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刘师培:《先府君行略》,《左盦集》卷6,见《遗书》,1260页。
[7] 刘师培:《先府君行略》,《左盦集》卷6,见《遗书》,1259页。
[8] 刘师培:《周末学术史序》,见《遗书》,504页。
[9] 刘师颖:《刘申叔先生遗书跋》,见《遗书》,2407页。
[10] 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革命逸史》,第3集,18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 尹炎武:《刘师培外传》,见《遗书》,17页。
[12] 光汉:《甲辰年自述诗》,载《警钟日报》,1904-09-10。
[13] 刘禺生:《世载堂杂忆》,1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冒怀苏:《冒鹤亭先生年谱》,11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4] 参见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见《遗书》,18页。
[15] 袁镳:《刘张侯传》,见闵尔昌编:《碑传集补》卷52。
[16] 李详:《李审言文集》上,660页。
[17]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65页。
[18] 万易:《刘师培年表》,载《文教资料简报》,1985年第2期。
[19] 光汉:《甲辰年自述诗》,载《警钟日报》,1904-09-07~12。
[20] 钱玄同:《左盦诗录后记》,见《遗书》,1938页。
[21] 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见《遗书》,18页。
[22] 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革命逸史》,第3集,186页。
[23] 章太炎:《与刘光汉书一》,见《遗书》,19页。
[24] 章太炎:《与刘光汉书二》,见《遗书》,19、20页。
[25] 《钱玄同案语》,见《遗书》,1438页。
[26] 参见都重万:《刘师培对晚清史学演进的贡献及影响》,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
[27] 章土钊:《疏〈黄帝魂〉》,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2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
[28] 参见陈万雄:《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35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
[29] 钱玄同:《黄帝纪年说案语》,见《遗书》,1663页。
[30] 章士钊:《孤桐杂记》,载《甲寅周刊》,第1卷,第37号,1926-12-25。
[31] 尹炎武:《刘师培外传》,见《遗书》,17页。
[32] 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见《遗书》,5页。
[33] 刘师培、林獬:《中国民约精义》,见《遗书》,563页。
[34] 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162页,北京,中华书局,1957。
[35] 钱玄同:《左盦外集目录说明》,见《遗书》,1301页。
[36] 章士钊:《疏〈黄帝魂〉》,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232页。
[37] 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见《遗书》,5、6页。
[38] 蔡元培:《自写年谱》,见《蔡元培全集》,第7卷,2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
[39] 《对俄同志会广告》,载《俄事警闻》,1903-12-15。
[40] 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革命逸史》,第3集,186页。
[41] 刘师培:《攘书》,见《遗书》,630页。
[42] 刘师培:《攘书》,见《遗书》,634页。
[43] 李妙根编选:《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113页,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44] 《对俄同志会广告》、《争存会广告》,载《警钟日报》,1904-03-14。
[45] 钱玄同:《左盦外集目录后记》,见《遗书》,1301页。
[46] 据刘师培所撰《清故武进县学教谕何先生墓志铭》(《遗书·左盦外集》卷19)和《何大姑哀赞》(《遗书·左盦外集》卷20),何震之父卒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时何震虚龄12岁,故其应生于1887年。
[47] 钱玄同:《左盦外集目录后记》,见《遗书》,1301页。
[48] 《钱玄同案语》,见《遗书》,1507、1508页。
[49] 《钱玄同案语》,见《遗书》,1438页。
[50] 《刘师培与端方书》,见《洪业论学集》,1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陶成章:《浙案纪略》,见《辛亥革命(三)》,48页;沈瓞民:《记光复会二三事》,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14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冯自由:《记刘光汉变节始末》,《革命逸史》,第2集,213页。
[51] 刘师培:《左盦诗·自序》,见《遗书》,1911页。
[52] 钱玄同:《左盦诗录后记》,见《遗书》,1938页。
[53] 张於英:《辛亥革命书征》,见《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152页。
[54] 《国学保存会简章》,载《国粹学报》,1906年第13期。
[55] 参见都重万:《刘师培对晚清史学演进的贡献及影响》,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
[56] 马丁·伯纳尔:《刘师培与国粹运动》,见《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
[57] 方光华:《刘师培评传》,59页。
[58] 陶成章:《浙案纪略》,见《辛亥革命(三)》,48页。
[59] 参见冯自由:《记刘光汉变节始末》,见《革命逸史》第2集,213页;沈寂:《芜湖地区的辛亥革命》,载《安徽史学通讯》,总第14号,1959;沈寂:《辛亥革命时期的岳王会》,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10期;柏文蔚:《五十年经历》,载《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3期;安徽省政协文史工作组:《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
[60] 《刘师培与端方书》,见《洪业论学集》,130页。
[61] 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见《遗书》,6页。
[62] 苏曼殊致刘三信,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集,331页,上海,北新书局,1928;郑学稼:《陈独秀与苏曼殊》,见《陈独秀传》下,1230页,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9。
[63] 安徽省政协文史工作组:《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
[64] 刘师培:《徐慕达传》,《左盦外集》卷18,见《遗书》,1833页。
[65] 刘师培:《〈偶成〉诗夹注》,《左盦诗录》卷4.《左盦诗别录》,见《遗书》,1936页。
[66] 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见《柳亚子选集》下册,10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67] 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见《遗书》,18页;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4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8] 苏曼殊致刘三信,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集,186页。
[69] 见钱玄同在《左盦诗录》卷四上述诗后所作之说明,见《遗书》,1936页。
[70] 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见《遗书》,9页。
[71] 苏曼殊致刘三信,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集,335页;《刘师培与端方书》,见《洪业论学集》,130页。
[72] 马君武:《孙总理》,见《马君武集》,474页。
[73] 章炳麟:《与刘光汉书四》,见《遗书》,21页。
[74] 黄节:《蒹葭楼诗》卷1,民国铅印本。
[75] 柳亚子:《苏玄瑛正传》,见《柳亚子文集·苏曼殊研究》,4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6] 杨天石、王学庄:《同盟会的分裂与光复会的重建》,载《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1期;《宋教仁日记》,341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77] 谭人凤:《石叟牌词叙录》,载《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
[78] 刘揆一:《黄兴传记》,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28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9] 参见杨天石、王学庄:《同盟会的分裂与光复会的重建》,载《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1期。
[80] 《宋教仁日记》,350页。
[81] 富田昇:《社会主义讲习会与亚洲和亲会》,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82] 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见《遗书》,第31页。
[83] 《亚洲和亲会约章》,引自竹内善朔:《本世纪初日中两国革命运动的交流》,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4] 钱玄同:《左盦外集目录说明》,见《遗书》,1301页。
[85] 万易:《刘师培》,载《仪征文史资料》,1984年第1期。
[86] 《天义报启(附简章)》,载《复报》,1907年第10期。
[87] 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见《中国哲学》,第1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88] 参见柳亚子:《苏玄瑛新传》,见《苏曼殊全集》,第1集,4页。
[89] 富田昇:《社会主义讲习会与亚洲和亲会》,载《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2辑。
[90] 《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二次开会记略》,载《天义》,第8、9、10卷合册,1907-10-30。
[91] 《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三次开会记略》,载《天义》,第8、9、10卷合册,1907-10-30。
[92] 《社会主义讲习会第四次开会记略》、《农民疾苦调查会章程》,载《天义》,第8、9、10卷合册,1907-10-30。
[93] 《党人拒款之运动》,载《神州日报》,1907-11-24。
[94] 《社会主义讲习会记事》,载《天义》,第11、12卷合册,1907-11-30。
[95] 《留学界全体大会纪事》,载《神州日报》,1907-12-04。
[96] 《社会主义讲习会记事》,载《天义》,第11、12卷合册,1907-11-30。
[97] 苏曼殊致刘三信,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集,199页。
[98] 参见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见《柳亚子选集》下册,1088页。
[99] 《社会主义讲习会记事》,载《天义》,第13、14卷合册,1907-12-30。
[100] 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见《中国哲学》第一辑。
[101] 参见杨天石、王学庄:《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考析》,载《南开学报》,1978年第6期;曾业英:《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补证》,载《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1期;杨天石:《何震揭发章太炎》,载《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刘师培与端方书》,《洪业论学集》,130~133页。
[102] 章太炎:《与刘光汉黄侃问答记》,见《章太炎全集(四)》,4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03] 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见《遗书》,8页。
[104] 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见《革命逸史》,第3集,187页。
[105] 参见郑师渠:《章太炎刘师培交谊论》,载《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
[106] 章士钊:《柳文指要》下,见《通要之部》卷10,18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1。
[107] 《陈独秀书信集》,162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108] 竹内善朔:《本世纪初日中两国革命运动的交流》,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辑。
[109] 汤志钧:《关于亚洲和亲会》,《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0] 苏曼殊致刘三信,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集,202页。
[111] 《朱希祖日记》,引自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见《中国哲学》,第1辑。
[112] 《齐民社开会记事》,载《衡报》,第1号,1908-04-28,引自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续)》,《中国哲学》,第9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113] 《齐民社纪事》,载《衡报》,第2号,1908年5月8日.引自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续)》,《中国哲学》,第9辑。
[114] 钱玄同:《章太炎黄季刚二君关于刘申叔君之文十首案语》,见《遗书》,19页。
[115] 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集,208页。
[116] 《齐民社纪事》,载《衡报》第3号,1908-05-18,引自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续)》,《中国哲学》,第9辑。
[117] 《齐民社纪事》,载《衡报》第3号,1908-5-18,引自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续)》,《中国哲学》,第9辑。
[118] 《齐民社纪事》,载《衡报》,第6号,1908-06-18,引自杨天石编:《“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续)》,见《中国哲学》第9辑。
[119] 竹内善朔:《本世纪初日中两国革命运动的交流》,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辑;富田昇:《社会主义讲习会与亚洲和亲会》,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2辑。
[120] 《日本外务省资料》,引自富田昇:《社会主义讲习会与亚洲和亲会》,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2辑。
[121] 吴相湘:《刘师培左倾又右倾》,见《民国人和事》,97页,台北,三民书局,1971。
[122] 参见竹内善朔:《本世纪初日中两国革命运动的交流》,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辑。
[123] 曼华:《同盟会时代民报始末记》,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44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24] 苏曼殊致刘三信,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集,214页;《柳亚子文集·苏曼殊研究》,4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25] 经盛鸿:《刘师培史事考订》,载《史学月刊》,1986年第3期。
[126] 陶成章:《浙案纪略》,见《辛亥革命(三)》,第48页。
[127] 苏曼殊致刘三信,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集,340页。
[128] 《端方致缪荃孙信》,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下)》,61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9] 刘师培:《上端方书》,《左盦外集》卷16,见《遗书》,1730页。
[130] 参见李妙根编:《刘师培生平和著作系年》,见《刘师培论学论政》,519页。
[131] 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第6册,21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32] 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第6册,218页。
[133] 《严复日记》,《严复集》,第5册,1495页。
[134] 《清史稿》卷469,《端方传》。
[135] 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见《遗书》,6页。
[136] 知堂:《旧书回想记》,载《古今半月刊》,1943年第30期。
[137] 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第6册,2325页。
[138] 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见《遗书》,18页。
[139] 《民立报》,1912-01-25。
[140] 《吴虞日记》上册,14页。
[141]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答问·序》,见《遗书》,311页。
[142] 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卷6。
[143] 《吴虞日记》上册,34页。
[144] 刘师培:《与四川都督尹昌衡论川边书》,《左盦外集》卷16,见《遗书》,1739页。
[145] 《吴虞日记》上册,43页。
[146] 《吴虞日记》上册,49页。
[147] 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卷6。
[148] 龚谨述:《蒙文通先生传略》,见《蒙文通学记》,18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149] 蒙文通:《廖季平先生与清代汉学》,见《廖季平年谱》,149、148页。
[150] 蒙文通:《廖季平先生传》,见《廖季平年谱》,105页。
[151] 蒙文通:《廖季平先生与清代汉学》,见《廖季平年谱》,152页。
[152] 南桂馨:《山西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5集,158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153] 《吴虞日记》上册,89页。
[154] 彭作桢:《周礼古注集疏序》,见《遗书》,183页。
[155] 《吴虞日记》上册,88页。
[156] 《吴虞日记》上册,96页。
[157] 曼华:《同盟会时代民报始末记》,见《辛亥革命(二)》,447页。
[158] 南桂馨:《刘申叔先生遗书序》,见《遗书》,33页。
[159] 见郭象升:《郭允叔文钞》,民国九年铅印本。
[160] 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见《遗书》,8页。
[161] 张经黻:《刘申叔著述年表》,载《经世日报·读书周刊》,1947-02-12、19。
[162] 南桂馨:《山西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5集,159页。
[163] 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10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4] 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第7册,2765页。
[165] 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107页。
[166] 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4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167] 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52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6。
[168] 章太炎:《黄季刚墓志铭》,见《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169] 马叙伦:《石屋余沈》,192页,上海,上海书店,1984。
[170] 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卷1,民国京华印书馆刊行,29页。
[171] 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见《遗书》,第5页。
[172] 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119页。
[173] 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129页。
[174] 参见台静农:《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读后》,见《龙坡杂文》,163页,台北,洪范出版社,1988。
[175] 陈觉玄:《陈独秀先生印象记》,载《大学》,第1卷,1942年第9期。
[176] 《文科本科现行课程》,载《北京大学日刊》,1917-11-29。
[177] 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见《遗书》,18页。
[178] 《北京大学日刊》,1917-12-07。
[179] 《北京大学日刊》,1917-12-04。
[180] 《鲁迅致台静农》,见《鲁迅全集》,第11卷,609、61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81]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见《鲁迅杂文全集》,290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82] 《北京大学日刊》,1918-6-24、25。
[183] 《鲁迅致钱玄同》,见《鲁迅全集》,第11卷,351页。
[184] 《北京大学文科一览》民国七年度,北京大学档案馆藏。
[185] 《北京大学日刊》,1919-01-28。
[186] 黄焯:《记先从父季刚先生师事余杭仪征两先生事》,见《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137页。
[187] 黄侃:《先师刘君小祥会奠文》,见《遗书》,24页。
[188] 《北京大学日刊》,1919-11-21。
[189] 《国立北京大学八年至九年度学科课程一览》,北京大学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