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霍妮提出过这样一个理论:人的一生,是一个努力克服虚弱感,并在充满危机的世界里安身立命的过程。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人际策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设”。
对于“人设”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像现在的很多明星其实都在经营自己的“人设”,比如“老干部”“吃货”“元气少女”等,只要提起这些“标签”,人们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与之相对应的明星。
当然,除了明星之外,在高度网络化的今天,我们普通大众实际上也在工作或生活中有意无意地经营着自己的“人设”,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这样做的好处是,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别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让别人记住你。
人是非常复杂且具有多样性的,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而“人设”实际上就是将人性中的一面提取出来,进行放大,让这一特性变得突出。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对方深入而全面地了解我们,因此,想要让对方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我们留下印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我们的“标签”亮出来,让对方一眼就能看到。
在这方面,日本人就做得非常好。日本人的名片非常有意思,像很多日本企业家,他们就非常喜欢用“语出惊人”的方式来给自己的名片润色。比如日本某电信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名片上除了自己的基本资料之外,还有这样一句注释:“我是一个终极的掌控者”;某顾问公司的总经理,名片上则写着“新企业的创造者”等。
乐天公司是日本最大的网上购物配送企业,该公司的前董事执行官吉田敬就是个非常善于给自己“贴标签”、经营“人设”的成功人士。
吉田敬32岁加入乐天公司,做了一名程序员,后来又相继担任过公司的营业总部长、开发总部长、业务经理等职务,堪称公司业务的“多面手”。因此,每次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吉田敬都毫不谦虚,直言自己是“乐天的全能人物”。他持有22张头衔各异的名片,而他常常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就包括“乐天的全能人物”“工程师兼制片人”“三头六臂式的人物”等。
每次与人初次见面,吉田敬在介绍自己时都会自信地说一句:“我是乐天的全能人物。”听到这句话,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即对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要与他进一步交流,好看看他的话究竟是名副其实,还是过度自信。不得不说,他的“人设”确实能在第一时间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到底,“人设”其实就是个人形象的一个缩影,你的“人设”越是鲜明,你呈现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也就越清晰、越鲜活,而你给自己贴上的“标签”越简洁,相应地,你所经营的“人设”也就越鲜明、越突出。相反,如果你试图将自己所有的特点都变成“标签”,贴进“人设”,反而会给人造成一种模糊的、不利于记忆的形象。
比如,你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吃货”,那么认识你的人在提及美食的时候,往往就容易条件反射地想到你;但如果你贴的标签过多,包括“吃货”“热爱运动”“毛绒控”“猫奴”“化妆品专家”“时尚人士”“素食主义者”……那么抱歉,别说记住你了,我们恐怕连你的“标签”都记不全!
我的一位朋友是某公司的HR,有一次闲谈时,他说起了自己一次招聘经历。那时已经进行到了最后的环节,他们要从最后的两名应聘者中选出一个人。从客观条件上看,这两名应聘者无论学历还是能力都不相上下,于是朋友决定让他们再进行一遍自我介绍,说明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位应聘者把自己的情况事无巨细地说了一遍,尤其在提及优点时,就连自己擅长做饭都特意提了出来,试图以此来增加自己获胜的筹码。
与之相反,第二位应聘者的介绍却极为简练,他说道:“我有着非常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沟通,十分擅长处理与客户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最后,朋友选择了第二位应聘者。他说:“公司招聘的是人事部门的职位,我只在乎他们究竟是否能够担任这个工作,符合这个职位所需的要求,至于其他,关我什么事呢?”
第一位应聘者失败的根源就在于,他太想凸显自己了,于是给自己加上各种各样的“光环”,恨不得把自己优点全部都铺在面试官的面前,让他们看看自己有多优秀。殊不知,有时候,重点太多最后反倒成了没有重点。第二位应聘者就聪明多了,他知道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所以只向面试官抛出一个“标签”,一个符合公司需要的“标签”,从而一击即中。要知道,对于面试官来说,相比“你是什么样的”,他们往往更在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
在人际交往中,经营人际关系其实就像推销产品一样,只不过我们需要推销的这件产品就是我们自己。产品推销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做得好不好,而我们给自己贴的“标签”就相当于一则广告宣传语,给自己经营的“人设”则相当于广告形象。只要能让别人认可我们的广告形象,记住我们的广告宣传语,我们的自我推销便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