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可乐利的学前教育思想(1 / 1)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德可乐利(Ovide Decroly,1871—1932年),比利时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国际儿童学研究的主要领头人之一。德可乐利早年学医,获医学博士学位。1901年,他在布鲁塞尔创办特殊儿童学校,试图使特殊儿童获得更多和更充实的知识,成效显著,后担任布鲁塞尔特殊教育督学。1907年,他在比利时首府布鲁塞尔市创办了一所儿童实验学校,名曰“生活学校”(或译“隐修学校”)。该校主要由幼儿园和小学组成,招收4~15岁的正常儿童。在生活学校里,德可乐利用新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实验,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德可乐利教学法”。在进行教育实践的同时,德可乐利还倡导欧洲新教育运动,积极参与“新教育联谊会”的创建,成为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德可乐利非常注重观察儿童,他是最早利用电影手段从事儿童观察研究的学者。他摄制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阶段》《儿童空间反应的演变》《儿童的社会反应》《0~6岁儿童的模仿行为面面观》等一系列不同题材的纪录片,并和博依士编制了《博依士——德可乐利量表》。1912年,德可乐利被比利时政府和许多大学聘为教授。在他的推动下,第一届儿童学国际会议于1911年在布鲁塞尔举行,德可乐利被选为主席。

德可乐利的一生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论个性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新教育法》《整体化现象在教学中的作用》等。

二、儿童心理学观点

(一)儿童的本能与兴趣

德可乐利早年学医,因此,他首先从生物学角度去看待儿童。他认为人的行为根植于遗传的本能,并认为本能是由于物理和化学的作用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尽管德可乐利强调本能是人类因遗传共有的特征,但同时他也十分重视环境的作用,认为环境有改变人的可能性。

德可乐利认为兴趣是教育的基础。他说:“兴趣是一个水闸,用它开启注意的水库,并使注意有了方向。它也是一种刺激,脑力依赖它而冲出。”要充分激发和借助儿童的兴趣去促进教学和学习,就必须了解儿童的需要,研究需要和兴趣之间的关系。德可乐利认为儿童具有以下四种基本需要:营养饮食的需要;衣住的需要;防卫和活动的需要;工作与娱乐的需要。与这四种基本需要相对应,儿童具有四种兴趣中心:一是对食物的兴趣;二是躲避自然灾害的兴趣;三是防御敌人的兴趣;四是劳动和相互依赖的兴趣。因此,日常活动则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围绕儿童的兴趣来组织。

德可乐利认为,每个兴趣中心都会有一个中心概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随之产生许多相关的问题,激发起儿童学习多种知识、掌握多种技能的热情和积极性。儿童的兴趣正是通过观察、联想和表达在儿童认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活动中得到实现和满足。

(二)儿童认知的整体化特点

在德可乐利看来,“儿童的认知不限于知觉阶段,还包括记忆、思维、推理,乃至表达及行动等心理活动,整体化是儿童认知的特点”,强调心理现象完整性和整体性的整体化理论是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很显然,德可乐利吸收了这种观点。就儿童来说,大量的概念都不经意识的分析和分解便直接渗入。有关他周围的环境及自己身心发展的种种概念如他的妈妈、他的奶瓶、他的身体各部分、他的玩具、他的情绪、他的需要、他的快乐等,这些都不像教育家规定的次序,而是按照它们自然的、真实的、相互依存而非分隔的关系,一下子大量呈现于儿童,他是从这貌似无秩序中清理头绪,达到理解。[31]

三、德可乐利教育法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德可乐利逐渐形成了以兴趣为中心、以整体为原则的课程和教学系统,简称德可乐利教学法。

(一)采用单元教学

德可乐利主张课程应以整体为原则,他认为:个人生活中包含四类需要(或四大兴趣,即饮食营养、衣住、防卫和活动、工作和娱乐),以此为中心,再将社会、学校、家庭此类环境中的各类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了教学单元,各年级均按单元进行学习。在一二年级,制定的是多方面兴趣中心的课程,比如关于寒冷的课题,关于天体认识的课题等;到了三四年级,教材则围绕一个单一的兴趣编写,如植物。三年级课题由教师编写,四年级则由儿童负责编制,教师协助指导。

这种以兴趣为中心的单元教学充分考虑儿童的基本需要,打破了传统的分科体系,以个人生活中的需要为中心,同关于环境的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教学单元,而且因季节和学生年龄差别而不同,具有灵活性的特征,能较好地发挥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精神。

(二)教室改为实验室、活动室

德可乐利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因而,德可乐利要求学校应该同社会密切地结合起来,学校教育的内容应该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德可乐利主张教室就是活动室、实验室和车间,儿童通过自由的、自主的活动学习学科知识,从而了解社会生活,了解与其相关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获得经验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活动是主体,并辅之以视听教育,重视游戏和手工作业。为了便于学生的活动与交流,教室里的课桌布置成马蹄铁的形状,而不是按传统学校那样前后排列。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儿童的活动,鼓励儿童互相帮助,克服缺点,共同进步。

(三)三步教学法

德可乐利认为儿童认知环境主要通过观察、联想、表达这三个步骤来实现。

1.观察

观察就是儿童对事物、地点、人物等的直接感知,这是儿童的第一手直接经验,也是儿童发展智力、了解环境的一种途径。儿童的观察课程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随机观察,如观察教室里存在的事物,观察花园里植物的开花等;第二类是专题观察,也就是让儿童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专门的观察。德可乐利认为观察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养成注意各种现象的习惯、使儿童了解生活上种种复杂的情形以及使儿童了解生物界种种演进的现象。

德可乐利认为训练观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寻常的观察,主要指儿童在学校中注意日常生活现象,例如注意气象的变迁,动植物的发育和生活现象,学校中所养动物的生活等。二是与兴趣有关的观察,主要指按照课程上所规定的内容从事学习。这种观察教学的步骤有三:第一步“预备”,教师用问答法,唤起有关的旧经验,以引起对于新功课的兴趣;第二步“提示”,提出各种相似的事项,使儿童比较推证,以便求出一种结论;第三步“活动”,使儿童照着结论去做。观察之后,要用比较的方法去推证,以便求出一种结论,而比较又多为数量的关系,所以在观察之后,还要做计算的工作。

2.联想

联想是指教师在儿童旧经验的基础上,用图画、故事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想象,然后通过比较,找出旧的经验与新的现象之间的异同,最后寻找原因并加以实行。联想是与观察紧密相连的。在生活学校里,儿童由观察而进行的联想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空间的联想,相应于最广义的地理联想;第二,时间的联想,相当于历史联想;第三,协调人的需要的联想;第四,因果联想,它为儿童提示一种现象是“怎样的”和“为什么是这样的”。德可乐利认为利用这些联想可以使儿童认识到过去的经验与观察所得资料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扩大儿童的经验,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探索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使儿童逐步了解事物的必然性。

3.表达

表达就是儿童把由观察和联想得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行动。表达的目的在于把观察和联想所得的经验用模型、动作及文字符号表示出来,以加深儿童的印象,并增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德可乐利认为表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抽象的表达,如说话、写字、作文等;二是具体的表达,如绘画、制作、剪贴等。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既能满足儿童表达和创造的天然需要,又能为儿童做生活的准备,它们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四)论幼儿学习

1.识字与阅读

德可乐利根据对儿童阅读能力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了儿童在认知方面不同于成人,儿童识字阅读并不是传统所认为的从音素到字母,从音节到完整的单词,从单词到句子。书面的单词和句子在儿童眼里首先是整体的图像,儿童是先记住了这些图像,再去识别组成单词的字母。德可乐利称这种图像为“视觉意象”,这种识字阅读的方法被他称为“视觉意向法”。他曾以自己2岁的儿子做实验:先拿自己的照片给他看,再给他看“爸爸”这个书面词,跟他说“爸爸”这个音,结果孩子很快就记住“爸爸”这个书面词。然后,德可乐利找了一些孩子直接感兴趣的事物名词和短句,用以上方法教他认读,6个月后,他的儿子学会50个短句,并经当众证实。

根据德可乐利“视觉意象”的教学形式,他认为教幼儿阅读有以下基本做法:阅读材料应取自于儿童当前的真实生活;阅读教学必须先从完整的单词和句子着手,朗读在先,整体印象在先,分析在后;注重游戏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书写与算术

德可乐利认为书写和阅读、绘画是紧密结合的,针对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中采用的书写和阅读截然分开的做法,德可乐利认为这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可使幼儿在学会书写的同时,也学会正确地缀字和绘画的基本笔法。除了书写,德可乐利对幼儿的算术学习也做了一些研究,他主张尊重幼儿的兴趣,利用儿童的自发倾向,通过观察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并将算术教学与书写、阅读教学相互结合。

四、简评

德可乐利生活、工作于新教育运动蓬勃兴起的年代。他既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同时又为推动这一思潮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与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几乎同时开始教育实验,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儿童的心理与教学,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德可乐利教学法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有人甚至将他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与福禄培尔、蒙台梭利并列。目前,世界各地不少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仍然采用德可乐利教学法。[32]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曾访问过比利时,对德可乐利教学法倍加赞赏。可以说,陈鹤琴后来所创制的“整个教学法”与德可乐利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