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1 / 1)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鲁迅(1881—1936年),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年幼时家境较好,13岁时,家境开始败落。为了避难,鲁迅到乡下的祖母家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家庭的变故,使得鲁迅从少年时就体验了人生的不易,特别是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1898年,鲁迅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后来进入南京路矿学堂,在这里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同时,他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这使鲁迅认识到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有自强、自立的精神。1902年,鲁迅赴日本学习医学。后来他发现,医学救不了中国,于是弃医从文,认为“医治国民的精神比医治国民的身体更加重要,从而从事思想启蒙运动”,想以此唤醒国人,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从日本回国后,鲁迅从事教育工作,曾在教育部和十多所大中专学校供职,有着近20年的工作经历。1936年10月,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一生不仅把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职业,更把它当作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途径。他对儿童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其教育思想隐含在他所著的杂文、书信中,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上海的儿童》《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看图识字》《从孩子的照相说起》《河南卢氏曹先生教译碑文》等。[5]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强烈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故乡》中,指出儿童应该有他们的游戏和自由生活。

二、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

鲁迅从小就接受传统的教育,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深恶痛绝。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鲁迅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教育变革,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学习和宣传“西学”,废除科举制,建立新式学堂,到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推行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等,这些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但仍然保留着传统教育的痕迹。鲁迅对当时的教育有着清晰的认识,针对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在封建时代,受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和小农社会经济形式的影响,中国家庭追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忽略了对儿童的教育,鲁迅对此进行了批判。他指出:“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6]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而不是“‘人’之父”。他还指出,封建宗法制度和家长制观念又使得家庭中十分注重父母的权威和地位,儿童只是父母的附庸品,儿童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要绝对地服从父母。为此,在《狂人日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作品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解救出来。他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生命是要发展、要进化的,父母要认识到孩子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要把孩子当作“成人的预备”或“缩小的成人”。

鲁迅认为,儿童童年时的成长与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家庭、学校和社会肩负着教育儿童的重要使命。但在封建专制下,教育只是封建专制统治者培养忠臣顺民的手段,是一种愚民的教育。他以蚂蚁为例对传统教育的这种教育目的进行批判,“蚂蚁中有一种武士蚁……掠取幼虫,使成奴隶,给它服役的,但奇怪的是它决不掠取成虫,因为已经难施教化。它所掠取的一定只限于幼虫和蛹,使在盗窟里长大,毫不记得先前,永远是愚忠的奴隶,不但服役,每当武士蚁出去劫掠的时候,它还跟在一起,帮着搬运那些被侵略的同族的幼虫和蛹去了”。[7]鲁迅指出这样的封建专制教育违背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完全不顾儿童的身心成长,培养出来的儿童性格懦弱,胆小,萎靡不振,遇到事情退缩不前,完全没有儿童应有的那种健康、活泼和顽强的个性。儿童这种性格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是“历朝压制”的结果。

(二)对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批判

封建专制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顺从和驯良的臣民,以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曾经提过一系列教育改革,但很快被袁世凯的封建奴化教育所取代。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同样采取愚民教育和奴化教育,尊孔读经、灌输旧思想礼教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教育的核心。为了让儿童从小懂得封建礼仪,培养儿童的忠孝思想,统治者们把《二十四孝图》《山海经》《幼学琼林》《太公家教》《急救篇》《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作为教科书,向儿童灌输忠君、法古的思想,养成儿童的盲从之性。鲁迅批判这种教育是要把人民培养成“打仗的机器”与“愚忠的奴隶”,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他认为,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思想的孔孟之道只是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而利用其中消极的内容来麻痹人民而已,它们并不是孔子和孟子的整个学说。在《二十四孝图》《我之节烈观》等文章中,鲁迅对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这种孔孟之道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他以孔乙己为例,揭露这种教育制度的弊端,主张要打倒孔家店,彻底解放人民的思想。

不仅如此,鲁迅还批判传统教育为了给儿童灌输封建礼教,不惜用戒尺、罚跪、背诵等方法来摧残儿童的身心,使得儿童在大人面前只能“低眉顺眼、唯唯诺诺”,被压迫得瘟头瘟脑,丧失了应有的天性。

三、儿童教育思想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革命斗争中,受卢梭、达尔文、严复、蔡元培等人的影响,鲁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一)儿童本位及培养“新人”

鲁迅认为,以往的旧教育,其重心在于成人,而不在儿童,这种教育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只注重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而无视儿童的个性和身心发展,压抑和**儿童的精神和“天性”,致使儿童被盲目服从的顺应观念和奴性意识所腐蚀,几乎失掉了自己的个性。这种教育制度下,儿童没有独立自由,个性得不到发展。中国人没有真正争取到做人的资格,如果不进行改革,中国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为此,鲁迅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思想,主张教育要张扬人的“个性”,要“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把儿童培养成“独立的人”,这样才能去掉他们身上的奴性,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奴隶的时代”,从而达到通过“立人”实现“立国”的理想。他提出了发展儿童个性的教育要求:“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8]鲁迅还描绘出时代的“新人”的基本品质:首先,要有“耐劳作的体力”,这是培养新人的基本条件,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培养;其次,要有独立自主和创新的精神,敢于突破旧势力和旧思想的束缚,善于反思和学习。

(二)论儿童教育内容

鲁迅关于儿童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科学教育、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他非常注重科学教育,认为“学习自然科学不仅能增长人们的知识,而且可以教人们尊重事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9]主张通过浅显易懂的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使儿童明白道理,树立科学的精神,抵制封建迷信,培养儿童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通过普及科学,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至于爱的教育,鲁迅认为中国的国民正是因为缺少对他人、对自己、对祖国的爱心,致使很多人没有同情、怜悯之心,不懂得自尊、自爱,不知道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藤野先生》《药》及《孔乙己》等作品中,鲁迅塑造了这样一些缺失爱心的人物形象,他认为,这对于一个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是极其可怕的。为了给儿童进行爱的教育,鲁迅认为,父母、家长和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中真心关爱儿童,给儿童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儿童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使之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鲁迅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爱美的天性,教育者要给予积极和正确的引导,因为美育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而言,“美育……能滋润人的性情……在儿童的成长阶段也将起着改造性格的作用”。[10]对于社会而言,美育可以化民成俗,对国民进行真、善、美的教育。

(三)论儿童教育的环境

鲁迅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环境,犹如“一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11]这样的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为此,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环境。

首先,从家庭教育开始。鲁迅认为,“儿童的行为,出于天性也因环境而改变,所以孔融会让梨。打起来的,是家庭的影响,便是成人,不也有争家私、夺遗产的吗?孩子学了样子”。[12]因儿童善于模仿,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不仅如此,鲁迅还认为,在家庭中,父母还要理解儿童、关爱儿童,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真心为儿童的成长、健康和幸福着想,要从正面进行教育,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改变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鲁迅讽刺和揭露了儿童成长过程中那些残害儿童的社会行为,反动统治者和帝国主义侵略者视孩童为草芥,残暴异常,毫无人性可言,儿童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更无法进行正常的教育。鲁迅认为,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就要彻底改造社会。为此,鲁迅不仅主张通过流血的革命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专制统治,解救儿童,给儿童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更要投入到这样的斗争中来,并且坚信解放儿童就是解放中国,因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