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开端。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进入奴隶社会。希波战争以后,希腊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其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击败希腊联军,统治希腊,标志着古希腊历史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古希腊文化包括哲学思想、历史、建筑、科学、文学、戏剧、雕塑等多个方面,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古希腊到公元前7世纪以后,就逐渐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一种是斯巴达的教育,一种是雅典的教育。古希腊教育对近代欧美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斯巴达的学前教育
斯巴达是公元前8世纪左右建立的古希腊最大的奴隶制城邦国之一,位于拉哥尼亚(Laconian)平原的南部,欧罗塔斯河(the Eurotas River)的西岸。斯巴达人是多利安人的一支,本属外来民族,征服了当地居民之后,便实行残酷、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在斯巴达的境内,居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斯巴达人,即统治者,属于正式公民,人口不到3万。第二类是希洛人,即被征服的奴隶,属于被统治阶级,人口大约有25万之多。第三类是庇里阿西人,属于无政治地位的自由民。为数不多的斯巴达人要统治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奴隶和自由民,不得不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化管理。这样的社会状况决定了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体及相应的性格训练而忽视文化教育的特色。
斯巴达的教育权完全掌握在斯巴达人(即统治阶级)手中,他们将儿童视为国家所有,而不是父母可以生杀予夺的私有物品,并将对年轻一代的教育看成是国家的职责。婴儿出生时就要接受生命的考验,父母用烈酒为他擦洗,国家还要派出专人如长老检查他的体质是否健康。凡是经受不住考验或被长老认为是虚弱的就被抛在弃婴场。7岁以前婴幼儿童暂由父母抚养与教养,具体实施主要由母亲负责。她培养儿童从小不哭闹、听话顺从、不怕孤独和黑暗的习惯;儿童稍大些时,要求他们不计较食物的好坏,不挑剔衣服的颜色与款式。儿童从小通过艰难生活、身体训练的种种考验,以提高适应性,并经常被父母带到公共场所去观赏和聆听关于英雄事迹的演出和讲解,学习英雄们的献身精神。
7岁的男孩进入国家的训练所,从此他们就要经受心魄和筋骨的磨炼,以形成坚韧、勇猛、凶顽、残暴、机警和服从的品质。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格斗。天刚发白,身着破烂长衬衣、骨瘦如柴的孩子们便开始在竞技场上搏斗。此外,任何一个儿童每年都必须经受一次严厉的鞭笞,只有那些咬紧牙关、面无惧色的人才能成为合格者。除了军事体育训练之外,音乐和舞蹈也是斯巴达人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敬神尚武的情操,舞蹈可以训练和协调身体活动的节奏。男孩还要经常接受奴隶主的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不被重视。
斯巴达对女孩也采取同样的军事和体育训练方式。当男孩在军营里接受训练时,女孩就在家中或附近的村落接受专门的训练,如竞走、掷铁饼、投标枪、格斗等。对女孩来说,这样的训练还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必要时承担保卫国家之责;二是经过训练,女孩往往身体强壮,这样的女子结婚后才能生育出健壮的孩子。因此,斯巴达的妇女作为国家的“保姆”,也具有坚毅的性格。
二、雅典的学前教育
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公元前8世纪已是古希腊的一个强大城邦。它拥有优良的海港、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农工商业发达,与埃及等国接触频繁,吸收了先进的东方文化并促进了其科学文化的发展。虽然与斯巴达一样,雅典也是奴隶制城邦国家,但由于地理环境、传统等不同,形成了自身特点。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末,通过经商发迹的新兴工商贵族战胜了保守的农业贵族,确立了奴隶制度下的民主政体。雅典全体公民——包括奴隶主及有公民权的平民——都有参加公民大会的权利,决定国家一切重要事务。农民和手工业者尽管没有公民权,但他们享有人身自由,比奴隶相对自由。民主政治制度下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使得雅典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雅典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军人,还包括多才多艺、能言善辩、善于处理工商事务的政治家和商人,简言之,即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的内容广泛多样,方法也较灵活。
雅典的儿童出生后,也要经过严格的挑选,由父亲决定是否抚养,凡残疾或不健康者则弃置野外任其死去,或交给奴隶们抚养,并被视为奴隶的后代,只有健壮者才会被留下由家庭养育。雅典儿童7岁以前在家中接受教育。一般来讲,母亲是孩子天然的教师,但在雅典上层社会的母亲不亲自哺育孩子,而是聘用身体健壮的斯巴达保姆来负责。父母也不对孩子的教育负责,而是雇用年长的女奴隶担任家庭教师,照管幼儿的饮食起居、健康及教育等。
在学前家庭教育中,雅典人比较重视玩具的作用,儿童们享有许多玩具,如娃娃、皮球、小马、小狼、铁环、陀螺、玩具车、拨浪鼓等。听摇篮曲,唱歌,听寓言、童话或神话故事都是重要的学前教育内容,其中《伊索寓言》在内的童话故事更是深受儿童喜爱,长盛不衰。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在雅典幼儿的教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7岁以前,男女儿童在家庭中享受同样的教育。7岁后,女孩仍留在家中过着幽居的生活,男孩子则先后(或同时)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等各类学校学习,获得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三、罗马的学前教育
古代罗马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逐渐兴起,是欧洲第二个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古代罗马的历史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753—前509年为王政时期;公元前509年—前30年为共和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为帝国时期。王政时期,古罗马尚处在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期,国家规模较小,文化发展缓慢,缺少文史资料,教育概况难以稽考。下面,我们着重探讨共和及帝国两个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学前教育
在共和早期,罗马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与邻邦的战争频繁,因此,这个时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夫及军人。一般认为,罗马文化是希腊文化的继续,在学前教育上同样有所反映。儿童被抚养和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父亲的地位至高无上。例如,在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颁布的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第四条“父权法”中规定:子女乃父母的私有财产,父亲对子女——包括除婚嫁外的成年儿女——有生杀予夺之权;尤其对残疾儿童,出生后应“立即灭绝”。[1]
与斯巴达家庭一样,在罗马的家庭中,母亲承担抚育子女(7岁以前)的义务。与雅典家庭教育一般交由保姆或奴隶进行不同,在罗马即使最显赫的家庭里,母亲也以自己能待在家里尽抚养孩子的义务视为一种荣誉,不愿假手他人。
在教育内容上,罗马家庭注重德行、礼貌及宗教色彩的知识,母亲教授儿童接受敬畏神明、孝敬父母、忠于国家、遵纪守法,有的儿童还会学习简单的希腊语,为7岁后进入学校学习做准备。在教授过程中经常采取格言、歌谣、游戏的形式进行。
在对希腊文化和教育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中,罗马的学前教育也有自己的特点。除父母须承担子女的教育任务外,每个家族都要选出一位品行端正的长辈主管儿童教育。在其指导下,孩子们的学习、工作、娱乐都得到适当安排。
(二)帝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公元前30年,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并发展为称雄西方世界的军事大帝国。为了有效地统治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情况异常复杂的帝国,罗马贵族建立起庞大、繁杂的行政系统和官僚制度。为了适应帝国统治的需要,教育沦为了忠实执行统治者意志的工具。
在学前教育上,对不同阶级的儿童则分别灌输不同的思想意识。帝国皇帝专门开办教育皇子皇孙的宫廷学校,培养国王的接班人。
贵族子弟就被养成维护统治的官吏。到1世纪末,处于帝国鼎盛时期的罗马社会风气骄奢**逸,达官贵人醉生梦死,上层家庭的主妇亦抛弃亲自教养孩子的传统,而将婴幼儿交给侍女或奴隶照管。儿童从小耳闻目睹的是靡靡之音、**的举止、穷奢极欲的场面及荒唐的故事,幼稚的心灵被毒害。
对平民的后代则不惜用严酷的方式将其训练成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顺民。
另外,在325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得到广泛传播。其教义中宣扬婴儿是具有灵魂的人,应该受到保护。此观点有力地改变了以往杀婴或弃婴的陋习。400年,在罗马尼森宗教会议上,决定了基督教会建立收养弃婴与孤儿的机构——“乡村之家”,开创了历史上收养遗弃儿童的福利机构。此后,遍及全球开设的育婴堂、孤儿院等皆出于此。但另一方面,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论、赎罪论、禁欲主义等则对当时及欧洲中世纪的学前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的学前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国家或家庭采取“优选法”保证幼儿的体质。轻视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教育已成为奴隶主阶级及其子女的一种享受和特权,从小就开始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总体上,古希腊、罗马的学前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