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即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在长期探索中,苏区和边区建立了独特的学前教育体制,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成为新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制度
(一)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第一个苏区。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1934年10月,随着长征开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苏区消失。中国共产党十分注意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学前教育作为解放妇女的重要措施受到高度重视。1934年2月21日,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颁布了《托儿所组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确定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条例》对托儿所的目的、功能、规模、上级领导机构、儿童入托条件、作息制度、环境、设备、经费、保教人员编制标准、保教人员的职责、儿童的卫生与健康、托儿所管理等事项做了详细的规定。
1.组织托儿所的目的
《条例》指出,组织托儿所的目的是“为着改善家庭的生活,使托儿所代替妇女担负婴儿的一部分教养的责任,使每个劳动妇女可以尽可能的去参加生产及苏维埃各方面的工作,并且使小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与照顾,在集体的生活中养成共产儿童的生活习惯。”可见,《条例》明确提出托儿所建设的两个目的:解放妇女和保教儿童。
2.托儿所的管理和工作人员
托儿所归当地政府与妇女代表领导,他们须经常检查托儿所的工作,卫生机关经常派人检查托儿所的卫生和小孩身体的健康状况。并规定凡有选举权的广大工农大众的子女,年龄在1个月至5岁无传染病的儿童都入托儿所。《条例》还规定“托儿所要选择比较清洁,光线充足及空气好的地方。托儿所的用具用群众的力量设法购置,在特殊情形下,苏维埃政府可津贴一部分。”
关于托儿所的工作人员,《条例》规定托儿所设主任1人,“管理该所内总的一切事物,计划全所工作,并管理小儿日常的必需品和器具(如床、桌子、玩具等)。”小孩看护者为能脱离家庭生活的妇女,其职责是负责管理小孩的事情,每人至少要管理三个小孩,看护人对待小儿要耐烦照顾,注意饭食、衣着及卫生。托儿所工作人员的待遇是“土地由政府组织人员代为耕种。另外,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每年可给她们一些谷子。”
3.托儿所的发展
《条例》颁布后,江西瑞金率先成立了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分别位于瑞金上州村和下州村。当时这两所托儿所共收了40多个幼儿,其中33个为红军的子女,大部分的孩子还在哺乳期;托儿所的工作人员由群众选举产生,按政府规定给予优待;托儿所的房子专用且设备齐全,有睡床、小椅子和募集的玩具。之后,江西苏区掀起了办托儿所的热潮,其中兴国县办了227所,受到《红色中华》的登报表扬。瑞金市为发动广大妇女参加秋收生产,决定建立920个托儿所。[17]托儿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长期托儿所,大多接受红军家属子女;另一类是季节性托儿所,一般在农忙季节开办,为广大妇女参加生产解除后顾之忧。
1934年3月8日,《红色中华》还载有《托儿曲》[18]一首,高度赞扬了托儿所为革命战争、解放妇女及培养儿童发挥的作用。
劳动妇女真热心,拿起锄头去春耕;
女儿送给托儿所,集中力量为了革命战争;
托儿所,革命的家庭,
在这里,创造着新生的人类;
在这里,养育着将来的主人;
在集体的生活中锻炼红色的童婴,
为了新的文化新的世界而斗争。
(二)边区的保育院制度
1938年7月,宋庆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在延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宗旨是“保育战时儿童”。为了更好地开展保育儿童的工作,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儿童保育列为中心工作,并于1941年颁发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要求在边区实行儿童公育制度,将学前教育进一步推向民间。同时对儿童保育工作的管理体制、保育人员的训练、建立保育院的条件、孕母及产妇的保健待遇、婴儿的保育、保姆的待遇等做了十分具体的规定。
1.保育工作组织管理
《决定》规定在边区民政厅设保育科,各县市政府第一科内添设保育科员一人,区乡政府内添设保育员一人(暂由乡妇联兼任),专管孕母、产妇、儿童的调查、登记、统计、卫生奖励、保护等工作。各级政府的卫生工作,以进行产妇的卫生教育、保育产母及婴儿的健康为中心工作之一。这就为儿童保育工作建立了管理体制。
2.保育人员的训练
《决定》规定边区民政厅卫生处应协同民政厅保育科,办保育人员训练班。抽调文化程度较高的男、女六十人,进行短期的培训。主要讲述包括产妇卫生、助产接生、儿童保育等基本知识。训练班毕业后,派这六十名学生再到各县设办短期训练班,从而使边区每一个乡均有一个以上能脱离生产的保育员,负责该乡保育及接生的工作。
3.院所创建的要求
《决定》要求一个机关团体学校有五名婴儿以上者,就应该设立托儿所;不足五名婴儿者可和其他单位共同设立托儿所;不足五人又没有合作单位者,要设立窑洞专门安置婴儿;并对窑洞的安全、卫生提出了要求。这个时期成立的洛杉矶托儿所、延安第一保育院、延安第二保育院、渤海托儿所和华东保育院是当时比较有名的托幼机构。
随着形势的发展,抗日战争后期,儿童公育的制度更加明确起来;1945年,边区保育工作方针明确提出:①建立儿童公育制度,凡抗战将士及一切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一概由政府抚育,以便家长能专心致力于抗战建国大事业;②全面推进保育工作,使这个工作能普遍深入民间去,为全边区儿童谋福利。
二、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队伍
(一)学前教育机构保教队伍状况
苏区的保教人员,大多是农村的年龄偏大的劳动妇女,且人员不稳定。她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不可能也没有条件接受有关的业务训练。《红色中华》在描述当时的情况是:“对于看护人的选择,要注意她们在群众中的信仰,而且年纪要大一些,不得人信仰的或者年纪轻的,群众都不肯把小孩子送来。”“七个乳母,有六个是年老的,一个还是红军家属(有小孩子并且还是小脚妇女),通过了南郊乡群众的大会决议,还请医生为其检查了身体。”[19]
边区保育院的保教人员在文化水平及业务素质上均较苏区有较大的提高。一方面,是边区政府意识到保教人员素质与儿童保育工作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与苏区时期比较,则相对有条件对保教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训;另一方面,相对于苏区托儿所,边区的保育院要求对幼儿开展比较规范的教育教学活动。可见,边区保育院的保教人员除了政治上应具有“一切为了孩子”的责任心外,还有业务能力上的一定要求。这正如徐特立在《对于边区儿童的我见》一文中提到:“我以为保育工作和儿童教育工作,应该进行科学研究,并分配有经验的、有学识的、有能力的干部去领导这一工作。也应该提高保姆的学识能力。”[20]
(二)提高保教人员文化和业务水平的办法
在苏区托儿所,对待婴幼儿主要要求是要有耐心和爱心,注意饭食、衣着及卫生,因而基本上没有开展专门的培训。边区政府则采取多种办法来提高保教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如通过保育分会、卫生署和妇联共同举办若干培训班,培养妇婴卫生和保教工作干部;会同保育分会及有关各教育机关,设立为期一年的保育工作人员培训班,抽调大批各县保育工作人员及有志于保育事业的学员入班接受训练,课程主要有产妇科、小儿科、保育科。在保育院内,则开设保育人员短期训练班和保姆训练班,保姆训练班附设于保育院,集中了边区有经验的保姆和护士,给予特殊训练,一方面受训,一方面还可以实习。毕业后,充任保育院的保姆为满足其他托儿所及儿童教育机关的需要。另外,就是要求保教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1941年8月15日的《解放日报》中提到,民政厅明确指出保育科需制定保育工作条例及保育须知,要求保育人员在工作中熟悉。[21]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地提高保教人员的文化和业务能力。
三、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活动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目标
中国共产党针对苏区和边区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具体情况,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目标:使得战火中的学前儿童得以生命的保障和接受良好的教育,完成为革命战争服务、为生产服务和培养好革命后代的任务。1934年颁布的《托儿所组织条例》中指出“组织托儿所的目的……使小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照顾,在集体生活中养成共产儿童的生活习惯。”1941年颁发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提出教育目的是“增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培养其优良的习惯和行动,使成为抗战建国中优良的小国民。”
(二)学前儿童的保教内容
1.学前儿童的保育
苏区和边区托幼机构中主要收托的是干部、军人、烈士的子女和难童、孤儿。因此,这些机构不仅是社会教育的机构,而且要担负其家庭保教的责任。故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1)尽力保证孩子的营养。在“一切为了孩子”“孩子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政府曾提出要求使孩子们在一般情况下能享受与伤病员同样的优惠待遇。苏区的条件较差,而在边区要求保育所儿童平常可以吃到鸡蛋、牛奶或豆浆、肉、白面、蔬菜、水果等。即使是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也能尽力设法保证孩子们的营养。如延安第一保育院托幼机构的全体工作人员,在大生产运动中,就曾千方百计地饲养家禽和家畜、种蔬菜、开磨坊和粉坊、纺线织布,力求能够做到使孩子们丰衣足食。
(2)坚持合理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为了养成儿童良好的生活及行为习惯,苏区和边区的托幼机构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季节的变更制订了合理、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以保证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表3-5是1940年在延安开办的洛杉矶托儿所的儿童生活作息表。此外,各托幼机构还建立以一系列有关儿童保育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要求各保育员、教师、卫生保健人员各执其职、相互配合,使得整个保育工作分工明确又能相互协作。
表3-5 幼稚班(5~6岁)生活作息表——春秋季节[22]
续表
(3)积极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苏区、边区都处在偏远地区,生活条件、卫生条件很差,而且又处在战争时代,经济困难,物质匮乏,所以保教机构在对疾病的防治方面大多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治疗;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恢复”,战胜种种疾病,保护儿童的健康。在边区延安的洛杉矶托儿所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体格检查、检疫、消毒、隔离、预防接种的制度,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4)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苏区和边区的保教人员还因地制宜地对儿童开展多种形式的身体锻炼。各托幼机构一方面经常组织儿童到河边、沙滩、山坡进行“三浴锻炼”;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资源,为儿童开辟游戏场,设法安装秋千、滑梯、木马、**船,修建沙坑,为孩子们营造锻炼的环境。此外,保教人员还坚持组织儿童做早操、上体育课,以保证每个孩子充足的锻炼时间。正是在托幼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保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苏区和边区的学前儿童保育工作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孩子们精神饱满、体格健壮、发育良好、死亡率极低。
2.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如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在实验总结的基础上曾提出了以下品德教育的目标:①教导儿童了解父母参加革命的苦心,并继承其艰苦奋斗的精神;②教育儿童认识中国革命的敌人,并培养其对敌人仇恨的心理;③教育儿童热爱劳动、敬爱劳动人民,并特别关心帮助劳苦群众;④培养吃苦耐劳、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⑤启发儿童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互助互让之优良作风;⑥启发儿童养成团结友爱,并关心团体的利益。[23]
在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苏区和边区保教人员从情感教育出发,与每个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把深刻、抽象的道理渗透在亲切的诱导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大量实践工作的基础上,苏区、边区的保教工作者还总结出很多品德教育的原则。
第一,情感教育的原则。每个保教工作者对待孩子的态度都应慈爱温和,从生活上、健康上处处关心儿童,使其感到保育院是个温暖的大家庭。保教工作者通过感情的启发和渐次的诱导来渗透教育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与生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教工作者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体验给予启发与教育,经常带领儿童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贴近生活,以儿童的亲身感受与体验来激发儿童的兴趣,一旦发现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及时给予教育。
第三,尊重儿童的独立性的原则。在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保教工作者尽可能地多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此,每个保教人员都要特别重视观察和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对儿童进行教育。
第四,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保教工作者通过暗示、表扬、鼓励、奖励等方式对儿童的进步(即使是微小的进步)都要进行及时的正面评价,以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以积极的指导避免消极的限制,使儿童从积极方面去努力,减少孩子犯错误的机会,有效地抑制幼儿的不良行为。
3.智育
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机构的智育主要包括知识教育与智力开发两个方面的内容。如在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对2~6岁儿童在知识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①识别农作物60种,动物40种,颜色12种,形状12种;②会单独表演唱歌,发表心里的话,讲简单故事和担任指挥唱歌;③能从1数到100,并能心算“3+5=8”之类加法;④识字50个,并会写自己名字;⑤对各种常识发生兴趣,并能简单地知道太阳、月亮、雨、雪、苏联;知道谁是朋友、敌人,吃、穿、用的东西是谁创造的。[24]在教育内容方面,基本上是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在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把计划教育与兴趣教育并行结合起来,一方面注意儿童个性发展,培养具有特殊爱好的天才儿童,对他们的活动爱好给予保护与发挥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注意儿童的平均发展。
在教学模式方面基本上采用单元教育(见表3-6),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为中心来设计和选择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儿童对某一问题的印象和记忆,还适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进度方面,每一个中心单元进行的时间大约为两到三个星期,每研究一个单元都要进行一次复习、测验,看看儿童接受了多少,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一个单元结束后,再进行第二个。这样,半年可以完成八个教学单元的计划。
表3-6 延安第一保育院1946年上半年儿童常识教育中心内容一览表[25]
续表
(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方法
边区和苏区保教工作人员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最基本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是直观教学法。以实际的事物来教育儿童,使儿童获得明确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中心教材为“兔子”的主题中,可借助对兔子的观察,如兔子的大耳朵、短尾巴、红眼睛、三瓣嘴等,让儿童对其形态、特征有一个明确而全面的认知。
二是比较教学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认识,让儿童指出他们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能让儿童对所学的东西印象更为深刻,记忆持久。如在某“鸭子”单元,通过将小鸡和鸭子进行比较,加深儿童对动物特征的认识。
三是三化教学法。故事化、游戏化、教学歌曲化三位一体。故事适合儿童学习特点,在单元教学中通过故事形式进行教育,很容易激发儿童的情感,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游戏的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儿童的身体,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品质;歌曲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调剂儿童的生活,将教学内容与歌曲融为一体,寓教于乐,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工作还十分重视家庭教育,采用的形式多样,多方面与家长联系,如定期向家长报告儿童的情况,征求意见;建立星期日、假日接待家长制度;不定期与家长通信,邀请家长参观托幼机构;召开“恳亲会”“母亲会”“游艺会”,举办儿童作品展览,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的方针、内容、方法和效果,以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四、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的特征及基本经验
(一)学前教育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
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是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功能。学前教育机构把若干小孩集中在一起,通过集中照看,解决小孩的安全和生活问题,为苏区和边区的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于社会生产、生活中,参加革命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样,苏区和边区前方将士、后方干部和广大妇女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战争和生产的第一线。苏区和边区通过各种形式,办理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其明确的目标就是为当时的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
(二)依靠群众勤俭办理学前教育机构
苏区和边区处于条件艰苦、物质匮乏的战争时期,仅仅依靠苏区或边区政府去办理为数众多的学前教育机构是不可能的。在学前教育机构办理中,苏区和边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给予了高度的支持。从建院所的房屋设施、玩教具、食物、医疗、师资、掩护等,到面临敌人袭击时,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孩子经常化整为零,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机构在生活和教育教学中均采取因地制宜、勤俭办园的原则。如洛杉矶托儿所的保教人员为锻炼儿童的智力曾自己制造各种颜色、形状的积木。延安第二保育院工作人员和孩子的衣物鞋袜等都是自己缝制,吃的面粉也是自己研磨,柴火自己捡拾,各方面都精打细算、自力更生。
(三)实施“保教合一”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苏区和边区的托儿所、保育院在日常工作中把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作为首要原则,对儿童实施全面的教育。在工作目标上,保教人员认识到:“儿童送到托儿所并不只是养得胖胖的不生病就够了,要使他们在智力上日渐增加,生活能力上,日渐提高。保与教是分不开的。”在业务上,保教工作人员对于保育和教育工作应全面熟悉。保育员也是教师,教师也应是保育员。保育员和教师即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从而“保教合一”。根据“保教结合”的需要,边区后又结合托幼机构中保健医生的职责发展为“保、教、卫三位一体”的教育制度,要求保育员、教师和医生虽然各有分工,但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教任务。
(四)建立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保教队伍
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最重要的经验是学前教育机构里有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高素质的保教队伍。她们以“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前线”为宗旨,把“把方便留给妈妈,把愉快留给孩子,把困难留给自己”当作自己工作的基本准则,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心血、甚至生命。她们有共同的崇高的革命理想,有对党和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赤诚的事业心,她们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带着孩子们征服了传染病、躲过了敌人的枪炮、战胜了物质的匮乏等一个又一个困难和危险,保障了儿童生命及健康。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保教队伍一切为了孩子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当前师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总之,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是为革命战争、生产建设和工农大众服务的教育,它所创造的学前教育事业佳绩、保教工作者的崇高精神以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