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智商IQ的影响只占25%,而情商EQ的影响却占75%。可见,心理素质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使毕业生在求职期间保持健康的心态,促进其顺利就业,而且使其在择业之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适应工作岗位。而幼师毕业生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职业生涯案例
我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呢?
小张,某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大专毕业生,毕业前两个月的一天,第一次在一场大型的招聘会上递交了十几份个人简历,全都是往知名幼儿园投放的。招聘单位说,过一个星期会通知面试,当时心里还挺兴奋的,心想总会有一两家大幼儿园录用她。过了两天,有一家幼儿园通知她去面试。面试的前一天晚上,她把面试应该注意的事项都考虑了一遍,面试当天还精心打扮了一番,面试时,心里还是挺紧张,以至于说话有点发抖。面试结束后,园领导告诉她若通过第一次面试,会有第二次复试。在等待第二次复试的日子里,她的手机天天开着,连晚上也从不关机,并总是随身带着。可是两个星期过去了,没人通知她第二次复试。也没有其他的幼儿园通知她去面试。马上就要毕业了,工作还是没有着落。她每天总在想:为什么找不着好工作?是不是因为我的学历太低不起眼?是不是不应该现在就业?这时父母亲的话在耳边响起:只有名牌大学生才能找到好工作。越想越觉得自己找不着好工作就是这个原因。现在想起真后悔当初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心情也非常烦躁,看书没有以前专心,食欲也下降了,总是担心找不着好工作。看到同学们陆续找到了工作,她觉得自己没用,是个废物,同学们一定都很看不起她,在同学眼里自己肯定“一无是处”,感觉对不起父母。为此,情绪更加低落,也更烦躁了,又不愿意和同学们说,无法化解不良情绪,内心十分痛苦。
1.小张的心态有何问题?
2.如果她是你同学,你如何劝说她?
(一)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求职择业,对于绝大多数毕业生是平生第一次。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许多毕业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心态,转变观念,积极寻找适合的职位。但也有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常常无所适从、消极应对,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图5-4 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感体验。对自身缺乏完整、准确的认识,是自卑心理滋生的根源。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幼师毕业生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表现为多疑、害羞、孤僻、嫉妒、缺乏信心和勇气、不敢竞争、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等,从而造成自我能力评价总是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特长和优势。结果在职业定位时缺乏自信,不敢应聘那些自己完全能够胜任的挑战性职位,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多次求职失利不仅阻碍了求职工作的进展,更为严重的是,它给求职毕业生的自信心带来了沉重打击,使原本脆弱的心理“雪上加霜”,甚至出现一蹶不振的现象。
2.自傲心理。与自卑相反,有些学生对自己估计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有的认为自己成绩优秀,担任过学生干部,能力强,素质高,因此自命不凡、孤芳自赏、期望过高,出现了自负和孤傲的心理。例如有个学生在自荐材料中列举了五个“之最”,自认为是集管理、组织、社交、写作、雄辩于一身的人才“之最”。结果用人单位一考察,并非如此。孤傲心理是求职过程中的一个大忌,那些骄傲自满、妄自尊大的应聘者最终会被招聘单位所排斥。
3.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恐惧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态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压力,增强积极向上、主动参与竞争的动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幼师毕业生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比如,他们既担心自己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又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要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又不善于“包装”的,或者是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幼师毕业生,会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他们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常双眉紧锁,心情沉重,意志消沉,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注意力极度涣散,食不甘味,卧不安席。这种焦虑心理在其他大中专毕业生中也比较常见,据《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大中专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这种焦虑心理,往往使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心理紧张,烦躁不安,无所适从,有时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等。
4.怯懦心理。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怯懦在幼师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面试前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手忙脚乱,大有“丑媳妇见公婆”之态;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手足无措,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一急之下都抛到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深怕说错一句话或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缩手缩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5.依赖心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幼师毕业生分配制度也由原来的“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这为幼师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求职环境。相当部分幼师毕业生能够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但也有部分毕业生渴望参与竞争,却又缺少主动参与竞争的胆量与勇气,出现了“守株待兔”、消极等待的不良心理。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就是依赖他人,缺乏主动,害怕失败,逃避竞争。他们过分依赖学校、父母和亲友,把他人的帮助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不敢主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能主动到社会中去求职,去市场中择业,“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6.攀比心理。部分幼师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攀比选择知名度高、效益好、区域好的幼儿园。如果同学都想去沿海地区,她就也想去沿海。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家幼儿园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盲目放弃,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以至于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二)掌握心理调适的常用方法
在面对就业压力和就业心理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幼师毕业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主动调节不良心态以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下面简单介绍几种自我调适的方法。
1.自我转化法。指当某种不良情绪不易控制,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时,通过情绪迂回或转移来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即是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比如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去郊游远足,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等,防止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之中,从而求得心理平衡。
2.宣泄法。指当遭受挫折而造成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时,通过适当地宣泄情绪来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比如向老师、亲友倾诉自己的强烈感受,甚至是痛哭一场,以求得安慰、同情、劝导;也可以通过无破坏性的、大运动量的活动,寻找畅快淋漓的感觉去宣泄情绪,调整心态。
3.自我慰藉法。指当求职择业不如愿时,不要过分地苛求自己,反而通过自我安慰来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比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承认并接受现实。
4.松弛训练法。指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自己感到身心疲惫,出现不良身心反应时,通过心理上和躯体上的放松训练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
5.理性情绪法。指求职择业遇到困难,由于受一些不良理念影响而产生心理困惑时,通过理性分析和理性思考来驱散消极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
就业是每个幼师毕业生都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人生道路上一次至关重要的选择,也是一个需要毕业生付出时间、精力和意志力继续奋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或大或小的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国家、社会和学校要创造条件来保障幼师毕业生就业,幼师毕业生也应该在就业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锻炼,正视现实,客观地看待自己,全面了解就业形势,辩证地看待就业市场,学会缓解和释放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用轻松、平和的心态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做到择业面前从容应对、游刃有余,以达到成功就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