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1 / 1)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思想对世界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生平活动与著作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父亲是个钟表匠。卢梭出生后不久,母亲逝世,卢梭由父亲抚育。10岁时,他的父亲为当局所不容而逃离瑞士,从此,卢梭开始了不稳定的生活。他唯一一次受正规教育是在波塞学习了两三年拉丁文、数学和绘画。13岁时卢梭就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萌生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

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不久他结识了伏尔泰、狄德罗、达兰贝尔、孔狄亚克等学识渊博者和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1749年,法国第戎学院悬赏征文。卢梭的文章《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被选为首奖,并由此博得声誉。文章论述了科学与艺术只是为少数人所享有,因而助长了贵族的骄奢和对弱者的掠夺,败坏了社会风气,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1753年,卢梭又发表了第二篇应征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这篇文章里,他明确指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也表达了建立新社会的愿望,孕育了教育“回归自然”的思想。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版。在这部不朽的社会名著中,他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民主主义政治思想。同年,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并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讨伐传统教育的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普鲁士及英国等欧洲各地。1770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之后,他又完成了自传性著作——《忏悔录》。1778年,卢梭因患大脑浮肿在巴黎近郊去世。

二、自然教育理论

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卢梭崇尚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并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爱弥儿》一书的主线。

(一)自然教育的实质

何谓自然?自然即儿童的天性。卢梭认为,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有其节律性、阶段性,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即要求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性,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进程。

为什么教育要适应自然呢?首先,卢梭认为自然是善的。自然即儿童的天性,那么儿童天性就是善的。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把儿童这种善性引发出来。卢梭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坏了。”[8]他认为自然赋予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善良本性,但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宗教、传统偏见以及人为的文化教育的影响,人的善良本性全毁坏了。因此,必须通过自然教育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其次,卢梭认为教育来自三个方面,即“自然”“人”和“事物”。他说:“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9]所以,正确的教育工作必然是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顺应自然的教育。

教育怎样适应自然呢?首先,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就是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10]他反复强调“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要求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都必须适合儿童自然发展的进程,教师应当成为自然的有理性的助手,为儿童自然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自然教育还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他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11]

(二)自然教育的目的及原则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即培养“自然人”。他反对封建教育把天真善良的儿童培养成为高踞于人民头上的帝王、朝臣、豪绅等封建权贵,或依附于封建权贵、效忠封建政权的法官、律师、教士、骑士等专业人员,或封建制度的顺民。因此,卢梭呼吁要培养自然人,即一个真正的人。所谓自然人是体脑发达、能适应环境;没有固定的地位、阶级或职业;能从事生产劳动而自食其力的人。“自然人”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新人的形象。

卢梭指出,自然教育的原则就是自由。自由是天赋人权的第一条,是世界上最可贵的东西。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法则。”[12]因而,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自由是实施自然教育的前提。

三、论早期儿童的自然教育

(一)教育年龄分期

为了实施自然教育,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见表12-1)。

表12-1 卢梭关于儿童发展阶段、特征及教育任务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前两个时期的教育。

(二)0~2岁儿童的教育

卢梭认为人生的第一个时期是最软弱的时期。在心理方面“他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他甚至觉察不到他本身的存在。”他认为这一时期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使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其次是发展儿童的感觉及语言。

1.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卢梭认为0~2岁是婴幼儿学会吃饭、说话和走路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任务在于使婴儿养成健康的体魄。根据自然教育的观念,他认为保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合乎自然。首先,给儿童活动的自由。他认为应该使用大自然赋予儿童的一切力量,让儿童自由发展。卢梭反对用襁褓包裹婴儿身体的做法,并指出其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他说:“新生婴儿需要伸展和活动他的四肢,以便他们不再感到麻木,因为他们(在母腹内)蜷成一团,已经麻木很久了。”[13]他还说:“人们把孩子的手足束缚起来,以致不能活动,感到十分的拘束,这样只有阻碍血液和体液的流通,妨害孩子增长体力和成长,损伤他的体质……凡是用襁褓包裹孩子的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驼背的,瘸腿的,膝盖内弯的,患佝偻病的,患脊髓炎的以及各种各样畸形的人。”[14]这样的做法是违背了自然教育。因此,他主张给儿童穿的衣服要宽松,最好是不要系带子,不要戴帽子,让儿童能够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让儿童能自然地成长。

其次,卢梭主张要增强婴儿的体质。他提倡要给婴儿勤洗澡,甚至可以用冷水或冰水洗澡,这既可以清洁婴儿的身体又可以增强婴儿的体质。为了增强儿童体质,他反对给儿童请医生、用药,除非是生命有危险。他希望儿童像自然环境下的动物一样,善于忍受疾病,自我痊愈。

另外,他还主张把婴儿送往乡村,而且主张妇女到乡村去分娩。父母应该亲自养育儿童,让儿童保持自然的习惯,反对溺爱和娇惯孩子。他的这些思想很多方面是受到洛克的影响。

2.感觉教育

卢梭认为婴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尚处于静止状态,这时能注意的只是对他们感觉起影响的事物。他认为人生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人的教育在出生时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这种教育是儿童天生感觉到的,例如,大小、冷热、轻重、软硬等。只有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才能更好地积累经验。所以,这一时期感觉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成人应该给儿童提供一些物品,让儿童去看、去触摸;也可以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去感知更多的事物,发展儿童的感觉。

(三)2~12岁儿童的教育

卢梭称2~12岁是人生的“理性睡眠期”。他指出这一时期儿童不懂得也无法理解有关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的各种观念,因此,他反对用理性教育儿童,提倡实行“消极教育”。[15]即在这一时期不让儿童学习文化知识。他从反对封建文化出发,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不应该读书。故而,卢梭指出:“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而你却单单要他们在读书中消磨他们的时间。爱弥儿长到12岁还不大知道什么叫书”。他的看法是:“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10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力。”[16]他认为这一时期应该让儿童的心闲着,能闲多久就闲多久。“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出一个教育奇迹。”[17]如果读书,那么可读的书只有《鲁滨孙漂流记》。在卢梭看来,鲁滨孙孤单单地独处荒岛,不仅保全了生命,而且凭借个人力量生活得相当舒适,十分自由。这正符合他培养能独立判断、从事劳动生产、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理想。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增强体质,发展感觉能力。

1.增强体质

卢梭认为这一时期仍然要加强对儿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儿童应穿宽松的衣服,一年四季都可不戴帽子。冬天不要穿得太暖,以增强儿童的适应能力。儿童的睡眠要充足,而且能适应在任何不舒服的地方也能安然入睡。另外,儿童还应该有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自由地获得体验。他还主张可以通过跑、跳、爬、游泳等方式来增强体质。

2.感觉教育

卢梭极为重视感觉教育,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是理性发展的工具。要学习思考,必须首先训练感觉和身体器官,以便为理性活动打好基础。强调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他认为对于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18]。儿童在观察、接触周围事物的活动中,可以获得很多直接知识。

(1)触觉。

卢梭指出,在儿童各种感觉中运用最多的是触觉。触觉“它遍布于我们身体的整个表面”,能够使人们及时地、不断地获得各种经验。他认为,触觉虽然接触范围窄,但它的觉察是清楚的,它的判断是可靠的,它最能给人们保全生命所需要的直接知识,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发展儿童的触觉。发展触觉的主要方法是练习。卢梭主张让儿童有较多的机会去触摸物体的温度、形状、大小、轻重和硬度。为了训练儿童触觉的敏锐性和准确性,他还主张儿童还可以像盲人那样抚摸物体。

(2)视觉。

与触觉相比,视觉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卢梭认为“触觉只能在一个人的周围发挥作用,而视觉则能把它的作用延伸到很远的地方。”[19]卢梭认为,用视觉测量高度、长度和距离,是可以把视觉训练得很准确的。儿童视觉器官教育的方法较多,如各种活动游戏、写生画、制图等,都能发展视觉。他主张可以让儿童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引起他们对测量观察和估计距离的兴趣,是进行视感官教育的良好方法。比如,让儿童目测观察用仓房里的梯子去摘取一棵樱桃树上的樱桃行不行?估计院子里的一块木板搭在一条很宽的溪流上可不可以?又如通过游戏赛跑,让儿童正确判断出达到目标的最短距离,等等。

(3)听觉、味觉和嗅觉。

听觉的教育,主要是训练判断发声物体的大小和远近,它的振动是猛烈还是轻微等。他认为,为了发展听觉,就要使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同步,互相配合地进行锻炼。它主要靠学说话、唱歌、听音乐来练习。

在味觉教育方面,卢梭主张尽量让儿童保持原始的口味,经常接触一些清淡的味道,不要习惯于重味道,特别是不要养成贪食的坏毛病。在嗅觉教育方面,他认为可以通过饮食来练习,但是由于嗅觉属于“想象的感觉”,所以儿童不宜过分活动。

卢梭按照自然教育的观念,针对这一时期儿童自然成长的特点,提出感觉教育。从现代研究成果来看,卢梭的这一看法有其科学性。因为一个人的不同感官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敏感期,而这些敏感期几乎都集中在人的童年阶段。卢梭的感觉教育思想被后来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所继承和发展。但是他的感觉训练与知识学习相脱离,而且提出要在12岁以后才进入知识教育阶段,有失偏颇。

3.德育方法

卢梭还认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不要教他们道德观念,也不要强迫他们接受道德规则,不宜对其讲解抽象的道德概念,只应结合具体事物进行教育。因此,卢梭反对任何形式的惩罚及口头教训等。他主张采用“自然后果法”,也就是让孩子从经验中去吸取教训,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即“自然后果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历史地位及影响

卢梭是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其自然教育思想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构成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崇尚自由和平等,主张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这不仅是对当时经院主义教育的尖锐批判,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有其偏颇之处,但对当今学前教育实践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