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原名亚里斯托克利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的意思),是古代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的人。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名门望族,他的母亲是希腊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梭伦的后代,曾祖父德罗皮德(Dropides)是雅典的大行政官梭伦(Solon)的“朋友兼亲戚”,高祖父曾担任过执政官。[2]他从小受到了传统雅典完备的教育。柏拉图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使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他开始认识到,只有用哲学指导国家,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时,国家统治才能走向正义。从此,他把哲学和政治联系起来,用哲学指导政治,在现实的世界上建立理想的城邦。随后,柏拉图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相继到麦加拉、埃及、居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柏拉图在游历中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研究了天文学、数学、音乐等理论以及各种哲学流派的学说。正是在这样广博的知识基础上柏拉图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公元前387年,自西西里返回雅典之后,柏拉图在以希腊英雄阿加德米(Academus)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得名。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大约写于公元前370年。他在此书中构筑了一个从优生、优育到成人教育的系统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吸收了斯巴达和雅典的经验。
(二)哲学及政治学思想
1.哲学思想
在欧洲哲学史上,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鼻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体系。柏拉图的本体论即“理念论”,既是其哲学基石,也是其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善”。他把世界分成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反映,但可能是虚幻的、歪曲的、黯淡的、不完全的反映。要把握真理,就必须超越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柏氏的所谓理念其实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
柏拉图的认识论又称“灵魂回忆说”。他认为灵魂进入肉体前居住在理念世界中,对理念早已有了认识,此后由于受肉体玷污,将原有的理念知识暂时忘却了,为了重新获得那些原有的知识,就必须经过“学习”(诱发剂)将其重新“回忆”起来。柏拉图把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教育和启发的过程。教育即不断启发人内心固有的知识的过程。
2.社会政治观
在社会政治立场上,柏拉图对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不满,认为这种政治的最大缺点是搅乱了长幼尊卑的秩序;而只有把社会划分为等级,才能维持社会的安定统一。于是柏拉图又提出一套上帝造人,把人分为金、银、铜铁质三等的理论。他认为金质的人理性发达,只有他们才能认识最高的理念——善,并根据“善”来治理社会,从而达到天下太平,这一部分人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上层统治者。银质的人意志刚强、勇敢,适合担当卫国者。至于铜铁质的人则以贪欲为特征,只宜成为工农商各业的劳动者,他们应习惯于克制欲望,服从前两种人的领导。要实现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就要求这三部分人各安其位;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养成各安其位或守法的观念。在柏拉图那里,教育是被当作实现理想国的重要手段而予以重视的。此外,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还设想通过一种筛选的教育机制来发现及区分三等人,并将含金、含银、含铜铁之人分别培养成哲学家、军人及工匠、农夫、商人等。但这种筛选机制约在17~20岁左右(及以后)才发挥效能。[3]对所有学前期的自由民的儿童,柏拉图主张实施相同的教育;在此时期较为强调的是守法观念的培养,以便为成年后各安其位奠定基础。
(三)优生优育
柏拉图是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优生优育问题的思想家。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提出了一些大胆的甚至可视为惊世骇俗的思想。他主张人们没有私人家庭生活,一定年龄内,男女集体生活在一起,用一种现代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方式——由官方分配或抽签决定的方式进行婚配,好男配好女,同时必须遵守优生优育原则。男、女婚龄分别限定为25~55岁及20~40岁;妇女怀孕期间要注重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婴儿生下后由指定官员进行审视,不良孱弱的婴儿则予以抛弃。[4]理想国内所有出生的子女,都属于国家。所以子女不识父母,父母不知子女是很正常的事情。
柏拉图还主张一个国家的人口应当适当,国家应注意调节人口的数量。为了调节人口数量,国家在干预国民的婚配时,要考虑每次结婚人数,以人口的多少为准则。
(四)早期教育目的和意义
从柏拉图优生优育的观点中我们隐约看到其教育目的是从国家层面上保证儿童长大后成为国民中的优秀分子,确保国民身体素质。柏拉图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
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
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5]
我所谓教育就是指对儿童适当的习惯所给予善端的培养。[6]
他的这些主张,阐明了学前教育对人的一生以及国家都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
(五)学前教育阶段的划分及教育内容
柏拉图认为婴儿一出生,不分男女都应送到养育院,从出生到3岁由国家挑选的“优秀”保姆加以照顾,同时由最优秀的女公民对儿童的培养及教育情况进行监督。3~6岁的儿童要送到附设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由那里的教师给儿童讲故事,带领他们做游戏、唱歌等。
教育内容上,柏拉图对于做游戏、讲故事、体育和音乐非常重视。他认为儿童的天性是需要游戏的,游戏不仅仅是玩耍和娱乐,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过程。他甚至认为儿童的游戏关系到政体的稳定,因此,必须对儿童游戏的内容进行很好的安排,使游戏的内容与法律和社会秩序一致。那么,儿童游戏的内容、方式以及所用的玩具等不应该轻易地变更,以免儿童造成“喜新厌旧”、追求新异的心理,同时使儿童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
柏拉图认为通过讲故事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但故事本身一定要精选。因为幼年时所有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它们可陶冶孩子们的心灵,是远远胜过以双手去矫正他们的身体。只有通过审核了的故事才可以由保姆讲给儿童听。而类似希腊神话中,马拉诺斯、克罗诺斯和宙斯这些天神彼此阴谋陷害的故事,就不宜讲给儿童听。
柏拉图吸取了雅典教育经验,倡导和谐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应当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7]柏拉图强调体育锻炼一定要使儿童的身体得到和谐平衡的发展。他认为通过身体锻炼来使四肢都健全发达。这里的“音乐”的含义较为宽泛,不仅意指弹琴奏乐、节奏旋律,也包括诗歌、文学等富有陶冶功能的内容。因此要选择欢快、令人兴奋的音乐内容教授给儿童,以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柏拉图指出,体育与音乐教育必须结合,一生专门从事体育运动而忽略音乐文艺对于心灵影响的人,往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变得粗野暴虐;反之,又不免失之过度软弱柔顺、精神萎靡。另外,体育和音乐能使人情绪中的爱智和**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故应予重视。
二、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是古希腊博学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恩格斯称之为“人类的导师”。
他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家庭环境优越,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创办的阿加德米学园就读达20年。柏拉图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周游各地。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国王召唤回到故乡,担任起当时年仅13岁还是王子的亚历山大的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经过其潜心教诲,终于造就了一位有雄才大略,创建丰功伟业的君主。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吕克昂(Lyceum)学园。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等著作。
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非同寻常,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出雅典避难。他的吕克昂学园,转交他人掌管。
亚里士多德一生涉足了众多的科学领域,建树颇丰,所著的《政治学》和《伦理学》集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的基本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1.灵魂论
亚里士多德吸收并发展了柏拉图的有关思想,构建了他的灵魂论。他提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①植物部分(植物灵魂),即身体的生理部分;②动物性部分(动物灵魂,也称非理性灵魂),指本能,欲望和情感;③理性部分(理性灵魂),即真正的人性部分,如思维、理解、判断。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长大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人的发展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对应着灵魂的上述三个部分,亚氏主张相应进行三种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低级的部分应服从高级的部分,即体育应服从德育,德育应服从智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灵魂的高级部分,即理性部分和意志部分。他主张针对人的不同阶段施于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的教育,使人得到和谐的发展。
2.论儿童的年龄分期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自己关于儿童发展的认识,第一次提出教育应适应天性(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一次提出年龄阶段的划分,并探讨了对各个年龄段儿童教育的具体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
亚里士多德将儿童的自然生长发育按每七年为一自然阶段,共划分为三个时期:0~7岁(乳齿更换)为第一个时期,即学前期;7~14岁(开始“**”)为第二个时期;14~21岁(身体成熟)为第三个时期。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为进步,他将教育与心理学联系起来,更多地注意到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并努力根据这种心理学的考察来安排教育工作。
(三)论学前教育
1.优生优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0~7岁学前期的主要任务是使儿童的身体正常地发育,但在儿童出生前,也应该注意婚配问题。首先是年龄适中,因为“太年老的人和太年轻的人所生的儿童身心都有缺陷。”[8]此外,还应计划生育。他指出:“各家繁殖的子嗣应有一定的限数,倘使新妊娠的胎婴已经超过这个限数,正当的解决方法应在胚胎尚无感觉和生命之前,施行人工流产。”[9]
孕妇应当注重保健,亚里士多德倡导已婚夫妇要经常学习生育知识。孕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经常进行运动,但不宜过于劳累,而且孕妇的食物要有营养,要保持宁静的情绪。婴儿刚出生,其身体的发展应先于心灵的发展,喂食须以乳类为食料,同时注意保护四肢、进行耐寒等适合的身体或体质训练。
2.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0~5岁儿童的教育依然以顺应自然、以身体发育为主。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或工作,以免妨碍其发育。他说:“从婴孩期末到5岁止的儿童期内,为避免对他们身心的发育有所妨碍,不可教他们任何功课,或从事任何强迫的劳作。”[10]应鼓励儿童游戏,但要避免鄙俗的游戏,对给儿童讲解的故事或神话要加以选择,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要避免使儿童过于疲劳。
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三个因素:一是天性;二是习惯;三是理智。其中习惯是最重要的。5~7岁,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一阶段教育主要内容便是培养良好习惯。他把重点放在习惯的形成上面。教育的方法,或者说习惯的形成主要通过行动。例如,只有通过勇敢行动的反复练习,才能培养出勇敢的道德品质。再如在音乐教学中,他经常安排儿童登台演奏,现场体验,熟练技术,形成音乐学习习惯等。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环境对习惯养成的作用。7岁前的儿童,都应住在家里,不得接触任何下流的事物,凡能引致邪恶和恶毒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不能让儿童耳濡目染。立法者要负责在全城邦杜绝一切秽亵的语言,应该规定儿童可以看哪些戏剧。
此外,在5~7岁阶段,亚里士多德主张儿童可以旁观成人正在从事的各种工作,要注意不使学习负担过重,以免妨碍身体发育,同时仍应有充分活动,保持身体灵活。
三、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公元35年—95年)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出生在西班牙(当时属罗马帝国的版图),少年时随父亲到罗马求学,受过雄辩术教育。公元70年被任命为一所国立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从事教育工作20年左右,并兼操律师业务,用实践的经验完善教学内容。由于在雄辩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在办学上的卓越成就,公元78年,当罗马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雄辩术讲座时,他成了该讲座的第一位教师。
昆体良退休后,专门从事著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雄辩术原理》(公元96年问世)。这部著作既是他自己约20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雄辩术原理》堪称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论著。
(二)论儿童早期教育
在昆体良看来,每个儿童都应当早点开始学习,早期年龄阶段的光阴不要浪费掉。他说:“7岁以前的收获无论怎样微小,为什么就要轻视它呢?诚然,7岁以前学习的东西无论怎样少,但有了这个基础,到了7岁就可以学些程度更深的东西,否则到了7岁还只能从最简单的东西学起。”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他认为未来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是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而开始的。昆体良还从儿童心理和生理方面来强调学前教育的必要性。他指出:“越是年纪小,头脑就越易接受小事情,儿童时期的记忆更加牢固。因此,就更没有借口浪费早期年龄的光阴。”[11]这种及早施教的思想,突破了当时一般人只注重中、高等教育的狭隘界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强调及早施教的同时,昆体良告诫人们要防止两种极端的倾向。第一,不要让儿童厌恶学习,视学习为苦差事。第二,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为此,儿童的学习须劳逸结合,对经常回答问题的儿童给予赞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意愿。昆体良还建议将游戏活动运用到教育中。他说:“我不会因为学生爱好游戏而感到不高兴,那是天性活泼的标志;那种总是迟钝麻木、没精打采的、甚至对那个年龄所应有的激动也漠然无动于衷的学生,我是不指望他能热心学习的。”[12]他认为发展智力和培养德行寓于游戏中,使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活动。
在有关儿童早期教育的论述中,昆体良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并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所谓“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由于罗马的文化发源于希腊,故学习希腊语甚有必要。在语言学习具体方法上,他主张先难后易,即让孩子先学习希腊语,在奠定一定基础后,紧接着学习罗马通用语言拉丁语,然后两种语言的学习齐头并进。儿童认识字母时,应同时教之以形状和名称。有时不妨将有字母的象牙人像给他们把玩。当儿童开始摹写字母的形状时,可将字母尽可能正确地刻在木板上,指导孩子用铁笔沿着笔画的沟纹书写,这样就可以避免差错。
(三)论学前家庭教育
昆体良赞同学前教育在家庭里进行,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儿童。那么孩子的教育者——父母、保姆、家庭教师(教仆)必须严格要求。
关于孩子的父母,昆体良认为他们的教育水准越高越好。如果父母本身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也不要因此就减少对孩子的注意。正因为他们自己的学识匮乏,他们就应该在对孩子的成长有益的各种方面更加勤勉。
关于保姆,昆体良主张要慎选保姆,如果可能,她最好是受过教育的妇女,特别应注意的首要问题是她们的道德;同时保姆的语言也必须正确,因为她会在习惯和言语方面影响婴儿,这就如同纯白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其色经久不变一样,如果自幼养成坏习惯是难以改好的。
关于家庭教师,昆体良主张他们应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至少应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上的不足,而不是自以为是,误人子弟。在当时一般不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严重缺陷的背景下,昆体良力陈良好家教环境的重要性,显然是可贵的。
小结
古希腊学前教育形成斯巴达及雅典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前者注重军体及相应的性格训练,后者注重和谐发展教育。但总体上,古希腊人尤重幼儿的体质,对新生儿优存劣汰;母亲在学前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古罗马的学前教育大多在家庭中进行,父母承担着重要教育职责;注重法律及道德教育。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前教育家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优生优育、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游戏及学前教育阶段的划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在学前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昆体良关于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
关键术语
斯巴达军事学前教育;雅典和谐学前教育;新生儿“优选法”;乡村之家;《理想国》;优生优育;教材及游戏的政治性;灵魂论;演说家的教育;家庭教师;双语教育
思考题
1.试析古代斯巴达及雅典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2.试对古代斯巴达及雅典学前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异同进行比较。
3.试述古代罗马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
4.试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关于学前教育的主要观点及历史贡献。
[1] [美]克伯雷选编:《外国教育史料》(原名《教育史读本》),第29页,任宝祥、任钟印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英]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第8页,谢随和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3]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第305页,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4]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第190~194、207页,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5]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第71、73、140页,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6]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论教育》,第49页,郑晓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
[7]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第70页,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8] 华东师大及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第10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第400页,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1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第405页,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 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第1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 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第2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