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1 / 1)

古代希伯来位于现在的西亚地区,为现代犹太人祖先的居住地。希伯来人原住于幼发拉底河畔的吾珥,公元前18世纪末西迁至迦南(Canaan),即今叙利亚至约旦一带。公元前1600年,迦南发生特大饥荒,迫使希伯来人逃荒到埃及。四百多年后,其首领摩西带领全体希伯来人重返迦南,其间摩西创立了犹太教。公元前1010年,大卫王建立统一的希伯来王国。不久后,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和南方的犹太国。公元前722年,以色列被亚述人所灭;公元前586年,犹太国被新巴比伦吞灭。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国王)将犹太国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史称这批人为“巴比伦囚徒”。直到公元前538年,希伯来人才得以重返家园。虽然返回故乡,但其早已不是独立国家。此后几百年间,希伯来人历经了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的统治。公元70年起,罗马人遣散了希伯来人(即犹太人)。希伯来人从此失去了自己的故土,开始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流浪。从希伯来的历史来看,古代希伯来人长期处于动**不安的社会环境里,能维系他们灵魂的便是犹太教,他们将耶和华奉为唯一真神。故古代希伯来人重视教育,以宗教神学为教育核心,以增加其民族凝聚力。其宗教教育无论从方法或内容上而言,都对以后的基督教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世纪基督教的形成、发展与犹太教密切相关。

一、育儿习俗

希伯来人将孩子看作是上帝的恩赐。他们盼望生孩子,尤其渴望生儿子,因为儿子长大后,可以增加财富,扩大家族的规模,并能保持祖传遗产。

按照希伯来习俗,婴儿出生后要用盐水擦洗。希伯来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孩子健壮结实。希伯来人还习惯将婴儿置于襁褓之中。男婴出生后的第八天必须行割礼(即用刀子割损包皮)。孩子一般由母亲哺乳,三岁时才断奶。[2]

家庭组织形式盛行父权为主的家长制。犹太教经典《摩西十诫》中明文规定妻为夫之财产,受丈夫的严格约束;子女亦须听命于父亲,父训就是法律。希伯来人一般以家庭为子女受教育的场所,父亲既是家庭的祭司,又是子女的教师,一切言行举止必须听命于他。

二、教育内容

希伯来人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民族传说、宗教信仰和祖先的训诫。对男孩传授职业技能,对女孩则教导如何成为一名贤妻良母。希伯来人在巴比伦流放期间建立了犹太会堂。公元前538年,他们从巴比伦流放地回到故乡后,由于受巴比伦先进文化的影响及实际需要,在犹太会堂内设立了融幼儿学校与小学为一体的学校。儿童在这里读书、写字和理解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后期的学校教育,由于希伯来人视信神为天经地义,故教育仍以培养宗教信仰为最重要的目标。《圣经》(《旧约》)是每个犹太教徒必须诵记的宗教经典,也是希伯来人从小就开始学习的教育经典及核心内容。《圣经》中所记载的最著名的先知以赛亚(Isaiah)主张婴儿断奶时就应开始受教育。犹太哲学家斐诺(Philo,公元前20—公元50年)甚至要求婴儿在襁褓中就应知道上帝是宇宙间唯一的神和创造者。家长主要以可视为上帝意旨代表的《圣经》(《旧约》)去教导子女。这种经典学习并不重知识传授,而重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的陶冶,是道德的而非理性的训练。

三、教育方法

早期家庭教育时,儿童在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教育上较注重引导、启发儿童提问和观察事物,注重父子之间的亲密感情和说服感化。但到后期学校教育阶段,教育旨在传授律法知识和宗教理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采取引导或是儿童间互帮互学、相互竞赛的形式进行,但总体上仍注重死记硬背律法条文和《圣经》章句,只重字义,不求甚解。其教学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强调背诵、记忆

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使学生丝毫不漏地掌握《圣经》。因此,枯燥、单调的重复朗读、背诵便是唯一的教学法。

(二)主张体罚

希伯来人认为儿童生来愚蠢无知,年轻人本性向往堕落。所以,为让儿童专心学习《圣经》,培养良好习惯,他们主张体罚,对儿童严加管教和约束。有关体罚的字句在《圣经》中比比皆是:“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使父母羞愧。”当体罚无效时,无可奈何之下还可以将儿童置于死地。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道德训练中,不仅要求对律法知识有精深的造诣,而且还要求他们躬行实践,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

古代希伯来的教育以教育儿童接受“上帝”为开端。它首先教授给儿童的是抽象、普遍的真理,而非具体、可见的知识。它要求儿童一开始就要服从、信奉、敬畏上帝,而不是其他简单初步的知识。古代希伯来人的早期教育内容狭窄,宗教贯穿一切知识之中、凌驾于一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