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挫折——感悟人生
学习目标
1.了解挫折及挫折类型。
2.理解挫折和成长的关系。
学习引导
驴子的故事
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它哀怜地叫喊求救,期待主人把它救出来。驴子的主人召集了数位亲邻出谋划策,还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搭救驴子。大家终极认定,反正驴子已经老了,况且这口枯井早晚也是要填上的。于是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壤落到枯井时,驴子叫得更恐怖了,它显然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当又一铲土壤落到枯井中,驴子出乎意料地安静了。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壤落到它背上的时候,驴子没有哀叫求助和一味地抱怨主人,而是冷静地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背上的土壤,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儿。人们不断把土壤往枯井里铲,驴子也就不停地抖落身上的土,使自己再升高一点儿。就这样,驴子慢慢地升到枯井口,在旁人惊奇的目光中,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资料来源:李辉.动物的故事带来的启示.初中优秀作文,2010(06).
问题:寓言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顿——受辱发奋”
牛顿小时候很聪明,但读书并不用心,都把心思用到做手工、想问题上了,所以在老师、同学的心目中,他是一个笨孩子。有一次,他自己做了一架小风车带到学校。同学们都围拢过来看。正在一帮小家伙眨巴着眼睛羡慕牛顿的时候,一个同学怪声怪气地说:“哟!这风车做得还怪灵巧呢!”这同学讲的是反话,因为他平时学习成绩好,一直在牛顿之上,看到牛顿在他面前表演,很不服气,于是又提高嗓门说:“你这小风车外形造得还可以,可它为什么会转动,你懂得这原理吗?”牛顿一时答不上来,脸就红了。那位同学劲头更足了:“哼!说不出来吧,可怜!自己做的东西自己讲不出原理,说明你只不过和木匠一样!”牛顿被他这番话羞得无地自容,他哭丧着脸,走开了。这时,围在牛顿身边的一群小同学也一个个对他另眼看待了。“木匠!木匠!连原理都讲不出来,还在这里显示!”说着,有的同学就动手打他的风车,别的同学也跟上去,七手八脚把牛顿的小风车打了个稀巴烂。
牛顿心里很难过,眼泪一滴滴地流下来,事后他细想:这些同学为什么欺侮我呀?还不是我自己不争气?自己为什么不下决心把功课学好呢?夜已经深了,小牛顿还在想白天发生的事。最后下了决心:一定要把功课学好。人小志不小,小牛顿自从立志勤学后,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下课认真复习功课,有空还不忘他的小手艺。不多久,他的学习成绩就赶上来了,而且超过了骂他是“木匠”的那位同学,成为班里的优秀生。
问题1:牛顿受辱后他认识到什么?后来他是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对待挫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兵的选择
邵兵,某职校2007级学生。自小父母双亡,由叔叔和婶婶抚养长大。高考时他已经过了三本分数线,但面对高昂的学费,为了给亲人减轻负担,他选择了就读技工院校,到技师学院学习数控加工技术。入学后,他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打工挣得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同时,他并没有因为打工而耽误学习,每学期成绩都是班级第一名,并获得了国家助学金。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邵兵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坚强,积极地去面对。2011年毕业时他以在校的优异表现和专业的技能水平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问题:面对家庭的不幸或者生活中的困难,你会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训练
1.任务描述
按照教师的要求分好小组,小组讨论填写挫折分析表和针对给出的挫折事件探讨解决办法,最后选择一句励志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任务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3.任务规则
1)班级按照教师要求分成4~6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写挫折分析表,时间在20分钟内。
2)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例,讨论挫折应对策略,时间15分钟。
3)确定自己面对挫折的名言要发自肺腑,不要人云亦云,模仿他人。
4)进行任务实施时,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参与。
5)教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给予成绩评定。
4.任务实施
(1)填写挫折分析表
小组成员列举自己曾经遇到的挫折或者正在遇到的挫折,按照挫折的类型确定其类别,说明当时的反映状况,小组讨论其解决措施(参考后面的知识内容,填写表6-1)。
表6-1
(2)分析案例,商讨措施
假设你关系最好的同学遇到了危机,他的父母离婚,使他大受打击,你将怎样帮助他?请列出你的帮助方案(表6-2),并分析这些方案的可行性。
表6-2
(3)挫折励志名言汇集(表6-3)
表6-3
5.任务反馈
由小组组长填写组员在分析讨论中的表现(表6-4),以优、良、中、差的成绩进行评定。
表6-4
知识拓展
1.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从这个定义上可以看出,挫折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其一,指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如考核不及格、比赛得不到名次、受到讽刺打击等。这就是造成挫折的情境因素,也称为挫折情境。
其二,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称为挫折认知。
其三,指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紧张、躲避或攻击等,称为挫折反应。
2.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
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心理挫折。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这是因为,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例如,一个人总是怀疑自己周围的同学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他会因此而形成与同学关系上的挫折感,产生紧张、烦恼、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
还有另外一种现象。例如,某人在工作中受到讽刺、打击、嫉妒,但其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情境因素的出现,或者虽然意识到了,但却不认为对自己有什么消极影响,反而认为这从反面证明了自己工作出色,并可以借此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才干。其主观上感受为一种激励而不是挫折,结果就不会形成心理挫折。
只有当主体将挫折情境感知为挫折时,才会产生挫折反应。反之,即使没有出现实际的挫折情境,但主体认为某种挫折情境将可能出现,如考试将会不及格,或将会遭到某人报复等,由于对其可能的后果感到担心、焦虑、恐惧等,也会产生挫折感。所以,在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三个因素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挫折情境与挫折反应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的关系要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挫折反应就会越强烈;反之,挫折反应就越轻微。但如果个体主观上将别人认为严重的挫折情境,认知、评价为不严重,他的挫折反应就会很微弱;反之,他如果将别人认为不严重的挫折情境,认知、评价为严重,则也会引起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
3.挫折的类型
挫折虽然不能说处处都有,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真的是很常见,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面对挫折,应对挫折。
根据对挫折含义的理解,可以把挫折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按性质划分
按性质划分可分为来自外部情境的挫折和来自个体内部的挫折。
1)来自外部情境的挫折可分为如下类型:
①缺乏性挫折。长时间外部条件的缺乏,如幼年失去亲人,致使“爱”的长时间缺失等。
②损失性挫折。一直得到满足的需要骤然失去,如中学一直前几名的学生,到了人才济济的大学失去了优势等。
③障碍性挫折。需要、动机受到外界的干扰、阻止,如理想不能实现。
④自然性挫折。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天灾人祸等。
⑤社会性挫折。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变动,道德、风俗的改变带来的影响,生活的创伤等。
⑥频繁性挫折,如考试经常不及格等。
2)来自个体内部的挫折可分为如下类型:
①缺陷性挫折。自己生理缺陷,疾病、其他个体内部条件的缺陷,如相貌、性格等。
②抑制性挫折。自己做错了事的后悔,内疚,如本应该帮助同学,但一时自私没有去做等。
③认知性挫折。对事物错误的估计和评价,能力和期望的矛盾、动机冲突等。
(2)按内容划分
按内容划分可分为如下类型:
1)学习性挫折。学习过程中种种失败。
2)交往性挫折。处理人际关系遇到的障碍和失败,交友、恋爱的失利。
3)志趣性挫折。个体的兴趣、爱好被剥夺,或强制下从事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4)自尊性挫折。感到生不逢时、大材小用、失去信任,被冷落、奚落。
5)情境性挫折。特定的时空限制,如孤身在外,时光流逝,来日苦短等。
4.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的原因有些是客观存在的,有些是由主观因素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将挫折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也叫外部原因,是指由于客观因素给人带来的阻碍和限制,使人的需要不能满足而引起的挫折。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各种由于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时空限制、天灾地变等因素。如工人在施工中因意外导致受伤致残,家里遭受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亲人生老病死所招致的挫折,都属于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政治、经济、道德、宗教、习惯势力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挫折,如学生在入团、入党、考学,工人在提干等愿望因为名额限制而不能实现等。同自然因素相比,社会因素给人带来的阻碍或困难更复杂、更普遍、更广泛。
(2)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也称为内部原因,是指由于个人生理心理因素带来的阻碍和限制所产生的挫折。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的挫折,是指因自身生理素质、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所带来的限制,导致需要不能满足或目标不能实现。如,有一名学生很想考军校,当军官,但因染上肝炎病不能如愿;有些年轻人找对象受了挫折,就嫌自己长得不够高大、不够英俊;学习不好就怪罪自己体质太弱或脑袋太笨等。
2)心理因素。个体因需求、动机、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可导致活动失败、目标无法实现。在心理因素中,与挫折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点:
①个性完善程度。一个思想成熟、性格坚强、行为规范、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做事成功率就高,动机实施也比较顺利;反之,则差。如有的人由于个性方面的问题,不喜欢与人交往,或不会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因而造成人际关系障碍,得不到同学或者朋友的同情与支持,导致某些需要和愿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挫折。
②动机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经常同时产生两个或多个动机。假如这些并存的动机受条件限制无法同时获得满足,就产生难以抉择的心理矛盾。如果这种心理矛盾持续得太久,太激烈,或者是由于一个动机得到满足,而其他动机受阻而产生挫折感。
③挫折容忍力。即个体受到挫折时保持正常行为的能力。它包括身体承受力和意志承受力等。影响挫折容忍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
遗传及生理条件:身体条件好比身体条件差的人容忍力要强。
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生活经历丰富、文化修养高的人,比生活经历不足、文化修养低的人容忍力强。
对困难或障碍知觉程度:相同的挫折情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感觉,获得的情绪体验也有区别,因此受到的压力和打击也不同。
性格特征:性格开朗、意志坚强、有自信心的人,比性格孤僻、意志薄弱、自信心差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要强。
5.挫折励志名言选读
1)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
——歌德
2)顺境使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
——休谟
3)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
——丘吉尔
4)短时期的挫折比短时期的成功好
——毕达哥拉斯
5)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
——歌德
6)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
7)一个人总是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人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
——郭沫若
8)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9)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
10)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需要由患难来促成的。要使火药发火就需要压力。
——大仲马
11)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
——卡耐基
12)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
——爱因斯坦
13)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
——泰戈尔
14)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
15)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
——伏尔泰
16)一切幸福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
——培根
17)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灰心丧气。
——爱迪生
18)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爱因斯坦
19)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歌德
20)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21)任何高处,未有人间所不能达者。然而欲达目的,则不可不以决心和自信为之。
——安徒生
22)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生畏,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23)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
——卡耐基
24)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奥斯特洛夫斯基
25)什么是路?就是说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鲁迅
26)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
——毛泽东
27)我认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邹韬奋
28)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29)你所经历的困境、磨难、失败都是获得成功的必经之路,勇敢吧,去挑战他们。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
——王绍男
30)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夏衍
31)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苦闷,失败了再来,前途是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
——徐特立
学习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在本节学习过程的材料及相关成果。根据表6-5,对本节所有的学习活动进行评分。
表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