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指头陀诗》(三首),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采自刘师培家藏手稿。另,《文献丛编》第三十一辑中有该诗的影印定稿,与《遗书》所收者略有不同。
2月10日,在《国粹学报》第50、51、52、53期上连载《穆天子传补释》,出版时间从本日至5月9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此序又见于《左盦集》卷五,题为《穆传补释自序》,个别文字有异。
6月8日,在端方府得晤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缪荃孙等中方学者同席。时伯希和已从敦煌考查归来,带走大量敦煌文书。[131]
6月20日,宴游时得晤陈三立。[132]另,在此前后,与缪荃孙交往颇多。
6月28日,清廷命两江总督端方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7月7日,在《国粹学报》第55期上发表《论中国古代财政国有之弊》,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四。
8月,以随员身份与出任直隶总督的端方一同北上。此时写下《从匋斋尚书北行初发焦山》诗,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到天津后,出任直隶督辕文案、学部谘议。
9月,作《东之文钞序》。发表于1911年7月15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80期,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10月3日,在《国粹学报》第58期发表《唐故文林郎守益州导江县主簿飞骑尉张府君墓志跋尾》,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二。
10月15日,在晚宴上晤见拜访端方的严复,是为两人结识之始。[133]
11月2日,在《国粹学报》第59期上发表《金史地理志书后》,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五。
本月,端方被革职。时“孝钦皇后梓宫奉安,端方舆从横冲神路……坐违制免”。[134]
12月2日,在《国粹学报》第60期上发表《邶鄘卫考》、《吕氏春秋斠补自序》、《转注说》、《汪仲伊先生传》等文。
《邶鄘卫考》(附殷韦同字考),署名刘师培;又见1910年4月9日出版的《广益丛报》第228号;《邶鄘卫考》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一,所附之《殷韦同字考》则收入《左盦外集》卷七。
《吕氏春秋斠补自序》,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七。
《转注说》,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四。
《汪仲伊先生传》,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六。
本年所作之诗文尚有《左氏学行于西汉考》、《史记述尧典考》、《贾子新书斠补》、《小学丛残叙》、《金陵城北春游》等。
《左氏学行于西汉考》,发表于1910年1月1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61期,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二。
《史记述尧典考》,发表于《国粹学报》第61期,署名刘师培。
《贾子新书斠补》,发表于《国粹学报》第61期,署名刘师培;此文实为《贾子新书补释》的自序,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七,题为《贾子新书斠补自序》。
《小学丛残叙》,发表于1910年1月1日出版的《广益丛报》第222号,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四,“叙”作“序”。
诗《金陵城北春游》,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诗题下标“己酉”,可见为本年之作。
又,本年编定个人文集《左盦集》八卷。
《左盦集》出版广告刊于1910年3月1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63期。广告云:《左盦集》“刊木印行”,“现已出书”。钱玄同说:“此为刘君最早自订之文集”,“此书内容,多数为《国粹学报》中诸文之改作,亦间有在端方处所作之文”。他断定此书之编刻必在己酉(1909年),故出版于庚戌(1910年)。[135]此书原刻本已极罕见。1928年北平修绠堂书店重刻,《遗书》所收之《左盦集》即据此重刻本。另,郭象升曾为《左盦集》作笺注,成《左盦集笺》一卷,收入《辛勤庐丛刻》第一辑第二册。
本年,章太炎致书刘师培,一方面对其行为予以曲谅;另一方面又劝其醒悟,欲与其言归于好。信中言:“与君学术素同,盖乃千载一遇。中以小衅,翦为仇雠,岂君本怀,虑亦为人诖误。兼以草泽诸豪,素昧问学,夸大自高,陵懱达士,人之践忿,古今所同,挺而走险,非独君之过也。”“先迷后复,无减令名。”此信以《与刘光汉书七》为题收入《遗书》。未见刘答复。
本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
南社成立于苏州,而以上海为活动中心。
章太炎撰成《小学答问》。
严复被学部聘为审定名词馆总纂。
梁启超撰成《管子传》。
王国维撰《唐宋大曲考》、《戏曲考源》、《录曲余谈》诸文。
王先谦《庄子集解》刻成。
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 27岁
1月30日,在《国粹学报》第62至71期上连载《贾子春秋补释》(即《贾子新书补释》),出版日期从本日至10月22日,署名刘师培;编《遗书》时,因找到据此文删改而成的定稿《贾子新书斠补》,故此初本便未收入《遗书》。
3月,何震生女刘颎。
6月26日,在《国粹学报》第67期上发表《元太祖征西域年月考》(上中下),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一。
本月,作《晏子春秋黄之寀本校记》,收入《遗书》,附于《晏子春秋斠补》(二卷)之后。
8月11日,女刘颎因病夭折。作《女颎圹铭》和诗《伤女颎》以悼之。《女颎圹铭》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伤女颎》(二首)发表于1916年3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3册,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
本月,撰成《白虎通义斠补》(二卷)。节本曾发表于1913年创刊的《国故钩沉》第1期(未完)。据手稿收入《遗书》。另,《遗书》之《左盦集》卷七有《白虎通义斠补自序》,文字与此序不同。
9月18日,编定诗集《左盦诗》,收诗62首。五天后,“录毕付刊”。1931年,成都茹古书局曾印行,1933年又补刻一次。[136]
9月23日,在《国粹学报》第70期上发表《刘向撰五经通义五经要义五经杂义辨》,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三。
10月,撰成《白虎通义阙文补订》。发表于《国粹学报》第75、76期,出版时间为1911年2月18日和3月20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
11月8日,在端方府游宴时得晤罗振玉。[137]
11月21日,在《国粹学报》第72、73、74期上连载《白虎通德论补释》,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11年1月20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
12月21日,在《国粹学报》第73期上发表《周代吉金年月考》,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二。
年底,旅居北京白云观,借阅观中所藏《道藏》阅读,作《读道藏记》。
《读道藏记》(未完),发表于《国粹学报》第75、76、77、79期,出版时间从1911年2月18日至6月16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题目下标“前二年”即1910年。
本年所作诗文尚有《古历管窥》、《白虎通义源流考》、《山西两江会馆记》、《游天津公园》、《季夏雨霁游北洋公立种植园泛舟竟夕》等。
《古历管窥》(二卷),发表于《国粹学报》第74、75期,出版时间为1911年1月20日和2月18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题目下标“前二年”即1910年。其上卷以《古历经徵》之名于1912年有刻本问世(与《庄子斠补》合刻),又刊于1913年7月20日出版的《四川国学杂志》第11号。《左盦集》卷五所收《穆王西征年月考》乃《古历管窥》下卷首节之改作,并曾刊于1916年2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2册。
《白虎通义源流考》,发表于1911年1月20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74期,署名刘师培;又见于1913年3月20日出版的《四川国学杂志》第7号;又见于1914年2月10日出版的《雅言》第4期,署名刘申叔;收入《遗书》,题目下标“前二年”即1910年。
《山西两江会馆记》,碑拓本,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题目下标“前二年”即1910年。
诗《游天津公园》、《季夏雨霁游北洋公立种植园泛舟竟夕》,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前者题目下标“庚戌”,可见为本年之作;后者从其内容可知为本年之作。
本年,仍留已被革职的端方幕中,考订金石外,利用端方府多藏善本的便利条件,治学不辍。并向同幕徐绍桢学历法,收益甚大。
本年,重组后的光复会在东京成立总部,章太炎、陶成章当选为正副会长。
章太炎撰成《文始》、《国故论衡》、《齐物论释》,并对《訄书》多所修治。
梁启超本年著述主要集中于财政问题,撰有《论地方税与国税之关系》、《论中国国民生计之危机》等文。
王国维撰成《古剧脚色考》。
缪荃孙《续碑传集》八十六卷编成刊行。
崔适撰成《史记探源》。
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 28岁
1月2日,撰成《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发表于《国粹学报》第76、77、78期,标题中“考”作“诠微”,出版时间为1911年3月20日至5月18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
本月,完成《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发表于《国粹学报》第75至82期,出版时间从1911年2月18日至9月12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
2月,完成《楚辞考异》。发表于《中国学报》复刊第2册至第5册,出版时间为1916年2月至5月,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
3月20日,在《国粹学报》第76期上发表《周书略说》,署名扬子刘师培;又见1913年5月20日出版的《四川国学杂志》第9号;又见1914年3月10日出版的《雅言》第6期,署名刘申叔;收入《遗书》,附在《周书补正》后。1913年曾与《周书补正》合刻单行本出版。
春,作《轸春思词》,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5月,作《群书治要引贾子新书校文》和《晏子春秋斠补跋》。前者收入《遗书》,附于《贾子新书斠补》后;后者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从其内容看,此时已完成《晏子春秋斠补》二卷。《晏子春秋斠补》二卷亦收入《遗书》。
7月15日,在《国粹学报》第80、81、82期上连载《管子斠补》(正文悉据杨忱本),出版时间为本日至9月12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
本月,完成《周书补正》六卷。节本曾发表于1913年创刊的《国故钩沉》第1期,题为《周书补订》(未完)。据抄本收入《遗书》。前有“自序”,发表于1912年11月20日出版的《四川国学杂志》第3号,署名刘师培。1913年4月,为此书另写一跋文,附于篇末。另,1913年《周书补正》与《周书略说》合刻出版单行本。
9月12日,在《国粹学报》第82期上发表跋文《跋沈小宛左传补注序》、《跋包安吴书亭林原姓后》;收入《遗书》之《左盦题跋》,后者改题为《跋包慎伯书顾亭林原姓后》。
本月,随端方南下。
时端方已被起用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拟由湖北率新军一标前去镇压。行前,刘师培将其母派人护送回扬州老家。途经武汉时,何震留在此地。经夔州(今四川奉节)时,作《悲秋词》。该词已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11月28日,端方在四川资州(今资中县)被哗变的湖北新军杀死,刘师培亦被四川军政府资州军政分府拘留。
12月1日,章太炎在《民国报》第2号上发表《宣言》九则,其中之一称:“今者文化陵迟,宿学凋丧,一二通博之材,如刘光汉辈,虽负小疵,不应深论。若拘执党见,思复前仇,杀一人无益于中国,而文学自此扫地,使禹域论为夷裔者,谁之责耶?”此时章刚从日本归国不久,但对刘师培“不念旧恶”,依然“甚思”之,[138]遂有此宣言。
本年,所作之诗应有《九江烟水亭夕望》、《舟中望庐山》、《横江词》(四首)、《花园镇关帝庙夜宿》、《黄鹤楼夕眺》等。这八首诗从其内容考察,应为随端方南下时沿途所作。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
本年,武昌起义爆发,建立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皇族内阁”辞职,清廷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章太炎作《诛政党》。
梁启超著《新中国建设问题》、《学与术》等文。
王国维开始由文学研究转向经史和古文字研究。
佛学大师杨文会(仁山)去世。
民国元年壬子(1912年) 29岁
年初,一些报刊不断刊出与刘师培有关的消息。
章太炎、蔡元培在不知其下落的情况下,联名在1月11日的《大共和日报》上刊登《求刘申叔通信》,称:“刘申叔学问渊深,通知今古,前为宵人所误,陷入范笼。今者,民国维新,所望国学深湛之士提倡素风,任持绝学。而申叔消息杳然,死生难测。如身在地方,尚望先一通信于国粹学报馆,以慰同人眷念。”此后,在报端连载多天。《民立报》则称:“刘光汉在资州被拘,该处军政分府电大总统,请示办法。”[139]《临时政府公报》第1号载总统府和教育部要求释放刘的电文。《临时政府公报》第2号载陈独秀、李光炯等人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电,希望对刘能“矜全曲为宽宥”,“延读书种子之传,俾光汉得以课生著书赎罪”。
1月13日,在成都谢无量处晤见吴虞。[140]
按刘师培此时已被释,但未去南京,而是来成都投奔老友谢无量。谢无量时任四川国学院院长,他聘请刘在四川国学院、国学学校任教。[141]不久,刘又出任国学院副院长,并聘请廖平来国学院“主讲经学”。[142]
4月27日,在《公论日报》上发表诗《蜀中赠吴虞》(三首);又见1916年2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2册,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
4月29日,在《公论日报》上发文一篇,吴虞评价为“极佳”。[143]
5月2日,完成《庄子斠补》。本年即有刻本问世(与《古历经徵》合刻)。发表于1914年1月和2月出版的《国学荟编》第1、2期,署名刘师培;又见1914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出版的《雅言》第7期至第9期;又见1916年1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1册,署名仪征刘师培;在1913年的《国故钩沉》第1期上也刊有部分内容;收入《遗书》。
6月,上书四川都督尹昌衡。
时西藏上层集团在英国唆使下叛乱,妄图使西藏“独立”,四川军政当局准备出兵平定。刘师培上书即为此事,书中分析利弊,认为应该仿效旧制,布恩感化以臻统一。“宜有罢兵安人之道,诚能权轻重之数,存万安之福。”[144]该函以《与四川都督尹昌衡论川边书》为题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随后,他又上书四川民政长张修爵,表达了与前函大致相同的意见,该函以《与四川民政长张修爵论川边书》为题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7月8日,吴虞收到刘师培一函《论小学经学门径》。[145]该函未见发表,亦未收《遗书》中。
8月4日,在谢无量处晤吴虞,“标知雄守雌主义”,吴虞“深然之”。[146]
夏,作《古本字考》。发表于1913年1月20日出版的《四川国学杂志》第5号,署名刘师培;又见1913年创刊的《国故钩沉》第1期;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七。
9月20日,《四川国学杂志》创刊,四川国学会亦在此时成立。
《四川国学会序》,署名刘师培;又见1913年4月20日出版的《独立周报》第28、29期合本;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春秋繁露爵国篇校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在《春秋繁露斠补》(三卷)内。按除此“爵国篇”外,《春秋繁露斠补》的其他部分未发表,系据抄本收入《遗书》。又《春秋繁露斠补自序》分别收入《左盦外集》卷十七和《左盦集》卷七,文字不同。查《左盦集》编定于1909年,据此《春秋繁露斠补》也许在1909年前便已完成。存疑待考。
《致吴伯朅书二首》,署名刘师培;又见1913年4月20日出版的《独立周报》第28、29期合本;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时,增加一首,题为《与吴伯朅书三首》。
《蜀中金石见闻录》,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二。
10月20日,在《四川国学杂志》第2号上发表《周历典》,署名刘师培;又见1916年4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4册,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一。
本月,章太炎、马良、梁启超等发起“函夏考文苑”,拟仿效法国成立研究院,下设研究所,以“作新旧学”、“奖励著作”。章推荐刘师培主持群经专门科。此事由于所需经费太多而作罢。
11月3日,在《独立周报》第7期上发表《刘申叔最近与某君书二首》,署名刘师培,实为与谢无量书;又见1914年5月10日出版的《甲寅杂志》第1卷第1号,题为《刘申叔与谢无量书二首》;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题为《与谢无量书二首》。
11月20日,在《四川国学杂志》第3号上发表《春秋左氏传古例考序略》和《与人论文书》。
《春秋左氏传古例考序略》,连载于本期和12月20日出版的《四川国学杂志》第4号,署名刘师培;又见1913年的《国故钩沉》第1期,题为《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序例》(未完);收入《遗书》,题为《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
《与人论文书》,署名刘师培;又见1916年5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5册,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12月20日,在《四川国学杂志》第4号上发表《易卦应齐诗三基说》(附三基应历说、齐诗历用颛顼说、迮鹤寿齐诗翼氏学书后),署名刘师培;又见1916年3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3册,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一。
12月22日,堂兄刘贞吉(原名师慎)因精神失常,服毒自尽,年仅33岁。为之作《仲兄许仲先生行状》,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
本年,所作诗文尚有《春秋左氏传答问》、《清宁远府知府魏君功德颂》、《清故马边厅同知尹君去思碑》、《废旧历论》、《题张船山南台饮酒图》等。
《春秋左氏传答问》,收入《遗书》,总目中标“元年”,可知作于1912年。
《清宁远府知府魏君功德颂》、《清故马边厅同知尹君去思碑》,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从文中内容可知为1912年作。
《废旧历论》,发表于1916年4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4册,署名仪征刘师培;又见1923年创刊的《华国》第1年第8期;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五,题目下标“元年”,可知作于1912年。
诗《题张船山南台饮酒图》,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六译先生年谱》1912年项下载:“龚煦春以所藏张船山南台寺饮酒图征题,先生及吴之英、刘师培、谢无量、曾学傅、朱山均有诗。”[147]可见此诗作于本年。
另,在四川曾应人之请,写下一系列墓表、碑铭之类文字,从其内容中可知为本年所作者录之如下:清故四川候补知县赵君墓表、清故四川候补知县方君墓表、清故湖北候补知县徐君墓表、清故甘肃直隶州知州许君墓表、清故四川参将沈君阙铭、清故四川直隶州知州姜君阙铭、清故四川候补知县程君阙铭、清故东乡县知县陈君碑颂、清故四川直隶州知州甘君碑颂、清故山东候补道高君墓碑、郑大雍墓碣、孝子卫洪基碑、钟太夫人程氏神诰、清故陕西候补知县邵君墓志铭、王孺人墓志铭、李氏女圹铭、翟安道妻冯氏诔。除《翟安道妻冯氏诔》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外,余皆收入《左盦外集》卷十九。其中《清故四川参将沈君阙铭》发表于1916年4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4册,署名仪征刘师培;《孝子卫洪基碑》发表于1924年出版的《华国》第11期。
本年,在四川国学学校除授《春秋左氏传》外,还授《说文解字》等,蒙文通随其学《说文》。曾以“大徐本会意之字,段本据他本改为形声,试条考其得失”为考题,蒙文通答卷三千余言。对蒙之答卷很欣赏,于其卷首批道:“精熟许书,于段、徐得失融会贯通,区辨条例,既昭且明,案语简约,尤合著书之体。”[148]还曾告诫蒙文通;“初学治经,但宜读陈乔枞父子书。经术有家法,有条例;《诗》、《书》者有家法,无条例;《易》、《春秋》者有家法,有条例。”又说:“清代汉学未必即以汉儒治经之法治汉儒所治之经。”“前世为类书者(《御览》《类聚》之类),散群书于各类书之中;清世为义疏者(正义之类),又散各类书于经句之下。”此为“讪讥清代汉学”之言。[149]
由于在四川国学院与廖平来往较多,在治学上受到廖一定影响,曾称赞廖“长于《春秋》,善说礼制,其洞察汉师经例,魏晋以来,未之有也”。[150]蒙文通曾言及:“礼制者,廖师所持以权衡家法,辨析汉师同异者也。左盦于时亦专以《五经异义》、《白虎通义》为教学之规,出蜀后成书皆《周官》、《礼经》之属。左盦之渐渍于廖师,此其明验。廖师之学,以左盦而益张。左盦之殁,世无复有知廖师者。”[151]
本年,何震由武汉赴北京,生活无着,只好请刘师培在日时结交的朋友南桂馨救助,南遂请她去了太原,暂住南家,先在女子师范任教,后又转任阎锡山的家庭教师。[152]
本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任临时大总统,清帝退位后,改由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章太炎弟子马裕藻、钱玄同、沈兼士、朱希祖等人发起“国学会”,以讲授国学、保存国故为宗旨,请章太炎担任会长。
梁启超作《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财政问题商榷书》。
严复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王国维在日本,写成《宋元戏曲考》,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时,改题《宋元戏曲史》。
民国二年癸丑(1913年) 30岁
1月20日,在《四川国学杂志》第5号上发表《前四川提督丁公(鸿臣)墓志铭》,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2月12日,作《中国文字问题序》,是为廖平弟子李尧勋《中国文字问题》所作的序言。发表于1913年2月20日出版的《四川国学杂志》第6号,署名刘师培;又见1914年6月10日出版的《甲寅杂志》第1卷第2号;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2月20日,在《四川国学杂志》第6号上发表《西汉周官师说考》和《国学学校论文五则》。
《西汉周官师说考》(二卷),连载于本期和3月20日出版的《四川国学杂志》第7号,署名刘师培;又见1936年出版的《制言》第23期;收入《遗书》。
《国学学校论文五则》(附文笔词笔诗笔考),署名刘师培;又见1916年1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1册,分别题为《文说五则》和《文笔词笔诗笔考》,署名仪征刘师培。
3月20日,在《四川国学杂志》第7号上发表《今文尚书无序说》,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一,后附《陈氏寿祺今文有序十七证驳义》。
本月,完成《白虎通义定本》(存三卷)。发表于1913年4月20日、6月20日出版的《四川国学杂志》第8、10号,署名仪征刘师培校定;收入《遗书》。
4月20日,在《四川国学杂志》第8号上发表《校雠通义箴言》,署名刘师培;又见《国故钩沉》第1期;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二。
5月18日,在《独立周报》第32、33期合册上发表诗《咏史》(十二首);又见1914年5月10日出版的《甲寅杂志》第1卷第1号,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
5月20日,在《四川国学杂志》第9号上发表《前四川彭山县知县康君(寿桐)墓志铭》和《繁露佚文辑补》。
《前四川彭山县知县康君(寿桐)墓志铭》,署名刘师培;又见1913年12月25日出版的《雅言》第1期,题为《康君季琴墓志铭》,署名刘申叔;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繁露佚文辑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题为《春秋繁露佚文辑补》,附于《春秋繁露斠补》后。
6月13日至29日,两度上书四川都督胡景伊。两信均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题为《与四川都督胡景伊荐陈度书》、《与四川都督胡景伊书》。
6月20日,在《四川国学杂志》第10号上发表《定命论》、《非虚名篇》、《月令论》、《周明堂考》、《古重文考》、《驳何衡阳报应问》、《匡谬正俗校证序》、《晏子春秋逸文》、《书春秋繁露止雨篇后》、《法言李注非故本考》、《古籍示期互讹考》、《周书少昊考》等。
《定命论》,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五,后附《讲学词》。
《非虚名篇》,署名刘师培;又见《国故钩沉》第1期;又见1916年5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5册,题为《非古虚》,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五,亦题《非古虚》(上下)。
《月令论》,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
《周明堂考》(附东宫考),署名刘师培;又见《国故钩沉》第1期;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一。
《古重文考》,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七。
《驳何衡阳报应问》,原题很长,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五。
《匡谬正俗校证序》,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是为谢无量撰《匡谬正俗校证》所作的序。
《晏子春秋逸文》,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题为《晏子春秋佚文辑补》,附在《晏子春秋斠补》(二卷)后。
《书春秋繁露止雨篇后》,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三。
《法言李注非故本考》,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三。
《古籍示期互讹考》,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七。
《周书少昊考》,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一。
6月24日,《吴虞日记》载吴虞夫人曾香祖与何震晤,[153]可见何震此时已抵成都。
上半年,在四川国学院仍任副院长,除正常授课外,还应彭作桢、谢子夷等五人之请,为他们在课外单授《说文》。后彭作桢为其校遗著《毛诗词例举要》(详本)和《周礼古注集疏》。[154]
6月29日,偕何震离成都赴上海。[155]行前,作《与成都国学院同人书》。该信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出发后,“舟行七十里即被劫,损失约千余金”。[156]过三峡时,作《出峡赋》。发表于1916年1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1册,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到上海后,与章太炎得以会面,恢复了交谊。“申叔殊感枚叔厚谊,复言归于好。”[157]在上海,还与马叙伦、陈去病等旧友各有往还,并有诗赠正在上海游历的谢无量。《上海赠谢无量》,发表于1916年2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2册,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
7月20日,在《四川国学杂志》第11号上发表《春秋原名》、《国学学校同学录序》、《荀子佚文辑补》等文。
《春秋原名》,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三。
《国学学校同学录序》,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荀子佚文辑补》,署名刘师培;又见1916年1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1册,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附在《荀子斠补》(四卷)后。
8月20日,在《四川国学杂志》第12号上发表《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王畿田制考》、《方伯考》、《休思赋》、《旷情赋》等。
《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
《王畿田制考》(上下)、《方伯考》,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
《休思赋》,署名刘师培;又见《国故钩沉》第1期;又见1916年1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1册,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旷情赋》,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秋,偕何震由上海赴山西太原。从离川起,夏秋间两次远行,颇多感慨,遂作长诗《癸丑纪行六百八十八韵》,连载于《国学荟编》1914年第10期和1915年第4、7、9期,出版时间从1914年10月至1915年9月,题为《左盦长律:癸丑纪行六百八十八韵》,署名刘师培;又见1914年8月25日出版的《雅言》第1年第10期,标题仅为《左盦长律》;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
在太原,出任阎锡山都督府顾问,创办《国故钩沉》杂志,并与学者郭象升等往还。[158]郭象升曾作诗相赠,题为《刘申叔先生游晋长句赋赠》。[159]
本年,所作之文尚有《古尚书五服说》、《周鬴说》、《达巷党人考》、《答四川国学学校诸生问说文书九首》、《蓉溪访古图记》、《陈君式仁别碑》、《梁山皮君寿言》等。
《古尚书五服说》(下佚),发表于《国故钩沉》第1期;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一。
《周鬴说》,发表于《国故钩沉》第1期;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
《达巷党人考》发表于《国故钩沉》第1期;又见1914年9月出版的《国学荟编》1914年第9期,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三。
《答四川国学学校诸生问说文书九首》,发表于1914年7月25日和8月10日出版的《雅言》第1年第8、9期,第8期刊五首,第9期刊四首,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题目下标“二年”,可见作于1913年。
《蓉溪访古图记》,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题目下标“二年”,可知作于1913年。
《陈君式仁别碑》,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题目下标“二年”,可知作于1913年。
《梁山皮君寿言》,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题目下标“二年”,可知作于1913年。
另,下列诗文从其题目和内容考查,当为在四川时所作,姑系于此。计有《蜀中赠朱云石》、《述怀一百四十韵示蜀中诸同好》、《重庆老君洞夕眺有感》、《浣花溪夕望》、《凌云山夕望》、《成都丁公祠碑》、《成都骆文忠公祠碑记》、《成都三皇庙碑》、《成都黄帝庙碑》、《成都黄帝庙别碑》、《成都江渎庙碑》、《清夏提督克三岩碑颂》等。
诗《蜀中赠朱云石》,发表于1916年2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2册,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
诗《述怀一百四十韵示蜀中诸同好》、《重庆老君洞夕眺有感》、《浣花溪夕望》、《凌云山夕望》,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
《成都丁公祠碑》、《成都骆文忠公祠碑记》、《成都三皇庙碑》、《成都黄帝庙碑》、《成都黄帝庙别碑》、《成都江渎庙碑》、《清夏提督克三岩碑颂》,皆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与上一年一样,在四川和山西应人之请,写了一些墓志之类的文字,从其内容中可知为本年所作者录之如下:清三等轻车都尉杨君墓志铭、舒兆熊妻夏孺人墓志铭、邓绳侯先生阙铭、故民李君阙铭、清故举人洪君阙铭、陈恭人墓志铭、徐孺人墓志铭。皆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其中《清三等轻车都尉杨君墓志铭》和《舒兆熊妻夏孺人墓志铭》发表于《国故钩沉》第1期。
本年,编成并刊刻《左盦文集》。钱玄同在《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中说:“刘君于《左盦集》刻成以后,又裒集其俪词及韵语为《左盦文集》,民国元二年间刻于成都。”[160]张经黻则直言“民二刻于成都”。[161]
本年,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引发“二次革命”;不久革命失败,国会被迫选袁世凯为正式总统。
康有为归国,创办并主编《不忍》杂志,并出任孔教会会长,其《孔教会序》在《孔教会杂志》上发表。
章太炎在北京讲学,顾颉刚、傅斯年等皆前往聆听;章并撰《驳建立孔教议》、《自述学术次第》等文。
廖平《孔经哲学发微》付印。
民国三年甲寅(1914年) 31岁
春,离太原赴北京,因阎锡山推荐,得袁世凯任为公府谘议。
此前山西都督府改为将军府,编制缩小,顾问裁撤,刘师培生活无着,南桂馨遂与阎锡山密议以专电保其入京,请袁世凯任用,以结纳于袁,加之袁的亲信秘书闵尔昌又是其亲属,也向袁举荐,袁遂招其入京。[162]其被聘为公府谘议后,曾向袁世凯“上折谢恩”。[163]
4月,在《国学荟编》1914年第4期上发表《廖氏学案序》,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是为廖平弟子辑师说而成之《廖氏学案》一书所作的序。
5月,在《国学荟编》1914年第5期上发表《与圆承法师书》和《答罗芸裳书》,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7月10日,在《雅言》第1年第7期上发表《鞠躬解》和《致本社记者书》。
《鞠躬解》,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七。
《致本社记者书》,署名刘申叔;实为致康宝恕信,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题为《答康宝恕书》。
本月,在《国学荟编》1914年第7期上发表《与廖季平论天人书》,署名刘师培;又见1916年2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2册,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11月12日,与傅增湘等人一同拜访缪荃孙,[164]表明他和端方幕府旧同僚仍有来往。
本月,作《刑礼论》。发表于1916年1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1册,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五。
12月10日,给钱玄同回信。此信以《民国三年答钱玄同书》为题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本年所作之文尚有《刘节妇杨氏墓碑》、《盐城陶君诔》,均为应人之请而作。前者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后者收入《左盦外集》卷二十。
本年,袁世凯以《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成立。
章太炎被袁世凯监禁;他将《訄书》修改增删,更名《检论》。
梁启超撰《清史商例初稿》、《欧洲战役史论》二书及文章多篇。
王国维受罗振玉委托,编辑《国学丛刊》,作《国学丛刊序》。
章士钊在日本东京创办《甲寅杂志》。
崔适撰成《春秋复始》。
民国四年乙卯(1915年) 32岁
1月,在《国学荟编》1915年第1期上发表诗《答陆蓍那诗二首》,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题为《答陆蓍那》(二首)。
3月,杨度作《君宪救国论》,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造舆论。刘师培随之作《国情论》和《告同盟会诸同志》。[165]
8月13日,马叙伦来访,与马谈起纪年的问题,认为写文章用干支纪年或元年二年地记下去不方便。马当时不解其意,事后明白他是在为改元洪宪作准备。[166]
8月14日,与杨度、孙毓筠、严复、李燮和、胡瑛发起“筹安会”,公布筹安会宣言书,名列杨、孙、严之后。
8月18日,黄节来书,对其参与筹安会,发表宣言鼓吹帝制表示愤懑,指出“斯议一出,动摇国本,召致祸败”。
8月20日,筹安会发出启事,通告正式成立,杨度任理事长,孙毓筠为副理事长,刘师培与严复、李燮和、胡瑛为理事。随后上述六人发出通电,请各省派代表来京,加入讨论变更国体问题。
8月31日,黄节再次来书,对其一再鼓吹君主立宪痛加驳斥。
9月1日,筹安会为各省请愿团代草请愿书,进呈参政院,刘师培列名江苏请愿团中。
10月15日,筹安会改组为“宪政协进会”,确定“此后本会方针,应注重立宪问题”。
10月23日,出任参政院参政。[167]
本月,作《方子丛稿序》。发表于1916年2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2册,附在方勇《太誓答问评》之后;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秋,“招学者称说帝制,季刚(黄侃)雅与师培善,阳应之,语及半,即瞋目曰:‘如是,请刘先生一身任之!’遽引退,诸学士皆随之退”。[168]马叙伦也当面怒斥帝制之议。[169]
11月,被袁世凯封为上大夫。
本年,还出任教育部编审。另外,曾与杨度等迎衍圣公孔令贻人京。[170]
本年所作诗文尚有《沈夫人五十寿序》和《樊云门七十寿诗》(二首),前者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从其内容可知作于1915年;后者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按樊云门生于1846年,其70岁寿辰应在1915年。
本年,日本提出阴谋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为换取日本支持而接受;年底,袁宣布承受帝位,令明年改元为洪宪元年。
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编辑部迁往北京,影响不断扩大。
章太炎仍处于幽禁中,吴承仕前来就学,章为吴说佛学及诸子学等,由吴录为《菿汉微言》。
梁启超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帝制。
王闿运辞去国史馆馆长职。
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 33岁
1月,与康宝忠等重组《中国学报》,为《中国学报》撰稿。在本月出版的《中国学报》复刊第1册中发表《春秋左氏传例略》、《君政复古论》、《立庙论》等。
《春秋左氏传例略》,连载于本册和第2、3、4、5册《中国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月至5月,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后又将此文删定为《春秋左氏传传注例略》,[171]亦收入《遗书》。
《君政复古论》(上中),连载于本册和第2册《中国学报》,出版时间为本月和2月,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五。
《立庙论》,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五,作《立庙议》。
2月,在《中国学报》复刊第2册上发表《连山归藏考》、《老子斠补》、《涪州蔺市镇里社碑》、《故民吴骏卿义行碑》、《清故四川即补道苏君墓碑》、《答梁公约赠诗》等诗文。
《连山归藏考》,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一。按《左盦集》编定于1909年,此文应于1909年前便已撰成。
《老子斠补》(附题词),连载于本册和第3、4、5册《中国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月至5月,署名仪征刘师培;又见1920年6月出版的《国学卮林》第1期;收入《遗书》。又,《遗书》之《左盦集》卷七收入《老子斠补自序》。按《左盦集》编定于1909年,或《老子斠补》于1909年前即已撰成,存疑待考。
《涪州蔺市镇里社碑》、《故民吴骏卿义行碑》、《清故四川即补道苏君墓碑》,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诗《答梁公约赠诗》,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按《左盦诗》编定于1910年,故此诗当作于1910年前。
3月22日,在全国鼎沸中,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
本月,在《中国学报》复刊第3册上发表《联邦驳议》、《战国策书后》、《荀子斠补》、《贞孝唐大姑诔》、《哀王郁仁》等诗文。
《联邦驳议》,署名仪征刘师培;民国间有铅印单行本刊行;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五。
《战国策书后》,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五。按《左盦集》编定于1909年,此文应为1909年前撰成之稿。
《荀子斠补》(四卷),连载于本册和第4、5册《中国学报》,出版时间为本月至5月,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
《贞孝唐大姑诔》,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诗《哀王郁仁》,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三《左盦诗续录》。
4月,在《中国学报》复刊第4册上发表《古周礼公卿说》、《广阮氏文言说》、《故山西知县汪征典神祠铭》、《清故云南试用巡检方寅亮神祠铭》、《清故三等侍卫杨君阙铭》、《清故内阁中书韩君阙铭》、《送诸贞壮》等诗文。
《古周礼公卿说》,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
《广阮氏文言说》,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八。按《左盦集》编定于1909年,此文应为1909年前所作。
《故山西知县汪征典神祠铭》、《清故云南试用巡检方寅亮神祠铭》、《清故三等侍卫杨君阙铭》、《清故内阁中书韩君阙铭》,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诗《送诸贞壮》,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按《左盦诗》编定于1910年,故此诗当作于1910年前。
5月,在《中国学报》复刊第5册上发表《中古文考》、《致方勇书论太誓答问》等文。
《中古文考》,署名仪征刘师培;又见1923年创刊的《华国》第1年第12期;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一;又收入《左盦集》卷一,文字有所不同。按收入《左盦集》者当为1909年前作,或许为初稿。
《致方勇书论太誓答问》,署名仪征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题为《答方勇论太誓答问书》。
6月6日,袁世凯死。
7月14日,黎元洪发布惩办帝制祸首令,所列名单中,筹安会六人独缺严复和刘师培,因为李经羲为二人讲了情,“请政府爱惜人才”,故二人从祸首名单中被剔出。[172]
此后移居天津,生计维艰,肺病日深一日。其间曾作诗《书扬雄传后》,表露帝制失败后的心境。[173]
本年所作文尚有《何大姑哀赞》,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题目下标“五年”,可知作于1916年。
本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代理大总统,申令仍遵行民国元年公布之临时约法,国会复会。
章太炎在袁死后,得于6月底脱离幽禁,返回上海。
康有为极力推行尊孔活动,上书请求定孔教为国教,并载入宪法。
梁启超撰有《禹贡九州考》。
蔡元培年底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王闿运去世,终年88岁,有《春秋公羊传笺》、《湘军志》、《湘绮楼诗集》等大量经、史、文著作遗世。
民国六年丁巳(1917年) 34岁
上半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从天津回到北京。
此时蔡元培出长北京大学,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向蔡推荐刘师培,蔡表同意。[174]刘与陈独秀虽在很多方面见解不同,但“两人感情极笃,背后也互相尊重,绝无间言”。[175]
刘在北大出任中国文学门教授,到校不久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在北大他为中国文学门一年级学生开“中国文学”课,每周三小时;为二年级学生开“中国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每周各三小时。[176]同时做国文研究所“文”与“文学史”两个方向的指导教师。“君是时病瘵已深,不能高声讲演,然所编讲义,元元本本,甚为学生所欢迎。”[177]
6月26日,教育部将由国史馆改制而成的国史编纂处归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处长。不久刘师培被聘为国史纂辑员。
12月5日,参加国史编纂处会议,讨论纂辑员屠寄提出的通史编纂条例商榷案,蔡元培、周作人等与会。[178]
12月13日和27日,分别与国文研究所“文学史”和“文”两方向的研究人员会面,进行一个小时的研讨。此后每月一次分别进行类似的研讨。[179]
本年,授课之讲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由北京大学出版。收入《遗书》。1920年、1923年、1926年、1934年北京大学出版部先后再版,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标点重印,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将其与《论文杂记》合刊再印。全书共五课,子目如下:第一课 概论;第二课 文学辨体;第三课 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附录;第四课 魏晋文学之变迁、甲 傅嘏及王何诸人、乙 嵇阮之文、丙 潘陆及两晋诸贤之文、丁 总论;第五课 宋齐梁陈文学概略、甲 宋代文学、乙 齐梁文学、丙 陈代文学、丁 总论;子 声律说之发明、丑 文笔之区别。此书颇受方家好评,如鲁迅曾说过,中国文学史一类“我看过已刊的书,无一册好。只有刘申叔的《中古文学史》,倒要算好的,可惜错字多”。[180]《中古文学史》“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181]
本年所作文尚有《父丧未成服而子卒敛以吉服驳》、《处士田君墓表》、《武陟重修县城碑》等。
《父丧未成服而子卒敛以吉服驳》,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题目下标“六年”,可知作于1917年。
《处士田君墓表》、《武陟重修县城碑》,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从其内容可知作于1917年。
本年,张勋等拥宣统帝复辟,旋即失败;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非常国会选孙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
康有为参与宣统帝复辟。
王国维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印行。
陈独秀发表《复辟与尊孔》、《文学革命论》等文。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王先谦去世,有《尚书孔传参正》、《汉书补注》、《水经注合笺》、《荀子集解》、《东华录》等大量论著遗世。
民国七年戊午(1918年) 35岁
4月30日,在编就的《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上登载《题词》,署名文科教授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题为《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题词》。
6月20日,参加国史编纂处会议,屠寄、沈兼士等与会。
会上各纂辑员报告稿本编成情况,刘师培的报告为:一、文明史风俗类、预定长编六册(三代一册、秦汉一册、三国南北朝一册、唐五代一册、宋辽金元一册、明清一册),已编纂长编三册(三代一册经传已采毕,子书采辑过半;秦汉一册正史别史已采毕,子书采辑过半;三国南北朝一册正史采毕,余尚未采)。二、政治史志(三国南北朝)、预定长编十二册,已编长编四册(历律一册缺周隋,兵一册采至齐梁,舆服一册采至齐梁,职官一册晋以下未采,凡已见正史各志均未采)。[182]
7月5日,鲁迅致钱玄同信中言:“中国国粹,虽然等于放屁,而一群坏种,要刊丛编,却也毫不足怪。”[183]“要刊丛编”是指此时刘师培等人计划复刊《国粹学报》和《国粹汇编》,未实现。
本年,为二年级学生开必修课“中古文学史”,每周两课时;为三年级学生开选修课“文”(中国文学),每周六课时。听课学生有罗常培、杨振声、俞平伯、傅斯年、许德珩、郑天挺、罗庸、杨亮功等。另外,还在国文研究所担任四个方向的研究科目:经学、史传、中世文学史、诸子。在国文教员中除黄侃担任三个方向的研究科目外,其余都只承担一科,担任四科者仅其一人。[184]
本年所作文尚有《咸同淮扬客将传序赞》、《舒文波妻王孺人墓志铭》。
《咸同淮扬客将传序赞》,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题目下标“七年”,可知作于1918年。
《舒文波妻王孺人墓志铭》,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从其内容可知为1918年所作。
本年,非常国会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孙辞大元帅职。
梁启超基本脱离政治活动,以主要精力投入学术文化事业,尤其用于《中国通史》著述,但未能完成。
《新青年》完全刊登白话文,并开始使用新式标点。
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
苏曼殊去世,有小说《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等多种作品遗世。
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 36岁
1月26日,与黄侃出任《国故》月刊社总编辑。
本日,《国故》月刊社“在刘申叔先生宅内开成立大会,教员到者六人,同学数十人。通过简章,并议定于阳历三月起,每月二十号出版。当即推定职员,并由教员介绍续请编辑教员若干人”。除总编辑外,所请特别编辑为陈汉章、马叙伦、吴梅、康宝忠、黄节等人。[185]
3月18日,《公言报》上发表《请看北京学界思潮变迁之近状》,认为北大以陈独秀、胡适等为首的主张新文学之人为“新派”,《新潮》杂志是该派学生所办;“顾同时与之对峙者,有旧文学一派。旧派中以刘师培氏为之首。其他如黄侃、马叙伦等,则与刘氏结合,互为声援者也”;“顷者刘、黄诸氏,以陈、胡等与学生结合,有种种印刷物发行也,乃亦组织一种杂志,曰《国故》。组织之名义出于学生,而主笔政之健将,教员实居其多数。盖学生中固亦分旧新两派,而各主其师说者也。二派杂志,旗鼓相当,互相争辩”。《神州日报》也在3月21日发表《北京大学新旧两派之争衡》,报道了类似消息。
3月20日,《国故》月刊第1期出版,在《本社记事录》中标明“本月刊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在《发起始末》中又说,创办刊物是出于“慨然于国学沦夷,欲发起学报,以图挽救”。
在本期《国故》上发表《毛诗词例举要》(略本)、《礼经旧说考略》、《蜀学祀文翁议》、《屈君别碑》。
《毛诗词例举要》(略本),连载于本期和第2期《国故》,出版时间为本日和4月20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
《礼经旧说考略》,连载于本期和第2、3、4期《国故》,出版时间为本日至9月20日,署名刘师培。实仅为《礼经旧说》卷一《士冠礼》的部分内容,收入《遗书》之《礼经旧说》(十七卷)中。另,《礼经旧说考略》和《礼经旧说》卷十一《丧服经传》曾在1934年出过合订单行本,署“宁武南氏校印”,有邵瑞彭“题记”和郑裕孚“后记”。
《蜀学祀文翁议》,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屈君别碑》,署名刘师培;又见1924年出版的《华国》第2年第7期;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3月22日和27日,分别召集国文研究所研究人员开会研讨经学和诸子。此后不时有类似活动。
3月24日,《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刘师培致公言报函》,全文如下:“《公言报》主笔大鉴:读十八日贵报《北京学界思潮变迁》一则,多与事实不符。鄙人虽主大学讲席,然抱疾岁余,闭关谢客,于校中教员素鲜接洽,安有结合之事?又《国故》月刊由文科学员发起,虽以保存国粹为宗旨,亦非与《新潮》诸杂志互相争辩也。祈即查照更正,是为至荷!”同时《国故》月刊社电有一函致《公言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3月26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的《国史编纂报告与部令》中,有《纂辑员刘师培报告书》,内容如下:“(一)政治史长编册数三十六册:历律志长编三册、兵志长编七册、礼志长编十三册、刑法志长编五册、乐志长编四册、舆服志长编四册;(二)文明史长编册数二十七册:三代风俗史长编六册、秦汉风俗史长编九册、三国风俗史长编二册、六朝风俗史长编十册。”这些不知是计划还是已完成者,待考。
4月20日,在《国故》月刊第2期上发表《退郛诗钞序》,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5月20日,在《国故》月刊第3期上发表《蒐集文章志材料方法》、《名原序》、《音论序赞》等文。
《蒐集文章志材料方法》,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
《名原序》,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是为孙诒让《名原》所作之序。
《音论序赞》,署名刘师培;又见1935年创刊的《制言》第6期;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是为黄侃《音论》所作。
初夏,收黄侃为徒。
黄侃是刘师培的老朋友,但自觉经学不及刘,于是改朋友为师徒,北面从之。章太炎事后曾问黄:“季刚小学文辞,殆过申叔,何遽改从北面?”黄答曰:“余于经学,得之刘先生者为多。”[186]黄还曾自谓:“夙好文字,经术诚疏,自值夫子,始辨津涂。”[187]
9月20日,在《国故》月刊第4期上发表《中庸说》、《象尽意论》、《王弼易略例明彖篇补释自序》、《籀廎述林序》、《隐士秦君墓志铭》、《清故刑部尚书史公墓碑》、《吕玄屏江左卧游图序》等文。
《中庸说》,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
《象尽意论》,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一。
《王弼易略例明彖篇补释自序》,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籀廎述林序》,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是为孙诒让《籀廎述林》所作。
《隐士秦君墓志铭》,署名刘师培;又见1924年出版的《华国》第2年第7期;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清故刑部尚书史公墓碑》(下佚),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吕玄屏江左卧游图序》,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11月20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因病去世,享年36岁。[188]
12月3日,在妙光阁出殡、公祭。陈独秀出资代为料理后事,并于1920年3月派刘文典等人送灵柩回扬州,葬于开家坂(今扬州市郊西湖乡境内)。
刘师培死后年余,其母李汝谖悲伤过度,倏然下世。何震因受刺激精神失常,后来削发为尼,法名小器,不知所终。
本年,在北大所授课程仍为“文学史”和“文”,即为二年级学生开“文学史”,每周两课时;为三年级学生开“文”,每周四课时。[189]
本年所作文尚有《明刘应秋先生遗著序》、《党母李孺人哀赞》、《吕森妻王夫人哀词》等。
《明刘应秋先生遗著序》,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题目下标“八年”,可知作于1919年。
《党母李孺人哀赞》、《吕森妻王夫人哀词》,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题目下标“八年”,可知作于1919年。
本年,北京学生三千余人举行爱国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
章太炎之《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刊本刊成。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再版。
美国学者杜威来华,在北京、太原等地多次讲学,胡适口译,影响极大。
缪荃孙去世,有《艺风堂文集》等著述和辑著百余种存世。
[1] 刘师培:《先府君行略》,《左盦集》卷6,见《遗书》,1259页。
[2] 李详:《李审言文集》上,66页。
[3] 刘富曾:《亡侄师培墓志铭》,见《遗书》,16页。
[4] 光汉:《甲辰年自述诗》,载《警钟日报》,1904-09-07。
[5] 刘师培:《晏子春秋补斠跋》,见《遗书》,1752页。