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讨论与建议(1 / 1)

人际互动质量是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的核心,对幼儿语言、认知、社会性的发展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7]因而,对幼儿园班级教育过程中人际互动质量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量表》第三版中的子量表“人际互动”作为评价工具,对全国东、中、西部8个省市428个幼儿园班级的人际互动质量进行了观察评价;基于这些评价数据,本研究对我国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下面,研究者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逐一进行讨论,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质量提升建议。

(一)我国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整体水平不高

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整体质量水平不高,仅有9%的班级人际互动达到高质量,但接近半数(45%)的班级人际互动整体质量处于低质量水平(未达到合格),其中7%的班级人际互动质量处于不适宜水平(这意味着幼儿几乎整天都在消极的互动中度过,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伤害)。本研究的发现与刘焱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刘焱等(2014)[8]研究发现,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偏低,表现在只有少数教师(13%)会鼓励和引导幼儿轮流、分享、合作解决问题;大部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更多是指向维持秩序和控制幼儿行为。虽然评价工具和样本不同,两个不同的研究表明了一个共同趋势: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较低,整体距离“高质量”有较大差距;且人际互动质量园际差异很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基于我国的国情和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研究者认为,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偏低,从结构性要素的角度来看,班级规模大、生师比过高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从教师队伍素质来看,专业化程度整体偏低,缺乏对高质量人际互动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与反思。因此,要整体上提升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首先要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实施严格的办园准入标准),增加教师数量,按照标准编班和配备教师,把班额和生师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职前培养质量和职后培训与研修质量,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同时,幼儿园教师应树立通过师幼互动、同伴互动过程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动态质量观,加强对人际互动质量的专题研究与反思。结合本研究的发现,在各个互动项目的质量提升上,研究者给教师们的具体建议如下。

1.在室内和户外活动的导护方面

在安全管理上,建议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幼儿发展起主动安全意识,结合活动的具体内容教导幼儿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在活动指导方面,在及时回应幼儿或提供必要协助的基础上,建议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努力保持鼓励幼儿独立探索和直接传递知识之间的平衡,加强对幼儿进行小组的或个别化的互动与指导。

2.在常规和纪律方面

在常规教导方面,建议教师尽量引导幼儿以适当的方式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注重通过一日生活引导幼儿理解规则的内涵与必要性,抓住教育契机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规范与社会技巧;在纪律维护与行为管理方面,建议教师注重采取预防性的策略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通过让幼儿理解其行为的原因与后果来纠正其问题行为;注重培养幼儿的内在纪律感,引导幼儿以适宜的方式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支持其自主性、自控力和领导力的发展。

3.在师幼互动与同伴互动方面

幼儿园应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班级规模,完善班级保教人员的配备,合理安排保教人员的分工与合作制度,在一日活动的全过程中保持适宜的在场师生比,确保每位幼儿与教师和同伴每天都能有充分的小组的与个别化的互动机会。教师应加强对教育性互动的专题研究与反思,关注不同情境中师幼互动、同伴互动支持小组或个别幼儿有效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升师幼互动和同伴互动的有效性;在语言交流方面,教师要注重与幼儿进行个别性的对话和交流。

4.在接纳多元文化与差异方面

接纳多元文化与差异作为本评价工具中的增设项目,在各个项目中评分最低(远未达到合格),且42%的样本班级在该项目上没有进行评价(没有任何可见的包含多元文化元素的材料与活动)。在价值与文化多元化、交流国际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与差异教育越来越重要,也需要从儿童时期培养其多元文化理解与相处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也应关注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与差异的教育。首先,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其次,应将多元文化理解与接纳差异的教育融入幼儿园和班级环境布置、课程设计、集体教学以及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二)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区域差异显著,中、西部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偏低

我国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呈阶梯式下降趋势,东部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次之,西部质量最低。东部大部分幼儿园班级的人际互动质量处于合格或良好水平,中部大部分班级人际互动质量处于最低要求或合格水平之间,西部大部分班级人际互动质量未达到合格水平。总体而言,中、西部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较低,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可能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者认为,除了受到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外,较高的班额和生师比,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低下,是导致中、西部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低下的直接原因。基于此,建议中央政府加大区域统筹协调力度,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学前教育发展;尤其要重视中、西部地区合格的专业化师资的培养和补充机制的建立,逐步提高中、西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外,在中央政府协调下,建立东部对中、西部的对口帮扶与交流机制,加快中、西部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升的进程。

(三)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的城乡差距大,乡村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偏低

本研究发现,在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城镇幼儿园的人际互动质量总体处于合格至良好水平,而乡村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各项指标均未达到合格水平,相当部分班级的人际互动质量处于不适宜水平。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作用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城乡差距;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经费条件,还是人力资源条件,城镇都明显优于农村。这是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服务的购买能力有限,幼儿园办园经费不足,大班额、高生师比现象普遍,收入低下、工作环境差导致合格的专业化师资匮乏。这些因素是农村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低下的直接原因。基于补偿性公平原则,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实施倾斜农村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和师资配置政策,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和教育环境,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吸引和留住合格的专业化师资;统筹建立城乡学前教育师资对口帮扶和交流机制,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提升。

(四)不同性质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差异显著,民办园与小学附设园人际互动质量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办园性质是幼儿园人际互动质量的制约因素之一。与公办园相比,民办园人际互动质量偏低;与其他类型幼儿园相比,小学附设园人际互动质量最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前文已充分讨论,这里不再赘述。基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据有关法规,在营利性/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制度框架下,建立对非营利性/普惠性民办园进行扶持、规范引导和质量监管的一系列政策机制,引导民办园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人际互动质量。对于小学附设园,应加快独立建制和剥离,逐步减少小学附设园的数量和比重;同时,建立并规范教师转岗管理制度,加快中小学转岗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化改造进程;通过基本质量评估和动态监管,确保小学附设园(学前班)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和生师比,提升人际互动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1] 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 孙玉石,李华.幼儿教育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8.

[3]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4] 周欣.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3,(7~8):34-38.

[5] 项宗萍.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J].学前教育研究,1995,(2):31-35.

[6] Li,K.,Pan,Y.,Hu,B.,Burchinal,M.,De Marco,A.,Fan,X.,& Qin,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quality and child outcomes in China:Evidence from Zhejiang Province[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6,36(3):427-438.

[7] Li,K.,Pan,Y.,Hu,B.,Burchinal,M.,De Marco,A.,Fan,X.,& Qin,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quality and child outcomes in China:evidence from Zhejiang province[J].Early Childhood Pesearch Quarterly,2016,36(3):427-438.

[8] 刘焱.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