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情绪——自我体察
学习目标
1.了解情绪、情感的基本含义。
2.了解表情与情绪状态的关系。
学习引导
拔掉所有的钉子
从前,有个小男孩脾气很坏。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
资料来源:张振玲.坏脾气与钉子的故事.公民导刊,2003(02).
问题:小男孩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李的麻烦
小李最近不知道怎么得罪小杨了,每次碰面,小杨都冷嘲热讽、指责谩骂。终于有一次,小李被激怒了,非常生气。准备挥拳过去时他马上觉察到自己的这种情绪变化,于是他提醒自己,要保持理性。小李内心自我调节了一下,迅速化解了不良感觉,他决定采取一个合适的措施来解决他和小杨之间的问题。
问题:面对小李遇到的情况,你有什么样的处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训练
1.任务描述
按照班级人数随机分组,各组成员采用各种途径收集不同的表情图片,然后小组一起讨论,观察归纳出不同情绪状态下人的表情特征,并把总结的结果结合图片在班级上进行展示。
2.任务目标
1)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表情与情绪的关系。
3.任务规则
1)小组成员分工抓拍他人的瞬间表情或者收集网络上瞬间表情图片。
2)小组总结不同情绪下表情特征时,要注意言语文明。
3)小组展示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
4)用网络资源收集材料时不要做与课堂任务无关的事情。
4.任务实施
(1)任务材料
人的表情主要有三种方式: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面部是最有效的表情器官,面部表情的发展在根本上来源于价值关系的发展,人类面部表情的丰富性来源于人类价值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的面部表情主要表现为眼、眉、嘴、鼻、面部肌肉的变化。
1)面部表情。
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最直接、最完整、最深刻、最丰富地表现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它能够冲破习俗的约束,自由地沟通彼此的心灵,能够创造无形的、适宜的情绪气氛,代替词汇贫乏的表达,促成无声的对话,使两颗心相互进行神秘的、直接的窥探。眼睛通常是情感的第一个自发表达者,透过眼睛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烦恼还是悠闲,是厌恶还是喜欢。从眼神中有时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心是坦然还是心虚,是诚恳还是伪善:正眼视人,显得坦诚;躲避视线,显得心虚;斜着眼睛,显得轻佻。眼睛的瞳孔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变化:当人看到有趣的或者心中喜爱的东西时,瞳孔就会扩大;而看到不喜欢的或者厌恶的东西,瞳孔就会缩小。目光可以委婉、含蓄、丰富地表达爱抚或推却、允诺或拒绝、央求或强制、讯问或回答、谴责或赞许、讥讽或同情、企盼或焦虑、厌恶或亲昵等复杂的思想和愿望。眼泪能够恰当地表达人的许多情感,如悲痛、欢乐、委屈、思念、温柔、依赖等。
眉:眉间的肌肉皱纹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变化。柳眉倒竖表示愤怒,横眉冷对表示敌意,挤眉弄眼表示戏谑,低眉顺眼表示顺从,扬眉吐气表示畅快,眉头舒展表示宽慰,喜上眉梢表示愉悦。
嘴:嘴部表情主要体现在口形变化上。伤心时嘴角下撇,欢快时嘴角提升,委屈时噘起嘴巴,惊讶时张口结舌,愤恨时咬牙切齿,忍耐痛苦时咬住下唇。
鼻:厌恶时耸起鼻子,轻蔑时嗤之以鼻,愤怒时鼻孔张大,鼻翼翕动;紧张时鼻腔收缩,屏息敛气。
面部:面部肌肉松弛表明心情愉快、轻松、舒畅,肌肉紧张表明痛苦、严峻、严肃。
一般来说,面部各个器官是一个有机整体,协调一致地表达出同一种情感。当人感到尴尬、有难言之隐或想有所掩饰时,其五官将出现复杂而不和谐的表情。
2)语言声调表情。
语言本身可以直接表达人的复杂情感,如果再配合以恰当的声调(如声音的强度、速度、声调、旋律等),就可以更加丰富、生动、完整、准确地表达人的情感状态,展现人的文化水平、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
根据语言声调的不同特点可以判断人的情绪状态和性格特征:悲哀时语速慢,音调低,音域起伏较小,显得沉重而呆板;激动时声音高且尖,语速快,音域起伏较大,带有颤音;说话语速较快,口误又多的人被认为地位较低且又紧张;说话声音响亮,慢条斯理的人被认为地位较高、悠然自得;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的人缺乏自信,或者言不由衷;男声中若带气息声,被认为较年青,富有朝气,富有艺术感;女声若带有气声,被认为美妙动人,富有女性味;平板的声音被认为冷漠、呆滞和畏缩;喉音使男性显得成熟、世故和老练,判断力强,但使女性失去魅力;女中音和男低音代表暴躁气质;女高音和男高音多属于活泼型的人;急剧的变调对比表达暴躁气质;音调的抑扬婉转显露活泼的天性,表明气质温和柔顺;旋律可以表达人的欢乐与苦闷,希望与企盼。
判断人的说话情绪和意图时,不仅要听他说些什么,还要听他怎样说,即从他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起伏、节奏、音域、转折、速度、腔调和口误中领会其“言外之意”。语言交谈能够沟通思想,促进相互了解,语言的声调使语言本身具有更多的感情色彩,从而揭示出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向的精微之处,而这非词汇所能完全表达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最体面的语言来讲述,而不至于流于粗俗,问题只在于思想是否丰富,语言是否和谐、比喻是否恰当、礼貌是否周到、时机是否适当。
3)身体姿态表情。
人的情感状态、能力特性和性格特征有时可以通过身体姿态来自发地或有意识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身体姿态表情。当人处于强烈的兴奋、紧张、恐惧、愤怒等情感状态时,往往抑制不住身体姿态的表情变化,演员则经常通过夸张的身体姿态来有意识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变化。
人的身体姿态表情是丰富多样的。正襟危坐可知其恭谨或紧张,坐立不安可知其焦急慌神,手舞足蹈可知其欢乐,捶胸顿足可知其懊恼,拍手时可知其兴奋,振臂时显得慷慨激昂,握拳时显得义愤填膺,搓手不停时表示心中烦躁不安。轻盈的脚步可看出心情愉快,沉重而不均匀的脚步表明处境不佳,迟缓的脚步表明心事重重,铿锵有力的脚步表明勇敢与坚强。昂首挺胸表明自信与自豪,点头哈腰表明顺从与谦恭,手忙脚乱表明心情紧张,全身颤抖又冒虚汗表明心虚害怕。
(2)收集图片(表5-1)
表5-1
(3)表情与情绪关系讨论(表5-2)
表5-2
(4)小组展示说明(表5-3)
表5-3
5.任务反馈(表5-4)
表5-4
知识拓展
1.情绪与情感
(1)情绪、情感的含义
情绪是一种以生理唤起水平、表情和主观感受的变化为特征的心理现象。情感是使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个体的需要时,个体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否则会带来消极的、否定的情感。如个体为自己的作品获奖感到高兴,为失去亲人而感到痛苦。情绪的表现形式有高兴、生气、痛苦、憎恶、恐惧等。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神经机制的活动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和消失。如高兴时手足舞蹈,愤怒时暴跳如雷。
情感指某种体验和感受,常用来描述稳定的,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热爱,对母亲的感激,对美的欣赏等。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如对母亲的感激,往往在特殊的时候表现出来。
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例如接受喜欢的花很兴奋,就蕴含着对美的欣赏之情。
(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婴儿早期通过情绪来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需要,获得成人的关心。成人生活中,通过情绪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生存状况和需要,如愉快表明生存状况良好,痛苦表示处境困难;同时根据对方情绪和情感了解对方的需要,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婴儿出生头一个月就有至少三种表情:一般的痛苦、舒适、对环境感兴趣,即使是聋儿和盲儿,也有同样的表现。成人生活中,遇到危险时发出的大声呼救和恐惧的表情,即进化而来的适应性行为和求生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的基本成分。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完成工作。如:适度紧张和焦虑可以成为行为动力,使人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情绪对内驱力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如在缺氧环境下,想到自己心脏不好,感到害怕,于是就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量,使自己赶紧脱离现场。
3)组织功能。心理学家提出情绪作为脑内的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如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可以提高认知成绩。消极情绪的破坏作用:如恐惧、痛苦等消极情绪水平越高,认知活动成绩越差。积极情绪使行为开放,容易看到事物美好一面,愿意接纳事物。消极情绪使个体感到悲观、失望,接纳程度下降,攻击性增强。
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并通过表情来实现。作为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语调不同可能表达的信息不同。在一些场合,只能用表情来传递信息。如婴儿只能用表情来表达需要,获得成人关注。
2.情绪分类
1)原始的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2)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疼痛、厌恶、轻快。
3)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成功感—失败感,骄傲—羞耻。
4)与别人有关的情绪:经过一定时间,表现为爱—恨。
5)与欣赏有关的情绪:惊奇、敬畏、美感、幽默。
6)最为持久的情绪:心境。
3.情绪ABC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
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会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暴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恨、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经理,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理论内容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学习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在本节学习过程的材料及相关成果。根据表5-5,对本节所有的学习活动进行评分。
表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