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俄国—苏联—俄罗斯学前教育(1 / 1)

一、沙皇俄国的学前教育

18世纪下半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开始解体,市民阶层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加大,西欧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波及俄国。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儿童慈善机构和教育机构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一)儿童慈善机构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邀请法国教育家来俄国,帮助拟定俄国国民教育组织草案,她启用教育家别茨考伊从事改革教育机构的活动。1763年,别茨考伊请求为“弃子孤儿”开设教养院,并在教养院内为贫穷的产妇附设一所医院。奏折获得沙皇批准。1763年,莫斯科开办了俄国第一所教养院和产科医院,别茨考伊被任命为教养院的院长。教养院主要依靠以各种方法募集的慈善经费来维持工作。别茨考伊编著的《从初生到少年期的儿童教育论文选集》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他企图通过教育改善社会,禁止体罚,重视德育和体育,主张依据儿童爱好来进行智育。别茨考伊将教养院的儿童分为2~7岁、7~11岁、11~14岁三个年龄阶段。2岁以前的儿童由保育员照管,2岁以后就转入“公共活动室”,用适龄的游戏和劳动来教育这些儿童。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社会上的一些进步人士组成各种慈善团体,试图帮助农民、乞丐、孤儿等贫困人民。1837年,彼得堡一所名为“劳动妇女救济院”的慈善机构开办了一个“收容所”,为外出谋生的母亲照顾孩子。1841年,彼得堡有6所孤儿院,共收容920名儿童。教养院和孤儿院事业一起,促进了社会弃婴和孤儿的收容问题的解决。

(二)幼儿园的引进

19世纪60年代,俄国出现了以废除农奴制为核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各阶层人士在要求沙皇政府改革政治和经济的同时,也主张改革文化教育。与此同时,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波及俄国,这两种运动推动了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1860年,在俄国设立了第一个幼儿园。1869年,在彼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刊物《幼儿园》。1870年,在彼得堡、基辅等地成立了“福禄培尔协会”,开展了普及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和幼儿园的运动。1871年,在彼得堡创立的福禄培尔学院成为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1913年,俄国开始根据蒙台梭利体系创办幼儿园,1914年起,开始出版宣传蒙台梭利体系的书籍。

19世纪末,俄国政府继续推广孤儿院。1891年开设农村孤儿院,各教区在19世纪后半期也开始设立孤儿院和平民幼儿园等慈善机构。1845年,在彼得堡开办了第一个乳婴期儿童托儿所。根据1914年的统计,全俄学前教育设施的总数为177所,儿童总数为4550人。大部分是昂贵的私立教育机构。

19世纪后半期,在俄国涌现出奥多耶夫斯基、乌申斯基等一批学前教育活动家。乌申斯基编写的教科书《祖国语言》《儿童世界》在50多年里一直是俄国广大儿童的初级读本,对俄国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沙皇俄国对学前教育始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落后于当时的西欧国家。

二、苏联的学前教育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崩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简称苏联。苏联非常重视公共学前教育,强调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优越性。儿童从年幼时期开始,就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新公民。苏联因此被称为在世界上首先开创了“儿童的时代”[8]。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的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制度的确立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彻底改造俄国教育与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创造了条件。1917年,苏联公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又称《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将学前教育的体系作为构成整个学校制度的要素之一。1919年,第八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规定,为了改善社会的教育,解放妇女,应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等学前教育设施网。规定阐明了苏联学前教育的目的、方向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学前教育的性质,要求采取使儿童的集体主义教育和解放妇女紧密结合的社会的学前教育原则。苏联学前教育的这一职能,构成了它与西方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本质差别。

此后,苏联发展学前教育机构网的工作初见成效,在公会、工厂企业和各个机关内建立起一批幼儿园。

1926年至1929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企业向三班工作制过渡,企业附设的学前教育设施增加了两班工作制和三班工作制。在工人住宅区的幼儿园,还设立了从早晨到傍晚托管孩子12小时的日班和寄宿制班,以适应社会工业化时期参加工作的母亲的需求。学前教育设施的组织和保育时间开始变得多样化。

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十年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飞跃发展,学前教育设施也得到爆发性的增长。与1928年相比,1932年苏联城市的学前教育设施增长至原来的5倍,而农村更是激增至27倍。为此。1938年,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统一了学前教育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幼儿园规程》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根据《幼儿园规程》的规定,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等进一步具体化。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幼儿园的开设等问题一一做了规定。这个规则的制定表明学前教育制度至此已基本确立,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基本形成。

2.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随着苏联学前教育机构的大规模建立,教师不足的问题更加尖锐。1918年,在彼得堡建立了学前教育学院。这是由十月革命前的福禄培尔学院改组而成的,是世界上第一所培养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府。该校在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同时,还具有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功能。1919年,在克鲁普斯卡娅倡导下,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主义教育研究所,并在其中设有学前教育讲座。之后,第二莫斯科大学也设立了学前教育系,培养学前教育干部和教师研究人员。与此同时,苏联深入开展了对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1919年至1928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讨论了各个时期学前教育在组织上、理论上及实践上的课题,对推动苏联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学前教育改革

1.托幼一元化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新设置了很多幼儿园,以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由于在儿童稀少的农村地区设置独立的托儿所和幼儿园不经济且有实际困难,所以,有些地方将两者合起来,不按年龄编班进行混合保育,办成了“幼儿综合园”,但是保教质量不容乐观。由于托儿所和幼儿园在教育管理上分别属于保健人民委员部(卫生部)和教育人民委员部(教育部),从而导致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的混乱,要消除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就得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统一管理。于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一体化成为苏联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

1959年5月21日,苏联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前教育制度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发展学前儿童设施及改善学前儿童的教育和保健工作的措施》。这个决定规定创设统一的学前教育设施“托儿所—幼儿园”,开始实行新的学前教育制度。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以满2岁为界限,未满2岁的婴儿由保育员负责,2岁以上的幼儿由教养员负责。合并的“托儿所—幼儿园”的指导权和监督权统一于联邦共和国的教育部,卫生部则在儿童的保健方面负主要责任。1959年以后,“托儿所—幼儿园”逐渐成为苏联学前教育机构中的主要类型[9]。1973年,最高苏维埃会议第六次会议通过《关于苏联及各加盟共和国的国民教育立法的基础》,根据这个基本法,上述三种“学前儿童设施”作为构成苏维埃教育制度的第一阶段,具有了正式的地位。

2.《幼儿园教育大纲》的制订

1947年至1950年,苏联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小组进行了幼儿园教学方法论的研究。教育部根据其研究结果,确认将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手段之一,决定于1951年开始在幼儿园引进教学,开始第二次学前教育改革。1962年,苏联公布了全新的综合统一的《幼儿园教育大纲》,将出生后2个月至6周岁的儿童按年龄阶段安排教学内容,将原来婴幼儿(0~3岁)和学前儿童(3~7岁)互相分离的教育内容系统化、一元化了。1970年和1978年,苏联根据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两次修改《幼儿园教育大纲》,以适应小学改革的情况,加强幼小衔接,强调智力开发。这个大纲可谓是世界第一个综合的婴幼儿教育大纲,它对苏联托幼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3.《学前教育构想》的提出

1989年6月16日,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和公布《学前教育构想》,开始了学前教育的第三次改革。这轮改革开始纠正偏重智力的发展趋势,强调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个性定向式教育策略”。当时苏联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学—训导模式,该模式主张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儿童,成人与儿童相互作用的口号是:“请你像我这样做!”儿童往往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的客体。而“个性定向式教育策略”强**学的目的是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教师与儿童交往时应遵循“不平行、不在上,而在一起的原则”,以保证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形成个性的萌芽。《学前教育构想》确定了苏联幼儿园改革的基本原则,明确了苏联学前教育改革的方向。这一时期,苏联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4种类型:托儿所、托儿所—幼儿园、特殊幼儿园和学校幼儿园。其中最广泛的是托儿所—幼儿园,招收从出生到7岁的儿童。

(三)苏联学前教育的特征

1.国家统一领导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1917年,苏联建立了学前教育局,专门管理学前教育事务。这种国家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成为苏联学前教育最鲜明的特点。首先,国家明确学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学前教育纳入整个学校体系中,国家和集体负担学前教育的经费开销。其次,明确了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为了改善社会的教育,解放妇女,应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等学前教育设施网”写入党纲。再次,制定系列政策法规,强调政治与教育的结合。政府颁发了各种法令,规定幼儿园规程和大纲,而对偏离上述情况的如儿童学、欧美学前教育理论的资产阶级立场等给予严厉的批判。国家对学前教育进行统一管理,不允许开设私立园。尽管国家根据学前教育研究的进展不断修订相关政策,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但是这种过于集中的领导体制缺少灵活性,地方当局和幼儿园缺少自主权,幼儿园的发展还是供不应求。

2.教育和保育紧密结合

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从一开始就担负着解放妇女劳动力、保护和教育儿童的双重目的。为了让母亲从烦琐的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把发展托儿所和幼儿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托儿所还是幼儿园,一年到头都可以入托,全年入托不间断,儿童的在园时间明显长于欧美国家,每天入托时间甚至长达12小时。教育工作者利用每一个生活环节对儿童进行文明卫生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教育和保育密切结合在一起。

3.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10]

苏联学前教育推崇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在乌索娃领导的科研团体的研究支持下,苏联将系统的、有组织的作业教学正式引入幼儿园,希望通过幼儿园教学使儿童形成在小学生活和学习的某些技能和习惯,适应小学的要求。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由此生成。这种模式偏重面向全体幼儿的教学活动,强**师的主导作用,并使之听话。教育者不得不完成教学大纲,以满足领导和监察机关的要求。教学的目的在于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儿童,儿童游戏受到成人的严格规定,其时间和形式都受到成人限制。1969年,苏联小学学制由4年改为3年以后,苏联学前教育界开展了新的实验,探讨将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的一半内容下放到幼儿园6岁班的可行性。实验结果促使幼儿园适应小学的变化和要求,学前儿童特有的活动如游戏和艺术创作活动受到排挤,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进一步得到巩固。

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是形式主义泛滥,成人和儿童的关系疏远,儿童主动性丧失,进而出现抗拒心理。对此,1989年《学前教育构想》进行大力改革。

4.分科教学

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苏联学前教育批判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强**给幼儿系统的知识。与此相适应,苏联幼儿园实行分科教学。苏联1938年制定的《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规定,幼稚园教养活动项目包括:组织儿童的生活与教育儿童的品行、体育、游戏、国语、认识环境、绘画、泥工及其他使用材料的作业、音乐教育、计算(大班为计算及度量)以及季节性的儿童工作(小班表述为季节性的儿童工作,中班为儿童冬季的游戏、观察和工作,大班为按照季节布置儿童的观察、作业、游戏),教学分科目进行。课程的组织采用纵向的发展序列,每一科目都具有自己的体系,按照年龄大小提出要求,进行编排,然后制订严密的学科工作计划,每一科要通过什么作业、什么活动、按照什么途径来达到什么目的。分科教学与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相适应,强**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通过系统传授、分科作业,帮助儿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

三、俄罗斯的学前教育

1991年末,苏联解体,俄罗斯迅速走上了私有化的道路。这种状况给俄罗斯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入市场机制以后,教育机构出现了非国有化,教育民主化、人道化和非意识形态化等明显变化。学前教育的福利性质逐步向市场化发展。

(一)俄罗斯学前教育大纲

1992年7月,俄罗斯出台了教育领域的根本大法《俄罗斯联邦教育法》。1996年,经过修改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生效。《俄罗斯联邦教育法》指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独立的、自由的、有文化的、有道德的人”。俄罗斯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保证儿童免受一切生理和心理的伤害;满足儿童情绪交往的需求;保证儿童创造性才能和兴趣的发展;对儿童发展中的缺陷矫治予以帮助;保证儿童与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权利;保证儿童的充分发展与家庭相互作用。”上述目标改变了苏联时期关注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目标导向,学前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发生改变。

1994年至1995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学前教育司研制了学前教育标准草案,提出改革学前儿童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和改善儿童发展环境的要求。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大纲的目标: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发展其能力和创造性想象;发展儿童的交往能力。大纲应能保护和加强儿童的身心健康、情绪的安定,为儿童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设条件;向儿童介绍人类共同的价值;与家庭相互作用以保证儿童的充分发展。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大纲应规定儿童生活的3种组织形式:作为专门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作业;非严格规定的活动;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为儿童提供自由时间。大纲应体现儿童单独活动和共同活动的最优组合。大纲的编排应考虑学前儿童特殊的活动形式(游戏、建筑、美工、音乐、戏剧表演活动等)。③大纲应考虑到实施个别对待儿童、照顾不同儿童群体的可能性;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11]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还规定,学前机构可以在国家标准大纲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机构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新大纲,改变了以往那种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上课的局面,教育内容变得丰富灵活又富有特色。学前教育朝着市场化、民主化推进。

(二)俄罗斯学前教育体制的改革

俄罗斯政府致力于建构适应并促进与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教育体制和办学制度。首先,改变了国家对教育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僵化模式,把权力层层下放,赋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确立中央(联邦)、共和国、地区分级管理学前教育的新的教育领导体制。其次,充分考虑和尊重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在保证俄罗斯教育政策的统一性的前提下,把学前教育办理权交给教育机构,使其成为法人。管理模式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向依靠经济、政策、法律和市场调节等方式发展。再次,俄罗斯还改变了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使家长、社会团体和企业等可以参加幼儿园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与学前教育机构一起制订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共同实施管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要求对教育机构定期进行评估鉴定、资格认证,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俄罗斯学前教育机构及教育教学

俄罗斯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越来越多样化。主要有4种形式:托儿所(招收0~3岁儿童)、幼儿园(招收4~6岁儿童)、托儿所—幼儿园联合体、家庭托儿所(祖母在家照看孩子)。大多数由政府组建,少数由企事业单位兴办,企事业单位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设施比政府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设施要优越得多。各种私立幼儿园的教养方式相差不大。

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实行新的收费制度。从1990年开始,所有的托儿所、托儿所—幼儿园和幼儿园均采用收费制。对于那些总收入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的家庭,则给予免除其费用的照顾。此外,对于那些有4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每个孩子只需交付一般费用的50%。

俄罗斯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教学形式不再以上课为基本形式,而是以教育人道化为宗旨,利用游戏及合作教育等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促使儿童的个性充分发展。一日活动主要由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特殊活动、交往活动和自由活动五个方面构成,比苏联时代更注重儿童体育,个性定向型相互作用的教育模式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注意挖掘儿童自身的潜力和积极性,鼓励儿童创造性地对待自己所完成的活动。同时,教师以故事、情节游戏、角色游戏和儿童的即兴表演的方法进行教学,努力创造儿童情绪得以充分满足的环境,从而克服僵化的“填鸭式”教学。

(四)俄罗斯的幼小衔接

前已提及,苏联时期曾有两次试图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尝试: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把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引入幼儿园;第二次是幼儿园6~7岁预备班作为零点班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正式被纳入小学学制,并探讨了如何将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的有关内容下放。这两次幼小衔接的探讨,都把重点放在使学前教育去适应小学的要求和变化上。结果强化了教学—训导型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的应用,贬低了学前教育自身的教育价值。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俄罗斯教育机构和教育大纲的多元化发展,幼小衔接的问题被重新提出。新的幼小衔接的特点在于:提出加强幼小教育衔接的双边措施,即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统一规划两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反对以牺牲学前利益来换取入学后学习上短暂效益的做法,以成人与儿童及儿童同伴之间的对话交往来代替幼儿园作业课,取消幼儿园有严格规定的教学;丰富小学的教养内容,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即儿童身体、智力、个性发展的“一般准备”,和儿童阅读、计算初步技能等“专门准备”,挖掘儿童专门的活动类型,如有规则的游戏,各种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等在做入学准备方面的潜力。

在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上,俄罗斯努力纠正苏联幼儿园的教学扩大化倾向,重视学前期自身教育价值,寻找更科学、更有效地促进儿童一般发展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但上述措施的有效性还有待教育实践的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