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发现对方的需求(1 / 1)

魅力 苏大卫 863 字 7天前

有需求,才会有“需求被满足”的问题,否则,你说得再多,可能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你的洞察力再强,看透了对方,他也未必对你感兴趣。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需求的前提下,比如一个很浅显的例子:书本只对于爱书的人有用,对于不喜欢书的人来说,则可能是一堆废纸。

经济学有一个理论基础:假设人都是自利的,假设资源是稀缺的,这就导致了需求。营销学同样如此:假设人是不断有需求的,同时假设需求之间是可以交易的。这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

从这两方面我们就能发现,找出对方的需求非常重要。迅速地发现需求,你才能同样迅速地满足他的需求,然后才有机会再回过头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经济领域的营销学中的4C理论,就是将“需求”作为营销的起点,从而形成了一个“需求”—“成本”—“便利”—“沟通”的链条,人际关系也是如 此。

怎样在三分钟内发现对方的需求?我们只须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点:优先关注被隐蔽的需求。

一个人明显的需求容易被发现,但是隐蔽的需求则不然,常常隐藏在表象之后,不易被人发觉。直接和明显的需求,类似于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的生理需求,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希望住豪华的房子的物质需求。

可是,要发现别人隐蔽的内心需求,就需要做一番深入思考了。除了吃穿住行以外,人们隐藏在内心的需求大多属于精神和心灵层面的,不能用金钱、名利这些工具加以衡量。你要看到对方表象背后的真正兴趣所在,分析言行后面的逻辑和原因,从而快速找到他的需求点。

第二点:判断和抓住对方需求的链条。

人们只知道需求,却不知道“需求链条”。也就是说,一个人直线性的需求容易被发现,但是更重要的多元和立体的需求则极易被人忽略。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心理,你就必须越过那些简单的表面的刚性需求,去判断他的需求 圈。

我们在第二点所谈到的,就是你要学会去满足一个需求的圈和需求的链条。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时,不能只看直接的逻辑关系,要从整个平面甚至立体来看,把各方面的需求点串联起来。因为需求的链条越长,当你满足这个链条后,自己的价值获得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大。

什么人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呢?往往是一些在学校时成绩一般的人。他们不太容易自负,清楚自己的弱点,懂得观察别人,并满足别人的需求。而那些喜欢表现和工作业绩好的人,因为自身的优秀,需要的多是别人的赞美,这样,他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不太关心别人的需求。他们不喜欢也不擅长琢磨和观察人,也不太能够把自己周围的人的需求圈串联起来。

第三点:找到并满足需求的层次。

马斯洛为我们指出:人有五种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低层次和刚性的需求易被发现,高层次和柔性的需求则不然。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越能关注高层次需求的人,能展现的自我价值就越高,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就越受欢 迎。

有些人之所以在生意场上怀才不遇,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并提供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他们的眼光只能看到市场的低层次需求,却不懂得把握消费者的深层心理。比如,很多商人知道市场现在需要什么产品——哪类商品卖得好,于是赶紧进货销售,却不知道这些产品为什么会畅销。所以,尽管他们能够通过跟风等手段赚一些钱,但由于不能预估市场的变化,因此只能跟在真正的成功者后面赚一些小钱。当市场突然发生波动时,他们就赔得一干二净。

我发现,许多人并不清楚对方的真正需求,在方向性的判断方面,表现得极其业余。假设你是商家,碰到了带着小孩的女人来到你的店里,如果你把那个孩子哄乖了,她就有时间多看几件商品。不然的话,小孩闹着要走,她就是想买也没有心思细看。更多的场景则是,当店家看到哇哇哭的孩子时,想的不是怎样去哄他,而是厌烦不已,甚至发火训斥。虽然孩子的妈妈会及时地制止孩子哭泣,但是可以想象,你期盼的生意要落空了。

我们要学会从更多的时间段、更大的空间中去分析了解我们要深交的人,尤其是看他曾经做了哪些事。同时,与人见面,我们要在第一时间看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找到并抓住他的需求点。虽然三分钟并不是一个限定的标准和门槛,看起来时间好像非常短暂,但是,如果你能把握这三点,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洞察一个人的需求方向,并且做出准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