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培养目标上,以“全人”和个性发展为基点,培养多样化的学生(1 / 1)

教育是为培养、发展人服务的,“教育不仅是许多发展手段中的一种,而且是发展内容的组成部分和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15]。综合高中对普职融合的混合式功能的追求,直接服务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多样化人才指综合高中培养人才类型的多样化,既有继续升学的学术型人才,也有直接就业的技能型人才,突破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单一培养目标。

综合高中人才培养的类型虽然多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其培养的学生都应在“普职融通”的要求下,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综合高中的人才培养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对当今时代的呼应。“使每一个国民得到终身发展而向其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知识和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是国家、社会对国民所受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国家就有责任保障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公平性。”[16]在工业时代之前乃至工业时代的一段漫长时间里,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分属两个阵营,之前的纯学术型人才和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结构。而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生产自动化和集约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职业分工也由简单化、直线化越来越趋向复杂化、立体化、精细化,岗位技能由单一技能趋向综合技能。同时,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以“不变应万变”的纯学术型或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应对这个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趋向具有快速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的人才。高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综合高中依据普职融通要求培养的人才,在对社会的快速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调整能力方面,比纯学术或者纯技能的人才具备了更多的优势。

除了从社会需求方面来探索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发展的考量才是综合高中人才培养的思考起点、行动之源,这就是对学生的“全人”培养与个性培养。

综合高中追求的普职融通思想与实践,包涵了让学生可以更为全面发展的深刻意蕴。纯学术的人才培养似乎使学生学习了许多知识,却在面对现实考验时,常常遭遇类似“纸上谈兵”的窘境;纯技能人才培养则使学生的视野过于狭隘与浅薄,难以具有开阔的思维与举一反三的知识内蕴。普职融通的人才,从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说,追求的是一种“全人”教育,即把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这种全人教育重视学生文化知识,尤其是基本素养的学习,也重视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即如前文提到的,如果把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领域的基本知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待人接物能力等伦理道德素质称作为人之“道”,把工、农、林、渔、牧等具体领域的专门技艺等称作为人之“术”,“全人”教育着重追求的正是为人之“道”与“术”之间的平衡。为人之“道”奠基学生的生命底蕴,以厚实、深远的知识素养促发学生的人生感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为人之“术”增加学生的社会进入能力,以一技之长帮助学生在应对社会生活的挑战时,“长缨在手,敢缚苍龙”。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成”教育与大学阶段的“大成”教育,高中教育作为一种“中成”教育,并不是教育阶段的终点。即使综合高中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立即踏入社会,也会被时代裹卷进终身学习中。因此,综合高中只有把握好“道”与“术”之间的平衡,以“全人”的标准培养学生,才可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日后得以自由、昂然地继续成长。

另外,综合高中特质中令人心动的一点,就是对学生个体个性差异的充分看重,以及对学生个体潜能发展可能性最大化的执着追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句俗语生动地呈现了自然生物的个体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也是一种自然生物,是生物人与社会人的叠加。对于教育而言,成功的教育不在于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把人嵌在模子里打造,而应该承认与尊重个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正视学生成长需求的多样性。综合高中破除了对普通中学纯学术学习和升学率的迷信,也不照搬职业中学直接把就业看作职业技能培养的“华山一条路”,而是把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综合高中普职融通性,恰似搭建了一条“人才立交桥”,使综合高中的学生避免了从初中升入高中后,单一选择升学或就业的弊端,有机会在分流前更充分地认识自己内在的优缺点与兴趣,实现校内“普转职”或“职转普”,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潜能生长的自由空间与良好平台,使其成为一个个禀赋各异、个性鲜明的“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