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美国学前教育(1 / 1)

一、近代美国学前教育

19世纪美国学前教育从欧洲大陆直接引进教育理论与方法,包括英国幼儿学校和德国福禄培尔幼儿园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并将其直接应用于学前教育实践之中。

(一)幼儿学校的兴衰

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新和谐村”,从事创办共产主义公社的活动,其中包括设有幼儿学校的教育机构。在他的影响下,美国许多州都建立了幼儿学校。它与初等学校相衔接,强调幼儿的健康保护和户外活动,经费来源以收费为主,教育对象主要是上层家庭的儿童。由于教育当局无暇顾及学前教育,加上幼儿在家庭接受教育的传统深入人心,幼儿学校不久就销声匿迹了。尽管幼儿学校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它在美国民众中传播了重视幼儿教育的思想,为后来的学前公共教育的兴起做了铺垫。

(二)幼儿园的传入与发展

19世纪中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到19世纪末,其工业生产值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美国领土不断扩大,欧洲移民蜂拥而至。为同化各国移民,保证社会的统一安定,美国政府日益重视公共学前教育事业。

1855年,德国移民舒尔茨夫人在威斯康星州的维特镇开设了一所德语幼儿园,这是美国最早的幼儿园。舒尔茨夫人用福禄培尔的教育方法,指导孩子们进行游戏、唱歌和作业,对当时的美国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到1870年为止,美国大约有10所德语幼儿园[1]。

1860年,美国妇女伊丽莎白·皮博迪在波士顿开设了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她因此被尊为美国幼儿园的真正奠基人。因深感自身理论和经验的不足,1867年,皮博迪关闭了自己的幼儿园,到欧洲系统学习福禄培尔的教育方法。回国后她进一步致力于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宣传,还帮助创办了美国第一所幼儿园教师培训所,对美国初期幼儿园运动的开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业革命后,随着美国贫富分化的加剧,慈善幼儿园应运而生。1870年,纽约市的卡勒吉·赛因德开设“慈善幼儿园”,这是社会福利的慈善团体最早设立的幼儿园,目的是为贫困的低收入阶层的子女提供教育,一般免收学费。此后,波琳·阿加欣·肖在波士顿开办了两所慈善幼儿园。1889年,波琳·阿加欣·肖资助组织了慈善幼儿园网,开展了免费幼儿园运动,幼儿教育成为面对一般国民、谋求社会改良的一种贫民救济事业。

同一时期,教会幼儿园出现在美国。最早建立教会幼儿园的是1877年美国俄亥俄州托利多的特雷尼梯教会[2]。1912年,全美已有教会幼儿园108所。教会幼儿园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将学前教育作为教区内的一项事业,同时进行宗教教育和传教活动,幼儿教育成为积极促进社会改良和改善平民福利状况的手段,因此,很快为美国社会各界所接受,逐渐普及到全国各地。

各类幼儿园的出现和幼儿园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幼儿园协会的诞生。1870年,美国第一个幼儿园协会在密尔沃基成立[3]。1897年,美国幼儿园协会总数已超过400个。这些幼儿园协会成立的共同目的是:第一,为年轻的母亲提供解决有关幼儿教育的实际问题的指导和建议。第二,促进幼儿园的成立和幼儿园教育运动的发展。第三,在具体实践中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博爱精神。

这一时期,全美各地的幼儿园协会都把母亲的教育提上日程,全国各地出现了母亲教室,1897年组建了全国母亲联合会,给全国众多的年轻母亲深刻的教育影响。1868年,在波士顿出现了美国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随后幼师培训机构在全国10大城市及多数城市都设立起来。

(三)公立幼儿园运动

19世纪30年代,以新英格兰为中心,在美国兴起了一场公立学校运动。哈里斯(Willian Harris,1835—1909年)是其积极发起者之一。他在向圣路易斯市的教育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要把学前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1873年,哈里斯和布洛(Susan Blow,1843—1916年)在圣路易斯市的德斯皮尔斯学校(Des Peres School)共同创办了美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并附属于圣路易斯市的德斯皮尔斯学校。先河既开,于是作为公立学校制度一部分的幼儿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1901年,全美的公立学校已达到2996所。

美国公立幼儿园运动使美国学前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幼儿园逐步发展成公立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对福禄培尔理论的学习与传播促进了美国幼儿园的本土化发展,为后来的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美国学前教育

20世纪初,美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出现,使人们突破了传统的禁锢,学前教育思想在辩论交锋中取得全新突破。20世纪下半期,顺应民主化潮流,美国政府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同时注重为低收入阶层的子女提供援助,推行“教育机会均等”运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20世纪上半叶的学前教育

1.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

19世纪末,福禄培尔思想在美国幼儿园中占绝对统治地位,恩物和作业成为所有幼儿园的主要教学手段,并逐步趋向形式主义。美国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以心理学家霍尔的复演论、杜威的儿童教育理论等为依据,批判当时的福禄培尔思想,努力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19世纪80年代,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先驱者布莱恩公开批评福禄培尔式幼儿园的种种缺陷,号召教师不要盲从福禄培尔的方法,并在自己幼儿园里开始试验用新的方法来教幼儿。另一位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的领导人希尔坚决排除福禄培尔恩物的形式主义影响,设计了一组大型积木玩具,为促进幼儿的自由创造性游戏做出了重要贡献[4]。

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一方面坚持反对传统的福禄培尔主义,试图从根本上否定恩物的理论象征主义;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福禄培尔理论中合理的部分,强调对幼儿个性等问题进行科学、实证研究。由于在实践中积极突破闭关自守的局面,美国幼儿园逐渐发展成与小学教育紧密结合的新型机构。

2.蒙台梭利的短暂热潮

1910年,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连同她设计的教具一起传入美国。1912年和1915年,蒙台梭利本人先后两次访美,宣传她的学说,很快在美国引起强烈的反响。1912年出版的《蒙台梭利方法》初版为5000册,仅在4天之内就被抢购一空,在短短的5个月内又再版6次。数百名美国教育工作者阅读该书后奔赴罗马,去拜访这位教育家。1913年,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协会成立。同年,在国际幼儿园联盟第20次大会上,蒙台梭利教育方法遭到进步主义教育阵营的尖锐批判,克伯屈等人指斥其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此后“蒙台梭利热”急剧降温。尽管如此,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在美国学前教育界的影响仍是很大的。许多幼儿园保教人员开始认真检查自己的工作,对幼儿自由和自发活动也给予了很大关注,对儿童教育方法开始采取探讨的态度。

3.保育学校的传入及发展

1911年,英国麦克米伦姐妹创办保育学校以后,美国受其启发,于1915年开设了第一所保育学校,这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夫人团体自发地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开设的。1919年,美国第一所公立常设保育学校成立,1929年成立了“全国保育协会”,保育学校迅速发展到全国各地。初期的保育学校多作为教研实习或研究性质的实验学校。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大大刺激了保育学校的发展,全国设立的保育学校达到600多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确保妇女投入到军事产业中来,联邦政府根据1941年的《拉纳姆法案》成立了战时紧急保育学校[5]。战后联邦政府停止了对公立保育学校的经济援助,与此同时,私立的保育学校急速发展起来,占据了绝对优势。

除了幼儿园、保育学校、蒙台梭利学校外,美国还有一种托儿所(日托所)幼教机构。它是为幼儿园年龄之前的幼儿(2~4岁)设置的,主要是作为母亲福利的辅助手段,为儿童提供身体方面的照顾,保育为主,教育因素很少。由于妇女自由运动的呼吁,日托机构的教育因素也在逐渐增加。

(二)20世纪下半叶的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机会均等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飞速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广大黑人及少数民族裔的子女往往被排斥在学前教育之外,他们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时处于明显不利地位。教育机会均等运动即在此形势下展开。

1964年,美国政府宣布“向贫困宣战”,提出要使贫困儿童获得与富裕儿童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1966年,美国提出了“对所有5岁儿童和贫困且没有文化教育条件的所有4岁儿童扩大公共教育”的提案,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开端计划”,这是为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具体计划是:由联邦政府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中4~5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月至1年的保育,以消除他们与其他儿童入学前形成的差异,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开端计划”实施后,其效果引起了争议。1969年,俄亥俄大学中心研究所公布了一份评价报告,认为短期开端计划效果甚微,长期开端计划的儿童仅在认知方面有所进展,但在情绪方面则不然。这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对开端计划进行调整。不可否认的是,开端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2.幼儿智力开发运动

20世纪50年代末,世界处于技术革新时期,加之受到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冲击,美国开始反省本国教育的失误。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倡导者布鲁纳主张,只要学科教材适合儿童发展的阶段,并按照儿童理解的方式加以组织和表达,则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方式有效地教给处在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种主张对学前教育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3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科学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协助下出版了适用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科学教育新闻》,主张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为使儿童获得一定的基础技能和能力,提供一些经验是十分必要的[6]。广播电视节目“芝麻街”主要面向学前儿童,通过每天1小时的幼儿节目,快速反复地教幼儿数数(1-10)、识别字母(A-Z)和图形,深受广大幼儿喜爱。

在智力开发运动中,各种旨在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学前教育研究计划和学前教育实验不断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和皮亚杰理论的学前教育实验。前者是20世纪60年代由海伊斯科普教育基金会组织、魏卡特领导、探讨学前教育成效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计划,后者包括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实践的一系列教育实验。这些方案付诸实践后,大都宣称取得了一定成效。

3.蒙台梭利运动的复兴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转向重视幼儿智力开发的同时,蒙台梭利教育在美国重新得到重视。1958年,冉布什女士在康涅狄克州克林威治城建立“菲特比学校”,这是美国重新恢复的第一所蒙台梭利学校。1960年,美国“蒙台梭利协会”重新成立[7]。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蒙台梭利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并由学前教育领域逐渐向中小学、向公立学校扩展。1989年,蒙台梭利教学法已被60个地区的110所公立学校采用。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方法、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以及对智力发展的看法都重新得到肯定。

4.对学前教育管理的加强

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幼儿园、托儿所和保育学校三大类。后来逐步发展成两种类型:幼儿园和保育学校。幼儿园分公立和私立两种,招收4~5岁的儿童,教育计划比较灵活,其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也包括一些学科的内容,提供儿童准备上小学的经验。保育学校是幼儿园的向下延伸,一般以3~4岁儿童为对象,具有托儿所和学校的双重性质,包括这样几种类型:由各级公立学校附设的;独立的由民间团体或个人举办的;由联邦政府主办的开端计划。其中开端计划主要是为贫苦家庭的儿童主办的补偿教育。

1969年,美国设立了“儿童发展局”,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统筹职责。许多州专门设立了学前教育协调员或顾问,负责各州学前教育事宜,包括学前教育规划、资金分配、对幼儿师资的管理,学前教育质量的评估等。当地政府的卫生局和教育局等部门负责督管学前教育机构,对防火、卫生、教师资质等各项目都有明确的标准,但对课程设计本身不做硬性规定,以便给教师留有更大的设计空间。

美国政府加强了立法,继1979年国会通过《儿童保育法》之后,1988年国会又通过了《中小学改善修正案》和《家庭援助法案》,前者提出了公平教育计划,后者则规定,凡接受政府津贴的家庭由政府发给幼儿入托费。20世纪90年代,国会又通过《儿童早期教育法》《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和《先行计划法案》,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课程模式的多元化

美国学前教育普遍受到福禄培尔、蒙台梭利、进步主义、结构主义等教育家和教育流派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综合化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典型的课程模式包括海伊斯科普认知取向课程模式、河滨街模式、发展适宜性课程等。海伊斯科普认知取向课程模式发端于1962年的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以皮亚杰的理论为基础,主张从实际出发设计课程,通过工作以形成儿童良好的心智。河滨街模式继承了由杜威首创的进步主义教育传统,认为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各个方面,各方面的发展相互关联、不可分离。发展适宜性课程模式把适应儿童的发展作为决定课程质量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重视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和个别儿童发展的差异,反映了课程发展的综合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了以整体性、综合性为特点的教育改革运动。“K-12”(即幼儿园至高中)成为美国教育文献中普遍的提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都强**育与保育的统一,强调学前教育面对全体儿童,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儿童,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身体发展确定为学前教育的基础目标,注重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

1989年,美国构想了著名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1994年获得国会通过,成为正式法律。这是美国学前教育标准化运动的重要标志。根据《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美国学前教育标准应该包括内容标准和执行标准。内容标准必须指明学生应该学习而且能够掌握的内容是什么,执行标准是关于内容标准执行情况或完成程度的评估标准。为了最终核定学前教育的国家标准,该法案还提出了10条评判标准。全国性学前教育标准的制定,指明了学前课程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共同标准和方向,有助于统一美国各州或各地方学前教育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