是自独自完成,所以他们没有体会过被放在掌心上的关爱,没有体会过一个正常家庭的温暖。
父母不会以一个合适的方式相处,在他们的意识里,吃饱穿暖就是养育孩子。可他们不懂得,我们这一生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第一次,第一次成为别人的儿子女儿,第一次成为爸爸妈妈,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做的完美无缺。
对于原生家庭糟糕的人来讲,最幸福的事情应该是随着年纪的增长,父母摸清了教育的脉络,开始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家人。
电视剧《1988》里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德善在家中排行老二,大姐宝拉和弟弟余晖总是能轻易得到父母的关爱,作为老二德善总是被父母忽视。德善和宝拉的生日只隔三天,但每次一起过生日,连吹蜡烛都只能吹姐姐吹过的,父亲得知德善的委屈后,向德善道歉:“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这个世界的苦与悲和解,我并不认为和解意味的屈服和无能为力,反而,和解是接受和主动解决的开始。
长大后的我们离开了原生家庭,但受其影响的记忆、性格会是放在骨子里的,当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去的时候,也是救赎的开始。
后来我发现,爸爸变得格外唠叨,妈妈变得越来越理性,这大概是岁月赠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而这个过程我性格的缺陷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不必去羡慕那些家庭和美性格好的人,更不必后悔自己的际遇,我们要做的便是把那些父母能够给到的紧紧的抓在手里,让自己不断出充实,走出原生家庭,走出阴影,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那里有爱,有理解,有关心,有热闹,即使犯错也能很快修正,我们要弥补的不仅仅是自己过去,还有未知的值得期待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