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礼仪,是必须重视的问题(1 / 1)

有学生曾问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在人际交往中,什么是好的开始呢?

在说出答案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段时间,我侄女所在的高中聘请了一位心理老师,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纾解烦恼和压力。侄女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一直很感兴趣,在得知这件事之后,就兴冲冲地找了个时间去找那位心理老师“谈心”了,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侄女说,当时她是和一位朋友一起去的,刚进办公室,那位年轻的心理老师就微笑着问了她们的姓名,原本一切都很顺利,但没说几句话,那位老师突然看着侄女“卡壳”了,半天憋出一句:“那个谁……”原来是把她们的名字给忘了。

侄女说,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那位老师问她们的名字就问了三次,最后还是没记住,她觉得自己很不受尊重。事实上,从听到那位老师说出“那个谁”三个字之后,她就根本没有任何心思再和他沟通了。

最后,侄女只感叹了一句:“啊,虽然我完全不记得我们究竟说了些什么,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是个极其差劲的心理老师,让人根本不想再见第二次!”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答案了。在人际交往中,好的开始就是—叫对称呼。

称呼是我们在社交活动中开口说出的第一个词,同时也是我们进入社交大门的通行证。一个妥帖的称呼,不仅可以迅速拉近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还能帮助我们赢得更多的印象分,从而更有效地展开话题。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一位年轻人在荒野里赶路,眼看已经是黄昏了,但仍然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在着急的时候,年轻人突然看到前方有一个老汉,正晃晃悠悠地向他走来,年轻人赶紧策马过去,冲着老汉高声喊道:“嘿!老头儿!知道前头离客店还有多远吗?”

听到年轻人的声音,老头儿满脸不悦地瞥了他一眼,冷声回道:“五里!”

年轻人一听,五里也不算太远,便策马飞奔,继续向前,试图在天黑之前抵达客店。可没想到的是,一口气跑了快十里路,别说客店,连个人影都看不见。年轻人很生气,在心里把那老汉狠狠骂了一通,越想越不对劲,便掉转马头,决定追上那老汉教训他一通。

他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地嘟囔:“还说五里,都走了两个五里了……”说着说着,年轻人猛然顿住,这才醒悟过来,原来刚才老头说的不是“五里”,而是“无礼”啊!想到自己方才无礼的样子,年轻人顿时羞愧难当。

幸运的是,他追赶上了那位老汉。这一回,他没有再像方才那样无礼,而是礼貌地鞠了一躬,亲切地喊了声:“老大爷……”这回没等他把话说完,老汉已经友好地对他说道:“客店你今晚是赶不到了,不嫌弃的话,倒是可以去我家暂住一宿。”

一个称呼,不过就几个字,偏偏就是这么重要。不管是那位忘记侄女名字的心理老师,还是故事中这位因焦急失了礼数的年轻人,他们都因为一个错误的称呼生生搞砸了一场谈话。为什么称呼这么重要呢?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称呼映射出一个人的地位与尊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称呼凝聚了彼此的距离与亲昵;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分析:称呼折射了彼此的关系与隶属。简而言之,称呼所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称谓,而是说话人的一种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一些比较固定的称呼之外,两个人之间的称呼往往会随着关系的亲密度或心理变化而有所改变。比如,关系较为陌生的时候,通常我们对彼此的称呼可能会是“×先生”或“×小姐”;彼此相熟之后,说话和称呼也会越来越随意,可能直接叫“小×”或“老×”;关系再亲近一些之后,甚至可能直呼对方的小名或彼此都有共识的绰号等。

此外,在职场或较为正式的社交场合,通过称呼,我们往往也可以粗略判断出对方的身份或地位等,比如“×总”地位自然是高于“小×”的,“×爷”一听就是重量级人物,“×哥”“×姐”通常是平辈之间的互称。

可见,在社交活动中,称呼是极为重要的,它所彰显的是一个人的地位和社会关系,而你对别人的称呼,也直接反映出你对对方的态度。

当你对对方使用尊称的时候,说明你在对方面前把自己的姿态放得比较低;而当你对对方使用蔑称的时候,则意味着在你眼中,对方的地位不值一提。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相应地,你若是对我不讲礼数,我自然也无须和你讲什么人情往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如此,你怎么样对别人,别人自然会以相同的方式回报,没有谁会喜欢用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做人要讲礼数,这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要求,更是现代文明社会对每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而称呼就是礼数的开始,你开口叫出的称呼,直接决定了你与对方在接下来的谈话中的关系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