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事情都有终极解决方案,只不过你还没找到。
如果你能在问题的泥潭中换一个角度,总比坐在原地不动、消极待死的结果要好许多。
也就是说,当你觉得自己的情况相当糟糕,甚至已经进入死胡同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愤怒、焦虑或绝望,而是让思维去转一个弯,寻找新的方法。
当有人告诉我他的人生十分灰暗,他已对未来失去兴趣时,我通常用下面这段话回复他:“假如你能转过身去,沿着来路重新走一遍,你就不会再感到问题有多么复杂!”
我有一次回国时认识了深圳的一位青年企业家李某。他愁眉苦脸地说,他在浙江和威海各有一家厂,生产工艺品并且出口到日本和韩国,近期还准备开拓美国市场。我说:“这很好啊,你为什么不高兴呢?”李某一脸沉重地对我说:“我的资金遇到了问题,两家工厂占用了大量现金,公司的账上已没有多少钱了,可如果要开拓美国市场,我还得准备几百万元的资金。”
我问:“如果计划不能完成,会有什么后果?”
他的声音顿时低沉下去,答道:“我就失去了一个重大机遇,有可能让竞争对手捷足先登。”
“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吗?”
“至少我想不到。”
李某是如此低落,我都想不到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安慰和说服他。我想,他实在是太“上进”了,明明大好的前景,却将自己凭空置于一种“不成功就成仁”的绝境。他着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低头向前猛冲,头撞在墙上也不停止,仍然使劲地向前顶撞着,非要将一堵本来可以绕过去的墙顶出一个大洞。
当天我跟他没有再继续交流,到了第二天下午,我又在酒店碰到了他。我对他说:“你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企业发展到可以开拓新客户、销售一片火热的地步,是你多年来专心经营的回报,这是一件好事!”
他歪着头想了想:“当然,我感觉我做得还可以。”听得出,他有些得意了。
我又说:“那么,你觉得当前你遇到的还是问题吗?不是,你的面前不是一片黑暗,而是无限的光明,只不过你需要补充一些动力,比如资金,是吗?”
他点点头:“您说得没错,可我没有向银行贷款的本钱,我觉得没人愿意借给我这么一大笔钱。”
我说:“只有借钱这一个办法吗,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吗?比如,你可以将公司的这笔业务转包出去,寻找一个专业的代理出口商,通过他们的渠道将你的产品出口到美国,然后你只要给他们一些销售分成就可以了。等你有了足够的资金,你再去开拓自己的渠道,这难道不是一种方法吗?”
讲到这里,李某恍然大悟,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但在我看来,这个方法其实是他自己能够想到的,只不过他被现状所困扰,思考得太多,而且已经被习惯的思维模式绑架了头脑。
任何困难都是有办法的,不信,你可以数一数自己这一生经历过的危机,有哪件事最终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呢?我们不是败给自己的骄傲,就是败给自己的固执,而与问题的大小无关。相信我,如果你能保持自己的冷静和自信,不管你的人生遇到多么巨大的难题,一条通天之途就在一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
等着你的发现。
有位国王,有很严重的洁癖,因此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会沾上泥土。于是他命令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用一层布覆盖上。大臣一听,便开始组织人力丈量全国的道路,然后做了一个计算:把全国所有的路都覆盖上布,需要二十万工匠不停地工作五十年,而我们国家的总人口也不过就五十万人。这位大臣心急如焚,急忙向国王痛陈利弊,进言道,弄不好会亡国的,尊敬的国王,您还是停止这个想法吧!
国王当然极为愤怒,宣布将该大臣处死。他又派了另一个大臣来办理此事,结果这个大臣很容易就解决了此事:他用布给国王做了一副鞋套,这样就可以防止国王的鞋底沾上泥土了。他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思维从路转到了国王的脚上,一个天大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当遇到问题时,有些人急不可耐地开山架桥,拼命掏空整个山脉,最后力气耗尽,也没有穿过去;有些人则不同,他会转个弯——如果我不能穿过去,那么我还可以绕过去,总有一条路可以跨越障碍,成功抵达终点。
思维的灵活程度,其实与一个人的做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效率紧密相连。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些转弯的思维。让思维在正确的时候转弯,既是一种大智慧,同时也是一种大魅力,可以让你凭借弱小战胜强大,将失利变为有利,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
况且,有些暂时的困难和困境,仅靠时间就可以解决,你需要的只是耐心。有些事情,不一定由你亲自去做。适当的授权和分权能够转移压力,并且建立权威。你要学会调动他人的智慧为你服务,这不仅是魅力的构成要素,还是具体的管理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