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1 / 1)

一、生平及教育实践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年),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主将,是继福禄培尔之后的杰出幼儿教育家。

1870年,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基亚拉瓦莱小镇。1890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考入罗马大学医学院。1896年,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同年,受聘为罗马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生,治疗有身心缺陷的儿童。1898年,在意大利都灵的教育会议上,蒙台梭利因提出“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的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同年受聘创立罗马国立启智学校并担任校长,并开办低能儿教育的教师培训班。在此期间,蒙台梭利系统研究了法国特殊教育专家伊塔和塞贡的理论和方法,并据此创制了一系列教具,在有效教育低能儿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之后,蒙台梭利回到罗马大学继续学习深造,学习实验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开始把研究工作转向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1907年1月,蒙台梭利将用于低能儿教育的方法进行一定调整,在罗马圣罗伦佐区贫民窟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同年4月和11月相继成立了第二、第三所“儿童之家”,开始了正常儿童教育的实践,并再次取得极大的成功。1909年,根据“儿童之家”的实验成果,发表《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英文译名为《蒙台梭利方法》),全面阐述了她的学前教育观点和方法。该书出版不久就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慕名前来儿童之家参观学习的国内外人士络绎不绝。

1911年开始,蒙台梭利开始向外界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欧洲、美洲、亚洲多个国家举办讲座、开办教师培训班以及创办学校,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改革。1929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成立国际蒙台梭利协会,蒙台梭利亲自担任大会主席。此后一段时间,她出版了《童年的秘密》《新世界的教育》《开发人类的潜能》《有吸收力的心理》《和平与教育》《人的形成》《儿童的发现》等著作。1952年5月,蒙台梭利逝世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享年82岁。

二、儿童观

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充分吸收当时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儿童之家”教育实践中对于儿童的观察和实验,蒙台梭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儿童观。

(一)双重胚胎期

蒙台梭利在《精神胚胎》一文中写道:“人似乎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出生以前,与动物相同;另一个时期是在出生以后,只有人才有……人类具有一种双重胚胎生活。”[20]蒙台梭利称前者为“生理胚胎期”,具体指的是个体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称后者为“心理胚胎期”,具体指的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心理的过程。“心理胚胎期”是人类独有的,时间上对应的是出生后的前三年。人不像许多动物那样从一出生就能具备生存的本领(如牛羊一出生就能站立、行走甚至奔跑,人却做不到),然而人的社会生存所需要具备的本领比任何动物都要复杂得多,无法靠遗传获得。因此,人需要经历一个与生理胚胎期一样的过程,在“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下,实现心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

(二)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力使得其心理发展成为可能,她称之为“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她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中写道:“儿童有一种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理,他们能够自己教自己。”[21]她指出,成人是通过运用心理来获得知识,然而,儿童吸收知识要直接进入其心理生活,“成人可以记住环境并对其进行思考,而儿童却是吸收环境。他对所看到的事物不仅能记住,而且使它们成为其心灵的一部分。”[22]简言之,儿童可以自主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一切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蒙台梭利提出的“吸收性心智”概念与“双重胚胎期”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同生理胚胎通过从周围环境中吸取一切养分以完成发育过程一样,心理胚胎也需要通过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成分以完成自我生长,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吸收性心智”。

(三)敏感期

受荷兰生物学家胡戈·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年)的影响,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针对特定环境刺激的敏感时期。在某种刺激的敏感期内,儿童对这种刺激及与之相关的活动非常感兴趣。一旦儿童置身于与敏感期相适应的环境,他就会在轻松愉快中迅速掌握与相应的刺激活动相关的能力。特定的敏感期往往与特定的年龄阶段相联系,一旦儿童在特定敏感期内缺乏相关刺激,当敏感期结束后,儿童再学习与该刺激相关的活动技能时往往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学会。

敏感期概念的提出,为证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证据。为进一步指导具体的学前教育工作,蒙台梭利还提出了一系列常见的敏感期出现的一般年龄段,如语言的敏感期是8周~8岁,秩序的敏感期是1~4岁,等等。蒙台梭利同时指出,对不同的个体而言,敏感期出现的具体时间和程度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施学前教育时,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儿童,而应当通过观察个体儿童的活动捕捉其发展的敏感期,做到因材施教。

(四)阶段性

基于敏感期理论,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教育者既要看到发展的连续性,又要正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有着明显不同的身心特征;前一阶段的发展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础。蒙台梭利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6岁。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是心理胚胎期,儿童主要通过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信息来形成心理和适应生活,不能接受成人的直接教育;后三年是个性形成期,儿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成人的直接教育。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对未来是具有决定性的。

第二阶段,6~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产生道德感和社会感,开始渴望探究更大范围的世界。据此,蒙台梭利主张应当从感官教育转向抽象的智力活动,并提供给儿童更大的活动和探索空间。

第三阶段,12~18岁。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进入青春期,身心都开始发生更大的变化,具备了理想,产生了爱国心和荣誉感,能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探究事物。这时,便可以进行与成人一样的宣传教育。

总之,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建立在生物学和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科学发展水平下对儿童的最高认识水平,对于当今的学前教育工作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教育观

(一)教育环境观

蒙台梭利从“心理胚胎期”理论出发,提出了学前教育的环境观——“有准备的环境”。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其内在生命力的驱动下,通过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实现的。因此,环境的构成与质量对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要。而成人世界的真实生活环境非常复杂,有许多对儿童的发展不利的因素,因此需要成人在童心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搭一座桥梁,这便是“有准备的环境”。

在“儿童之家”,“有准备的环境”需要由教师来准备,为此,蒙台梭利提出了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保证儿童独立、充分活动的自由;必须是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对儿童有纪律要求,以引导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能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提供丰富的感官训练材料;生活设备和一切用具美观、实用,对幼儿有吸引力,等等。

(二)自由与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冲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因此,她强调学生的自由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并指出教育中给儿童自由才能使其个性得到“最有利的发展”,而保证其个性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给儿童活动的自由。因此,学前教育机构在环境的准备、材料的投放以及活动的安排上,都应当给儿童提供充分的自由活动的条件。

关于自由和纪律的关系,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形成纪律的基础。首先,她明确指出,自由不等于放任。这是因为:第一,儿童的自由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限度;第二,不冒犯或干扰他人,对他人不礼貌或有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第三,有益于儿童的各种表现和发展的——不管是什么行为,无论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不仅要允许,而且还必须进行观察。[23]其次,蒙台梭利强调的纪律并非由成人靠命令、说教甚至惩罚得来,真正的对于儿童来说是主动的,必须建立在其自由活动的基础之上。因此,她大声疾呼:“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了应该遵循的道路。”[24]具体来讲,她认为纪律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里,通过充分开展的自由活动而逐渐形成。她在“儿童之家”的实践中总结了纪律教育的做法:第一,使儿童分清好坏,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第二,让儿童自由选择有趣的工作;第三,用“寂静活动”来巩固取得的纪律。[25]

(三)工作与材料

蒙台梭利指出:“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儿童只有靠环境经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育,我们称这种经验为‘工作’。”[26]蒙台梭利所谓工作,实际上就是儿童自由选择的有趣的活动,它有如下特征:①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儿童内在的引导本能。②无外在目标,以内在的自我实现为目标。③是一种创造性、建构性的活动。④自己独立完成,无人可帮助或替代。⑤通过环境渠道的反馈来改进自己。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为内在需要而重复。[27]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喜欢工作甚于游戏”,儿童存在一种“工作欲”,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她认为工作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更有效的手段,而不是福禄培尔所强调的游戏。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游戏会把儿童带进不切实际的幻想世界,无法培养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而工作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第二,游戏是散漫的、随意的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工作则是结构清晰、紧凑的,能有效、明确地促进儿童发展;第三,虽然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是快乐的,但游戏结束后带来的却是精神上的空虚,而工作带给人的则是精神上的充实感,会带来更为持久的快乐。

儿童的工作需要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材料来进行,因此,蒙台梭利发明了一系列与特定教育内容相匹配的教具作为工作的材料供儿童自由选择。蒙台梭利将学前教育的内容分为五个领域,分别是日常生活教学、感官教学、数学教学、语言教学、科学文化教学,每个领域都有相应的材料与之对应。

(四)论教育内容

感觉教育、读写算练习及实际生活练习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内容。

1.感觉教育

重视幼儿的感官、感觉训练和智力培养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征。在《蒙台梭利方法》一书中,约四分之一的篇幅论述感觉教育及其与之密切联系的知识教育。蒙台梭利如此看重感觉教育的原因主要有:①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②感官是心灵的门户,感官训练对于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训练,其中以触觉练习为主。其办法是用专门设计的教具材料来训练各种不同的感觉。这些教具材料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一是教具材料根据其用途不同分为不同的种类;二是每种教具材料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即尽可能排除其他感官的干扰,使所要训练的感官得到的印象尽可能纯正、清晰;三是教具材料具有控制错误的功能,以便儿童能够“自我教育”。

2.读、写、算练习

蒙台梭利的读、写、算教学是建立在感官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她说:“一旦感官教学走上了正途并唤起兴趣,我们就可以开始真正的教学。”[28]蒙台梭利认为,3~7岁儿童已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教育者应当利用这种能力,为儿童准备适当的材料、教具,提供适当的学习途径。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学习读、写、算有时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实例,但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各种感官教具和材料。如幼儿学习写字,主要是通过触觉的训练循序渐进地过渡到书写练习。掌握字母形体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①通过视、触、听觉相结合的练习,了解字母的形体。具体做法是从砂纸上剪下大型的手工字母,让幼儿把视、摸、描、发音结合起来。②辨认字母形体。即当幼儿听到某个字母的发音时,能从教师所给出的一些字母中辨认出该字母的形状,并选出交给老师。③记住字母箱体形体。教师将字母放在桌子上,几分钟后再问幼儿:“这是什么?”以使幼儿巩固记忆。当儿童熟悉字母后,就可以给儿童一支笔,临摹字母,开始练习写字。

3.实际生活练习

感觉训练和读、写、算练习属于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发展的练习”,另一类练习则为实际生活训练,又称为“肌肉教育”或“动作教育”。主要有5项:①日常生活技能练习。蒙台梭利认为,通过日常生活练习,可以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形成。为此,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设计了不少诸如练习走路、呼吸、开抽屉、开门锁、系鞋带、扣纽扣等一系列练习和专门的教具材料。②园艺活动。受到卢梭的影响,蒙台梭利主张儿童应该多去大自然从事自由活动。因而,她认为幼儿进行园艺活动多有益处。当幼儿通过园艺活动,知道动物需要喂养,植物应该浇水,否则会饿死或枯死时,他们就将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蒙台梭利认为这种情况并非出自成人的要求,而是自动发生的,也属于一种自动的教育。③手工作业。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手工作业主要是指绘画和泥工,蒙台梭利主张幼儿在学习写字前,先要学习绘画作为基础,故而将绘画称为“间接法”。而泥工既可以练习手的动作,又可以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途径。④体操。蒙台梭利为幼儿设计的主要的体操练习是走步,以帮助其肌肉的正常发展。走步首先是学习保持身体平衡,为此,她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设计了一种包括直线、椭圆形线、八字线的“走线”的平衡练习。⑤节奏动作。目的是促进儿童动作的协调,发展节奏感。第一步是让儿童在音乐中走路、跑步和跳跃;第二步是使幼儿按照乐器做出不同的节奏动作,并能表演各种优雅动作。通过训练,儿童逐渐形成比较强烈的节奏感,可随音乐翩翩起舞。

四、教师观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在“内在生命力”的驱动下,通过“吸收性心智”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应当以“不教的教育”方式,在充分观察和研究基础上了解儿童,为儿童准备“工作”的环境条件,并根据儿童“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此,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应承担以下四种角色。

(一)观察者

蒙台梭利强**师工作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教师要向科学家一样研究儿童,在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儿童的基础上,揭示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状况,从而给予正确的指导。因此,她甚至指出,观察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和研究的唯一一本书”[29]。同时,蒙台梭利指出,教师并不是被动的观察者,教师需要在观察的同时对儿童所从事的工作提供必要支持。这些支持主要包括:管理和维护环境;激发和维持平和、有秩序、快乐的心理氛围;帮助儿童建立和发展自信、自律;启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对儿童做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儿童及其需要等。

在蒙台梭利看来,懂得如何进行有建设性的观察,知道何时进行何种程度的干预,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实际上,这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教育更高,然而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在充分进行自主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研究者

在《教师的准备工作》一文中,蒙台梭利写道:“把儿童的心理生活的发展当作自然现象和实验反应的可能性,使得学校活动本身成为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科学实验室。”[30]蒙台梭利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一方面研究儿童,一方面研究儿童的活动。教师“必须学会谦虚、自我克制,要有耐心,还要摒弃建立在虚荣心上的骄傲”,同时不迷信权威人士的思想,不对儿童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看法,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儿童,才能真正获得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真正实现“自由的儿童在精心设计的促进其发展的教具材料的帮助下获得发展”。

(三)环境创建者

教师应该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为其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并负责环境的管理和维护。蒙台梭利主张,教师要通过观察和研究了解儿童,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符合儿童需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激发幼儿在其“内在生命力”驱动下自由地活动。同时,作为环境的创建者,教师应当把教育内容有机融入环境中,所以“儿童之家”通常会按照蒙台梭利五个领域教育内容的要求,将环境大致划分为五个区域,即感官区、生活区、数学区、语文区、科学文化区。此外,教师尤其要重视对环境中的秩序和纪律的维持,帮助儿童建立和发展内在的秩序感。

(四)指导者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因此,教师再不能是“知识的输出者”。在观察、研究儿童,并为儿童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之后,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根据儿童活动的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directress)。教师的指导有几个含义:首先是儿童的示范者。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教师任何言行都会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其次是根据儿童的成熟程度,引导儿童选择相应的工作,然后促使其开展工作以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第三是维持儿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阻止不良行为。如不允许儿童冒犯、打扰他人,必须正确使用教具等。同时,蒙台梭利强调,教师必须学会耐心等待,不能借帮助之名干涉儿童,要避免直接纠正,以免抑制或代替儿童独立思考。

五、历史地位及影响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体系诞生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综合了医学、生理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推动了当时学前教育的变革,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蒙台梭利也被称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从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影响上来看,蒙台梭利从1907年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开始,通过办学、讲学、办教师培训班、成立协会、出版专著等方式,广泛宣传“科学的儿童教育方法”,为推动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方法也存在非议。如有人认为蒙台梭利感觉训练机械、呆板、烦琐、枯燥,其材料脱离生活;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培养;把现实活动与想象活动对立起来,明确反对“自由绘画”,音乐教育也建立在感官教育基础之上;儿童提早学习读、写、算没有从儿童立场出发等。但蒙台梭利对于学前教育的贡献及重要性已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蒙台梭利也被人们赞扬为“儿童世纪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