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张雪门(1891—1973年),浙江鄞县(宁波)人,中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与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有“南陈北张”之称。
张雪门年幼时就读私塾,后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1912年就任鄞县私立星荫小学校长。1918年,张雪门创办第一所在宁波由中国人办的幼稚园——星荫幼稚园。1920年,与人合办两年制的幼稚师范。同年,他应邀到北平任孔德学校小学部主任,并考察平津幼稚教育。1924年,他前往北平大学教育系学习,期间,他得到了系主任高仁山的指导,对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国外学前教育家的思想进行研究,先后编译了《福禄培尔母亲游戏辑要》和《蒙台梭利及其教育》。1926年,他还发表了其课程研究成果《幼儿园第一季度课程》。
1928年秋,张雪门被北平孔德学校聘为幼稚师范科主任,主持培养幼儿师资工作。1930年秋,他应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之聘,任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此后,张雪门开始了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抗战爆发后,张雪门将北平幼师迁往广西桂林,1944年,幼师迁至重庆。1946年,他应邀赴台湾创办儿童保育院。因工作繁重,患上了严重的眼疾,于1952年离开了育幼院。1973年,张雪门因脑病复发逝世,享年83岁。
二、论幼稚教育的目的
20世纪30年代,在对当时学前教育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张雪门将中国当时的幼稚教育分为四类。
(一)以培植士大夫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张雪门认为清末仿效日本创办的蒙养院就属于这一类。为了造就士大夫,这类蒙养院以“陈腐的学问,忠孝的道德,严格的管理,再加上劳心而不劳力的培养”对幼儿进行教育。在1933年发表的《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一文中,张雪门对这类日式蒙养院做了这样的描述:“他们将谈话、排板、唱歌、识字、积木等科目,一个时间一个时间规定在功课表上,不会混乱而且也不许混乱的,教师高高地坐在上面,蒙养生很端正地坐在下面。教师教一样,学生学一样,全部活动不脱教师的示范,儿童不能自己别出心裁,也不许其别出心裁。至于各种工具和材料,如果教师不给,儿童自然不能自由取用,且放置的地方很高,儿童虽欲取而不得……在这种教育底下……儿童是被动的,双方都充满了压迫的苦闷。所学的全是零零碎碎的知识技能,都是浮面的,虚伪的,日子稍久就立刻忘怀了”。[47]他指出了以培养士大夫为教育目的的蒙养院在管理、课程和教学上存在诸多弊端。
(二)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的的幼稚教育
张雪门认为外国教会在中国所办幼稚园属于此类。教会幼稚园主要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的。他对教会幼稚园教育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他指出教会幼稚园虽然有“美丽的教室,小巧的设备”,可儿童“所受的材料都是从西洋直接的翻译过来的,是已经经过了多少教育者的匠心精选……教法,也是向西洋局部的模拟。这种教育多半操于一知半解西洋传教士的太太们,并利用国内教会出身年轻的女子”。[48]张雪门认为这类幼稚园教育都是以宗教为本位,以培养宗教信徒和帝国主义温顺的奴仆为目的,它们的保姆只是为教会尽职,她们关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她们根本不顾儿童的天性,只是把儿童当作宗教信徒来培养。对此,张雪门许多著作中都抨击了这种奴化教育。并尖锐地指出教会幼稚园作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它所起的作用“消极的是在减弱中国民族的反抗,积极的是在制造各国的洋奴”。
(三)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张雪门认为,当时中国受意大利蒙台梭利和美国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幼稚园就是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的。他指出:“我们幼稚教育的目的,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身心的发展,并培养其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环境”,[49]他认为这类幼稚园是通过教具对儿童进行生活、感官、知识的训练,利用生活环境中的事物作为教学的素材,按照时令、季节、儿童的动机和需要设计、编制课程,并给儿童一定的思考机会,可以促使儿童个体的发展。后来,他逐渐认识到儿童本位的思想不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认为幼稚教育就应该考虑社会、国家和民族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注重儿童的个性本身。
(四)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民族危亡日益加深。张雪门逐渐意识到“中国社会的贫、弱、愚、私则在于国内封建的势力未曾铲除,而国际上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甚”,要改变这种状况,应通过教育“培养国民生产的习惯与兴趣,团结的能力,客观的态度,自动的精神,并唤起民族的意识及反帝国主义的情绪”。[50]教育是改造国家的关键,教育可以唤起国民的民族意识,激发国民的反帝国主义情绪,因此,要加强对幼稚阶段儿童的教育。因为儿童是民族未来的栋梁,凡现时代中华民族应负的使命,儿童虽小,也绝不另外。他还提出了改造民族幼稚教育的4项具体目标:铲除民族的劣根性;唤起民族的自信心;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锻炼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做奋斗之决心与实力。在此基础上,张雪门主张幼稚教育必须根据三条原则: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国家民族的需要;三是儿童的心理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儿童的伦理观念、民主生活和科学头脑。他认为,要创造中国自己的幼稚教育,就应适应国家和民族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改变幼稚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和组织方法。
三、论幼稚园课程
张雪门在幼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一直注重幼稚园课程的研究,相继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等课程论著。
(一)对幼稚园课程的论述
关于课程的含义,张雪门指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51]他认为,这种经验是“个体与环境而生的……是人生的基本经验”,[52]它不是零散无序、不讲效益、不计价值的自然经验,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活动让儿童获得有益的经验,这种经验“对于人生(个人和社会)有绝大的帮助,有特殊的价值;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充实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再传给后人”,“有了这一步经验,才能产生记忆、想象和思想种种的心理作用”。他对课程本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个体与环境接触产生了“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等经验,这些经验都包含在课程里。他进一步扩大了课程的范围,指出课程“就是适合儿童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53]这些材料包括儿童在各种活动中产生的直接经验,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和前人的经验。
(二)论幼稚园行为课程
20世纪30年代初,张雪门就开始对幼稚园行为课程进行研究,行为课程是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1.行为课程的含义
关于行为课程的含义,张雪门在1966年出版的《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中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54]他认为,行为课程应该包含生活和实际行为两大要素。首先,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他认为,先有了生活,才有材料的需要,行为课程应以儿童在幼稚园的生活为中心,融合在儿童的生活之中,使教育生活化;其次,行为课程要在生活中注意实际行为,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凡扫地、抹桌、熬糖、爆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等,能够让幼儿实际行动的,都应该让他们实际去行动。至于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给予幼儿模仿和表演的机会,然而并不能代表人类实际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儿童的实际行为,为儿童的生活创造条件,扩充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儿童获得实际生活的能力。因为,儿童“从行为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55]
2.行为课程的目的
张雪门认为,幼稚教育“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心身的发展,并培养其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环境”。提出了“幼稚园课程的目的,在于联络孩子们的旧观念,以引起其新观念,更谋其旧经验的打破,新经验的建设”。他认为,课程要注意社会生活的意义,但课程不可凭着成人主观的意见,因为儿童的需要和经验与成人的需要和经验不一样,“儿童所反应的是他自己环境里的社会,但绝不是成人的社会”。[56]因此,他主张,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幼儿心身发展的需要,养成儿童的经验与习惯,培养儿童生活的能力与意识,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931年之后,面对国家民族危亡的社会现实,张雪门又提出,课程目标不仅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还要兼顾社会的需要。1933年,张雪门将幼稚教育定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并拟定了4项课程目标,把儿童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将儿童发展置身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
3.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的课程是促进儿童健康活泼发展而设计和准备的一系列活动,他把行为课程的内容表述为“教材”。[57]他把“教材”解释为:“教材不论是现成的,不论是创造的,其唯一的目的,实为充实儿童的生活,绝非灌注儿童的熟料。因教材的目的在充实儿童的生活,所以对儿童是活动而非知识。虽然活动里面未始不含有知识,但绝不是特殊地抽出来的死知识,且教材在儿童生活上的功能,是一种开始,而不是结果”。可见,他认为,与传统的教材概念不同,儿童在幼稚园生活的经验都是教材。而且,教材的范围很大,并“不限于一首歌,一件手工”,包括“儿童从家到校,从校到家,在家庭、道路、幼稚园所受到的刺激,能够引起儿童生活的要求,扩充儿童生活的经验,潜移儿童生活的意识的”方方面面。[58]他认为,这种经验来源于儿童自身的个体发展、儿童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接触。根据这一认识,张雪门把课程的内容分为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儿童的自然环境及儿童的社会环境。
4.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组织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课程的组织有以下特点与要求:①整体性,由于幼稚生对自然和人事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的一切都是整个的,因此,幼稚园的课程要注重整体性;②个体性,幼稚生时期满足个体的需要大于社会的需要,在编制课程时要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③直接性,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儿童自己的直接经验,虽然这种经验不如传授的经验经济和整齐,但对于儿童而言意义更大。
20世纪70年代,张雪门又提出了幼稚园课程组织的一些标准:“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事前应有准备,应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须有远大的目标。各种动作和材料,全须合于儿童的经验、能力和兴趣。动作中须使儿童有自由发展创作的机会。各种知识、技能、兴趣、习惯等全由儿童直接的经验中获得。”[59]并在实践中带领学生一起编写拟订了全年的课程表——各月活动估量表,将幼稚园的活动分为儿童类、社会环境类与自然环境类。
5.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实施
张雪门指出,行为课程不仅要有计划,还要有实施,要注重行动。他认为“事怎样做必怎样学,怎样学必怎样教,做学教打成一片,才能完成行为课程”。[60]为了保证行为课程的实施效果,张雪门引进了美国的设计教学法,对其进行改进,并引用设计教学法来拟订行为课程计划,采用了单元教学。他还认为,行为课程在实施中要注意选择和整理行为课程的教材、劳动与劳心相结合、在儿童生活中取材的课程须有远大客观的目标三项原则。为了让幼儿在幼稚园生活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在行为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须做好行为课程实施中的各个阶段。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实施前的准备。主要包括“知识上的准备”“技术方面的准备”“作业程序分析的准备”“工具和材料的准备”“集中心力的准备”。前四项是课程实施所必要的,是属于“知”的部分,最后一项更为重要,是属于“情”的部分。他认为教师只有专心准备,幼儿行为才能得到良好地展开。
第二,实施中的指导。在课程准备好之后,张雪门认为,在实施中成人要摒弃主观意识,给予儿童计划、知识、技术、兴趣、习惯和态度上的指导,注意他们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帮助他们。
第三,实施后的进展。张雪门认为,在课程实施后仍然有后续的工作。具体分为:“对幼童的行为有所检讨”,行动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儿童检讨成功失败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对幼童行为应有继续的注意”,教育要细心观察,注意儿童行为的继续性,自然地引导其进入下一个活动;“对幼童行为应有记录”,教师要对幼儿每天中的重要行为进行记录,作为参考;“对幼童行为经验应有估计”,在每一个单元活动结束后,张雪门要求教师对幼儿的经验进行估计,对照和分析幼儿的实际行为和预定目标,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四、论幼稚师范教育
张雪门十分重视幼稚园师资的培训和幼稚师范教育,在办幼稚园的同时,他采用多种形式培训幼儿教师,对幼稚师范教育总结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
(一)幼稚师范教育的重要性
张雪门认为,中国的学前教育要发展,幼稚园质量要提高,根本在于培养好的幼稚师资,幼稚师范教育影响着幼稚教育,如果摒弃了师范教育而研究幼稚教育,无异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叶者不整树木,绝不是彻底的办法”。[61]在任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时,他提出了要培养具有改造民族素质的新一代国民而献身的学前教育师资。他非常重视幼稚师范生的实践,主张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对幼稚师范生的实习做了系统的论述。
(二)论幼稚师范的实习
1.实习的场所
张雪门认为,幼师生应该在实际活动中学办幼稚园,在教学中突出实习的环节。为此,在办孔徳幼师时,他制定了“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实习制度。在办北平幼师时,他又把实习的场所扩大到乡村,为农民服务。他认为,幼稚师范生应该在中心幼稚园、平民幼稚园、婴儿教保园、小学4种单位实习。这4种实习单位对幼师生的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中心幼稚园是在幼稚师范中设立的,幼师生可以在此获得教育幼儿的实际经验;平民幼稚园是幼师生实践的重要场所,通过在实习中担任园长、教师等工作,可以使其获得独立从事幼稚园各种工作的能力;幼师生通过在婴儿教保园的实习可以获得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婴儿保教的知识;在小学的实习,可以帮助幼师生了解幼儿在入小学前如何在知识、行为等方面做好各种准备。
2.实习的时间
张雪门认为,幼师生在三年中,第一学年每周实习为9学时,分3次进行。首先,参观本校中心园的园址、园舍、设备、教具、教学设计等,了解教师的态度、技能兴趣、习惯、仪表及教师对幼儿发生问题的处理等,使幼师生对幼稚园有一个基本观念。然后参观各类幼稚园,开阔幼师生的眼界,并扩充其知识,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教育。最后是参与实习,每周有三个上午到中心园实习教育教学活动,以形成幼师生的基本观念和教学能力。第二学年的实习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一半时间在婴儿园实习,另一半时间到小学实习,使幼师生确立为城市平民及乡村农民的幼稚教育而献身的志向,忠诚于贫苦劳动人民的教育事业。
3.实习的实施
关于实习的实施,张雪门认为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参观,通过参观,让幼稚师范生了解幼稚园的设备、教学活动过程及整个设计工作等知识,具体时间应安排在第一学期。②见习,安排在第二学期,让学生参与整个设计活动。这一时期的指导教师应以幼稚园教师及担任实习的导师为主。见习的地点,也以自己的中心或附属幼稚园为宜。③试教,安排在第二学年,让学生实际担任“幼稚园中的招生、编级、选材、组织课程指导活动、编制预算决算,以及一切教学上、教师业务上、幼稚园行政上的处理”等各项工作。④辅导,时间也是一个学年。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展开儿童福利工作,培养地方师资,以求达到幼稚教育的合理和普及。
(三)实习理论的特点
张雪门幼稚师范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实习环节,是其“行为课程”思想在师范教育中的体现。从他提出的实习的场所、时间及实习的实施等可以看出,其幼稚师范学校实习的主张有着与传统师范学校不同的特点:一是在空间上,它把幼稚师范生的实习场所从幼稚园扩大到婴儿园和小学,从校内扩大到校外,从城市扩大到农村;二是在时间上,它从只是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增加到三年(六个学期)中均有实习;三是在内容上,它把实习幼稚教育扩展到婴儿保育、小学教育,把幼稚师范生的实习从只实习教育和教学扩展到家政实习、自然实习和儿童文学实习、手工实习以及游戏实习等内容,他主张让学生学会敲煤生火、洒扫缝纫、烹饪、种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