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会开办的学前教育(1 / 1)

教会学前教育是指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收回教育权这段时间,西方教会团体在中国实施的学前社会教育。包括幼稚园的办理、幼稚教师的培养、对学前教育思想的传播等。

一、教会学前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演进

(一)19世纪中后期缓慢起步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领土上开设孤儿院和慈幼院。19世纪40年代,教会就在湖南衡阳开办了一所慈幼院[26],此后,此类的机构慢慢增多,如1855年,法国主教耶稣会巴黎耶稣会南格禄、艾方济等在上海创办圣母院,并在1867年下设一个育婴堂。1881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圣玛利亚女校设有主日学校班,该校在1885年附设了育婴堂。据林乐知统计,到1903年,耶稣各会在华所设之育婴堂共有9所,共有男孩5人,女孩293人,共298人。[27]这些慈幼机构所收容的大部分是弃婴,而且女孩占绝大多数,这些孩子通常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年龄稍大的则有很多繁重的劳动,死亡率极高,这也造成了各地教案的不断发生。严格来说,孤儿院和慈幼院一类机构并不属于学前教育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也会对这些儿童进行一些教育。可以说,教会后期的学前教育机构正是在这些慈幼机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般认为,教会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如福州、宁波、上海等地创办学前教育机构,这些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小孩察物学堂。小孩察物学堂模仿西方的幼稚园制度,由一些牧师夫人和女传教士负责,她们最开始是为牧师子女服务,然后是中国教徒子女,最后是中国一般百姓子女。根据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1905年出版的《全地五大洲女塾通考》中记载:“耶稣教各会在华所立学校小孩察物学堂(幼稚园)6所,学生数194人,其中女生97人。”[28]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教会学前教育正处于创办初期,发展比较缓慢,慈善机构比学前教育机构多。根据林乐知分别关于育婴堂和小孩察物学堂的统计,育婴堂的数量及所招收孩子的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小孩察物学堂。教会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刚刚出现,多为附属性质,而且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二)20世纪初较快发展

进入20世纪,中国政局动**。中华民国成立后较长的时间里,政府无暇顾及幼稚教育,教会学前教育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快速发展。据1921—1922年中华基督教教育调查团的报告,基督教教会学校在五四运动前夕共有7382所,其中幼稚园139所,学生4324人。[29]南京第一女子师范于1924年调查,全国有幼稚园190所,其中教会办的有156所,占全国总数的80%。[30]张雪门在1926年发表的《参观三十校幼稚园后的感想》中说道,从民国七年(1918年)起,参观的三十所幼稚园有12所是教会办的。[31]这一时期教会办理的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有附属的,还有一些单设的,数量也有所增加。比较知名的幼稚园如1906年美国监理会帅洁贞在浙江吴兴北城所设的湖郡女塾幼稚园。1912年,怀德幼稚师范学校创设后附设了幼稚园。1915年,美国美以美会、布道会在福州女中创办幼稚园。随后,杭州弘道女学和苏州景海女学的幼稚师范科创设了附属幼稚园。

(三)立案注册后逐渐衰落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在五卅运动中,很多教会学校学生纷纷罢课、退学,从而将收回教育权运动推向潮头。对于此,1925年11月16日,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发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成为教会学前教育发展里程中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规定外国人在华办理的各级各类学校,均须向中国教育行政部门立案注册,学校名称须冠以“私立”字样,在董事会中,中国籍的人士必须过半,校长原则上应由中国人担任,学校课程必须依照部颁标准,不得将宗教科目列入必修课。

《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颁布后,教会学前教育机构陆续改为私立性质,名义上成为中国学前教育的一部分。此后,教会幼稚园所受的限制日益增多,其数量上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采取强硬措施没收、停办了英、美在华办理的教育机构,教会学前教育遭到了重创,之后一直没有很大的起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消了西方列强在华的一切特权。1950年12月29日,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处理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和《接收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机关及宗教团体登记条例》,彻底收回了教育的主权,教会学前教育机构也随之终结。

二、教会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一)教会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创办

1844年,美国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的最早的教会女学,也是中国最初出现的女子学堂。以后各国在中国办的女学逐渐增多。这些女学很多都兼负培养幼稚园保教人员的任务。1892年,美国监理会公会女传教士海淑德,在上海办了幼稚园师资培训班,每周六下午上课,收学生20名。1898年,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金振声女士在苏州城内慕家花园创设英华女塾。在创办初期,举办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班,后增设幼稚师范科。

中国新学制出台后,英、美教会鉴于当时在中国培养师资的重要,已在各地开设师范学校,如福建厦门的怀德、福州的协和、湖南的福湘、北京的燕京、杭州的弘道、苏州的景海。这些师范学校也有附设幼稚师范科的,如苏州景海女学幼稚师范科(1916)、厦门怀德幼稚师范学校(1901年为幼稚师范班,1912年正式取校名为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浙江杭州私立弘道女学幼师科(1916)、北京协和女书院幼稚师范科(1905)、北京燕京大学幼稚师范专修科。1913年基督教会全国大会议案提出,教会要设立幼稚园,同时也要设立养成幼稚人才的学校,还要收教外学生,以供官立幼稚园用。

(二)教会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教会所办幼稚师范学校有较为完备的教学设备,在师资培养过程中除了开展专业教学外,还重视宗教教育与英文教学。如苏州景海女学幼稚师范科课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适应外国在华办教育的需要,如英文占的学分最多,一年级各科总学分为54分,英语占20分;二年级全年各科总学分为53分,英语占10分,三年级各科总学分为59分,英语占10分。三年共学25门课,166学分,外语就占40学分,几乎占去了总课时的1/4。属于这类的还有社会问题、宗教学、圣道教法。这些课程,直接为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基督精神、培养顺民服务。第二类是文化课,如国文、体育、生理及卫生、生物学、音乐等。第三类是专业课,如心理学、学校管理法、实习、幼稚教法、启智用具教法等[32]。教会办的这种幼稚师范,一般规模比较小,毕业生人数不多。如杭州弘道女学幼稚师范科历届毕业生人数,少的年份(如1918、1920)只有1名,多的年份(1931、1933、1935)也不过10名。从1917年至1942年,共有十九届毕业生,总计不过108人。

(三)教会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影响

民国初期,政府无暇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更不重视幼稚师资的培养,政府办的幼稚师范学校很少。于是,教会幼稚师范的影响便日益增强。他们也不断地适应中国的特点,如幼稚师范被迫减少宗教色彩,招收教外学生,学生毕业也可以在政府办的或私人办的幼稚园任教等。加之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在教育上开始倾向美国,西方教会办的幼稚师范教育规模越来越大,造成此时期中国幼稚教育严重的“洋化”倾向。一些幼稚园以西化为荣,一切教材、教法,莫不搬用西方。这种状况在当时引起了很多教育界人士的不满。如学者张宗麟曾向社会明确呼吁“停办各教会设立的幼稚师范”,建立中国自己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

三、教会学前教育对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一)教会学前教育对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推动

首先,引入了崭新的学前教育观念。近代中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批真正意义的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实由西方传教士仿照西方学前教育制度在中国创设的。传教士在创办学前社会教育机构过程中,把西方的学前教育观念如裴斯泰洛齐、卢梭、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人崭新的儿童观、科学教育观介绍到中国,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观念。

其次,催生了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虽然,19世纪末外国教会在华开办的教会学前教育机构(如小孩察物学堂)并不能作为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的肇端,但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催生了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由于教会学校宣扬每个人都有上帝赋予的受教育的权利,打破了士大夫阶层对教育的垄断,教会学前教育扩大了中国平民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为了应对教会学前教育的文化渗透,中国政府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办理相应的教育机构。因而,教会学前教育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学前公共教育的发展。

最后,教会学前教育机构较早就移植了欧美学前教育的课程和教法,并通过教会幼稚园和教会幼稚师范的毕业生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影响,从而对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和教法提供了借鉴。

(二)教会学前教育对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世俗性、民主性、科学性、大众化和本土化等这些特征,是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涵。而教会学前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方面与学前教育近代化背道而驰。一是教会学前教育浓厚的宗教性以及因此带来的保守性会对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科学性和开放性产生负面影响。二是教会学前教育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各种设备等,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全部直接来源于外国,这无疑远离了中国的国情,造成中国学前教育外国化的倾向。三是教会学前教育机构在后期招收对象发生了改变,由主要招收贫民阶层的子女转向富有阶层的子女,由免费改为高额收费。如当时苏州景海幼师附属的幼稚园一学期的学费为一石四斗大米,另加点心费四斗大米。[33]这一现象又影响了中国自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纷纷抬高自己的入学门槛。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学前教育的大众化。可以说,中国20世纪初期学前教育的“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教会学前教育。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面对中国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提出的新要求,教会学前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脚步。

小结

清末至中华民国是中国学前教育转型与发展时期。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一方面,西方的文化教育开始向中国渗透;另一方面,为救亡图存,中国迈开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清末随着近代教育制度的诞生,学前教育开始成为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其完全由家庭承担的历史结束。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受到重视。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事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学前教育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宝贵经验。教会学前教育存在于晚清至中华民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且对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术语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蒙养院制度;湖北幼稚园;中体西用;蒙养园制度;幼稚园制度;南京鼓楼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中华儿童教育社;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幼稚园课程标准》;托儿所与保育院制度;保教结合;小孩察物学堂

思考题

1.试述晚清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实施情况。

2.试述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情况。

3.简述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的总体发展状况。

4.评述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团体的历史贡献。

5.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有什么特点?

6.简述教会学前教育特点及对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

[1]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第9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2]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第96~9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3]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第96~9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4]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第103~10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5] 张沪:《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第390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6]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第106~10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7] 喻本伐:《中国幼儿教育史》,第189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8]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第9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9] 张沪:《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第101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10]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230、71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11] 张克勤:《国内七市幼稚园教育今昔比较观》,载《中华教育界》,1935(1)。

[12] 中国学前教育史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第36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13] 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11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4]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百年中国学前教育》,第9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5] 中华儿童教育社:儿童教育,1929年,第一卷,第9~10期,第4页。

[16]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第205~20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17]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百年中国学前教育》,第1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8]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第33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第336、36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0]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第34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1]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第360、366~367、348、351、36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 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16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3]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第37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4]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第37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5]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第37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6] 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第84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27] 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第86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28] 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1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

[29] 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第1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

[30] 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13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31]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全一册)》,第185~18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32] 张沪:《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第756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33] 陆真:《江苏省十年来的幼儿教育》,载《江苏教育》,第20~21页,19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