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1 / 1)

福禄培尔(Fredrich Froebel,1782—1852年),德国教育家,创立了以“幼儿园”命名的学前教育机构,被后人尊称为“幼儿园教育之父”。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福禄培尔于1782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不到一岁丧母,后常遭继母虐待。10岁才被舅父送至教区学校接受教育。1799年进入耶拿大学哲学院,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1802年,福禄培尔父亲去世,他因经济拮据而中断大学学业,进入社会。后来他想当一名建筑师,便去法兰克福学习,邂逅一名叫安东·格吕纳(Anton Grtiner)的中学校长,格吕纳力荐其从教,福禄培尔遂改变初衷。在格吕纳的指导下,他研究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著作,并到裴斯泰洛齐的伊弗东学校参观学习,致力于儿童游戏、音乐及母亲教育的学习研究。1810年至1812年,分别进入格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进修哲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学、方法论等。在矿物学研究中,他认为在晶体形成中体现了物质结构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不仅适用于自然生命,而且也适用于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福禄培尔相信人类精神发展的规律也如同矿物结晶一样,是自内而外的。这就成为福禄培尔教育哲学中的最基本的根据。

1816年,福禄培尔在家乡建立了一所学校,命名为“德国大同教养院”。他在学校中力求贯彻遵循儿童天性进行教育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作业,以培养自由的、自觉的、有思想的人。他采用一套综合课程教育儿童。1826年,福禄培尔发表了《人的教育》。此书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哲学、教育分期以及有关各时期教育任务的思想。

1834—1836年,福禄培尔又到瑞士杜格多夫任孤儿院院长。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他日益深切地感到最需要改革的是儿童早年的教育。这时,他读了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更深切感受到母亲在早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认识到必须对儿童的游戏善加指导。于是,他进一步策划和研究各种玩具、游戏、歌曲和动作的设计及制作,学前教育思想日益成熟。

1837年,福禄培尔回到故乡勃兰根堡,开办了一个名曰“发展幼儿和青少年活动本能和自我活动的机构”。在这里他开始设计儿童游戏材料,并创制了闻名于世的“恩物”。1840年,福禄培尔将此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随后在德国引发了幼儿园运动。但在1851年8月,基于政治考量,普鲁士教育部长以莫须有的罪名下令在全国取缔福氏幼儿园。10年后,福禄培尔创办的幼儿园才在德意志土地上解禁并得到更大发展。

二、论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儿童年龄分期

(一)教育的基本原则

1.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最早把自然哲学中的“进化”概念引入人的生命和教育。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是无限发展的,因此人也是在连续不断地发展的,是“一种经久不断地成长着的、发展着的、永远地活着的东西”,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前进的东西”。他反对将教育视为是“固定和静止的东西”,而主张应看到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等发展阶段,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上升”的过程,彼此是有关联的。在发展的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在前一阶段中间,一定可以找出一些现阶段赖以发生的萌芽。故在发展历程中,前一阶段不但不阻碍后一阶段的实现,反而可以说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人类不是完全成熟的,也不是已经凝结和确定的;相反,人类永远不断地在形成之中,永远活动地向前进,由一个发展和形成的阶段,趋向另一个高一级的发展和形成的阶段。”[29]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只能按照儿童生命发展的阶段,去帮助和指导儿童的发展;如果以跳跃的、速成的教育促成儿童早熟,乃是一种不健全的早熟,并无教育的价值。

2.顺应自然原则

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法则一样,因此,教育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福禄培尔把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理解为“追随本源”,即追随儿童的天性。他曾以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30]他认为,人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顺应儿童天性特点行事,方为正途。

福禄培尔还曾说,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就是教育必须适应潜藏在人体中的力量和才能的自我发展,而这种力量和才能的发展是“上帝的本源”的表现。

由上不难看出,福禄培尔的观点受到裴斯泰洛齐的影响,同时还带有一定神秘主义色彩。

福禄培尔对人的天性进行了分析。与卢梭一样,他认为儿童天性善良,并表现为四种本能,即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及宗教的本能。但他对每一种本能都进行了宗教神秘主义的解释,把它们都归结为所谓“神的本源”的体现。他认为人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充分表现出人的内在本质,进而提出教育要追随活动的本能。而重视儿童的活动本能,就是要唤起儿童的自我活动或自发活动。

(二)教育分期与各时期的任务

福禄培尔根据发展理论,把受教育者划分为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四个时期。他特别论述了前三个时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任务。

1.婴儿期

福禄培尔认为,婴儿期的心理特点是“吸收”,婴儿借助感官从外界吸收富有多样性的事物的印象,所以这时期的活动应以感官的发展(如快乐和痛苦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等)为主。他认为婴儿先有听觉后有视觉,然后通过这两种感觉认识事物。在感官发展上,应遵循先发展听觉器官,继而发展视觉器官的原则。

除发展感官外,婴儿也要发展身体,运用四肢进行活动或游戏。因此,婴儿不能过久地独自待在摇篮里,枕头也不宜过于柔软。当婴儿的感官、身体和四肢能自动开始向外界表现其内部时,婴儿期即告结束,幼儿期正式开始。

2.幼儿期

福禄培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这一时期应较多注意其心智的发展,教育的主要任务从身体的保育转向智力的培育和保护。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变内因为外因,其途径是让儿童通过参与人和物的外部世界的活动,展现自己的天性。这也是理解事物和人的本质前提。福禄培尔呼吁父母和家庭要承担起对幼儿的教育,要顺应儿童内在需要,顺应自然地采取游戏的方式教育幼儿,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使儿童成长为完全的人。在幼儿期,“游戏和说话是儿童这时生活的要素”,借助语言和游戏的方式,儿童开始把他的内在本质向外表现。

福禄培尔强调,幼儿期的教育对正在发展中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他引用过德国的一句名言,“从一个婴儿到一个开始说话的儿童所取得的进步要大于从一个学童到一个牛顿所取得的进步。”如果幼儿期教育不当,儿童本性和各种天赋潜能的发展受到阻碍,那么在未来“他必须付出最大的艰辛和最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种损害给人的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31]

3.少年期

这一时期也称为学习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生活实际的理解使外部的东西内化。教育上,感情让位于思维,游戏让位于教诲。如果说,幼儿期须重视儿童先天的禀赋,以儿童为中心;此时期则当以后天的环境为重,以课程为中心。以前儿童更重视活动本身,现在则更注意活动产生的原因和活动的结果。幼儿时期活动的本能,到这时发展成为一种创造的本能。

三、幼儿园教育理论

(一)幼儿园的目的及任务

1.幼儿园的目的

首先,福禄培尔认为,幼儿园是以“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我活动能力”为目的的专门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意为儿童的大花园,在这里,儿童是植物,教师是园丁。通过合理的教育,儿童在“园丁”的精心培育下,即引导儿童的自我活动、自我发展,儿童就能像植物一样自然、健康地成长。

其次,福禄培尔认为创办幼儿园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给学前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帮助,补救家庭中养护的缺欠,减轻母亲的负担。具体做法是:由训练有素的“园丁”为缺乏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以帮助家庭和父母对其子女进行合理的养护和教育。实际上,幼儿园是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榜样而存在的。

最后,福禄培尔不仅看到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而且更为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人是一种社会动物,须具备社会参与、社会合作的精神,幼儿园就是培养这种社会态度的最恰当的场所,这里可以陶冶幼儿的社交性,能帮助幼儿适应以后的正规教育。他立意要把幼儿园变成社会的缩影,在其中充满礼让、互助和团结一类的精神以及相敬相爱的气氛。

2.幼儿园教育的任务

第一,保护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以前的学校都以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为教学终极目的。福禄培尔认为,幼儿与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幼儿园的主要目标不在于儿童能从中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传授知识仅仅是幼儿园实现其目标的手段而已,儿童身心发展才是首要使命。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游戏、唱歌、作业、娱乐等生动活泼的活动,发展幼儿的感觉器官、扩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发展幼儿的语言和活动能力;使幼儿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和一定的品德;培养他们初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如笃信上帝、服从、忍耐等。这些主要是为儿童进入小学和迎接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第二,培养训练有素的幼儿教师。为幼儿教育者提供与幼儿接触的机会,训练他们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精于照顾与指导幼儿的生活和发展。

第三,推广幼儿教育经验。向家长推广幼儿游戏和活动的教育经验,介绍合适的幼儿游戏和活动的手段与方法。

(二)幼儿园教学原则

福禄培尔所倡导的教育原则及方法受到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以及自身教育实践经验的影响。他认为幼儿园的教学应遵循儿童的天赋兴趣和性情,以自我活动为基础,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或观念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根据上述观念,福禄培尔提出两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1.实物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及裴斯泰洛齐等都是直观性教学的大力倡导者。在接受前人影响的基础上,福禄培尔主张要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使其学会从亲身经验、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从人类社会的真正生活中去认识事物。[32]而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将那些有关联的事物呈现在儿童面前,使儿童能容易而正确地知觉这些事物,并由此而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正确观念。

2.游戏教学原则

该原则以自我活动(self-activity)为基础,以对儿童游戏活动的观察为依据。福禄培尔认为,自我活动是一切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万物神性本质的外在表现及其发展是通过自我活动而进行的。个体由此认识自然,认识自我,最终认识神性的统一。他认为在以自我活动为基础的游戏活动中,儿童能感受自由与欢乐,能促进儿童发展,所以任何儿童都对游戏很感兴趣。如果顺其自然,以游戏为教育的方法,以引导儿童自我活动、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就易于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他主张幼儿园应成为儿童游戏的乐园。

(三)幼儿园课程

1.游戏

幼儿时期的各种游戏,在福禄培尔看来是“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的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33]随着幼儿期的到来,游戏在学前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既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主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幼儿园中不可或缺的课程。

福禄培尔的幼儿游戏体系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运动性游戏。可以使幼儿了解运动的本质、目的,亲身去感受力量的作用,并从中掌握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运动性游戏具体内容主要有:①行走游戏。幼儿可以进行直线或曲线行进,在行进过程中,幼儿边走边唱,并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同时将所见所闻想象成有生活趣味的故事并互相交流,从中得到乐趣。这种运动性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活动能力、观察力、智力以及想象力,丰富了他们的感觉与经验,加深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理解。②表演游戏。幼儿可以站成圆圈,并且肩并肩、手拉手,按照螺旋形的路线行进,教师一边引导幼儿在途中观察事物,一边让儿童模仿自然及周围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模仿小河流水,模仿磨坊、蜗牛及旅行等进行游戏。③跑步游戏。幼儿可以在操场、花园或宽敞的房间中,进行赛跑的游戏,从中得到体力上的锻炼,并加深了与幼儿教育者和其他幼儿之间的关系。在福禄培尔看来,通过以上的运动性游戏,幼儿可以从中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运动,并从运动中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提高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

第二类是精神性游戏,主要开展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特征,如重量、形态、弹性等,并且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思考与判断,发展幼儿的智力和道德品质。福禄培尔专门为这类精神性游戏设计了玩具——“恩物”。

2.恩物

福禄培尔受裴斯泰洛齐直观教学的影响,为幼儿设计了一系列教玩具——恩物,供幼儿游戏时使用。“恩物”(gifts),意为成人(或上帝)送给儿童的宝贵礼物。这是福氏对于幼儿教育工作的具体贡献。福禄培尔力图用恩物来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训练他们手的活动技能。创制的这套“恩物”的基本形状是圆球、立方体和圆柱体,大多仿照大自然事物的性质、形状和法则,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并体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

主要恩物及其作用如下。

恩物1:一个小盒子里装有6个绒毛制作的颜色各异的小球,分成红、黄、蓝、绿、紫、白六种颜色。通过6只柔软的彩色小球不同组合,让幼儿认识各种颜色和数目,同时表现出许多内心的思想、看法和愿望,并用以模仿在周围见到的无数事物。

恩物2: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借助于第二种恩物,可以使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和各种几何形体。通过如旋转、摇晃、滚动恩物等活动,大一些的孩子通过观察、比较和进行描述,可以理解到一些初步的力学定律。

恩物3:由8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组成的大立方体,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培养数的概念。除此之外,由于立方体可能被儿童想象为“砖块”,他们建造的本能就被唤起。用这八块小立方体可以构成各种柱状物、城堡的残垣断壁、凯旋门、城市、桥梁、十字架及塔等。福禄培尔认为了解立方体的形象对于艺术、科学以及实际的生活都是头等重要的。

恩物4:由8个小长方体组成的大立方体,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福禄培尔认为这种恩物可以帮助儿童识别长度、宽度、厚度或高度,清楚地了解物体形状的变化,对于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原则运用在实物上也更明白,为学习几何打下基础。

恩物5:大立方体,可分为21块小正方体,6块大三角柱,12块小三角柱。这种恩物可使儿童学习几何形体和计数,并配合不同的形体搭建各种东西。

恩物6:大立方体,可分为18块长方体,12块柱台,6块长柱。这些恩物给建造工作以更广泛的练习机会,而且可进一步发展“整体”和“部分”的概念:一方面了解“多归于一”,一方面了解“一中有多”。儿童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由此可得到发展。

除以上几种恩物之外,福禄培尔和他的追随者又开发了其他恩物,如可摆成字母的木块、可摆成图形或模型的木棍等,其目的是使幼儿有更多练习的机会,训练他们的建造能力,为将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作业

作业(occupations)活动是促进儿童体力、智力和道德品质和谐发展的重要方法,主要体现福禄培尔关于“创造”的理念。作业种类很多,有纸工、绘画、拼图、串联小珠、镶嵌、泥塑等。作业与“恩物”关系十分密切,作业的进行主要体现福禄培尔关于“创造”的教育原则,要求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如与恩物中立体相对应的作业活动有泥塑、纸工等。福禄培尔指出,幼儿只有掌握恩物的使用后,才能进行作业活动。因此,恩物在先,作业在后,恩物的作用在于吸收或接受,作业的作用在于表现或建造。

4.歌谣

在福禄培尔的著作《慈母游戏和儿歌》中,专门设计了一套精选的歌谣及其图画的表示和游戏方式的说明。编写该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母亲教育自己的孩子,使儿童运用自己的身体、四肢来活动他们的肢体,发展他们的感觉。

5.语言

福禄培尔还提到,无论在游戏还是在作业的过程中,成年人要注意结合使用各种材料以发展幼儿的语言。福禄培尔在《幼儿园教育学》中还通过对一个6岁幼儿学习读写的事例的描述,阐述了他对幼儿读写教学的观点。

福禄培尔指出,幼儿在游戏和活动后会具备良好的素质,例如,喜欢活动、能对问题进行思考等。他们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一旦发现新事物以及读写的乐趣,便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由于此时幼儿还未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因此,一种宽松、温暖的氛围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但是,父母或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并积极引导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并鼓励他们将这种兴趣付诸实践;同时,幼儿身边的家长、亲戚也应该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并不时给以鼓励,从而极大地促进其学习热情。

6.自然研究

即观察自然,观察苗圃,喂养小动物。这些活动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培养自制力,促进知识及智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儿童热爱各种自然现象,培养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历史地位及影响

福禄培尔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也是世界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学前教育家。他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首创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福禄培尔强调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重视学前教育的社会意义,强调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详细论述了幼儿园工作的体系、内容和方法,为幼儿园创造教学材料、玩具,设计一整套作业体系的思想和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他设计的恩物或衍生物,至今仍被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玩具、教具,广泛地利用并加以发展。他创办的幼儿园标志着学前机构的作用开始由“看管”转向“教育”,顺应了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背景下要求发展学前社会教育的历史诉求,大大推动了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

小结

随着近代科学和技术的长足发展及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西方社会对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洛克基于“白板说”的思想和资本主义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论述了绅士教育理论。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主旨在于倡导培养自由、独立、个性和具有创造能力的资产阶级新人。充满贫民情怀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了爱的教育、家庭教育和要素教育思想,率先发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号呼。赫尔巴特完成了建构传统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使命。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理论,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独立分支,把学前教育朝着科学化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关键术语

《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品质;自然的需要;心智能力;《爱弥儿》;自然人;理性睡眠期;感觉教育;消极教育;自然后果法;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爱;《普通教育学》;必要的目的与可能的目的;儿童管理;“教育性教学”;《人的教育》;幼儿园;实物教学原则;游戏教学原则;恩物;作业

思考题

1.评述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及其对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的启示。

2.评述卢梭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历史地位。

3.什么是消极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4.评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及和谐发展教育的理论。

5.评述裴斯泰洛齐关于家庭教育及爱的教育思想。

6.试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7.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理论有什么特点?试进行评述。

8.试述福禄培尔幼儿园理论的主要内容。

9.试析福禄培尔在学前教育史上的地位。

[1]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第68页,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2] [英]洛克:《教育漫话》,第24页,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3] [英]洛克:《教育漫话》,第23页,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4] [英]洛克:《教育漫话》,第24、25页,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5] [英]洛克:《教育漫话》,第138页,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6] [英]洛克:《教育漫话》,第36页,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7] [英]洛克:《理解能力指导散论》,第39页,吴棠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8] [法]卢梭:《爱弥儿》,第5页,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9] [法]卢梭:《爱弥儿》,第7页,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0] [法]卢梭:《爱弥儿》,第91页,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1] 陈文华:《中外学前教育史》,第196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12] [法]卢梭:《爱弥儿》,第78页,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3] [法]卢梭:《爱弥儿》,第16页,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4] [法]卢梭:《爱弥儿》,第16页,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5] 杨汉麟:《外国幼儿教育史》,第18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16] [法]卢梭:《爱弥儿》,第135、91页,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7] [法]卢梭:《爱弥儿》,第95页,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8] [法]卢梭:《爱弥儿》,第120页,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9] [法]卢梭:《爱弥儿》,第173页,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0]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17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1]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第8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22] 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第292、33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23] 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第134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24] 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第134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25]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19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6]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198~19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7]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11页,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28]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第211页,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29] Frobel,The Education of Man,New York:D.Appleton and Company,1887:17.

[30] [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第10页,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1] [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第40页,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2] Marenholtz Buelow,Reminiscences of Fr?bel,New York:Lee and Sehepard Publishers,1892:226.

[33] [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第33页,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