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学生分流上具有延迟性与多次性(1 / 1)

在以往二轨制的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要继续升学,就只能解答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要么选择以侧重学术学习导向的普通高中,为进一步升学打基础,要么选择侧重技能培养的职业高中,为就业做准备。综合高中使学生分流的时间推迟了一到两年,从入学前分流变为入学后分流。分流时间的推迟使学生未来自我选择的空间大大增加,避免了学生过早分流的弊端。

综合高中学生延迟分流的好处在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选择上更为理性。初中毕业生的年龄一般在14~16岁,心智远未成熟,对自我、未来发展方向处在一个较朦胧与模糊的认知状态。由于义务教育阶段与社会职业状况之间存在某种疏离,他们对职业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也很薄弱,甚至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如果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立即分流,初中毕业生难以用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面对选择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选择题,“个人选择”往往成了越俎代庖的“家长选择”或者“老师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从个人实际兴趣和需求出发的人生重大抉择,不仅对学生个人而言显得简单而仓促,而且容易留下隐患,即在其未来兴趣或需要被唤醒时,出现定位与现实的巨大偏差。综合高中普职融合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入学后有机会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职业技能的认知不再模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点找寻适合的职业方向,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成长的加速期,与初中毕业生相比,虽然在年龄上相差不大,但是其自我认知更为敏锐与客观,对社会的看法更为全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规划和可能路径也有了更清晰的考量。综合高中阶段入学后的分流,学生可以更多地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以主动的“我要分流”代替了被动、盲从状态下的“我被分流”。

以往的入学前分流意味着学生入学后的选择通道是单向的,或者在普通高中接受学术型学习,或是在职业中学进行技能型学习。一年以后,如果某位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发现自己更适合职业教育,或者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发现自己的学术能力也不错,双轨制高中阶段的制度设计和入学前分流所构筑的单向选择通道,成为横亘在学生面前的进行普职教育转换的巨大沟壑。这种制度设计忽略了高中阶段学生极大的可塑性,单次分流定终身的人才成长通道也有悖于教育领域声调日盛的“以人为本”教育呼声。在我国目前对职业教育还存在歧视的现实情况下,考取职业高中的学生难以通过普职转换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显然也有失公平。

综合高中的分流作为入学后分流,还可以实现学生在未来定向上的多次分流。综合高中追求普职融通的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内较为方便地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转换通道,实现普职互转。同时,学生通过普职教育转换学习一段时间后,也有机会针对自己的情况再次调整自己的选择、定位,实现二次甚至多次分流。

需要指出的是,综合高中的分流,本质上是培养方向的分流,而不是水平分流。方向性分流意味着无论学生做哪种选择,其差异在于个性化兴趣与培养方向、出口的不同,所有的选择都应该予以重视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